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吃飯怎麼和古代一樣

日本吃飯怎麼和古代一樣

發布時間: 2022-08-05 11:11:27

A. 日本現在的生活習慣為什麼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差不多呢

所謂的日本人和中國春秋人的生活習慣相同可以算是巧合吧·他們本族的文化造就的這種生活習慣就是如此·而到了近代也把這種習慣很好的保留了·他們真正開始大量的引進中國文化是在公元700年左右聖德太子派遣遣隋使才開始的·而關於他們的人種問題·連日本人自己都沒個定調·畢竟他們開始書寫自己的歷史是在比較晚的時候了(相對於中國)·但中國人移居過去的人只是少數這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們移居的原因大都是戰亂·而在古日本也是比較被歧視的·但也有混的不錯的例子·比如在古代京都一代家族龐大的秦姓一族(戰國時期四國的大名長宗我部元親就是這這一族的後代)·還有漢人移民大知王·很受雄略天皇的器重·他的後代坂上田村麻呂成為第二任征夷大將軍(即後來的歷代幕府大將軍被授予官職)·也是第一任真正意義上的征夷大將軍·日本民族傳統中的戰神·相當於中國的關羽
相反的你應該問現在的中國人的生活怎麼好像都找不到祖先的痕跡了·近代以後被西化的很嚴重·恐怕想找個中國的真正意義的傳統服裝都找不到·我是不承認所謂的唐裝的·在中國有著多少年的使用歷史·能否代表中國·實在是個疑問

B. 有關日本的飲食風俗有哪些

1、飲食禁忌

日本在飲食中有許多獨特的禮儀和禁忌。(1)招待客人用膳時,不能把飯盛得過滿或帶尖。當著客人的面不能一勺就將碗盛滿,否則被視為對客人不尊重。(2)用餐時,不能把筷子插在盛滿飯的碗上。因在死者靈前的供桌上往往筷子擺成這種形式。(3)給客人盛飯時,禁忌把整鍋飯一下分成一碗碗的份飯,因過去給囚犯盛飯時多採用這種方法。(4)作為客人就餐時,忌諱只食用一碗就說夠了,第二碗飯即使是象徵性的,也應要求添飯。因為只吃一碗則寓意無緣。(5)吃飯時禁忌敲飯碗,據說這是因為人們迷信敲碗聲會招來餓鬼。(6)忌諱往糕上撒鹽和撕拉著吃糕。(7)忌諱在鍋蓋上切東西。(8)忌諱往白水裡放湯。(9)著過筷的飯菜和動過口的湯,不能吃到一半剩下。攜帶食物外出郊遊時,禁忌把吃剩的東西丟在山裡。據說這是擔心吃剩的東西會招來鬼魂。(10)忌諱把紅豆飯澆上醬湯吃。迷信這樣做會在結婚時遭雨澆。(11)帶腥味兒的食品禁忌用作祭祀神佛的供品。(12)供過神靈的食品忌諱讓女孩子吃,認為這樣做會使女孩長大後姻緣不合。(13)作為客人就餐時,忌諱過分注意自己的服裝或用手撫摸頭發。(14)在宴會上就餐時,忌諱與離得較遠的人大聲講話。講話時禁忌動手比劃和講令人悲傷或批評他人的話。(15)在有關紅白喜事的宴會上,禁忌談論政治、宗教等問題。(16)在較大型的宴會上因故要中途退場時,禁忌聲張,否則會使主人不歡,他人掃興。(17)就餐時禁忌口含或舌添筷子,忌諱含著食物講話或口裡嚼著東西站起來,否則會被認為缺乏教養。日本人飲食中的禁忌,在日本的不同地區或家庭還有許多。譬如有的人家正月忌食雜煮;有的村或部落忌食雞肉或雞蛋等。但是,吃飯或喝湯時發出聲響,日本人不僅不忌諱反而歡迎。因這種行為往往被認為是用膳者對飯菜的贊美或吃得香甜的表現。

2、禮節

日本人最常使用的傳統行禮方式,一般分為站禮和坐禮。行站禮時,雙手自然下垂,手指並攏,隨著腰部的彎曲,身體向前傾。行表敬意最高的站禮時,腰須彎到臉部幾乎與膝蓋齊平的程度,然後慢慢直起身子。接受晚輩行禮時,背和脖頸要挺直,頭不能向下耷拉。坐禮一般在日本式房間的榻榻米上進行。這種坐禮原來可分為九種形式,現在由於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響,已大大簡化。目前最常見的有如下三種:(1)指建禮。行此禮首先要端端正正地跪坐在榻榻米上,以手垂在雙膝的兩則,指尖著地,身體前傾約五度。這種禮多在晚輩施禮和向對方提問題時使用。(2)屈手禮。行此禮要用手撐著地,身體向前傾約45度,臉面朝下,比指建禮表示的禮節要高,多在同輩之間和向對方請教問題等場合使用。(3)雙手禮。行此禮時,雙手掌向前靠攏著地,脊柱和脖頸挺直,整個身子向前傾伏,面部幾乎著地。這是最高的禮節,多在下級對上級或對尊貴客人行禮時使用。在以椅子為座席時,也有三種不同的行禮方式。上級對下級行禮時,坐在椅子上稍將身體前傾一下即可;同輩之間行禮時,應從椅子上站起,行與站禮幾乎相同的禮節;對尊貴的客人或上級行禮時,應到對方座位前深深施禮,等對方就座之後再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

