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二站與日本爭奪多少個島嶼
㈠ 二戰中美日海戰主要有哪些戰役
一、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航空母艦機動部隊對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實施的戰略突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隨著歐洲戰局的發展和《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日本為奪取美、英、荷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的殖民地,加速南進的戰爭准備。
1941年初,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海軍上將擬制了襲擊珍珠港的計劃,後得到海軍軍令部批准並由御前會議最後定下決心。
襲擊珍珠港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戰略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企圖是:以突然襲擊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奪取制海制空權,以消除其對日本南進的威脅。日軍襲擊珍珠港,給美國太平洋艦隊以重創,從而在太平洋上掌握了制海制空權,為進攻菲律賓、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創造了條件。
二、菲律賓戰役
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為粉碎美菲軍隊和美國亞洲艦隊,攫取資源豐富的美屬殖民地,給以後進攻荷屬印度和澳大利亞創造有利條件而實施的戰略性戰役。
此戰,是日本陸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施的攻佔眾多群島的第一次大規模合同戰役。它證明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於登陸兵上陸的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
三、珊瑚海海戰
1942年5月4日-8日 珊瑚海大戰是航空母艦之間的第一次正面交鋒,交戰雙方在大約1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打了整整5天,除了飛行員,雙方自始至終沒有見面,開創了世界海戰史上的嶄新形式。
這次海戰結果,雖然日軍取得戰術的勝利,但是由於美軍集中主要力量對付日軍的航空母艦,大大削弱了日軍的作戰力量,使其被迫放棄了登陸莫爾茲比港的計劃。
四、中途島海戰
1942年4月18日,美國杜里特爾航空隊空襲東京後,日本便決定實施中途島-阿留申群島戰役。戰役目的是奪取中途島作為前進基地,將海上防線推進到中太平洋,以保障日本本土和日軍南進側翼的安全,並誘殲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
中途島海戰改變了太平洋地區日美航空母艦實力對比。日軍僅剩重型航空母艦1艘、輕型航空母艦4艘,並損失大量飛行員。從此,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開始喪失戰略主動權,戰局出現有利於盟軍的轉折。
五、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美兩國軍隊於1942年8月~1943年2月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簡稱瓜島)進行的島嶼爭奪戰。中途島海戰後,日軍為奪回戰略主動權,進逼美軍反攻基地澳大利亞,決心再次發起攻勢,佔領新幾內亞的莫爾茲比港。
