二戰結束日本貨幣為什麼又崩潰
⑴ 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麼
原因:
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
為什麼日本政府長期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再一次回到日本泡沫經濟的起點--1985年。在日本歷史上,1985年是一個極具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日本發生了許多足以影響日本歷史、改變日本命運的大事。
戰後,日本的經濟和金融都有著濃厚的「封閉」和「管制」色彩。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20世紀80年代,這一進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公告,揭開了日本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序幕。
日本政治國際化進程加速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從一個「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而日美關系將成為「政治大國」的基石。在1985年的「廣場會議」和1986年的「盧浮宮會議」中,日本均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日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從1980年起,國際社會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1985年的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系。
直接原因:
是日本宏觀政策的失誤。根本原因是日本投資循環經過一圈虛擬經濟後,沒有衍生更多的微利微本新行業,反專於一個不斷吹大的泡沫行業。廣場協議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1)二戰結束日本貨幣為什麼又崩潰擴展閱讀:
判斷方法
如何辨別何為泡沫,何為正常的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在判斷出現差錯,出台了錯誤政策的情況下,哪個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造成的危害大?對於這個問題速水優認為:「實際上,在泡沫擴大的過程中,是否是泡沫的判斷真的是非常的困難。其中的一個理由是,我們無法否定這是經濟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可能性。
比方說,在當時東京地價暴漲時,人們所舉的一個在當時很難分辨的,似乎理所當然的理由是:東京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的提升。
必然的,中央銀行總是面對著兩個不同的風險,……一個是,在經濟正要獲得飛躍性的發展時,如果錯誤地採取緊縮政策,就可能剝奪一個大好的成長機會;另一個是,把只不過是虛幻的生產效率的提高誤以為是真實的,放任泡沫的擴大。
中央銀行在進行政策判斷時,不能光注意哪個風險的概率高,還要關注在政策判斷出現失誤的情況下,哪個造成的社會經濟成本高這一問題的評價。泡沫經濟時期的經驗顯示了.
對於把只不過是虛幻的生產效率的提高當成是真實的這一錯誤,從長遠來看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了沉重打擊這一點,當時的日本銀行的認識是不足的。」
在速水優看來,放任泡沫的擴大所造成的損失,遠比錯誤地採取緊縮政策而給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要大。事實也確實如此。進入80年代後,支撐日本戰後30多年高速發展的政治經濟體制都漸漸地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了,而這時出現的日元升值在客觀上加劇了這一點。
日本當時應利用這一危機進行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可是當時的政策制定者卻只顧眼前的經濟繁榮,從而放任泡沫經濟的形成與擴大。結果該改革的沒改革,該調整的沒調整,不僅白白浪費了4、5年的大好時光,而且給以後的經濟體制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⑵ 二戰後日本經濟的四個階段具體是怎麼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經歷了戰後經濟恢復、經濟高速發展、經濟低速發展、長期經濟停滯這四個階段。
一、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
日本窮兵黷武,侵略亞洲、挑起太平洋戰爭的結果,不僅給亞洲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且使國內軍事經濟畸形發展,國民經濟疲憊不堪。
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
盡管戰後的經濟恢復經歷了很多困難和曲折,但從總體上看,無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
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
(1)、神武景氣(1954年11月-1958年6月):景氣持續了31個月,實際經濟增長率1956年度7.5%、1957年度7.8%,1958年降為6.2%。
(2)、岩戶景氣(1959年4月持續到1962年10月):景氣持續42個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實際經濟增長率也分別達到了9.4%、13.1%和11.9%,1962年降為8.6%。
(3)、伊奘諾景氣(1965年11月-1970年7月):景氣持續期間為57個月,1966-1970年度,實際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0.2%、11.1%、11.9%、12.0%、10.3%,1971年降為4.4%。
如此長時間的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三、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經過第一次石油沖擊和戰後第一次負增長,日本經濟就由高速增長轉為了低速增長。1976、1977、1978年度各為4.0%、4.4%和5.3%,與高速增長時期比,還不及1965年經濟危機時5.7%的水平。
盡管如此,但1978年後已擺脫了蕭條的影子,景氣確實是處於上升階段,企業的收益也增加了。
這一期間,除個別年份外,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動不大,而且與其他發達國家比仍屬於增長最快的國家,所以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穩定增長時期。