3、言行中的忌諱

日本人在日常的舉止言談中存在著許多忌諱。(1)日本人在結婚時,忌諱說「離去」、「切斷」、「分別」、「歸去」等詞語,因這些詞語寓意「破裂」和「姻緣不合」。(2)結婚時接受客人賀禮後要將容器空著退回,忌諱放入任何東西,以避免「重復」之嫌。(3)平時忌諱赤身露體一絲不掛上便所。(4)最忌諱隨地吐談。(5)吃飯時忌諱往米飯上澆醬湯,禁忌用筷子夾著東西傳遞。(6)到人家做客時忌諱腳踩座席墊。(7)忌諱晚上晾洗過的東西。(8)忌諱把竹簍頂在頭上。(9)睡覺時忌諱腳南頭北,因停放靈柩時一般是頭朝北。(10)忌諱往洗臉水中對熱水。(11)忌諱晚上剪指甲。(12)出外旅行忌諱八日起程和七日歸程。(13)給出生的嬰兒送賀禮忌諱在第七天,因葬禮後的第七天是一七忌日。(14)忌諱無事看別人家的廚房。(15)忌諱在人面前一個人嚼口香糖。(16)建築行業忌諱在「三鄰之日」(1、4、7、10月的亥日,2、5、8、11月的寅日,3、6、9、12月的午日)破土動工,因為據說在這些日子裡蓋的房屋會遭火災。(17)商業部門忌諱說「siri(掏摸)」和「nasi(無)」之類的詞語,盡量把與之諧音的商品改用其他說法。

C. 古代的中國人和日本人在吃上有什麼區別,為何日本人很矮

@@古代日本的惡生活逼迫他們矮小

但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國內恢復了和平,他們為了日本人長得更高,從他們的國家層面發出號召,由國家出錢,每一個日本兒童在每天早上必須喝一杯牛奶,在他們這種不斷的努力之下,日本人過去十分矮小的樣貌已經被改變,現在的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已經和中國人差不多高,甚至還要許多日本女子比中國內地女子高很多。

D. 日本貴族在戰國時期,為何只吃米飯不吃菜

看日劇的時候,我們總會發現劇中的人物飲食都十分樸素,比如歷史連續劇《真田丸》中的聚會, 滿滿的一碗白米,但配菜卻少的可憐。和我國宴席的餐桌文化相比,顯得格外寒酸。

在公元600年時,日本就有飼養家豬的記載。

直到江戶時代,情況才出現轉機,當時《牧畜雜志》記載了1664~1691年由中國人,在現在的長崎縣家豬進口的事。另外,江戶時代的一本游記中,也寫了在鹿兒島縣為了取肥料而飼養豬的事。另外,千葉縣、神奈川縣、埼玉縣、北海道、茨城縣等也留下了從江戶時代開始養豬的記載。

但是隨著佛教的傳入,禁止殺生的思想在日本普及,肉食的習慣也消失了,剛剛萌芽的養豬業一下就衰退了。在物資匱乏的戰國時代,肉更是想都不敢想的。

後來隨著社會局勢逐步穩定,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逐漸忽視了肉食禁忌,肉製品才豐富起來。

日本當時飲食如此樸素和戰國時期的經濟匱乏也有關系,畢竟大家在那會都吃不飽。

直到江戶時代,人們的生活質量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整體來說,古代日本因為本身地理環境限制,在吃的方面自然就比不上中國這么豐富。

E. 能否簡述日本人的飲食特點

日本人自古以來就以大米為主食,他們愛吃魚。一般不吃肥肉和豬內臟,有的人不吃羊肉和鴨子。不論在家中或餐館內,坐位都有等級,一般聽從主人的安排即可。

日本有一種富有參禪味道,用於陶冶情趣的民族習俗——茶道,雖然不少現代日本青年對此已不感興趣,但作為一種傳統藝術仍受到社會的重視。

(5)日本吃飯怎麼和古代一樣擴展閱讀:

日本人,一般指擁有日本國籍的人或有和族血統的人。其主要由和族組成,在日本北海道亦有阿伊努族人居住。日本人通用日語,假名和漢字是日本的通行文字。日本人在古代隋唐時期深受我國漢唐文化的熏陶,不管在朝廷制度、禮儀,還是服飾、茶道等各方面都有著濃厚的華夏元素。日本自己亦以「小中華」為榮。

