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分布為什麼這么均勻
1. 日本工業分布特點及其原因
日本工業分布的特點:日本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的狹長地帶。
原因是:日本礦產資源缺乏,工業臨海分布便於利用便利的海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
日本主要地理信息:
1,位置:屬於東亞,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
2,組成:由北海道、本州島、九州島、四國島等四個大島、數千個小島及其周圍海域組成;
3,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處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交界地帶,地殼活動頻繁,即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被稱為「地震國」和「世界火山博物館」;
4,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富士山是日本國的象徵,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全國的最高峰;
5,氣候: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徵:(具有海洋性特徵),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較為豐富;
6,經濟類型:日本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7,工業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形成了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和瀨戶內海業區五大工業區;
8,東西方兼容的文化:民族構成單一,以大和民族為主,既有大和民族的傳統色彩,又有強烈的現代氣息,是東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
2. 日本工業分布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分布
工業主要分布在關東平原的東京首都圈和關西地區的大阪神戶城市群,因為這些地區航運和交通發達,大學雲集,經濟發達,教育先進,有利於工業發展。
3. 日本的工業分布為什麼在太平洋地帶特別集中
主要是因為
日本四個大島嶼的地理地質條件特徵是靠近海的區域大多是平原,尤其是靠太平洋海岸線這一邊的平原相對更為明顯,這種自然條件的形成跟氣候規律有相當大的關系,日本山區丘陵每年都會受到從太平洋吹過來大量的暖濕氣流影響,使日本靠太平洋海岸線的山石風化程度較背部的日本海(也有稱北朝鮮海)嚴重,長年風化、雨水沖刷,慢慢沉積成了這些平原。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日本靠太平洋一側較背側有相對更多的沖積小平原,其實就是太平洋暖溫性氣候在對形成現在這種地理分布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而平原相對山區丘陵地帶更適合建設工業區,畢竟在平原上建廠房設施肯定比在山上建設容易得多,加上其本身是原料進口、成品出口大國,海運碼頭等物流設施很發達,出於同世界各地在海運物流的成本考慮,把工業區放在靠太平洋一側相對更有利。
因此我們可以從谷歌衛星地圖上清楚的看到,雖然日本的平原並不多,但日本臨海,尤其是靠太平洋一側多數是平原,並且集中著日本的大部分工業區。
4. 日本經濟分布規律及特點是什麼
特點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2.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日本的最大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是主要的工業區。
5. 為什麼日本會形成沿海高度集中的經濟分布日本所形成的經濟分布格局是否帶有普遍的規律性
第一,日本發展工業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輸入,產品又大部分依靠輸出,面向國外市場是戰後日本工業布局的基本出發點,第二,充分發揮島國位置條件的優越性。日本海岸線綿長,沿海又多優良港灣,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闊,風平浪靜,潮差不大,適宜修築巨港和深水碼頭,便於大型或超級貨輪停泊。第三,日本沿海地帶雖已十分密集,用地緊張,但是近些年來這里由於填海造陸,已使地價較為便宜,利於投資設廠。第四,沿海各大工業地帶是日本工業、城市和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因而也是國內工業品最大的消費地,使生產地接近消費地的經濟原則得以實現。第五,日本在實施重點發展重、化學工業方針的進程中,在沿海地區大量投資修築公共設施和增設交通線路,從而為布局新廠提供了各種方便條件。日本工業分布的高度集中,從整體看是很不平衡的,過於集中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個企業內部來說,則布局緊湊,用地少,也便於和其它企業聯系,在技術上是合理的,經濟效益較高。 總之,日本資源匱乏,工業物質都是進口的,日本是島國,而海運又是最便宜的運送手段,工業當然集中在航運港口附近 。
6. 日本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原因
日本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原因:海岸線曲折、優良港口多、港闊水深,輪船可停泊,工廠靠近碼頭,便於貨物進出口,城市人口集中,接近市場。
日本是一個太平洋西岸的島國。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等國相望。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濕潤。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台風。
(6)日本經濟分布為什麼這么均勻擴展閱讀:
一、日本的區域位置
截至2019年1月,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陸地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其它6800多個小島嶼,因此也被稱為「千島之國」。
日本東部和南部為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漁場之一——北海道漁場,其成因是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
二、水系分布
日本境內河流流程短水能資源豐富,最長的信濃川長約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積672.8平方千米。