從此,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美軍則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反攻和進攻。瓜島爭奪戰是太平洋戰爭中一場空前殘酷而激烈的大搏殺。這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爭奪戰,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戰役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偷襲珍珠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菲律賓戰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珊瑚海海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途島海戰
㈡ 二戰美軍在太平洋上面一共收復了多少個島(列出群島)分別那次引發海戰
中途島(中途島海戰),瓜達卡納爾、所羅門、新幾內亞(珊瑚海海戰)、硫磺島、馬里亞納、關島、塞班島(馬里亞納海戰)、菲律賓的一堆島,其中主要是呂宋島、萊特島、棉蘭老島(萊特灣海戰)、帛琉(貝里硫島。。。)、沖繩。。。就記得這么多了,因為蛙跳戰術,還有一些島只圍沒打。
㈢ 二戰太平洋戰爭所有海戰及奪島戰役按時間順序排列
1、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軍成功實施了珍珠港突襲。日軍的這一場成功的突襲,讓日軍在二戰中更顯得銳氣十足。
2、太平洋戰爭:以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英美國為首的盟軍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期間進行的戰爭。
3、珊瑚海海戰:珊瑚海海戰(1942年5月4日-1942年5月8日)是太平洋戰爭中1942年5月,美、日航空母艦編隊在珊瑚海進行的海戰。
4、中途島戰役:中途島戰役於1942年6月4日展開,美國海軍在這次戰役中成功擊退日本海軍對中途島環礁的攻擊,日軍在海戰中大敗。
5、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於1942年8月7日和1943年2月9日期間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和周圍的島嶼進行的戰役。
6、馬里亞納群島戰役:發生在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上半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日本帝國海軍與美國海軍之間在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的一次海戰。
7、萊特灣大海戰:海戰進行的時間從1944年10月20日持續至10月26日。
在六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兩百萬噸,其中盟軍艦隊多達133萬噸,日本海軍則達73萬噸。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列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戰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偷襲珍珠港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珊瑚海海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途島戰役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太平洋戰爭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馬里亞納群島戰役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萊特灣大海戰
㈣ 二戰期間日本和美國打了幾場島嶼爭奪戰
美軍的奪島戰有很多,主要有: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佩里琉戰役、塞班島戰役、硫磺島戰役、呂宋島和沖繩島戰役。
㈤ 美日戰爭,美國佔領了日本哪些島嶼,為什麼不把日本滅了
美國向來不已滅亡他國,佔領別國土地為真正目的。只是搞幾個海外軍事基地用用。
否則一美國的實力,吞並加拿大,滅亡墨西哥,那是舉手之勞。
最近都從伊拉克撤軍了。