東亞日本的基本居民。主體為大和族。另在北海道有2萬5千多阿伊努族人。屬蒙古人種 東亞類型。使用日語,語言系屬未定,多數學者認為屬獨立的日本語系。受漢語影響極大。以東京話為標准語,在全國推廣。信仰比較普遍,流行多種宗教 。

大乘佛教自6世紀經朝鮮傳入後,迅速普及全國。固有的神道教也很普遍,明治維新以後曾被定為國教,全國城鄉皆有神社。同時受到明朝儒教、陽明學的深刻影響。很多人都有神、佛並重的雙重信仰,或同時兼信幾種宗教。

一般在生育、婚姻、節慶等現實生活方面遵照神道教儀式;對喪葬、祭祀、法事等方面則遵照佛教信仰。民間多流行祖先崇拜,信仰多神。基督教於16世紀40年代傳入日本,信徒約佔全國人口1%。此外還有新興宗教二、三百種。

參考資料:網路-日本禮儀

F. 窮人吃肉,富人吃素,古代的日本習俗為何如此獨特

主要是古代日本人的信仰發生了變化。所以,才導致了窮人吃肉,而富人吃素這種讓現代人無法理解的事情。深究其原因,就會發現,其實也能夠理解。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風俗,在某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會發生常人所不能理解的時期也很正常。但是現在就不會了,現在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想吃啥都能吃啥。