這一階段有個平成景氣,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頂點。平成景氣從1987年6月到1991年2月,共持續了51個月,僅次於伊奘諾景氣的57個月,是戰後第二個持續時間最長的大型景氣。
在平成景氣期間,日本經濟繼續保持了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最高的經濟增長率。這時,日本經濟就達到了戰後的頂點。
四、長期經濟停滯階段(1991-至今)
1989年12月29日,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日經平均股價曾高達38915日元,而1990年10月1日卻跌破了2萬日元,為19781日元,跌幅達49%。
由此,東京股票市場的時價總額就像泡沫一樣消失了270萬億日元。這一天被稱之為「黑色星期一」,也是泡沫經濟開始崩潰的起點。
泡沫經濟崩潰後,隨著不動產公司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破產增加,銀行的不良債權也就大量增加。在此期間,日本經濟出現了三大過剩,分別是設備過剩、房地產過剩和人員過剩。
由於泡沫經濟崩潰及其後遺症的影響,日本經濟從1990年3月起,就陷入了泡沫經濟崩潰蕭條。
泡沫經濟崩潰蕭條一直持續到1993年10月,共持續了32個月,超過了迄今為止10次經濟蕭條平均的14個月,僅次於1980年-1983年經濟蕭條的36個月,是戰後第二個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蕭條。
(2)二戰結束日本貨幣為什麼又崩潰擴展閱讀:
日本經濟在泡沫經濟後成長率一蹶不振,21世紀初期有回溫現象,但是失業率並沒有顯著下降,多數成長率還是來自大企業的資方獲利。
日本經濟長期處於發展停滯階段,也帶來以下問題:
1、產業空洞化:1980年代以後,由於日元升值引發人力成本提高,許多工廠遷移到海外,導致產業空洞化現象。
近幾年,一些企業在日本設立研發中心和生產據點,以防止技術外流和保持競爭力。不少人提倡將企業遷回日本。
2、金融效率低下:泡沫經濟期間由於融資過剩而後續實際抵押品(房產和土地)價值遽減。銀行因此負擔巨大不良債權至今。
3、創業困難:比起歐美在日本創業較難.要探究原因,許多人會舉出因為在日本只能向金融機關借錢.沒有創業經驗的人要向金融機關借錢相當難。即使借到,利率也很高。
萬一創業失敗就必需背負大量負債。針對這問題,日本政府於2004年修改法令,建立起一元也可以創業及種種經營支援的體制.但是效果還是未知數。
4、貧富差距:資本主義常見問題日本社會也發生,由原來以中產階級為社會主流,轉變為富裕與貧窮兩個極端(中產階級逐漸消失)。
5、首都過密與地方過疏:由於工業,特別是出口貿易的高速成長,人口逐漸從農村流入到城市,特別是首都圈。產生了人口過疏的現象,而城市則出現人口過密。
為此,日本建設了全國高速路網,在地方興建醫院和學校等公共設施。持續的大規模公共建設扭轉了地方的衰退局面。
6、公共債務龐大:日本公債自2006年達八百三十二兆日圓(約七兆美元),約為GDP170%,北海道夕張市亦成為日本首個地方都市因過度擴張支出而宣布破產的政府機關。
7、勞動環境:日本引以為傲的沿革性職場倫理和終身僱用制,隨著泡沫經濟和M型現象而崩潰,類似打零工的「派遣人力」也應運而生。
雖然日本有亞洲相對完善的勞工退休計劃,但是勞動環境持續惡化是不爭的事實。
8、日本經濟及財政面臨艱難抉擇:日本新任領導上任後,面臨著解決通貨緊縮以及刺激經濟需求的全新嘗試。
因此「安倍經濟學」是否可以拯救日本經濟,並且使該國財政管理以及社會保障體系重新恢復信心呢?日本經濟及財政面臨艱難抉擇
⑶ 巨大的求助!!關於日本戰後的歷史
一、日本戰後改革
(riben zhanhou gaige)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在美國佔領當局主導之下進行的日本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司法等廣泛領域的民主主義改革。主要包括:第一,為打擊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採取如下措施:解散日本全部軍隊;逮捕東條英機等140多名戰犯,並組織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進行審訊;廢除《治安維持法》和《治安警察法》,撤銷特高警察;解散右翼法西斯團體;解除軍國主義分子的公職;神道和國家分離;釋放共產黨人在內的全部政治犯等。第二,根據美國佔領當局意旨修改憲法。修改後的《日本國憲法》於1946年10月7日經貴族院和眾議院通過, 11月3日正式公布,從1947年5月3日起生效。新憲法規定:「主權屬於國民」,廢除天皇的絕對統治大權,「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日本為議會制國家,內閣對國會負責,行政權由內閣執行;「永遠放棄作為國家主權發動的戰爭」,「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新憲法使日本成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國家,實現了政治體制的民主化。第三,解散財閥。美國佔領當局首先指定三井總公司等83家為持股公司,指定三井、三菱、安田、住友等十大財閥的56人為財閥家族。這些被指定者的所有股票須交給「持股公司整理委員會」處理。解散持股公司,勒令財閥家族及財閥公司負責人一律辭職,十年內不許復職。在此基礎上又制定《禁止壟斷法》和《經濟力量過分集中排除法》,禁止卡特爾的共同行動,劃小經濟力量過分集中的企業。此項改革遠未達到預期目標。被指定的83家持股公司只解散28家,原指定為經濟力量過度集中的325家企業中,實際上被劃小的企業只有8家。解散財閥雖不徹底,但鏟除了日本財閥的封建統治形式,促進了戰後日本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和企業管理的現代化。第四,農地改革。先後頒布兩次農地改革方案,主要內容有:凡在村地主超過一町步的出租地和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土地由政府強制收買,出售給無地或少地農民。全國原230萬町步出租地征購了190多萬町步,其中180多萬町步廉價售給佃農。農村90%耕地變成自耕地,90%左右農戶成為自耕農或半自耕農。封建地主制基本上被消滅,形成以自耕農為主體的新的土地所有制關系。此外,日本還對文化教育、勞動立法、公務員制度、警察制度、家族制度等進行改革。戰後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民主改革,解決了明治維新遺留下的歷史任務。日本由軍國主義法西斯國家轉變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國家,為戰後經濟恢復和高速增長打下良好基礎。
通過分析戰後日本經濟基礎、美國的扶持政策、朝鮮和越南戰爭的機遇、國防開支的減少與軍事負擔的減輕及有利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環境,揭示了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是曾經獲得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條件和重大機遇所致.