而前蘇聯喜歡吞並他國。並且實施獨載統治佔領地。最終蘇聯一夜之間崩潰解體了。
㈥ 二戰美國轟炸日本哪些島嶼
琉球群島 ,沖繩島 ,廣島 ,中途島 ,塞班,長崎,東京,新田
㈦ 二戰時美國與日本在幾個島嶼戰斗中辛苦嗎
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吃了很多虧,最慘烈的就屬沖繩島,硫磺島,貝里琉島這三場戰役。其中,貝里琉島戰役是美軍打下來但這座島根本沒起到任何作用(白打的),美軍最終費時2個月,以1.5萬人是傷亡全殲日軍近萬日軍, 作為太平洋戰爭中美日雙方傷亡率最高的一場攻防戰,貝里琉島戰役成為二戰歷史上最受爭議的戰役之一。
沖繩島:參戰兵力幾乎包括了太平洋戰區所屬的全部陸海軍,負責為登陸編隊提供海空掩護的有兩支:一支是美軍第五艦隊的第58特混編隊,由米切爾中將指揮,下轄四個大隊,共計16艘航母、8艘戰列艦、18艘巡洋艦和56艘驅逐艦,搭載艦載機1300餘架;另一支是英國太平洋艦隊,現屬美軍第五艦隊建制,番號為第57特混編隊,由英國海軍中將羅林斯指揮,下轄4艘航母、2艘戰列艦、5艘巡洋艦和15艘驅逐艦,搭載艦載機150餘架。 登陸編隊也稱為聯合遠征軍,由特納中將指揮,登陸艦艇約500艘,護航及支援艦只有護航航母28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74艘、護衛艦76艘,艦載機約800架,連同後勤保障和運輸船隻,總共達1300餘艘。 地面部隊主力是第十集團軍,由巴克納陸軍中將任司令,下轄海軍陸戰隊第三軍和陸軍第二十四軍。海軍陸戰隊第三軍由陸戰一師和陸戰六師組成,軍長是蓋格海軍少將;第二十四軍由步兵第七師和步兵第九十六師組成,軍長是霍奇陸軍中將。另有四個師為預備隊,陸戰二師為第十集團軍預備隊,陸軍第二十七師為留船預備隊,陸軍第七十七師先擔負攻佔慶良間列島和伊江島作戰,然後作為戰役預備隊,陸軍第八十一師則是總預備隊,在新咯里尼亞島待命。共計十個師,十八萬人。 投入總兵力達54.8萬人,各種艦艇1500餘艘,飛機2000餘架,戰役總指揮是第五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海軍上將,戰役代號「冰山」,意為如此龐大的參戰兵力,僅僅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猶如冰山水下部分的更大規模的部隊將在登陸日本本土時出現。
硫磺島:
部隊准時開始登陸,一開始非常順利,日軍的抵抗十分微弱,只有迫擊炮和輕武器的零星射擊,美軍遇到的最大阻礙是岸灘上的火山灰,由於岸灘全是火山灰堆積而成,土質松軟異常,履帶登陸車全部陷在火山灰中,難以前進,後面的登陸艇一波接一波駛上岸,卻被這些無法動彈的履帶登陸車阻擋,根本無法搶灘登陸,艇上的登陸兵只好涉水上岸。見日軍只有零星的輕武器射擊,特納甚至認為照此發展,只需五天就可佔領全島。但好景不長,登陸的美軍才推進了二百餘米,日寇等美軍炮火開始延伸,栗林就下令從坑道進入陣地,根據事先早已測算好的數據,日軍炮火准確覆蓋了登陸灘頭,一時間,美軍被完全壓制在灘頭,傷亡慘重,前進受阻。
硫磺島上的美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戰斗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消耗,有時一整天只前進4米,慘重的傷亡甚至使軍官們都沒有勇氣再將士兵投入戰斗。在對島上第二制高點382高地的爭奪中,陸戰四師屢屢陷入日寇交叉火網,傷亡極其慘重,382高地因此被稱為「絞肉機」,戰斗部隊的傷亡高達50%以上,有經驗的連、排長和軍士長傷亡殆盡,許多連隊連長由少尉或上士擔任,而排、班長大都由普通士兵擔任。美軍必須逐一消滅側翼的日寇陣地,解除側翼威脅,才有可能向前推進,所以戰斗異常殘酷、激烈,直到3月2日,二十四團才攻上了高地,但所付出的傷亡是巨大的,有好幾個連的官兵非死即傷,幾乎全連覆沒。
㈧ 二戰 太平洋戰爭 誰了解啊我想知道 都有哪些具體的戰役。(不論大小) 具體 都有哪些島嶼爭奪戰啊
名稱: 太平洋戰爭
地點: 亞洲、太平洋及鄰近的島國
時間: 1941年12月7日 - 1945年9月9日
參戰方: 同盟國,日本
結果: 同盟國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
參戰方兵力: 同盟國8,200,000人(最高峰)
日本5,500,000人(最高峰)
傷亡情況: 同盟國698,859人陣亡
日本957,186人陣亡
主要指揮官: 史迪威、麥克阿瑟,山本五十六
詳細