但是日本的話,窮人還是無法實現水果自由,在日本,水果的價格特別高,比如,每次買西瓜,都是一牙一牙的買的。

G. 日本的飲食文化是什麼樣子的

說到飲食,不僅是以大米為主食、蔬菜、魚與肉為副食的日本式餐點,而且西歐中國餐點一般也很普及,在日本可以品嘗到豐富多樣的餐食。日本是一個優質水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衛生設施也很完善,所以自來水在日本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飲用。現代的日本文化更是多彩多姿。女孩子們在學習自古以來的日本傳統文化,如茶道、花道的同時,也跳迪斯科。觀覽市區、古老寺院和高層建築相鄰而建的情景並不稀奇。故而現代的日本文化是結合了古老的、新興的、西洋的和東洋的文化而形成。 日本人普遍愛食用生魚,因而蓋著生魚片的壽司是日本國內最流行的食物。 日本料理非常講究保持食物的原味,不提倡加入過多調料,以清淡為主。對菜餚的色面尤其有著很高的要求,不但使用各式各樣非常精緻的盛器來裝食物,對食物的形狀、排列、顏色搭配也都有很細膩的考慮。看著那一道道精細得有如風景畫一般的日式料理,初到日本的遊客往往不忍破壞那份美麗。 飲食習慣 日本的冷麵是放在竹製盤上,用筷子夾起一口的數量放在冷湯里進食。有些餐館沒有附上湯匙,日本人習慣拿起來喝湯。 夜生活 日本人習慣下班後三五成群地去喝酒。在大都市內的娛樂中心區,到處都有酒吧、的士高及夜總會。 日本的酒類 啤酒:日本人最喜歡喝啤酒,無論是生啤酒或是瓶裝的都受歡迎在夏天,部分百貨公司更高有露天啤酒館,吸引大量遊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熱喝或冷喝,無論那一種清酒,都是日本菜餚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過量而醉。 威士忌:日本人喜愛喝威士忌加冰加水稱(Mizuwari) 燒酒:這種酒是用蕃薯、大麥、蔗糖等材料製成,經過濾後的 酒精,與伏特加有些類似。 在日本,無論是遣唐使時期,還是禪宗傳入日本時期,以及日明貿易時期和江戶時代,中國的飲食文化對日本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例如,日本栽培的農作物大豆、赤豆、稻米、小米、玉米等,日本人飲食中常用的醬、酒、醋、鹽、豆豉、酸飯團等主要經由中國傳入日本。可以說,日本列島食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日本飲食一般可分為主食和副食。米是主食,蔬菜及魚等為副食。中世紀至明治時期,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對肉食有所禁忌,所以很少食肉。明治以後,這種禁忌才得以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飲食中也普及了麵包等麵食類。隨著經濟的成長,由於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肉類和乳製品等的攝取也大幅增加。再加上速食食品的普及,使日本人的飲食生活愈發多樣化。 料理的方式主要有煮、炸、烤以及涼拌菜等,同時搭配有味噌湯(醬湯)、腌醬菜(漬物)等。現在的副食之中也有許多西洋料理或中華料理的搭配。中國菜的烹調方法中有若干個帶「火」旁的字,如爆、炒、熘、煨、燒、煸、燜等等,這些字在日語中是很難找到的。日本料理的特色是生、涼、油脂少、分量少、種類多、顏色好看,而且非常講究食器的選擇。即色自然、味鮮美、形多樣、器精良。 日本料理又稱「五味、五色、五法」料理。五味是甘、酸、辛、苦、咸;五色是白、黃、青、赤、黑;五法就是生、煮、烤、炸、蒸。而品嘗日本料理的准則在於香、豐、熟、甘、嫩。由於日本菜強調的是賣相和質感,所以每份菜的量通常很少,但原料的素質卻無與倫比。他們最強調的是材料新鮮、刀工講究、擺放藝術。 吃日本料理時,在菜牌上看到有「盛合」的供應,即所謂雜錦。通常店主會特定幾種口味的雜錦供應,並用松、竹、梅來代表大、中、小,多以分量及材料來劃分,松是超級裝,竹是特級裝,梅屬普通裝。由此可見日本料理是非常考究的。 日本人吃飯時一般使用木質的筷子,他們的筷子比中國的短,女人的筷子又比男人的短,男的22厘米,女的21厘米。 日本料理的種類很多,比較有名的料理有:懷石料理。按照字面來解釋,就是懷中抱著石頭。據說很久以前修行僧一天只能在上午吃一頓飯。當然到了晚上就會又餓又冷、飢寒交迫。所以和尚們想到一個方法,就是把加熱的石頭(溫石)抱在懷里。