日本海岸線全長33889公里。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因此其海岸線十分復雜。西部日本海一側多懸崖峭壁,港口稀少,東部太平洋一側多入海口,形成許多天然良港。
在東部太平洋一側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環繞、東北部形成千島寒流(親潮),西部日本海一側是對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匯處,魚類資源豐富,成為天然漁場。由於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終年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夏秋兩季多台風,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毫米至3500毫米,最高達4000毫米以上。
7. 為什麼日本會形成沿海高度集中的經濟分布日本所形成的經濟分布格局是否帶有普遍的規律性
任何事情都是有規律可循的。考慮經濟帶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
地形上來說,日本中間高四周低,而且海岸線狹長並且曲折,有利於船舶的停泊,而日本國土狹小,平原面積少,不適合發展農業。地理位置上來說日本素有日出之國之稱,可見它是在東半球的最東端,向東有中國等國家,向西有美國等,另外以北有俄羅斯,以南有澳大利亞,這些國家為日本創造了有利的市場經濟環境。政策上說,日本政府也支持和鼓勵外向型經濟。民族文化背景上來說,日本人也熱衷於外出冒險探索。
8.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什麼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
日本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
2、普通商品價格比較高。
日本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名意為「日出之國」,位於亞洲東部,是一個有名的島國,領土由7200多個小島和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
日本因為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有限,主要依賴進口,導致日本國內的普通商品價格比一般國家高出不少。
3、近幾十年經濟發展甚是緩慢。
2017年底,日本GDP總量48675美元,是中國的GDP總量的1/3左右,同比增漲率為1.6%,增速緩慢,早在1994年日本GDP總量已達到49070億美元,可以看出近二十多年日本經濟總量沒有很大變化。
日本自從上世紀九十代初爆發了泡沫危機之後,GDP增速一直持續低迷,並且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出現了GDP負增長。那麼日本經濟到底有什麼特點和優劣勢。
4、容易受其他經濟影響。
除了豐富的森林和漁業資源,日本的自然資源貧乏,基本大部分都依賴進口,通過國外進口的自然資源有石油、鐵礦石、銅礦石等。日本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主要依靠國際市場。
日本主要出口的產品有汽車、電器、一般機械、化學製品等,主要貿易對象是中國、美國、韓國、德國等國家。日本經濟主要依賴大量進口原材料和出口成型的工業產品,導致日本的經濟受全球經濟影響很大,一旦爆發全球經濟危機,日本經濟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8)日本經濟分布為什麼這么均勻擴展閱讀
日本經濟的大致發展:
回顧日本的經濟發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從「成功」轉向「失落」的曲線。
二戰以後,日本經濟率先復甦,突飛猛進,曾一舉躍升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2010年被中國超越)。
1985年,日本經濟進入泡沫化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破滅之後,日本經濟一蹶不振,陷入「失落年代」,至今仍未能完全走出來。
1868年~1945年屬於明治維新後的崛起階段。
經過1894年的甲午海戰和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賠款,並從殖民地、半殖民地攫取了大量的資源類產品,成為西方國家中的後起之秀。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56.8%,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但在1929年~1933年的大危機中,日本同樣受到巨大打擊,工業生產降幅超過35%。
在此背景下,日方開始宣揚對外擴張理論,並走上了擴軍備戰之路。
從1931年入侵我國東北到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再到1941年挑起太平洋戰爭,日本的戰爭費用直線上升,國債余額從1930年的62億日元增加到1945年底的1439億日元。戰爭最終拖垮了日本經濟,到1945年戰爭結束,日本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1946年~1985年屬於戰後經濟復興及高速增長階段。這個階段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1946年~1955年為戰後經濟復興時期。戰後,日本在美國佔領當局的「間接統治」下,推進了解散財閥、農地改革、勞動立法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完成了從戰時統治經濟向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的轉變,這被稱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第二次大改革」。
1946年採取的「傾斜生產方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方式將經濟重建重點放在煤炭、鋼鐵的擴大生產上,通過兩者的循環增產,階段性地帶動其它產業發展。
1951年爆發的朝鮮戰爭為日本經濟起飛帶來了機遇,大量的戰爭特需使日本工礦業明顯活躍起來,經濟觸底反彈。1951年日本與美國簽訂《舊金山和約》,宣告美國對日本全面軍事佔領時期的結束,日本取得主權國家地位。
1953年日本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1955年又加入關貿總協定(現為世界貿易組織),以二戰戰敗國身份回歸國際社會。到1955年,日本的所有經濟指標已全面恢復或超過戰前水平。
9. 闡述日本工業分布的特點及其原因
