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天皇怎麼死的
㈠ 昭和天皇裕仁怎麼死的
昭和天皇
名裕仁,謚號昭和天皇(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日本第一百二十四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今上天皇明仁(年號平成)的父親。裕仁在任皇太子期間曾訪問歐洲。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改元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日本國民的象徵。
生平
1901年4月29日出生於日本東京。立為皇太孫,受乃木希典的嚴格教育。
1916年立為皇太子。
1921年訪問歐洲。
1921年11月開始攝政。
1924年和良子女王結婚。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病逝後即位。
1928年11月10日在京都舉行即位大禮。
1933年12月23日繼宮明仁親王(今天皇)出生。
1945年8月15日代表日本國宣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條件投降。
1946年1月1日公布「人間宣言」,公開放棄神權。
1989年1月7日因患十二指腸癌病逝於東京,享年87歲。
1989年2月24日新宿御苑內舉行葬禮。後葬於東京都八王子市長房町。
家庭
大正十三年(1924年)與久邇宮邦彥王的長女良子女王(香淳皇後)結婚,生下今上天皇明仁、常陸宮正仁親王以及數個女兒。
早期統治
登基時的裕仁1926年裕仁登上皇位。當時日本正日益民主化,於是裕仁採用昭和作為年號。盡管年號中包含和平的含義,但日本卻很快地走上了軍事擴張之路。隨著1927年一場銀行大危機,新上任的日本首相田中義一開始在中國東北擴張日本的軍事勢力。裕仁致力於履行自己立憲君主的職責,很少過問內閣的政策,但他既不贊成也不反對擴張主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鼓吹對天皇要絕對服從,反對立憲民主制。但他對軍國主義分子十分贊賞,為日後戰爭爆發埋下了隱患.
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進一步促進了日本軍國主義和擴張主義的政策。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後,在那裡建立了「滿洲國」傀儡政權。30年代,極端民族主義分子製造了一系列政治暗殺事件。1932年5月15日犬養毅首相遭暗殺,標志著政黨領導的內閣的結束和日益為軍隊控制的官僚內閣的開始。這個獨裁體制要求學校講授絕對的愛國主義,他們強迫大學開除具有民主思想的教授。
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極端狂熱的法西斯主義少壯派軍官發動的「二二六兵變」,在裕仁的嚴令下被嚴酷鎮壓,結果是日本軍部內部的「北上派」和「南進派」內斗最終以裕仁支持的「南進派」獲勝而結束,軍部控制了政府,裕仁藉此也絕對掌控了日本中央政府過去難以控制的日本軍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統治
1937年中日戰爭開始,日本很快吞並了大部分東亞地區,使其加入「共榮圈」。裕仁被指責同意導致這場戰爭的對外政策,並批准東條英機與納粹德國的希特勒、義大利的墨索里尼結成法西斯主義軸心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戰爭,侵略中國等國家。有些人認為,在政府決定加入戰爭這件事上,裕仁作了正式的批示。根據他對憲法的理解,他有義務支持內閣通過的政策。
1945年8月14日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致使美國及其盟國加入對日本的戰爭。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後,裕仁被要求參加戰時最高國務會議的特別會議,以考慮和討論美國及其盟國提出的投降條件,他和當時的首相鈴木貫太郎主張日本投降。由於委員會中的政治和軍事成員就是否投降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首相要求天皇做出最後的決定。裕仁同意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其中「無條件投降」暗含一個條件:即不廢除天皇。8月15日,裕仁通過無線電廣播史無前例地向日本民眾解釋了投降的原因。此段廣播被稱為玉音放送,使用大量漢語文言的《終戰詔書》使很多日本平民無法具體理解廣播的內容。