二、日本戰後經濟
二戰結束時,日本經濟陷於癱瘓和崩潰邊緣。據日本經濟安定本部1949年報告中統計:日本物質財富損失總額為1057億日元,相當於1944年全部國家財富的35%。1946年,日本工礦業生產指數僅為1934—1936年平均水平的30.7%,農業生產降至戰前的60%,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及戰前一半。就連美國國佔領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都說:「由於這次戰爭,日本已降為四等國。」
經濟崛起原因之一:美國的扶持。二戰後,世界分成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為抗衡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廣泛的結成軍事或經濟同盟。由於二戰的摧毀,西歐國家及日本等傳統資本主義強國都是百廢待興。因此,為抗衡蘇聯,美國開始扶持這些國家,幫助他們恢復經濟。在東亞,扶持日本便成為了制約蘇聯及新成立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有效方法。
原因之二:戰爭的刺激,即朝鮮戰爭及越南戰爭。從1945年至1949年是戰後日本重建的「蝸牛爬行」階段,經濟恢復速度緩慢。到1948年初,盡管通貨膨脹稍有抑制,但整個經濟形勢仍不景氣。1949年2月,日本在美國幫助下實施以「緊縮通貨、平衡預算」為核心的「道奇路線」。經過整頓,到1949年底,日本的通貨膨脹得到有效遏制,稅收增長40%以上。但道奇路線在另一方面又造成貨物大量積壓,工廠相繼倒閉,失業增加,銀根緊縮,出現所謂「穩定恐慌」。到1950年初,日本經濟陰雲密布。恰在此時,朝鮮戰爭爆發。它宛若久旱之後的甘露,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戰後「第一次軍需繁榮」。
朝鮮戰爭對促進日本經濟在1950~1955年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朝鮮戰爭給日本帶來了大量的軍事「特需訂貨」。據統計,3年戰爭期間,日本直接向戰場美軍提供的「特需訂貨」達13億美元;而外國官員在日本購物以及外國有關機構支付款項的「間接特需」達23億美元之巨。美國的「特需訂貨」動員了日本各部門的經濟力量,在侵朝戰爭期間,日本電力的70%,煤炭的80%,船舶和陸地交通的90%的上部直接或間接地為美軍服務。日本成為美國的「兵工廠」。「軍需訂貨」的源源而來,為日本經濟注入了起死回生的「強心劑」。
其次,朝鮮戰爭極大地刺激了日本出口貿易的增長。僅1950年下半年與上半年相比,日本出口額增加55%。而1950年6月至1951年底,日本對外貿易總額增長達2.8倍。隨著對外貿易的增長,日本的外匯儲備迅速增加。1952年,日本「特需收入」為8.2億美元,占該年外匯收入的66.8%。
再次,「特需訂貨」和出口增加使日本的商業迅速恢復了生機與活力。日本有近1500億日元的積壓商品頃刻間被搶購一空。許多百貨大樓拔地而起;衣料、糧食的配給制被取消;工農業生產指數迅速回升。工礦業生產在1950年10月已達到戰前水平。農業生產1952年已達戰前水平的111.2%。國民生產總值1951年達152億美元,為戰前水平的119.4%。
最後,朝鮮戰爭使日本企業界獲得了高額利潤,反過來又促進了壟斷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例如日本棉紡織業十大公司在其間利潤增加9~19倍之多。其中90%的利潤都留在企業內部用作積累資金,這就保證了有充足的資金來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設備,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增強其國際競爭力。例如在薄鋼板方面採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帶鋼軋機代替過去的遞回式軋機,使生產效率提高了1000倍。煤炭、電力、造船、電子等方面都採用了現代化的新技術。
三年朝鮮戰爭為戰後日本經濟的迅速恢復與發展提供了契機。軍事「特需訂貨」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出口貿易;工農業生產指數大幅回升;企業利潤大幅度增加,又反過來促進了壟斷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這一系列的良性經濟運行循環使戰後步履維艱的日本經濟很快走出了「死胡同」。1956年日本政府發表的《經濟藍皮書》正式宣布「以恢復為杠桿的成長已經結束」,提出要由現代化來支撐以後的經濟發展。從此日本經濟入了以實現現代化為主要目標的高速或超高速增長時期。而1950~1955年,日本經濟的復甦恰恰為1956年後日本經濟持續18年高速增長奠定了堅實根基。
總之,朝鮮戰爭成為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分水嶺。正如日本資產階級政客所津津樂道的那樣:朝鮮戰爭「真是天佑神助、起死回生的妙葯」,是「一股神風」。