日本主要工業區大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主要形成了京濱、阪神、中京、北九州4個主要的工業區。日本工業高度發達,工業結構向技術密集型和節能節材方向發展。主要部門有電子、家用電器、汽車、精密機械、造船、鋼鐵、化工和醫葯等,工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機械工業一直處於重化學工業的中心地位。
製造業:
日本工業集中於幾個工業區的方式發展,例如關東地方和東海地方,東京和福岡之間。一個狹長型的工業地帶擁有亞洲最悠久的工業史。許多產業在日本高度發展,包含消費性電子、汽車、半導體、光纖、光電、多媒體、影印機、高級食品。
礦業:
因日本屬於火山活動多發地域,所以埋藏的礦物資源種類豐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礦業比較發達。但到了戰後,對礦業危害的環境對策,以及從業人員的安全對策造成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導致了行業衰退。仍在出產的有:成本較低的可以露天挖掘的石英、石灰石,以及純度高,有國際競爭力的金、銀、石油、天然氣等。
科技業;
20世紀80年代日本確立了「技術立國」戰略,日本的科學研發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應用科學、機械、及醫學等領域尤為突出,日本政府把電子技術、生物技術和新材料技術列為國家的3大支柱產業技術,並把3大支柱產業的關鍵技術細分為16項。每年的科研經費達1300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二。
服務業:
日本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的最大比重,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東京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世界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之一。日本有世界資產最龐大的銀行郵儲銀行,三菱UFJ金融集團、瑞穗金融集團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在世界金融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東京證券交易所是僅次於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世界第二大證券交易所。
文化業:
日本的文化產業在音樂、電影業、動漫產業、出版業、廣告業、體育用品產業、旅遊業、教育培訓業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外貿業:
外貿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日本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確立了貿易立國的發展方針。「入關」後,日本開始取得和其他締約方同樣的平等地位。按照關貿總協定中的最惠國待遇的基本原則,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進行自由貿易,為日本對外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創造了有利的國際市場條件。此後,日本對外貿易迅速增長,主要貿易對象為美國、亞洲國家和歐盟國家。
拓展資料:
日本的交通:
日本交通運輸業發達,已形成以海運為主,海、陸、空密切結合的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國際航運中,貨運以海運為主;客運以航空為主。國內客運以鐵路和公路為主;貨運以公路和海運為主。日本擁有龐大的海洋船隊,與世界各地都有航線相通。著名的海港有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等。
首都的羽田機場和成田機場是日本的空中大動脈,在2008年世界機場服務質量的排名中,東京羽田機場位列第一,函館、福岡、大阪、關西、北九州、那霸的機場都是日本的空中交通樞紐。日本航空、全日空、北海道國際航空、天馬航空(SKY)是日本四大航空公司,是日本空中交通的重要標志。
日本的陸路交通大部分依賴地鐵、輕軌、鐵路等軌道交通,日本鐵路的客運服務始於1872年,包括JR和私鐵在內的鐵道的總運行距離為27929公里,新干線是日本的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系統,以「子彈列車」聞名。2015年,運送旅客人數達到240億人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本
10. 日本經濟的特點是什麼工業分布特點是什麼
第四章 第二節 戰後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的穩定發展;70年代以後經濟發展放緩和衰退,經濟霸主地位動搖;70年代中期以後經濟「滯脹」;80年代的經濟復甦;90年代的經濟繁榮;二戰後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的原因;聯邦德國經濟迅速崛起的原因;歐洲共同體;資本主義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日本經濟快速發展原因;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緩和與矛盾;美國社會危機的加深;德日法西斯主義與軍國主義極右勢力的活躍。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二戰後至90年代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變化的歷程,形成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分析和評價歷史事物的能力。
(2)通過分析二戰後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變化的內外因素,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決定因素。
(3)通過對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矛盾與問題的分析,提高自己對資本主義全面的辯證的認識,即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社會主義矛盾的緩和,但資本主義制度固有基本矛盾不能從根本上解決。
二、知識點撥
(一)知識引導
1.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
2.戰後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背景:二戰中,西歐各國經濟都遭到破壞;戰後各國改革,調整政策,發展經濟。
措施:①密切同美的聯系,利用美國援助。②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③發展高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