後來人們就把僅僅填滿空肚子,加熱身體的輕淡的素食和簡單少量的食品叫做懷石料理。實際上這是從禪宗那裡來的想法,因為禪宗和茶道又有深遠密切的關系,所以也把只在喝茶之前吃的一些簡單的飯菜叫做懷石料理。但是現在的人們,把少量的按照順序擺上來的具有懷石風格的喝茶之前的用膳,統稱為懷石料理。懷石料理簡單而雅緻,同時亦非常講究環境的幽靜。 卓袱料理。卓袱是中國式飯桌,即八仙桌。卓袱料理是中國式的料理,有蘑菇、魚糕、蔬菜的湯面、鹵面等。其特色是客人坐著靠背椅,圍著一張桌子,所有飯菜放在一張桌上。這種料理起源於我國古代的佛門素食,由隱元禪師作為「普茶料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發揚。由於盛行於長崎,故又稱長崎料理。料理師在佛門素食內採用了當地產的水產肉類,便創立了卓袱料理。 卓袱料理菜式中主要有:魚翅清湯、茶、大盤、中盤、小菜、燉品、年糕小豆湯和水果。小菜又分為五菜、七菜、九菜,以七菜居多。一開始就先把小菜全部放在桌子上,邊吃邊將魚翅清湯及其他菜餚擺上桌。 茶會料理。日本的室町時代(14世紀)盛行茶道,於是出現了茶宴茶會料理。最初的茶會料理只是茶道的點綴,十分簡單。到了室町末期,變得非常豪華奢侈。其後,茶道創始人千利休又恢復了茶會料理原來清淡素樸的面目。 茶會料理盡量在場地和人工方面節約,主食只用三器:飯碗、湯碗和小碟子。席間還有湯、梅干、水果,有時還會送上兩三味山珍海味,最後是上茶。 修行料理。修行料理又叫「精進料理」,意思是吃齋、吃素。選料有蕎麥面、豆腐、腌菜、炸蝦等。其實,所謂的「精進料理」,就是不使用肉類的素菜料理。 生魚片。日本料理以生魚片最為著名,它堪稱是日本菜的代表作。自古以來日本就有吃生食的習慣。江戶時代以前生魚片主要以鯛魚、鮃魚、鰈魚、鱸魚等為材料,這些魚肉都是白色的。明治以後,肉呈紅色的金槍魚、鰹魚成了生魚片的上等材料。現在,日本人把貝類、龍蝦等切成薄片,也叫「生魚片」。去掉河豚毒,切成薄片的河豚魚,是生魚片中的佼佼者,鮮嫩可口,但價格很貴。 吃生魚片必須要以芥末和醬油作佐料。芥末在日語中叫Wasabi,是生長在瀑布下或山泉下一種極愛干凈的植物(「山葵」),一遇污染就凋萎。山葵像小蘿卜,表皮呈黑色,肉質碧綠,磨碎後擱醬油吃生魚片時蘸著食用。芥末有一種特殊的沖鼻辛辣味,既殺菌,又開胃。 日本的生魚片異常新鮮,厚薄均勻,長短劃一。生魚片盤中點綴著白蘿卜絲、海草、紫蘇花,體現出日本人親近自然的飲食文化。生魚片的做法也是許多人所關注的內容。其實,生魚片的做法比較簡單,只要掌握了選料、刀工、裝盤、佐味等基本工序,制好生魚片並不難。 製作生魚片的原料較為廣泛,但以深海產的魚類及其他海產品為主。如魚類有三文魚、旗魚、鱸魚、鮪魚等;甲殼類有海膽蝦、龍蝦等;貝類有鮑魚、牡蠣、赤貝、北極貝等。生魚片的選料非常嚴格,應保證原料的新鮮、潔凈、無污染。 美觀的造型是生魚片的一大特色,故裝盤這道工序尤為重要。生魚片多選用半圓形、船形或扇形等精美餐具作盛器,再以新鮮的番芫荽、紫蘇葉、薄荷葉、海草、菊花、黃瓜花、生薑片、細蘿卜絲、酸橘等作配飾料。這些配飾料既可作裝飾和點綴,又可起到去腥增鮮、增進食慾的作用。例如,先在盤中鋪好紫蘇葉或生菜葉,再將切好的三文魚片以 5~7片為一組(即一人份),擺在紫蘇葉上,旁邊用細蘿卜絲、黃瓜花等錯落有致地進行點綴,給人一種非常清爽的感覺。 芥末和日本淡醬油是生魚片的主要佐味調料,常用的綠芥末又有粉狀和膏狀兩種。粉狀芥末的調制方法是,將粉狀芥末與水以1:2的比例調勻,再密封3分鍾,待產生芥末獨有的刺激辣味時,即可盛入碟內。膏狀芥末是成品,使用時直接擠入碟內即可。 壽司 壽司又稱「四喜飯」,是日本飯的代表。日本的大米,營養豐富,質量上乘,煮出的飯形似珍珠,芳香四溢。日本人把米粒叫做「舍利子」,管米飯叫「銀舍利」,來形容它的晶瑩剔透和像佛骨一樣的珍貴。 壽司是日本料理中獨具特色的一種食品,種類也很多,按其製作方法的不同,主要可分為生、熟壽司、壓壽司、握壽司、散壽司、棒壽司、卷壽司、鯽魚壽司等等,而其中鯽魚壽司被看作是日本料理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壽司。鯽魚壽司是以鯽魚、米飯和精鹽為原料,經過長達幾個月的腌漬和發酵製成的。用這種方法製作的壽司,原料中會產生大量的乳酸菌,給成品添加一種特殊的酸味,而且這些乳酸菌本身亦有防腐作用。不過,今天這種用古法製作的壽司已不多見。現代日本壽司大多採用醋拌米飯的方法來加工其主料,而且由於米飯中一般要加入四種以上的調料,故壽司又有「四喜飯」之稱。 壽司常用的主要原料首先是壽司米,也即日本粳米,其特點是色澤白凈,顆粒圓潤,用它煮出的飯不僅彈性好,有嚼頭,且具有較大的黏性。