1946年以後的統治
戰後,包括蘇聯在內的國家要求廢除天皇,但是美國為防共產主義在亞洲散布,故需要在亞洲建立一個非共產的經濟犟國,如果沒有天皇,日本國內社會必然動湯,因為之前日本長期推行神話天皇、效忠天皇的教育,天皇已經成為多數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所以因美國策略上需要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和其他官員共同表示,裕仁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負主要責任。這一觀點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極大歡迎。
1946年元旦,昭和天皇發布人間宣言,否定天皇的神聖地位,承認自己與平民百姓一樣也是人,並不是神。
美國佔領日本後,最高負責人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是實際上掌控有日本統治權的人。在他的干預下,1947年通過新的日本國憲法,使天皇這一最高統治者的位置變為了一個國家的象徵,而提出最高統治權歸人民所有,真正實行立憲民主。
昭和天皇的晚年:會晤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為了與憲法的變化相一致,戰後裕仁把自己打扮為一位民主的君主:與平民會面,允許皇族成員被拍照。他還訪問過災區,視察日本的戰後建設。他的皇位繼承人明仁親王也打破了傳統,和一位普通女性結婚而不是貴族家庭成員。1971年裕仁訪問西歐,1975年訪問美國,這是第一次以天皇的身份訪問外國。
昭和天皇與靖國神社
昭和天皇於戰後曾八度參拜靖國神社,在1978年靖國神社合祀甲級戰犯之後,就不再去參拜。日本經濟新聞報導(2006年7月20日)從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遺物筆記中發現,昭和天皇曾向富田表示,他因為對合祀作法不悅,因此停止參拜。
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遺物中,發現留有昭和天皇語錄的二十多本筆記,其中於昭和天皇逝世的前一年,1988年4月28日的筆記中,記載有關昭和對靖國神社的看法。
昭和天皇當時曾說「靖國神社的築波宮司(祭司)處理合祀問題很慎重,但是換上松平慶民宮內大臣的長子松平永芳擔任宮司之後,他完全不了解他父親愛好和平的想法,隨即決定合祀,所以從那之後就不再去靖國參拜,那是我的信念」。
筆記中也記載昭和天皇於當年4月29日的生日記者會上,被詢問到對大戰的看法,昭和說,怎麼說大戰都是最不好的回憶。會後昭和對富田表示,被問到對戰爭的感想時,我一心想表現出厭惡戰爭的心情。
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
裕仁天皇在位的62年時有史以來日本天皇統治最長的時期,也是一段經歷了幾大動亂和變化的時期。
對於昭和天皇的爭議很多,有人認為他是日本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也有人認為他只是軍部的傀儡,並無實權。但是無可否認的是,他對軍部的日益壯大視至不見,而且他是有權力去制裁不聽指示的軍人的,但他並沒有去做,而是樂觀其成。
裕仁有一句名言:「問題不在我們幹了什麼,而在於全世界對我們所乾的事情有什麼反應」,表示他最顧及的是自己的名聲和責任。
日本投降後,蘇聯、中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都將裕仁列為日本頭號戰犯。英國首相艾德禮、蘇聯統帥斯大林分別致電麥克阿瑟,要求嚴懲戰爭罪犯裕仁天皇,建議經公審後絞死。
麥克阿瑟考慮到為了在遠東扶植與蘇聯進行冷戰的盟友,一個因審判處決天皇而陷入混亂的日本不利於美國的利益,而天皇制能起到凝聚日本保守反共勢力的作用,因此麥克阿瑟本人支持放棄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就此給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急電報告:
日本國民……對日本天皇崇敬備至,已達百餘年之久。在太平洋戰爭中,少數軍國主義分子曾以此作為煽動民族主義的狂熱手段,號召為天皇而自我犧牲。而戰後日本國民對裕仁天皇的崇拜有增無減,視如國神。我認為,如果對裕仁天皇公審處決,必將使全日本國民信仰的支柱徹底崩潰,甚至在日本全國引起反對盟國的瘋狂騷亂和暴動。處決裕仁為日本舉國所不容,我們重建和改造日本的前途則不堪設想,結果可能是歷史的悲劇。
因而,我本人作為盟國駐日本國的全權代表,出於對日本國未來命運的考慮,決定對裕仁天皇免予戰爭責任的起訴。
如果盟國決定逮捕和作為戰犯處決天皇,那麼駐日盟軍統帥部將需要增援100萬作戰部隊……
華盛頓很快回電同意麥克阿瑟的意見,於是麥克阿瑟頒布了盟軍總司令部第一號令:
出於對日本前途和國民信仰的考慮,盟國決定對日本天皇裕仁不予追究發動戰爭的責任,不予起訴和逮捕。今後裕仁的人身地位和人身自由,應與其他日本國民同樣受到憲法的保護。
㈡ 二戰結束日本投降!日本天皇為什麼沒有被處死
眾所周知,日本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三大軸心國之一,而在二戰的中國戰場上日本軍隊更是對中國人民犯下令人發指的滔天罪行。那麼為什麼日本許多戰犯被送上了國際軍事法庭接受世界的審判,而作為當時日本最高統治者的天皇沒有對戰爭罪行負責?而在眾多日本戰犯被處決的同時,天皇又身處何處呢?這在二戰歷史上不能不說是一件十分蹊蹺的事情。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終戰詔書》的播出向日本民眾乃至世界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投降後,日本國內部分民眾、一些受害國、國際仲裁機構乃至裕仁本人都認為天皇對戰爭應負起責任。日本國內一些進步群眾團體的領袖以及部分深受戰爭創傷的同盟國呼籲:裕仁作為戰爭期間的國家元首是發動戰爭的元兇,理應作為頭號戰犯接受國際法庭的審判與懲罰;並再三提出應廢除日本天皇制,改變日本現存的政治體制。為清演算法西斯餘孽,重建世界和平與公正,戰後在東京設立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澳大利亞法官威廉·維著作為軍事法庭的審判長也認為:「如果不審理天皇,戰犯一個也不能處以死刑。為了維護法律的公正,他應在國內或國外受到拘禁。」甚至裕仁本人也感到理虧,難以面對憤怒的世人,他覺得應理所當然地負起戰爭的所有責任。
於是,一個歷史性的會面便決定了裕仁天皇的命運,世界歷史也添上了幾許神秘的色彩。1945年9月27日上午9時,裕仁頭戴大禮帽,身穿燕尾服,親自正式地晉見了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將軍,當時這位聲名顯赫的將軍是盟軍駐日本佔領軍的最高官員。在這次具有特殊意義的會見中,裕仁表現得體、態度坦然,勇敢地承認「對於日本政府的每一個政治決定和軍事行動……我是惟一的責任者」。也正因如此,裕仁天皇給麥克阿瑟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若干年後這位上將回憶起裕仁時曾說:「在當時,我感到我面對著日本第一個當之無愧的有素養的人。」作為盟軍駐日佔領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指示裕仁否定日本註定統治世界的「大東亞」觀點,維護世界和平,肅清國內黷武精神,另外否定天皇的神聖性,天皇由神回歸為人。裕仁都一一照辦。
在通盤考慮美國國家利益和盟軍面臨的形勢後,麥克阿瑟在向總統杜魯門的匯報中聲稱,「不能把日本昭和天皇作為戰犯逮捕」。因為基於長久以來天皇在日本的特殊地位及對日本民眾的影響,保留天皇有利於幫助盟國佔領控制日本。根據麥克阿瑟的建議,並考慮到政治上的需要,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員以表決的形式作出了裁決:凡涉及到日本天皇的各類起訴,均不予受理。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美國基於國家利益及全球戰略的考慮而給日本天皇的一塊「免死牌」。
第二年4月3日,遠東委員會決定對天皇不予起訴。 6月18日,遠東審判首席檢查官基南在華盛頓宣布對天皇不以戰犯論處。 與華盛頓相呼應的遠東審判日本辯護團一致通過決議:「不追究天皇及皇室。」
歷史就這樣給我們開了個玩笑,當東條英機等7名日本甲級戰犯接受絞刑之時,戰爭中日本的最高領袖裕仁天皇卻安然無恙,這是歷史的錯誤還是天意?