結果:①50年代初,工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②50年代~60年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國力上升,呈現繁榮景象。③西歐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1967年歐共體成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④70年代以後,與日本沖擊美國霸主地位。
3.戰後德國經濟的發展
條件:①與西歐其他國家措施基本相同。②其他的具體措施和原因:
a.政局趨向穩定,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實行非軍事化。
b.美國的扶植,不僅保留雄厚的工業基礎,還通過馬歇爾計劃提供經濟援助。
c.政府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行,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
d.高素質勞動者的辛勤勞動創造了「經濟奇跡」。
結果:50年代,德國經濟進入繁榮時期。6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已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4.戰後日本經濟的騰飛
(1)背景
①戰後,進行社會改革,進一步廢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②隨著冷戰加劇,美國開始扶植日本;1951年美國結束對日佔領。
(2)措施
①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
②制定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加快產業的更新換代。
③發展教育,培養人才。
④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爆發,美國的大批軍事及後勤物資訂貨,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
(3)結果
①1955年以後,日本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②60年代末,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③80年代,日本加大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力度,推動經濟穩步增長。
④1987年,日本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大國之首。
⑤開始謀求政治大國地位;70年代中期以後,成為美國重要的戰略夥伴。
5.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矛盾和問題
6.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恢復時期:1945年至50年代初西方國家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工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
(2)高速發展時期: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推動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
(3)「滯脹」時期:在1973年經濟危機影響下,西方生產低速發展甚至停滯,並與通貨膨脹並存。這說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生產的調節促進作用減弱。
(二)重點、難點
1.不同時期影響美國經濟發展的因素
(1)戰後美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原因。
①美國大力拓展世界市場。
②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進成果,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
③通過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管理。
(2)美國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動搖的主要原因。
①戰後西歐經濟和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對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挑戰。
②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
③石油危機的沖擊。
2.戰後德日經濟發展的共同因素及成功經驗
相同因素:
美國資本輸入、非軍事化、重視科技、發展教育、外向型發展戰略。
成功經驗:
引進外資、技術,重視科技,發展教育,注意經濟發展戰略。
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1)概況:
①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演變
確立的原因: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大,19世紀中期,英國煤、鐵、紡織品的產量超過了法、美、德三國的總和;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
確立: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喪失的原因: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資本家不願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美、德經濟的迅速發展。
喪失:19世紀末英國喪失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
②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
原因: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戰爭中力量削弱。
表現:「二戰」後,美國操縱了國際金融,建立了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它的建立,標志著美國在國際資本主義經濟領域霸主地位的確立。
③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原因:歐共體和日本的崛起。