同樣,越南戰爭為日本帶來了「第二次軍需繁榮」。日本沒有直接參加越戰,也沒有直接從越戰中獲得太多的好處,但越戰為日本消化設備投資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美國經濟服務於越戰以後,民用品的生產讓出來了一大塊,日本的設備投資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缺。整個越戰期間及越戰結束後美國休養生息期間,是日本向美國提供了美國市民日常的生活用品。1965年日本對美出口為24億美元,70年增加到了59億美元。
越戰期間,美國為了安撫越南周邊國家,在經濟上予以了很大的支援。越南周邊國家的經濟現代化,需要大量的生產設備,在美國沒有能力提供的時候,是日本負責提供的。1963年日本對越南周邊國家的出口僅有13億美元,70年為36億美元,增長幅度大大地超過了對美國的出口。
原因之三:日本自身的努力,即根據本國實際,適時調整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表現在:
1、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
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把科學技術水平推向新的高峰,開創了科學社會化和社會科學化的新紀元。
50年代—70年代是日本經濟恢復發展的主要時期,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普及運用的關鍵時期,更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日本趕上了機遇,更抓住 了機遇,在確立外向型經濟妥展戰略的同時,制定了「科技立國長遠發展戰略」,注意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選擇以計算機技術的開發,合成材料技術的開發,為振興日本工業的突破口,引進國際尖端技術,進行消化後使之轉化為生產力。從1950—1972年共引進11786項新技術,使日本經濟出現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期。據統計1956—1964年,日本經濟全年平均增長率為10.1%,其中因技術而增長的部分為48.5%。可見運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是日本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
2、制定「高度經濟成長」政策。
1956年日本政府制訂《經濟自立五年計劃》,從此,日本進入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高速發展時期。1960年池田內閣制定了「高度經濟成長」政策,即《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預計劃在十年後的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都增加一倍。
為了「高度成長」,政府給國家財政進行巨額投資和金額貸款,採取對公司企業減稅及其他財政措施,以增加資本積累,增加出口貿易。為了「高底成長」,工業生產在大規模設備投資下,以技術革新為中心,進一步以世界第一的超高速度繼續增長。
1964年佐滕內閣執政,繼續執行「高度經濟成長」政策,1965年至1970年,出現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為17.2%的十年裡日本工業生產水平年平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3%超過了美國2.69倍,英國4倍,聯邦德國2.4倍,國民生產總值,1966年超過法國,1967年超過英國,1968年超過聯盟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國」。
3、推行貿易外匯的自由化計劃。
為了擴大出口,增收外匯,加速經濟發展,1960年6月,日本政府制訂了《貿易、外匯自由化計劃大綱》,同時恢復日元對美元的交換性能。池田內閣執政後,1961年7月,進一步制定了《促進自由化計劃》。1962年內,包括石油、煤炭在內,日本實現了產品88%的自由化。1964年6月,日本政府發表《貿易匯兌自由化計劃大綱》,8月,日本成為《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八條所規定的國家。接著又加入了當時以開發「後進國」為名的歐洲合作組織(OEEC)這些標志著日本「開放型」經濟體制的形成。這一系列計劃的實施,是日本的對外貿易呈迅速上升勢頭。
4、積極改善與周邊鄰國的關系
70年代以後,世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日本隨其經濟的發展,地位的提高,開始改變其向美國「一邊倒」的對外政策方針。為了獲得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日本政府積極改善與周邊鄰國的關系,為發展經濟服務。先後出台了「等距離多邊外交政策」、「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以及「自主選擇外交政策」。
1972年9月田中內閣同中國恢復邦交,邁出了「多邊自主外交」的第一步。1973年9月田中首相訪問西歐這是日本與西歐關系的轉折點,奠定了日本與西歐「確立夥伴關系」的基礎。1974年三木武夫組閣後,推行中蘇兩國不偏不倚的「等距離外交政策」,福田赳夫任首相銜後修補了上述政策,推行「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1977年8月福田出訪東南亞各國,表示向東盟提供10億美元的援助,擴大了日本對東南亞的影響。鑒於蘇聯威脅的增加,福田內閣末期於1978年8月同中國締結了和平友好條約,從此中日關系進入一個新階段。