其次是包卷壽司的外皮所用的原料,即優質的海苔、紫菜、海帶、雞蛋卷皮、豆腐皮、春卷皮、大白菜等為常見。再就是壽司的餡料。壽司的餡料比較豐富多彩,而且最能體現壽司的特色。餡料所用的原料有海魚、蟹肉、貝類、淡水魚、煎蛋和時令鮮蔬菜如香菇、黃瓜、生菜等等。 正宗的壽司可以有酸、甜、苦、辣、咸等多種風味。因此,吃壽司時,應根據壽司的種類來搭配佐味料。例如,吃手握壽司時,因餡料中有生魚片、鮮蝦等,就需要蘸濃口醬油並塗抹適量的綠芥末;而吃卷壽司時則最好不要蘸醬油,這樣才能吃出它的原味。除了濃口醬油和綠芥末以外,壽司還有更重要的佐味料即醋姜。吃壽司時加一片醋姜,不僅有助於佐味,而且能使壽司變得更加清新味美。 天婦羅。我們常常在日劇中聽到「天婦羅」這個名稱,實際上「天婦羅」就是油炸食品。即用麵粉、雞蛋、水將其調成漿狀,再將魚、蝦、蔬菜裹上漿放入油鍋炸成金黃色,吃時蘸醬油和蘿卜泥的調汁,鮮嫩美味,香而不膩。 壽喜燒。 「壽喜燒」亦稱日本火鍋,是從19世紀後半期以後才開始普及的。它是將牛肉切成薄片,與海鮮、蔬菜等一起煮,沾上生雞蛋汁、醬油和糖做成的調味料一起食用。日本古代就有這種進食的習慣,明治維新以前的農民將獸肉放在屋外的鋤頭上燒熟後食用,最初叫「鋤燒」。後來發展為在地坑上的鐵鍋里加入蔥、豆腐、魚肉、蔬菜等,大家邊煮邊吃的「壽喜燒」。 石燒。 「石燒」即石板燒。是將牛排放在燙石上燒熟,蘸鮮醬油食用。這種牛肉是經過特定的飼養技術飼養的。據說在飼養期間,會定期給牛隻飲用一些低酒精成分(4%~5%)的啤酒,令其血氣運行,加速新陳代謝,再用一些乾草或毛刷,為牛刷遍全身,令脂肪平均分布,而不是我們經常看到的紅是紅白是白的牛肉。所以,這種叫做「神戶牛」和「松坂牛」的牛肉肉質柔軟,鮮嫩異常,吃起來非常香。專門被用來做石板燒。 燒鳥。也就是燒雞。即將雞肉切成片狀串在細竹簽上,蘸上醬油、糖、料酒等配製味汁,然後放在火上烤。也有用雞或者豬的內臟作原料,不過都稱燒鳥。它價格便宜,不少人喜歡當作下酒菜。「燒鳥屋」在日本各地隨處可見。 鐵板燒。鐵板燒在日本十分流行,正宗的日式鐵板燒,顧名思義,是在一塊大鐵板上,燒烤各種美食,而鐵板燒成為日本料理中昂貴的一種,原因在於鐵板燒會選用最上乘的材料,例如新鮮的海鮮,包括龍蝦、鮑魚等,肉類亦會選用國產的牛,例如「神戶牛」、「松坂牛」或「近江牛」等,有時候一片200克的上乘牛肉,便得花上10000日元以上。 大學料理。一般日本大學里的食堂料理主要有兩大類——米飯和面條。米飯按配菜又分成咖喱類、炒菜類、油炸類、蓋澆飯4類。常見的日本式咖喱有一般的牛肉咖喱、炸肉餅咖喱、炸土豆泥餅咖喱;炒菜類常見的有生薑燒、麻婆豆腐、炒茄子;油炸類常見的有炸大蝦、炸蔬菜等。至於用魚和牡蠣做的油炸料理,大概由於太貴的緣故,在學校食堂是吃不到的。 蓋澆飯。蓋澆飯中常見的有牛肉蓋澆飯、豬肉蓋澆飯和雞肉蓋澆飯。雞肉蓋澆飯的名字聽起來有點殘忍,叫「親子」蓋澆飯,就是把雞肉和雞蛋燴在一起做成蓋澆飯。 面條類根據面的加工方法主要分成又白又粗又軟的烏冬面,又細又黃的雞蛋拉麵,還有既不白也不黃的蕎麥面條等。學校料理比較便宜,一份飯一般在500日元左右,如果在外面的料理店至少得700~1000日元。 麵食料理如前所述,日本有好幾種面條,比如拉麵、蕎麥面、寬切面和烏冬面等。這些麵食配料講究,價廉物美。尤其是蕎麥面條,是大眾喜愛的食品。 定食。當今在日本料理店流行的一種料理叫做「定食」,即每人一份的飯菜。其中白飯僅半碗,熱菜有一小盤,還有兩只小碗裝的是湯和水果,再就是一小碟鹹菜。全部飯菜加起來剛好讓人夠吃,卻又不會吃得太飽。日本料理的裝盤還注意最大限度地利用盤子的「余白」之美,結果往往是盛器較大而裝的菜卻較少,以便利用「余白」 來進行點綴,襯托出菜餚的造型美感。 納豆。納豆是日本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之一,大部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喜愛吃,而且經常吃。納豆用日本人稱為「小豆」的豆類以特殊的方法腌制而成。納豆的外觀黑乎乎的,吃到嘴裡黏糊糊的,而且沒有任何味道,包括鹹味。因此外國人大多吃不慣,甚至看到就覺得惡心。其實,納豆具有很豐富的營養價值,富含蛋白質、各種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是一種很具價值的營養食品。不僅如此,最新的研究還表明,納豆對引起大規模食物中毒的「罪魁禍首」——病原性大腸桿菌的繁殖具有很強的抑製作用。 日本人喜歡的酒類及飲料在日本人喜歡的酒類中,日本酒(酒精濃度15%~16%)用量可觀。