表現: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經濟格局開始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2)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史學界一般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戰後初期到7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後期;80年代末以來。這三個階段各自發展狀況及形成的原因可作如下的分析:
戰後初期至70年代:美國擁有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業實力和豐富的黃金儲備,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貿總協定控制國際金融和世界市場。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國家從戰爭的破壞中恢復起來。
原因:通過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美國大發橫財。而歐洲在世界大戰中損失慘重,處於普遍衰落的時期。
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後期,世界經濟開始向多極化方向演變。日本和歐洲共同體與美國在世界市場上激烈競爭。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原因: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歐洲共同體國家和日本在許多領域趕上和超過美國。
80年代後期,世界經濟呈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趨勢。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經濟多極化的進程。
原因:生產力和分工的發展,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3)19世紀晚期到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發展的特點及產生的根源。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期,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形成壟斷,以私人壟斷為主,壟斷資本開始滲透到社會經濟各部門各領域,並影響到政治生活。這是當時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和要求。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生產獲得高度發展,產品結構日益復雜,因而對生產組織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產和資本的集中正是適應了這一要求。
30年代大危機以後,西方國家紛紛加強國家的干預。美國羅斯福新政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新局面,而德、意、日的經濟軍事化則形成了世界大戰策源地。生產的社會化和現代化對資本主義體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大危機也迫使各國加強國家職能以求出路,但各國國情差異導致了其不同的經濟體制。
二戰以後,西方各國普遍加強國家干預,並使之成為經常性手段,西方國家普遍進入國家壟斷階段。二戰後各國經濟嚴重困難是導致其加強國家干預的直接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導致生產進一步發展,對經濟體制和國家職能提出更高要求,以協調各種矛盾和開拓國內外市場,這是其產生的根本原因。
4.戰後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經濟恢復和發展大體經歷了幾個怎樣的階段?並說明經濟恢復、發展和變化的原因。1967年歐共體正式成立,從當時的經濟發展和國際關系角度,分析說明西歐加強經濟聯合的主要原因。
第一階段:戰後初期到50年代初,經濟迅速恢復階段。
第二階段: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經濟高速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70年代以來的經濟低速增長階段。
第一階段經濟恢復的原因:
①雖受戰爭影響損失巨大,但有較高生產力水平的基礎(或各國針對性地實施了一些經濟措施);②戰後美國對西歐的經濟援助(馬歇爾計劃)以及資本主義制度的迅速穩定。
第二階段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科技革命推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利用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獲取了廉價的能源、原材料和海外市場;西歐各國經濟的聯合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第三階段經濟低速增長的原因:
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經濟「滯脹」狀態下經濟政策的穩定。
歐共體的形成,是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產物,也是歐美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結果。戰後各國經濟得到高速發展,要求西歐各國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協調經濟政策。
其次,西歐各國經濟發展水平較接近,貿易往來密切,促進了經濟上的聯合。
再次,美蘇爭霸世界,對西歐的生存與發展構成了威脅。對於這種威脅,西歐任何一國都無法單獨應付。生存與發展促成了西歐經濟走向了聯合。
5.不同時期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時 間
特 點
影 響
1825 ①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②發生於英國 ①暴露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矛盾
②為馬克思主義誕生提供社會條件
1847 因農業歉收引發蔓延歐洲的工商業危機 歐洲1848年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
1857 ①第一次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②由美國開始,影響到資本主義世界 ①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的標志
②第一國際建立的社會條件
1929~1933 ①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特別長,破壞性特別大。