日中友好,為日本經濟注入了強勁的活力,兩國貿易迅速增長,1981年貿易額達100億元,為復交前1971年10億美元的10倍,1991年中日貿易額超過200億美元,為復交前的20倍,日本在華投資企業已達1500多家。這些無疑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5、多次採取「反蕭條對策」。第四產供銷中東戰爭爆發,由石油危機而導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陷入了深刻的經濟危機之中。日本從60年代開始,就以中東的廉價石油作為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中東的石油危機,使日本經濟受到劇烈的打擊,日本的經濟也進入戰後最嚴重的危機中。從1973年11月至1975年3月,工礦業生產指數從最高點下降20.6%,倒閉企業達11681家,失業人數達112萬15、元人,1974年日本經濟增長率第一次出現0.5%的負增長,日本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了低速增長的時期。
為了緩和危機,刺激經濟的復甦,從1975年開始日本政府多次採取「反蕭條政策」,主要對策有:「⑴增加財政開支,擴大公共投資。⑵對壟斷資本減稅,以刺激擴大生產。⑶松動銀根,降低利率,增加企業利潤。⑷發行赤字公債。⑸制訂修訂種種法律,為壟斷資本擺脫尋找出路。上述措施,促進了日本經濟一定的恢復和發展。從1975年至1978年連續4年平均增長率保持在5.5%的水平上。這次經濟的回升,主要是靠政府空前干預和企業「減量經營」實現的,同時也是實行產業合理化的結果。
原因之四:重視教育,加速人才的培養。
1、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中高等教育體系完善。日本較早的推行義務教育制度,戰前就已普及了四年及六年義務教育,1947年進行教育改革,實行九年義務教育。1950年九年義務教育完全普及,就學率達99%,1965年初中畢業升入高中的比率達69.6%;1970年高中畢業升入大學的達23.6%。同時還有配套齊全的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一句話「因材施教」,讓每個人都能享受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機會。
2、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增加。
日本政府重視教育,還表現在教育經費在行政費中逐年增加,1956—1978年期間,教育經費在行政費中的比例就達20—33%;1978年教育經費占國民總投入的7.1%;同年按人口平均的教育經費相當於1950年度的51.46倍。
3、提出「造就人才」「建設國家」的發展戰略。為了振興日本經濟,適應「高度經濟成長」的政策,1962年8月日本政府提出了「造就人才」「建設國家」的戰略思想。「造就人才」實質是美國的「開發人類能力的政策」即把人看作經濟上的生產力,因教育投資來開發這個力量的政策,是和日本式「道德教育」相結合的暗物。「建設國家」就要造就「熱愛民族、國土和文化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見識,在國際上也是以贏得依賴和尊敬的日本人」。
為了實現「造就人才」、「建設國家」的發展戰略日本政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⑴進行「學力測驗」,建立早期優秀學生選拔制度,建立優秀學生跟蹤檔案,確保成才。
⑵頒布《教科書免費分配法》,對義務教育期間的中小學免費提供教科書,對家境貧窮的學生提供助學金和中餐補貼制度。
⑶建立「光榮母親」評選制度。
為了形成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重視教育的氛圍,日本文部省在全國推行「光榮母親」評選活動,對那些教子有方、愛女有道的突出母親或父親政府授予「光榮母親」(父親)的榮譽,給予獎勵,登報表彰,通過評選,涌現了一大批「光榮母親」(父親),使尊師尊教成為日本國民的自覺行動。
通過大力發展教育,日本國民的整體素質大幅度提高,發展經濟所需的各類人才都有了較充分的保證。
原因之五:「經濟第一」,勤勉勞作的精神。
戰後的日本,在學習西方尤其是學習美國文化的同時,進一步「反省」戰前的「軍刀政治」、「版圖擴張」的富國強兵文化,認識到「軍事第一」絕不能使日本通向幸福,從而確立了「經濟第一」、「勤勉勞作」的新的經濟文化觀點。
1、國內建設中,信奉「經濟第一」的原則,他們在狂熱的軍事熱情遭到破滅後,所幸福的希望完全建立在國內經濟發展上,經濟成為戰後日本所關心的唯一國策。發展經濟,努力生產,成為有志青年的獻身目標,大批優秀的人才開始由軍事轉向企業界,科學、教育和工程人員的奮斗歸宿只有一點,那就是推動日本振興。
2、國際事務中,堅持「經濟第一」的原則。
在國際事務方面,日本也堅持「經濟第一」的原則,一切以日本的經濟發展服務為基點,對戰後冷戰、地區沖突堅持保持中立的消極態度,使得日本經濟在國際交往中避免了許多 不必要的「封鎖」和「干擾」,以至今天日本仍有「經濟動物」的雅號.