㈢ 二戰時日本天皇是誰
二戰時日本天皇是裕仁天皇,裕仁出生於明治34年(1901年)4月29日晚10點10分,父親是皇太子明宮嘉仁親王(後為大正天皇)。明治天皇對於裕仁寵愛有加,此日馬上命令宮內的御用文人為皇孫取名與號。最初的名有三個,為裕仁、雍仁以及穆仁,號則是迪宮和謙宮。
1926年,大正天皇去世,裕仁成為了日本第124代天皇,改元昭和。繼承大統的裕仁和良子先後誕下了照宮成子、久宮佑子等4個「內親王」(即所謂公主)。
1937年,中日戰爭開始,日本很快吞並了大部分東亞地區,使其加入「共榮圈」。裕仁被指責同意導致這場戰爭的對外政策,並批准東條英機與納粹德國希特勒、義大利墨索里尼結成法西斯主義軸心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戰爭,侵略中國等國家。
(3)二戰日本天皇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1945年3月18日,裕仁巡視了遭到美軍大轟炸後的東京市區,不由感嘆其慘象尤勝當年的「關東大地震」。在美軍於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後,裕仁終於意識到了敗局已定。8月9日下午11點50分,緊急於防空洞召開了御前會議,同意外務大臣的意見:投降。
三大軸心國之一日本的領導人裕仁天皇再二戰結束後並沒有上上軍事法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包括蘇聯在內的國家要求廢除天皇。
但是美國為穩定戰後東亞形勢,需要建立一個反共產主義的經濟強國,如果沒有天皇,日本國內秩序將難以協調,因為之前日本長期推行神話天皇、效忠天皇的教育,天皇已經成為多數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所以因美國策略上需要,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和其他官員共同表示,裕仁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負主要責任。這一觀點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極大歡迎。
㈣ 日本裕仁天皇怎麼死的
此人雙手沾滿鮮血,但是確實是善終的
1989年1月7日,裕仁天皇因患十二指腸癌死於東京,終年88歲。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國宣讀停戰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即「玉音放送」。此前用於日本電視廣播節目中的「玉音放送」皆為復製版。原版「玉音放送」全長4分30秒,與復製版相比,原版語速稍快。
宮內廳同時公開了皇宮「御文庫附屬室」的內外照片和影像資料。這是日本宮內廳時隔50年再次公開「御文庫附屬室」相關資料。「御文庫附屬室」戰時被用作皇宮防空洞,1945年8月14日,決定投降的御前會議也在此舉行。相關資料公開在日本宮內廳網頁上。
宮內廳稱,選在戰後70周年公開象徵戰爭結束的兩大史料意義非凡,期待史料的公開能有助於人們銘記戰爭歷史。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四國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停戰詔書形式,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1989年1月7日,日本昭和天皇裕仁逝世,同年2月24日在新宿御苑進行葬禮,後葬於東京都內的武藏野皇陵,圖中裕仁的靈樞為歷代天皇使用的蔥花輦。天皇裕仁在位期間,發動了對中國的一系列侵略戰爭以及太平洋戰爭,二戰日本戰敗後,作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為了保證美國佔領下的日本和諧穩定,麥克阿瑟沒有追究裕仁的戰爭罪行,維護了天皇在日本民眾心中神一般的地位。
㈤ 日本天皇是什麼時候死的
神武天皇 じんむ 前660年1月1日-前585年3月11日 2 綏靖天皇 すいぜい 前581年1月8日-前549年5月10日 欠史八代 3 安寧天皇 あんねい 前549年7月3日-前511年12月6日 欠史八代 4 懿德天皇 いとく 前510年2月4日-前477年9月8日 欠史八代 5 孝昭天皇 こうしょう 前475年1月9日-前393年8月5日 欠史八代 6 孝安天皇 こうあん 前392年1月7日-前291年1月9日 欠史八代 7 孝靈天皇 こうれい 前290年1月12日-前215年2月8日 欠史八代 8 孝元天皇 こうげん 前214年1月14日-前158年9月2日 欠史八代 9 開化天皇 かいか 前158年11月12日-前98年4月9日 欠史八代 10 崇神天皇 すじん 前97年1月13日-前30年12月5日 11 垂仁天皇 すいにん 前29年1月2日-70年7月14日 12 景行天皇 けいこう 71年7月11日-130年11月7日 13 成務天皇 せいむ 131年1月5日-190年6月11日 14 仲哀天皇 ちゅうあい 192年1月11日-200年2月6日 15 應神天皇 おうじん 270年1月1日-310年2月15日 16 仁德天皇 にんとく 313年1月3日-399年1月16日 17 履中天皇 りちゅう 400年2月1日-405年3月15日 18 反正天皇 はんぜい 