②由美國引發,演變為空前的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①加深了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
②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20世紀
70年代 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油價,引發資本主義世界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①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②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進入滯脹狀態
6.歷史上美歐關系的發展
問題1:世界現代史上,美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經歷了三個階段,概括每一階段的基本特徵並簡析其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霸主,但在政治上,歐洲仍然是資本主義世界的中心。一戰期間美國利用中立地位賺取豐厚利潤,戰後歐洲國家的經濟復興為美國提供了有利的海外市場,美國出現了「柯立芝繁榮」。而英國盛極而衰,戰後經濟發展緩慢,許多殖民地爆發了民族解放運動。但在政治上,美國的軍事力量還無法和英法等歐洲強國相抗衡,英法操縱了國際聯盟,建立了有利於它們的新國際格局。
二戰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名符其實的霸主,歐洲國家處於從屬地位。經過二戰,歐洲削弱,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進一步加強,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其對貨幣金融領域的領導地位。政治上,美國拉攏西方成立了「北約」,並一度操縱了聯合國。軍事上,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唯一的核武器。
六七十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美、歐、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二戰後,經過五六十年代的迅速發展,西歐國家和日本的經濟實力得到壯大。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提高了在世界事務中的影響力。與此同時,美國的經濟實力卻相對下降,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歐共體國家和日本在經濟領域同美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也開始積極擺脫美國的控制,奉行相對獨立的政策,美國喪失了獨霸資本主義世界的絕對優勢。
7.戰後美日關系的變化
(1)美國同日本的關系
戰後初期,美國單獨佔領日本,開始按照自己的意圖改造日本,在日本實行政治經濟民主化改革。為了把它變成對抗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據點,美國結束對日佔領狀態,大力扶植日本經濟。從50年代起,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日美經濟競爭和日本反對美國控制的斗爭逐漸激化。進入80年代後,日美經濟競爭繼續擴大。
(2)關於美國對日改革影響的評價
史學界傳統觀念對此持完全否定態度。美國為適應戰後它在全球的擴張需要,把日本扶植成為美國侵華反蘇與對付共產主義的戰略堡壘。
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史學界對此有了新的認識,認為美國佔領日本並進行改革,在當時情況下具有客觀的進步性。首先,修改憲法,革除封建專制主義、法西斯主義因素,確立了三權分立政體,建立了與共和制近似的君主立憲制,為其政治制度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其次,在經濟上解散財閥的措施,革除日本壟斷資本主義的封建因素;在農村消滅了地主階級,從而促進了日本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8.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問題
(1)國家壟斷主義的基本概念: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同國家政權結合在一起的資本主義。1917年,列寧第一次提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一術語。史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它是繼自由資本主義、一般壟斷資本主義兩階段後,資本主義的第三階段。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分期:
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萌芽時期。它出現於個別國家的個別部門,規模很小,層次很低。畢竟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附庸。
②二戰結束前的不穩定發展時期。
歐美主要大國和日本為應付危機和戰爭,都曾大規模地實施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1929年~1933年大危機和二戰期間,在性質和方向上出現重大分化。
一是堅持資產階級經濟體制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一是向法西斯專制畸變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③二戰後上升至主導地位和走向完善時期。
內容:
國有企業的發展。
國家財政收支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升高。
實行中央銀行國有化,加強中央很行對國家金融的干預和調節作用。
加強國家對社會經濟的管理和調節作用。
特點:
在地域范圍上,它成為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制度的統治形式。
在持續性上,它日趨成熟和鞏固,沒有出現二戰前不穩定現象。
在內容上,既當經濟基礎,又是當上層建築,是全面干預經濟生活各個方面的總壟斷資本家。
9.「二戰」後的資本主義世界
(1)經濟特徵
①「二戰」後西歐各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1945年到50年代初為恢復時期,西歐各國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工業生產到50年代初逐漸恢復到戰前水平。50年代初到1973年是持續高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是西歐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1974年到1982年是經濟「滯脹」時期。1982年到9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又進入了低速增長時期。90年代初至今,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溫和衰退和緩慢回升時期。