3、樂於奉獻的「勤勉勞作」精神。
與「經濟第一」相共存的是日本人的「勤勉勞作」精神。由於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吃苦耐勞、樂於奉獻、勤勉勞作同樣成為日本民族的精髓。日本人為了家庭、為了妻子兒子,為了幸福的生活,自覺地加倍工作。他們堅信勤勞就會幸福,甚至甘願犧牲自己的汗水而少取工資。日本人效忠企業,以廠為家。真正樹立「廠興我榮,廠衰我恥」的企業競爭意識,正是這種樂於奉獻的勤勉勞作精神,創造了戰後日本經濟騰飛的奇跡。塑造了日本民族深邃的靈魂。
三、啟示:
通過戰後日本經常濟的崛起原因的初探,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日本能在短短的50年時間,迅速醫治戰爭創傷,創造日本經濟騰飛的奇跡,一躍成為世界矚目的經濟強國,絕非偶然,從上面的探索中,我們是否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啟示之一:日本經濟崛起,得益於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得益於吸收消化歐美先進的文化科技技術。日本1960—1970年十年裡,工業生產水平保持16%的增長速度,其中增長的80%都是靠吸收轉化科技成果而獲得。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諄諄教導我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今天我們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就要有日本當年那種敢於引進,善於引時,甚至不惜「錯誤」引進的決策和膽識。充分利用、吸收消化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科技成果,為我所用,為實現「四個現代化」所用。
啟示之二:日本經濟崛起也得益於政府政策的靈活性和實用性。為了發展經濟,日本不惜以允許美軍駐軍為代價,來換取美國的「保護」和支持;為了發展經濟,日本能夠主動改善鄰國的關系,包括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關系,化敵為友,贏得安寧的國際環境;為了發展經濟,能夠依據需要制定適應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包括暫時「不平等」的政策。這些對我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鄧小平同志也曾說過:「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日本經濟發展的過程不正有力證明鄧小平「貓論」的無比正確嗎。在大力發展經濟的今天,只有對我們建設有用的東西,我們都可以大膽嘗試,不要怕「吃虧」,今天的「吃虧」就是為了明天的崛起。
啟示之三:日本經濟的崛起還得益於重視教育,重視人才的培養。無論是戰後困難時期,還是六七十年代高速增長時期,日本政府始終把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教育成了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杠桿。有人說,21世紀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科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是教育的競爭。下一個世紀即將到來,我國要自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各級政府都必須要向日本那樣,真正把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來抓,真正樹立科教興國的意識,決不能以經濟困難為借口而忽視教育壓縮教育經費的投入。全教會剛剛落幕,《教育發展十年綱要》已經頒布,我們有理由相信教育發展的春天就要到來。
只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咬定發展經濟不放鬆,藉助日本成功經驗,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日本今天的富強,就是我們明天的現實。
⑷ 日本二戰後做了怎樣的經濟恢復
1:二戰後美國對日本進行了直接接管,加上中國蔣政府的失敗,所以美國把自己對東亞勢力的擴張的重頭放到了日本。首先全面接管日本的防務,簽訂日美安保協定,使得日本雖然喪失了很多主權,但也得到了廉價的軍事庇護,節省了軍費開銷,美國還對日本進行了很多經濟援助。使得戰後日本的恢復速度很快。
2:美蘇爭霸的前線是在亞洲。而朝鮮和韓國是最前線,而日本則恰好處於一個後勤基地的位置。使得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期間,日本作為美國的後勤基地。得到大量的經濟刺激。促進了其經濟的發展。而且和美國開始出現經濟的互相補充,日本最初作為美國的製作業代工方獲得了大量的訂單。
3:美蘇爭霸,美國逐漸處於了優勢,使得跟隨美國的日本也獲得大量益處。美國和日本互相拓展海外市場,有效解決了本國市場的市場飽和問題。
4:日本犧牲了政治利益給了美國換取了經濟方面的騰飛,但日本也付出了代價。80年代被美國弄了一紙廣場協定,日元相對美元升值一倍,造成日本出口市場的崩潰。導致日本在90年代的經濟危機。
⑸ 日本20世紀90年代經濟危機貨幣貶值的道理 求解
您好!