日本酒是以米釀造的酒,全國各地都有製造,但是,名酒的產地都集中在水質好或米質佳的地方。其中著名的產地有兵庫縣的灘目、京都伏見、廣島的西條等。日本酒一般都是溫熱後飲用。日本人也常喝啤酒,但幾乎都是飲用國產啤酒,最有名的是麒麟啤酒和朝日啤酒,我國的青島啤酒在日本也比較受歡迎。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日本人都喜歡喝冰啤酒,未經過冰鎮的啤酒日本人認為是不能下肚的。 另外,威士忌和葡萄酒也深受日本人的喜愛。除國產酒之外,日本也進口外國酒,比如白蘭地、茅台等。 日本最大眾化的飲料是綠茶和紅茶。咖啡也深受現代日本人的喜愛,我國的烏龍茶在日本飲用也相當普及。 居酒屋居酒屋遍布於日本城鄉,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依舊是不變的招牌,不變的風格。雖說服務比當初有了許多改善,但最主要的功能還是以賣酒為主。最初的居酒屋據說是來自江戶時代在酒店前站著喝酒的習慣。當時因為沒有瓶裝酒,客人一般都是自帶容器。後來有了酒壺,店家對熟客出借酒壺,在酒壺上加上店名,等於為自己做廣告。當時到江戶(今東京)來幹活的農民,忙累一天之後,都要到店裡來喝一杯。有些會做生意的老闆,就在店裡增加了日本煮菜、泡飯、烤飯團、菜粥等簡單的飯食,居酒屋就這樣形成了。 居酒屋的特點一是價格便宜,二是格調不變。各式各樣的燒烤每串不過100~200日元,雞尾酒、飲料等也大都在300日元左右,兩個人吃喝下來也不會超過 3000日元。所以,一般工薪階層都可以接受。所謂不變,是說店主的管理、店內的擺設、店裡的氣氛,以及每天來喝酒的人群也很少有變化。酒客們一旦喜歡上了一個店,每天就好像點卯一樣,一般都要去露一下臉。店主就像個召集人,而酒客們如同這個團體里的成員。尤其是在過往的遊客不多的地方,很少會有新面孔。甚至父親去慣了的酒館,兒子也會接著去。尤其對於一些單身的男人,居酒屋有一種家的感覺。據說,好店都是老店,所以在日本有這么一說,叫做「不變的居酒屋 」。 現在,日本人用餐已逐步多樣化,美式快餐、漢堡包、義大利面條,已部分替代了飯團。現在,速凍食品受到主婦們的歡迎,餃子、鍋貼、包子、面條等中華料理也在日本走俏。從歐洲傳入日本的西式點心,如蛋糕、小甜餅干、糠瓜兒,從我國傳入或從禪寺素菜中演化而來的春卷、鍋貼等,也被日本人看作菜品並受到青睞。 此外,日本社會運行的節奏很快,所以早餐非常簡單,午餐也比較隨便,而晚餐卻極為豐盛。日本人每逢喜事時,常吃紅豆飯和帶頭尾的鯛魚。糯米中加入紅豆一起蒸,做成紅豆飯,紅豆的顏色會將糯米染紅,而紅色象徵火和太陽的顏色,也是自古以來被視為吉祥的顏色。而鯛魚的魚身鮮紅,所以也成為吉祥的象徵。 日本的料理店如同日本狹小的國土一樣,日本的料理店一般都是既窄小而又擁擠的。最常見的一般飯館或快餐館根本沒有「餐廳」與「廚房」之分,只是由一個高高的,又窄又長的,像櫃台似的桌子(多數呈一字形,也有的呈V字形或W形)把整個房間一分為二。客人坐在桌子的外側吃飯、喝酒,店主則在桌子的內側邊做飯,邊照顧客人。 還有一些飯館是所謂日本式(也叫「榻榻米」式)的。這里沒有椅子,只是用一個個隔扇將一個個矮桌隔開,客人們吃飯時圍著桌子席地而坐。稍微高級一些的還設有單間,相當於我國的「雅座」或包廂。 招財貓。在日本的料理店和一些店鋪門口常常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招財貓。關於招財貓的典故發生在江戶初期,當時有家叫豪德寺的寺院門庭冷落,住持養著一隻貓,並視同自己的骨肉。有一天,住持無精打采地對貓說:「如果你知道寺內很貧困的話,招點好運給我吧。」過了幾天,彥根城主井伊直孝(1590~1659)與家臣們在打獵歸途中路過豪德寺門口,看到一隻貓舉著手在招呼他們,便下馬入寺休息。剛接過住持款待的茶水,外面竟雷聲大響風雨交加,住持為了怕大家閑得無聊,便說法傳道。雨停後,井伊直孝歡天喜地地對住持說:「貓招引我們進來,使我們免於雷雨之災,還蒙受住持的款待,為我們傳道講法,這大概也是一種緣分吧。」事後,豪德寺就在井伊家的庇護之下,再度香火旺盛起來。住持養的貓,名字叫「玉」,它死後,住持為它修了一座墳墓,並託人雕塑了貓偶像,稱之「招福貓」。 從此,不少店家都會在店門口或店中安置彩陶招財貓,它高高伸著一隻手,永遠都以一本正經的神態歡迎著客人的到來。招財貓伸出的手有左右之分。一般認為,舉起左手意思是招財;舉起右手則是招福。若用兩只招財貓,一左一右,這樣「財」、「福」便雙至了。還有的日本人將招財貓分為個人使用與店鋪使用兩種,即舉左手的為店鋪使用,用來招客;舉右手的為個人使用,代表招金。這也是生意人在店鋪多擺設左手高舉的招財貓之故。