②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二戰」結束後,美國的世界經濟霸權地位得以確立。但60年代末,美國的經濟地位由於日本、歐共體的崛起而發生嚴重動搖。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喪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多極化發展趨勢。
③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特點是經濟全球一體化和經濟區域集團化。
(2)政治特徵
①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英國在對外政策上開始依附美國,法國徒有大國虛名。德意日法西斯成為戰敗國,不再是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主角。長期以來國際斗爭中的以歐洲為中心的時代結束了,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政治格局。60年代,形成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②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同意識形態不同的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全民冷戰時期。在對共產主義冷戰中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③戰後初期,美國操縱聯合國作為其推行霸權主義的工具。
(3)經濟特徵和政治特徵的關系
①二戰後,歐洲力量嚴重削弱,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空前膨脹,是美國稱霸的基礎。
②戰後初期,美國對西歐等資本主義國家實行馬歇爾計劃,對經濟困難的歐洲進行經濟援助,為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鋪平了道路。
③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和歐共體經濟力量的迅速增長為資本主義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出現提供了經濟基礎。
三、能力·思維·滲透
能力提高
歐洲共同體的實質是( )
A.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國際聯盟 B.擺脫國際霸權主義的政治聯盟
C.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聯盟 D.資本主義生產力再發展的產物
分析:本題解題關鍵是明確歐共體主要是一個經濟組織,它加強了西歐各國的經濟聯合,是建立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基礎之上的聯盟。故正確答案為C。
點擊思維
例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朝鮮戰爭起,美國全球擴張和爭霸進一步加強,海外軍事開支和各種「援助」名目繁多。這些開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億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億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達71億美元。
材料二:1950年~1975年間,美國工業生產平均年增長3.8%。英、法、聯邦德國平均為5.4%,日本為12.4%。1951年~1977年,美國工業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3.2%,日本為8.8%,聯邦德國為4.4%,法國為4.3%。
——據宋則徐、樊元《世界經濟史》材料三:美國的進口貿易情況表(單位:億美元)註:+為順差,-為逆差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與日本的貿易
+2.4
+2.0
-15.9
-19.4
與西歐國家的貿易
+2.0
+10.7
-5.8
-17.8
材料四: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外匯儲備比重變化表(%)
年代 1937 1950 1960 1971 1972
資本主義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國 46.4 48.5 31.2 9.7 7.6
日本 6. 1 1.3 3.2 12.4 12.3
西歐共同體各國 26.5 30 29.6
——據《當代世界史資料選輯》(第二分冊)
回答:
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結合材料說明其原因。
分析:此題為2000年全國高考試題。此題所選四則材料圍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這一核心問題。材料一說明美國海外軍事開支和各種援助大量增加;材料二反映了美國工業生產增長速度低於日本和西歐;材料三反映了美國在與日本、西歐的貿易中逆差增大;材料4則反映了美國的黃金外匯儲備逐漸減少。試題要求依據上述材料回答1973年美國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原因。四則材料即是四個方面的原因,只要能把握四則材料所說明的實質問題,此題即迎刃而解。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時要揭示出每個方面的現象為什麼會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即揭示出四則材料所反映的現象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間的關系。
參考答案:
(1)美國的海外軍事開支和各種「援助」加劇了美元流向國外,增加其經濟負擔。
(2)美國經濟沒有持續穩定增長,其發展速度低於西歐、日本。
(3)美國進出口貿易與西歐、日本相比,逆差趨勢明顯,難以迴流美元。
(4)美國黃金大量外流,儲備減少,使美元地位愈加難以鞏固。
學科滲透
二戰後西德和日本的經濟快速發展,60年代兩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國。
(1)西德和日本經濟騰飛有哪些相同因素?
(2)兩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
(3)為什麼德國最大的工業區分布在內陸,而日本最大的工業區分布在沿海?