日本經濟危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資產全面縮水的背景下,企業負債惡性膨脹,大量倒閉。1991年前後,負債額在1000萬億日元以上的倒閉企業每年都在1萬家左右。1990-1996年,日本破產企業年均高達14000家左右。
(2)商業銀行陷入困境,不良債權急劇增加,大批金融機構破產。關於泡沫經濟破滅對不良資產的影響,日本政府一直諱莫如深,直到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銀行廳才首次宣布,按照國際通行國際會計標准計算的日本銀行業不良資產已經達到50萬億日元,占日本GDP的1/10以上。但西方經濟學界認為,這個估計偏低,有西方人士認為,到1995年8月,日本銀行業未清償貸款總額已經超過日本GDP總額,而未清償貸款的1/4是不良資產。
(3)國內消費不振,投資需求減少。泡沫經濟破滅後,由於居民實際收入減少,使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日益嚴重。有關數據顯示,占日本GDP60%的個人消費支出以平均每年0.63%的速度持續下降。
(4)通貨緊縮、經濟衰退;1992-1999年,日本的消費物價指數均為負增長,年均下降幅度接近1%(1997年除外)。通貨緊縮使企業銷售收入減少,債務負擔加重,居民消費心理惡化,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公共債務危機加重。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其中,1992-1994年連續3年出現了零增長。
日本房地產泡沫:東京都一地的地價超過了美國全國地價總和
20世紀30年代以後的60年間,世界房地產領域基本上沒有出現大的波瀾,但進入90年代後,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再度震驚了世界。
20世紀80年代後期,為刺激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1985年9月,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五國財長簽訂了「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美元貶值後,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更加刺激了房價的上漲。從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價整整漲了兩倍。
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開始失去耐心。他們發現炒股票和炒房地產來錢更快,於是紛紛拿出積蓄進行投機。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已飆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當時,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一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住宅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
所有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1991年後,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從後果上看,20世紀90年代破滅的日本房地產泡沫是歷史上影響時間最長的一次。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即使到現在,日本經濟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無怪乎人們常稱這次房地產泡沫是「二戰後日本的又一次戰敗」,把20世紀90年代視為日本「失去的十年」。
很高興為您解答,祝你學習進步!【高中生全科解答】團隊為您答題。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如果有其他問題請另發或點擊向我求助,答題不易,請諒解,謝謝!
⑹ 二戰後 造成資本主義國家通貨膨脹以及貨幣貶值的現象的主要原因
為了彌補龐大的財政赤字,政府濫發紙幣和公債;(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克服」和緩和經濟危機,廣泛推行凱恩斯主義,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刺激社會總需求;壟斷的加強和壟斷定價制度的廣泛流行;外匯危機的加劇;國際清算手段,尤其是歐洲美元的泛濫。
拓展資料:
通貨膨脹的原因:
1、因為需求引發的通貨膨脹:主要指總需求過渡上漲導致的通貨膨脹;
2、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由於成本或是供給等方面的原因導致的通貨膨脹;
3、需求與成本共同推動的通貨膨脹:非單一原因,而是由各因素導致通貨膨脹;
4、預期和通貨膨脹慣性:慣性指通貨膨脹持續的時期,對其解釋為預期。
結構性通貨膨脹的原因:
1、「瓶頸」制約
由於缺乏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使得資源在各部門之間的配置嚴重失衡,有些行業生產能力過剩,另一些行業,如農業、能源、交通等部門則嚴重滯後,形成發展的「瓶頸」。當這些「瓶頸」部門的價格因供不應求而上漲時,便引起其他部門,甚至是生產過剩部門的連鎖反應,形成一輪又一輪的價格上漲。
2、需求移動
原先處於均衡狀態的經濟結構可能因需求的移動而出現新的失衡。那些需求增加的行業,價格和工資將上升;但是需求減少的行業,由於價格和工資剛性的存在,卻未必發生價格和工資的下降。其結果,需求的轉移導致了物價的總體上升。
3、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的差異
一國經濟可根據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的差異而劃分為不同的部門:生產率增長較快的先進部門和生產率增長較慢的落後部門。先進部門的工資上漲率較高,價格上漲較快,由於價格和工資剛性的存在,落後部門的工人往往要求與先進部門的工資上漲率看齊,使其貨幣工資的整體水平與先進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同比例增長。其結果,落後部門的生產成本便上升,並進而造成物價整體水平的上升。
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經濟狀況如何
兩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軍事經濟畸形發展,國民經濟疲憊不堪,隨著日本被擊敗,遭到美國的空襲,二戰結束時日本經濟陷於瀕臨崩潰的邊緣:以東京為首,全日本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戰爭的轟炸破壞的40%的城市建築,船舶的噸位從戰前630萬噸下降到153萬噸,煤產量減少了一半,1946年工礦業生產僅及戰前1935年的26.4%和1944年的16%,這些都造成了日本工業嚴重萎縮。此外,由於戰敗,日本對外貿易業幾乎中斷了,1947年出口下降為7%,進口下降為14%。結果在國內農業等產業生產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就出現了嚴重的物資不足,進而通貨膨脹愈演愈烈,以1934~1936年間的消費物價指數為100,1947年就上升到了10910,提高了108倍。國民生產水平大幅下降,1946年人均實際國民收入只是戰前的55%,城市就業人口人均收入只是戰前的31.2%。
戰後日本經濟瀕臨崩潰,但是日本經濟有戰前積累的較好工業基礎,人力資源豐富,同時有美國的扶持,以及遇到朝鮮戰爭的刺激,再加上政府較好的政策引導,使其在10年間就將經濟恢復到了戰前的最好水平。對我們的啟示是:要有效利用自己的優勢和長處來發展經濟,同時要把握好發展機遇,因為這樣的機遇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才會產生,而且政府正確的引導會對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⑻ 二戰後歐洲 ,日本面臨的困境是什麼
由於戰爭,各國過量的物資消耗,使的物價飛長,貨幣嚴重貶值,歐洲和日本都出現了嚴重的金融危機,使民族產業一蹶不振,經濟匱乏;科技方面,由於多年的戰爭,使國家的領導者沒有更多的經歷和資金去培養人才,全國人民都關注戰爭而輕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在這一時期人才斷流,大家都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人才的培養決定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動力!所以科技在這個時期也是達到最底谷!