406年1月2日-410年1月23日 19 允恭天皇 いんぎょう 412年12月-453年1月14日 20 安康天皇 あんこう 453年12月14日-456年8月9日 21 雄略天皇 ゆうりゃく 456年11月13日-479年8月7日 22 清寧天皇 せいねい 480年1月15日-484年1月16日 23 顯宗天皇 けんぞう 485年1月1日-487年4月25日 24 仁賢天皇 にんけん 488年1月5日-498年8月8日 25 武烈天皇 ぶれつ 498年12月-506年12月8日 26 繼體天皇 けいたい 507年2月4日-531年2月7日 27 安閑天皇 あんかん 531年2月7日-535年12月17日 28 宣化天皇 せんか 535年12月-539年2月10日 29 欽明天皇 きんめい 539年12月5日-571年4月 30 敏達天皇 びだつ 572年4月3日-585年8月15日 31 用明天皇 ようめい 585年9月5日-587年4月9日 32 崇峻天皇 すしゅん 587年8月2日-592年11月3日 33 推古天皇(女) すいこ 592年12月8日-628年3月7日 34 舒明天皇 じょめい 629年1月4日-641年10月9日 35 皇極天皇(女) こうぎょく 642年1月15日-645年6月14日 36 孝德天皇 こうとく 645年6月14日-654年10月10日 37 齊明天皇 さいめい 655年1月3日-661年7月24日 皇極天皇重祚。 38 天智天皇 てんじ 661年7月24日-671年12月3日 39 弘文天皇 こうぶん 671年12月5日-672年7月23日 40 天武天皇 てんむ 673年2月27日-686年9月9日 41 持統天皇(女) じとう 686年9月9日-697年8月1日 42 文武天皇 もんむ 697年8月1日-707年6月15日 43 元明天皇(女) げんめい 707年7月17日-715年9月2日 44 元正天皇(女) げんしょう 715年9月2日-724年2月4日 45 聖武天皇 しょうむ 724年2月4日-749年7月2日 46 孝謙天皇(女) こうけん 749年7月2日-758年8月1日 47 淳仁天皇 じゅんにん 758年8月1日-764年10月9日 48 稱德天皇 しょうとく 764年10月9日-770年8月4日 孝謙天皇重祚。 49 光仁天皇 こうにん 770年10月1日-781年4月3日 50 桓武天皇 かんむ 781年4月3日-806年3月17日 51 平城天皇 へいぜい 806年3月17日-809年4月1日 52 嵯峨天皇 さが 809年4月1日-823年4月16日 53 淳和天皇 じゅんな 823年4月16日-833年2月28日 54 仁明天皇 にんみょう 833年2月28日-850年3月21日 55 文德天皇 もんとく 850年3月21日-858年8月27日 56 清和天皇 せいわ 858年11月7日-876年11月29日 57 陽成天皇 ようぜい 876年11月29日-884年2月4日 58 光孝天皇 こうこう 884年2月5日-887年8月26日 59 宇多天皇 うだ 887年8月26日-897年7月3日 60 醍醐天皇 だいご 897年7月3日-930年9月22日 61 朱雀天皇 すざく 930年9月22日-946年4月20日 62 村上天皇 むらかみ 946年4月20日-967年5月25日 63 冷泉天皇 れいぜい 967年5月25日-969年8月13日 64 圓融天皇 えんゆう 969年8月13日-984年8月27日 65 花山天皇 かざん 984年8月27日-986年6月23日 66 一條天皇 いちじょう 986年6月23日-1011年6月13日 67 三條天皇 さんじょう 1011年6月13日-1016年1月29日 68 後一條天皇 ごいちじょう 1016年1月29日-1036年4月17日 69 後朱雀天皇 ごすざく 1036年4月17日-1045年1月16日 70 後冷泉天皇 ごれいぜい 1045年1月16日-1068年4月19日 71 後三條天皇 ごさんじょう 1068年4月19日-1072年12月8日 72 白河天皇 しらかわ 1072年12月8日-1086年11月26日 73 堀河天皇 ほりかわ 1086年11月26日-1107年7月19日 74 鳥羽天皇 とば 1107年7月19日-1123年1月28日 75 崇德天皇 すとく 1123年1月28日-1141年12月7日 76 近衛天皇 このえ 1141年12月7日-1155年7月23日 77 後白河天皇 ごしらかわ 1155年7月24日-1158年8月11日 78 二條天皇 にじょう 1158年8月11日-1165年6月25日 79 六條天皇 ろくじょう 1165年6月25日-1168年2月19日 80 高倉天皇 たかくら 1168年2月19日-1180年2月21日 81 安德天皇 あんとく 1180年2月21日-1185年3月24日 82 後鳥羽天皇 ごとば 1183年8月20日-1198年1月11日 83 土御門天皇 つちみかど 1198年1月11日-1210年11月25日 84 順德天皇 じゅんとく 1210年11月25日-1221年4月20日 85 仲恭天皇 ちゅうきょう 1221年4月20日-1221年7月9日 86 後堀河天皇 ごほりかわ 1221年7月9日-1232年10月4日 87 四條天皇 しじょう 1232年10月4日-1242年1月9日
㈥ 二戰日本天皇是屬什麼的,哪年死的
1901年是平年,是農歷 辛丑年(牛年)