分析:這是一道史、地結合的綜合題,主要考查西德與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共同原因、對我們的啟示、工業分布特點及其成因。第(1)問著重考查比較能力;第(2)問「借鑒」依賴於對「共同因素」的認識;回答第(3)問要結合兩國的交通條件、礦產資源的分布或來源來分析工業區分布特點的原因。
參考答案:
(1)相同因素:美國資本輸入;非軍事化;重視科技教育;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等。
(2)借鑒:引進外資、技術;重視科教;注重適時調整經濟戰略。
(3)德國魯爾區有豐富的煤炭資源,離鐵礦區不遠,有萊茵河便利的水運,水陸運輸方便。所以德國最大工業區集中分布在魯爾區。日本缺乏礦產資源和能源,工業區建在太平洋沿岸,便於原料、燃料進口和產品出口,所以日本最大工業基地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
高考巡禮
閱讀下列材料
國民生產總值比較(單位:百萬美元)
全世界 高收入國家 低收入國家
1965年 2 003 700 1 413 280 163 00
所佔% 70.53 8.14
1993年 231 12 566 18 247 536 990 262
所佔% 78.95 4.28
高收入國家的三種類型
美國 歐共體 日本
698 900 317 570 91 290
34.88 15.85 4.56
6 259 899 6 279 762 4 214 204
27.08 27.17 18.23
——根據世界銀行1991年和1995年的發展報告提供的統計數字
請回答:
(1)說明1965年~1993年高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的經濟發展趨勢。高、低收入國家之間的經濟狀況呈現什麼變化?這種變化對它們的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2)分別說明美國、歐共體、日本的經濟實力地位發生了什麼變化?指出這種變化對三者之間的經濟格局有何影響。
(1996年全國高考)
分析:本題屬於多材料表格式分析型材料解析題。題目體現了歷史感和時代感相結合的特點。要求考生通過對圖表、數據的仔細分析,從中提取有效信息,以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本題對能力要求較高。
參考答案:
(1)1965年~1993年高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經濟都在發展。高收入國家與低收入國家的經濟差距在擴大。這種變化不利於低收入國家。
(2)美國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在90年代已相對衰弱;歐共體的經濟實力已超過美國;日本和美國的差距縮小,成為世紀經濟強國。這種變化使原來美國獨霸的經濟格局演變為美、歐、日三足鼎立的格局。
四、自學階梯評估
知識掌握
1.一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 )
A.科學技術提高了生產力
B.進行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改革
C.政府加強對國民經濟的宏觀管理
D.政局穩定,經濟實力雄厚
2l.1973 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它所反映出的實質問題是( )
A.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B.資本主義世界發生金融危機
C.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形成
D.日本、歐共體經濟迅速發展
3.20世紀60年代初居於第二位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國是( )
A.英國 B.美國C.聯邦德國 D.日本
4.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利用的有利條件不包括( )
A.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 B.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
C.國民經濟非軍事化 D.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5.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原因不包括( )
A.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 B.有利於開拓國際市場
C.消除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D.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
能力提高
1.下列各項按因果關系排列的是①「歐佩克」對西方國家實行石油制裁②西方經濟進入「滯脹」階段③西方國家發生二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A.①②③ B.①③②C.②③① D.③②①
2.二戰後,日本經濟崛起的首要條件是( )
A.戰後進行的民主改革和生產關系的調整
B.朝鮮戰爭的影響
C.積極發展海外貿易
D.採用現代科學技術
3.對20世紀70年代美、日、西歐歷史的下列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美國由最大債權國變為最大債務國
B.日本和聯邦德國上升為最大債權國
C.美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黃金儲備減少
D.美國不再是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
4.二戰後,美國的社會危機不斷加深,其表現不包括( )
A.廣大黑人為爭取平等權利掀起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
B.毒品泛濫,吸毒人數劇增
C.邪教組織名目繁多、五花八門
D.軍國主義思想有所抬頭
5.閱讀下列各表提供的統計材料
表一:1950年~197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年平均增長率
國名
聯邦德國
義大利
法國
英國
日本
美國
增長率%
6.7
5.6
5.3
2.9
9.6
3.5
表二:20世紀70年代~80年代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情況
年份 項目(%) 歐共體10國 美國 日本
1973年~1979年 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 2.5 2.6 3.5
1979年~1984年 同上 0.9 2.l 4.2
1979年~1982年 消費物價上升率 9.5 7.8 4.4
表三:20世紀90年代主要訹國家經濟增長率
國名 聯邦德國 義大利 法國 英國 日本 美國
增長率% 5.5 1.8 2.6 0.5 5.6 0.9
回答:
(1)根據以上各表,運用所學知識,扼要指出從本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總趨勢,並分析其原因。
(2)根據以上各表,運用所學知識,說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消長變化及其導致的主要後果。
延伸拓展
1.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後初期,推動西歐國家經濟恢復的一個相似因素是( )
A.科技革命的促進 B.各國革命運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