戰爭過程
戰爭初期(1941—1942)
1941年12月8日黎明,日本出動飛機約360架、軍艦55艘,由南雲忠一率領,連續兩次猛襲珍珠港的美國軍艦和機場,擊沉、擊傷軍艦19艘 ,其中有戰列艦8艘 ,擊毀、擊傷飛機260餘架,美軍猝不及防,太平洋艦隊主力幾乎全被摧毀,死傷3000多人。同時,由寺內壽一指揮的日本南方軍40餘萬人,分兵數路進攻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 12月7日,日軍在馬來半島北部哥打巴魯和泰南的北大年(Patani)和宋卡(Singora)登陸。 12月25日,日軍佔領香港,暴行持續了整整三天。
太平洋油畫(12張)與此同時,日本出動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第一機動部隊向印度洋進軍,相繼擊沉了英國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等一批英國艦艇,並空襲斯里蘭卡,重創了英國遠東艦隊,使其勢力范圍縮小至印度洋西部地區。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軍司令帕西瓦爾簽訂投降書,新加坡棄守。1942年3月9日,印尼群島荷軍投降。1942年5月6日,美菲聯軍7萬餘人在巴丹投降,菲律賓淪陷。1942年5月8日,緬北重鎮密支那失守,中國遠征軍、英印軍全面撤退,緬甸落入日軍之手。中國與盟國的陸上交通被徹底切斷,只能靠駝峰航線空運獲得援助物資。 日軍還向盟國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戰略島嶼,如關島、威克島、俾斯麥群島、新不列顛島、巴布亞紐幾內亞島等地進攻,達到了建立空軍前進基地的目的。 1942年5~6月,日本為了切斷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聯系,相繼進攻索羅門群島和莫爾茲比港,日本海軍掩護陸軍行動,在珊瑚海海戰中,日海軍與美軍相遇,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間發生的海戰,海戰中日本損失一艘輕型航空母艦,另有兩艘航空母艦受到重創,而美國損失列剋星頓號航母,約克城號受傷。日軍未能實現其戰略目標,向莫爾茲比港的進攻被遏制。 在此之前,1942年4月,美軍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在哈爾西海軍中將的指揮下,搭載16架B-25"米切爾"中型轟炸機轟炸日本東京、神戶等地,雖然造成的損失微乎其微,但刺激了日本神經。日本認為這些飛機來自中途島,因而匆忙間發起中途島戰役。而美國在此之間就破譯了日軍密碼,對日軍的下一步目標有了明確認識。在中途島海戰(6月5日—6日)中,日軍兵力分散,對美軍估計不足,且指揮混亂,被美軍突襲成功,五分鍾之內損失三艘精銳的航空母艦,元氣大傷,雖然剩下的「飛龍」號航母成功重創了美軍「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但也被尾隨而來的航母艦載機擊沉。此役中,日軍第一機動艦隊的4艘航空母艦被擊沉,另有1艘重巡洋艦沉沒,同時還損失各種飛機300多架,100多名富有經驗的航空人員陣亡。中途島海戰也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由此開始,日本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相持。
戰略相持(1942—1943)
1942年8月7日,美軍開始局部反攻,在索羅門群島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展開了長期的爭奪戰。圍繞著瓜島的爭奪,日美雙方在六個月的時間里進行過大小海戰三十餘次,其中較大規模的海戰就有六次,雙方損失的驅逐艦以上的作戰艦艇各24艘,美國海軍陣亡約3300人,傷約2500人;日本海軍的傷亡則高達2.5萬人。 在瓜島的地面作戰中,美軍參戰兵力最多時達到6萬人,陣亡1592人,負傷4200餘人,日軍投入瓜島的陸軍兵力約3.6萬,戰斗中陣亡約1.4萬人,因傷病致死或下落不明的有9000餘人,合計死亡近2.38萬人,還有1000餘人被俘。 為爭奪瓜島制空權而進行的空戰中,美軍僅駐瓜島的「仙人掌航空隊」海軍陸戰隊航空兵先後就有六個戰斗機中隊參戰,涌現出十大著名的王牌飛行員,尤其第121戰斗機中隊的福斯上尉,在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間共擊落日機26架,獲得國會勛章。