⑼ 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的原因和崩潰後有哪些影響
現在很多國人都很關心人民幣升值這個話題,但又不了解美國迫使人民幣升值的真正意圖何在,現在鄙人就此淺薄的發表一下我的個人看法
相信大家對80年代的「日本經濟衰退」和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及「香港的香港金融保衛戰」吧!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國際投機集團「美國索羅斯財團」搞的,但是,你就沒有想過它背後難道就沒有美國政府的支持了嗎?下面,我仔細分析一下這些事件的前因後果你就會明白了。
從1980開始的,特別在1990年和1995年,第一名的美國和第二名的日本之間的GDP差距是多少?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一半!這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次其它國家和美國的經濟差距縮小到一半的程度。日本人在歡呼:只要超過美國的GDP,日本就可以恢復「正常國家」了!美國人沒有吭聲。
按理說,日本還是美國的盟國,其經濟也是美國扶持起來的,美國也沒有分裂日本的必要(要分裂,二戰時就分裂了,也不用等到80-90年代)。美國也不可能對盟國日本使用「顛覆性煽動」,眼看著美國是阻擋不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前景的了!世界各國都在興奮的期待著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那個「歷史性時刻」!日本企業更加瘋狂,美國經濟的象徵——洛克菲勒廣場被日本人買下了!美國的精神象徵——好萊塢被日本人買了!美國人民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美國人民的榮耀感在急劇下滑,民間開始蔓延仇日情緒。
1980年,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國的一半了。有一件事情在1985年發生了,1985年美國拉攏其它五國(7國集團)逼迫日本簽署了。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其實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過度」干預外匯市場。日本當時手頭有充足的美元外匯儲備,如果日本央行干預,日元升不了值。可惜呀,日本是被去了勢的太監。美國駐軍、政治滲透、連憲法都是美國人幫它度身定做的,想不簽廣場協議都不可能。
日本最後的結局大家也知道了。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至1988年初.美國要求日元升值。根據協議推高日元,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從協議前的1美元兌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時的1美元兌160日元。由於美國里根政府堅持認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過口頭干預等形式繼續推高日元。這樣,到1988年年初,日元兌美元的匯率進一步上升到1美元兌120日元,正好比廣場協議之前的匯率上升了一倍
美國人滿足了嗎?沒有。接著看下去,從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當時柯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貝茨明確表示,為了糾正日美貿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當時的日元匯率大致在1美元兌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據美國政府的誘導目標,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兌100日元。以後,由於柯林頓政府對以汽車摩擦為核心的日美經濟關系採取比較嚴厲的態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匯率急升至1美元兌79日元,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日元升值的後果是什麼?洛克菲勒廣場重新回到了美國人手中,通用汽車在這個廣場的一賣一買中凈賺4億美元!日資在艱難度日中大規模虧本退出美國。美國人民勝利了!成功的擊退了日本的經濟進攻!我們可以從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後,日本和美國的GDP之比重新拉開了距離,而且越來越大!
可能有些網友還是沒有明白,日元升值怎麼啦?跟我們的談論有什麼關系?日元升值,就是美國對日本的一次經濟阻擊戰!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發展財富大轉移到了美國去了。 下面我給個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假設我是美國財團,我當然知道1985會發生什麼,假設我在1983年吧,我用100億美元兌換成24000億日元,進入日本市場,購買日本股票和房地產,日本經濟的蓬勃導致股市和房地產發瘋一樣的上漲,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日元開始升值,到1988年初,股市和房地產假設我已經賺到了一倍(5年才翻一倍是最低假設了),那就是48000億日元。E 這時,日元升值到1:120。我把日本的房地產和股票在一年中拋售完,然後兌換回美元,那麼,就是400億美元!在5年時間中,我凈賺300億美元!(還是最低假設)。那麼日本呢?突然離開的巨額外資就導致了日本經濟的崩潰!經濟學用詞叫「泡沫經濟破滅」。這就是日本常說的:「失去的十年」。而我連本帶利的400億美元回到美國,你想一想,美國經濟能不旺盛嗎?!!日本「失去的十年」,卻正是美國「興旺的十年」!
參考資料:網路經濟吧
⑽ 日本90年代後經濟為啥會崩潰
房地產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