H. 在古時候日本人也是 用筷子吃飯嗎

餐具

箸:古時候,箸的材料多種多樣,有竹、杉、柳等。現在則在樺、桑、南天、紫檀、黑檀、金銀、象牙、獸骨、合成樹脂等等。日本人烹調時使用的菜箸、魚箸,請客用的客箸往往用竹、木材料製成。日常吃飯一般使用木漆箸。取點心用的「取箸」上都裝有一些裝飾品。新年吃年夜飯、年糕湯時,人們喜歡用柳木、栗木箸子。每年6、7月末,日本各地都要舉行「新箸祝」「青屋箸」儀式。人們用新麥製作面條、團子,上面插上萱箸、芒箸供在神前。傳說吃了這種面條可長命百歲。也有人第二天將供品送入河邊流走。日本有些地區在孩子出生百日舉行初食儀式的時候,特意准備箸子。根據日本古時風俗,每逢正月、播種、插秧、生日等節日、儀式時,都要使用從沒有使用過的干凈箸子。
根據日本人的風俗習慣,上山帶飯不能帶箸子。吃飯時可折兩根樹枝代替。傳說在山上使用的箸子如果不馬上折斷扔掉,狐狸便會附身在箸子上,使人得病。日本各地有不少古柳、大杉起名為箸杉、箸柳。相傳這些樹木都是一些名流高僧吃飯後將箸子插入土中繁殖的。新瀉縣系魚川市的箸立松據說是泰澄大師手插的箸子。插柳枝、箸子、杖等被日本人視為神聖的舉動,因為它們往往成為神靈寄身之處。在日本人看來,作為食物工具的箸子具有特殊的神力。因為擔心不得體的幽靈附會在箸子上,在野外吃飯時,必須把箸子折斷。
為客人准備的,可一劈為兩根的木箸以吉野杉制者為上乘。盡管有的日本人認為這種箸子一次性使用太不經濟,但日本人給客人用木箸的習慣很難改變。因為它給客人造成一種感覺,這箸子是專為你准備的,在這以前沒有人使用過。
日本人使用箸子有許多忌諱。日本人禁止用一支木箸配一支竹箸使用。討厭用箸子接對方用箸子遞過來的食物。不喜歡把箸子直插在米飯上。此外,日本人稱手拿箸子考慮吃那種菜的行為為「探箸」。稱從這個盤子夾完菜,接著又從另一個盤子夾菜為「移箸」。稱吃飯時把箸子含在嘴裡為「含箸」。這些均被視為沒有教養的表現。將箸子接觸的食物全部吃完則是有教養的表現。
碗:原始的碗稱烷、琬、惋、盞。土製作稱琬、金屬制稱碗、木器稱惋、陶制稱碗。日本《延喜式》就列舉了「土碗、陶碗、朱漆碗、銅碗、大碗、中碗、小碗、平碗、咎付碗、丸碗、片碗、有蓋碗、天蓋碗、飯碗、羹碗、茶碗、水碗」等,可見日本的碗多為木製。直到今天,日本人使用的碗仍多為木碗廠製造的多為木製。直到今天,日本人使用的碗仍多為木碗廠製造的木質碗。日本人稱陶瓷為石餐具。過去每逢婚葬嫁娶之日,日本人則使用塗上漆描著圖案的木碗。大戶人家為應付特殊需要,往往要准備30份或者50份餐具。沒有那麼多餐具的人家,往往從本家處借用。各村往往備有全村公共的膳碗。直到今天,日本人仍保留著正式場合使用塗漆木碗的風俗習慣。
瀨戶物,唐津物:東日本人稱陶瓷器為瀨戶物。西日本人稱陶瓷器為唐津物。這些名字均為陶瓷產地。日本最原始的陶瓷器是公元前的繩紋式陶器及彌生式陶器。盡管彌生式土器的種類不多,卻已經包括了碗、皿、高壞、壺等。近些年來日本考古工作者從平城京遺址中相繼挖掘出大量陶器。五世紀從朝鮮傳入的木製轉盤造形法。是日本登窯的須惠器做法在日本廣為流傳。由於在木製轉盤上造形,所以很容易變化花紋,奈良時代北起秋田、南至大分都有制須惠器的燒窯。後期的部分須惠器以使用釉,但大部分仍為堅硬的素燒陶瓷器。《延喜式》中所指「陶器」便是須惠器。
平安時代至室町時代,日本人從中國傳入塗釉法。以愛知縣為中心,大量生產中國式陶瓷器。鐮倉時代至室町時期中國陶瓷器經鐮倉、博多輸入日本,這給瀨戶陶瓷業以很大的影響。其中的天目茶碗就是較突出的代表。位於瀨戶附近的常滑地區燒制許多大壺。當時社會上已廣泛使用這種大壺裝水、盛酒。桃山時代至江戶初期,隨著飲茶的流行,社會上對茶具的需要日趨增加,這時有大量朝鮮陶工來到日本,建立了京都的樂燒、山口縣的秋燒、鹿兒島縣的薩摩燒等體系,並製造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一部分從唐津移住北九州地區的朝鮮陶工燒制了大量的日用陶瓷,這種陶瓷被稱為唐津燒。此外,另一些朝鮮陶工在日本佐賀縣有田地區製造出白瓷,俗稱「有田燒」。在日本用白底藍花瓷碗吃飯的,只有庄戶人家。所以直到今天日本仍有「用瀨戶物吃飯成不了大器」的說法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64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02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78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7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68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33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8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67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30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