在六個月的空戰中,日機被擊落427架,美軍損失僅118架。加上被高射炮火擊落的,日軍共損失飛機892架,飛行員2362人。美軍共損失飛機約250架。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中,美軍共陣亡約5000人,傷6700人,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3艘,飛機約250架。日軍共有約5萬人喪生,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16艘,飛機892架(也有資料說600架)。日軍不僅海軍、航空兵損失慘重,甚至開戰以來從未失利的陸軍,最精銳的第2師團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損失,特別是日軍的大型軍艦、飛機和技術熟練訓練有素的飛行員的損失,更是日軍所難以彌補的,戰役結束時日軍兵力上的優勢已盪然無存,雙方的戰略態勢也隨之改變,——中途島海戰日軍的失敗是二戰中太平洋戰場的轉折,戰局開始向著不利於日本而有利於美國方面發展,日軍戰略主動權逐步喪失;而瓜島戰役,日軍不僅沒有實現重新奪回戰略主動的作戰企圖,反而其軍事實力進一步受到削弱,最終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陷入了被動的局面。從此後,日軍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處處設防,步步被動,直至戰敗。而美國則通過瓜島戰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戰略態勢,贏得了動員人力、物力的時間,為太平洋戰場上即將開始的戰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日軍殘部被迫於1943年2月從該島撤走。瓜島戰役之後,戰況較為沉寂,美軍在太平洋只展開了有限的進攻(如1943年5月奪回阿留申群島中的阿圖島);日軍雖進行反撲,但徒勞無功。由於密碼被破譯,1943年4月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在前往布干維爾島前線視察途中被美機伏擊斃命。
戰略反攻(1943—1945)
1943年6月,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下達攻取馬紹爾群島的指令。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英美三國在開羅會商,並簽訂《開羅宣言》,確認聯合對日作戰,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重新打開中印交通線,中美聯合發動緬北滇西反攻戰役,到44年7月攻克密支那為止,日軍被徹底趕出緬甸北部,戰役取得徹底勝利。這次勝利不僅打通了中國與盟國間的陸上交通線,而且揭開了亞洲戰場盟軍向日軍反攻的序幕。 1943年11月,美軍發起吉爾伯特群島戰役(代號「電流行動」)並最終佔領塔拉瓦等島嶼,雖然損失較大,但美軍逐步取得了兩棲登陸經驗,並將其應用到後來舉行的各次戰役中。 1944年1月至2月,美軍連續組織「燧發槍」和「法警」作戰,奪取了誇賈林、羅伊島—那慕爾島、埃尼威托克諸環礁,為下一步攻馬里亞納群島創造了條件,在作戰中,美軍與塔拉瓦戰役時相比,技戰術水平有了巨大飛躍,尤其參戰各軍兵種之間的配合協同,完美默契,堪稱經典。同時美軍總結出了著名的「蛙跳」戰術。 1944年3月,美軍決定實施奪取馬里亞納群島的作戰行動。美軍共投入包括航母15艘、護航航母14艘、戰列艦7艘、巡洋艦25艘、驅逐艦180艘、潛艇35艘在內的600餘艦艇,飛機2000架,地面部隊四個師又一個旅,15萬人。戰役密語代號「征糧者」。6月15日,根據預定計劃,美軍在塞班島組織兩棲登陸作戰。與此同時,日本聯合艦隊出動以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為首的艦隊應戰,共有9艘航母(共搭載艦載機439架)、5艘戰列艦、14艘巡洋艦和31艘驅逐艦。 6月19日,雙方艦隊在馬里亞納西部海域遭遇,爆發了激烈海戰(日方將此役稱為「馬里亞納海戰」,美軍稱為「菲律賓海海戰」)。日軍投入了聯合艦隊的全部主力艦只和大部分岸基航空兵,原想一舉扭轉戰局,不料又以慘敗而告終。