昭和天皇(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本名裕仁,稱號迪宮。是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日本天皇,執政長達63年。在位期間,指揮和策劃日本相繼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侵略和踐踏了中國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十幾個國家,導致了數千萬無辜人民的死亡。1945年8月發布「終戰詔書」,代表日本帝國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㈦ 二戰日本天皇怎麼死的,s的丑不醜
二戰後天皇並沒有死,美國總督麥克阿瑟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度,而且這個傢伙也沒有作為戰犯受審,僅僅承認了天皇不是天照大神的子嗣,也是人。
㈧ 二戰時期日本戰敗,大量日本士兵自殺,為何日本天皇沒有剖腹自殺
二戰時期日本戰敗,大量的日本士兵自殺。而日本天皇卻因為得到全國人民對他的重視,不但沒有自殺,還說是自己的無能為力,也是夠無恥的。
日本天皇稱投降是軍隊的決定,他自己沒有自殺的權利,不然就是對軍隊的不負責任,他是無能為力。在日本,天皇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其實那個時候他是應該接受軍事法庭判決的,但是在日本人民的努力下,他一點罪名也沒有沾上,可見天皇是多被日本人重視的。不過即使是日本軍隊不能讓他自殺,也不能避免日本天皇怕死的可能性。
㈨ 二戰時期日本天皇是誰
二戰時期日本的天皇為昭和天皇。事實上,正是由於昭和天皇指揮和策劃日本相繼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侵略和踐踏中國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十幾個國家,才導致了數千萬無辜人民的死亡。
昭和天皇(日語:ひろひと/英語:Hirohito;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名裕仁,稱號迪宮,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是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天皇,執政長達63年。
大正十五年(1926年)大正天皇因病逝世,裕仁登基成為日本新一任天皇。
因美國的干涉,昭和天皇在二戰後免除了審判,日本天皇製得到保留。
二戰後昭和天皇在位期間,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促成神武景氣。他對生物分類學有研究,發表有《相模灣產後鰓類圖譜》、《相模灣產海鞘類圖譜》以及《那須植物志》等著作。1989年1月7日,因患十二指腸癌於東京逝世,終年88歲。次日皇太子明仁即天皇位,改年號「平成」,昭和時代落下帷幕。
(9)二戰日本天皇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1937年,中日戰爭開始,日本很快吞並了大部分東亞地區,使其加入「共榮圈」。裕仁天皇同意導致這場戰爭的對外政策,並批准東條英機與納粹德國希特勒、義大利墨索里尼結成法西斯主義軸心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戰爭,侵略中國等國家。在政府決定加入戰爭這件事上,裕仁作了正式批示。根據他對憲法理解,他有義務支持內閣通過政策。
侵華戰爭爆發之際,日本時任陸軍大臣杉山元自信十足地向裕仁表示「中國的戰事一個月內即可結束」,可是中國軍隊在華北撤的太快,決戰未遂後,他指示,「在要塞地區集中大量兵力實施壓倒性的打擊不更好些嗎?」於是日本開始轉移兵力於上海附近。突破中國軍隊防禦後,他放縱朝香宮鳩彥王血洗南京,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
1939年11月8日,在中國戰事緊張期間,裕仁天皇於富士山附近檢閱近衛師團,藉以激勵士氣。1940年6月,裕仁批准參謀本部《加速執行南進政策》,假如英、美干預,「就不惜與美一戰」。7月30日,裕仁正式批准近衛內閣「南進」國策和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基本政策。裕仁說:「海軍希望在更遠的地方大幹一場之前,必須解決中國事變;……陸軍想要立即南進,以補救他在中國的失敗。」
1941年2月3日,面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勝利,日本政府提出了《帝國對印度支那、泰國實施綱要》,裕仁的說法是:「我自己的原則是不喜歡乘人之危提出要求,干所謂趁火打劫的事,但面對世界的大變動,如果造成宋襄公之仁的後果也不好。」
隨著戰事的吃緊,裕仁則開始更關心自己的命運,也就是日本天皇制能不能得到保留。
1945年3月18日,裕仁巡視了遭到美軍大轟炸後的東京市區,不由感嘆其慘象尤勝當年的「關東大地震」。在美軍於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後,裕仁終於意識到了敗局已定。8月9日下午11點50分,緊急於防空洞召開了御前會議,同意外務大臣的意見: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