美軍僅2艘航母、2艘戰列艦和1艘巡洋艦受輕傷,無一艘軍艦沉沒,艦載機損失117架。日軍被擊沉航母3艘、油船2艘,被擊傷航母3艘、戰列艦、巡洋艦和油船各1艘,艦載機損失404架,佔全部艦載機的92%;岸基飛機損失247架,幾乎全軍覆沒;此外日軍出動的36艘潛艇也被擊沉20艘。雖然聯合艦隊僥幸逃脫了被殲滅的命運,但飛機和飛行員的損失,日軍在短時期里是無法補充的,經此一戰,日軍可以說其海軍的核心力量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中太平洋上的制海權和制空權隨之徹底落入美軍之手,從此後,日軍艦隊失去了遠洋作戰的空中支援,使日軍在以後的戰爭中更為被動和困難,而美軍取得了戰略主動和戰區制海權、制空權,能夠從容選擇下一個進攻的目標,獲得了更大的主動。 在馬里亞納群島歷時三個月的登陸作戰中,美軍先後攻佔了塞班島、關島和提尼安島,並基本全殲了三個島的守備部隊約七萬餘人,導致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戰略防禦態勢嚴重惡化,大本營規定的「絕對國防圈」由於核心地區的喪失而面臨崩潰,日本本土將遭到從馬里亞納群島起飛的美軍B—29轟炸機的直接空襲,並使美軍獲得了在中太平洋上繼續進軍的前進基地。馬里亞納群島的失陷,極大震撼了日本,加劇了其統治階層的內部矛盾,對發動戰爭的東條內閣不信任和反感情緒高漲,在國內的巨大壓力下,東條內閣於戰役進行中的下台。 6月16日,美軍B—29轟炸機從中國成都起飛轟炸日本九州,戰火直接燒到了日本本土,這樣的戰略轟炸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日本主要城市除京都、奈良等外均被摧毀。日本城市居民中總計有850萬人逃往農村,工廠工人的缺勤率到1945年7月已達49%。日本的戰時經濟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煉油工業生產下降83%;飛機引擎生產下降了75%;飛機機體生產下降了60%;電子裝備生產下降了70%;600多家主要軍事工廠不是炸毀就是遭到嚴重破壞。 在緬甸戰場上,日軍大本營於1944年1月7日以「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下達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企圖佔領英帕爾和科希馬等要地,進而控制整個東印度地區。日軍擔任進攻任務的是緬甸方面軍第15軍,由素有「小東條」之稱的牟田口廉也中將指揮,轄有第15、第31和第33師團。英軍駐守英帕爾和科希馬等地區的是斯利姆將軍指揮的第14集團軍,下轄第4、第15和第33軍。由於後勤不濟,日軍進攻徹底失敗,在開始發動進攻時約有10萬人,結果有53000多人在戰斗中死亡或失蹤,另有20000餘人受傷,日軍敗退回原來進攻的出發地。作為日本緬甸方面軍主力部隊的15軍,已不再具有一個戰役兵團的戰鬥力了。盟軍在印緬戰場,從此轉入了戰略反攻。 1944年7月,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兩位指揮官分別提出了各自計劃,麥克阿瑟提出,先攻取菲律賓,再進攻日本沖繩,而尼米茲提出先攻取台灣,並在中國東部沿海登陸。從軍事角度看,尼米茲的建議更為合理。但麥克阿瑟則提出政治上的理由,如果繞過菲律賓就等於承認日本散布的關於美國已經拋棄菲律賓,不願犧牲美國士兵的生命來解救菲律賓人民的謠言,這對於美國在遠東地區的聲望和影響將是極其不利的。並說服總統羅斯福實施菲律賓戰役。美軍先後投入的地面部隊有美軍第6集團軍、第8集團軍和澳大利亞第1集團軍;海軍有美軍第3艦隊和第7艦隊,共有包括大型航母16艘、護航航母18艘、戰列艦12艘、重巡洋艦11艘、輕巡洋艦15艘、驅逐艦144艘和護衛艦25艘在內的800餘艘作戰艦只,艦載機約1700架;航空兵參戰兵力有美軍第5、第13航空隊和澳大利亞航空隊,飛機1000餘架。登陸作戰指揮由麥克阿瑟負責,海上支援則由尼米茲的太平洋艦隊負責。 日本方面則以「捷一號」作戰計劃應對,在菲律賓組建陸軍第14方面軍,由綽號「馬來之虎」的陸軍大將山下奉文任司令,下轄九個步兵師團、一個裝甲師團和四個獨立混成旅團,共約35萬人;海軍將殘存的所有軍艦編為四個艦隊全部投入作戰;在菲律賓的航空兵有海軍航空兵的第1航空艦隊和陸軍第4航空軍。其中第1航空艦隊在剛結束的馬里亞納海戰中損失殆盡,正由寺岡謹平中將任司令組織重建,駐菲律賓地區約250架飛機;第4航空軍司令為富永恭次中將,從6月起陸續由中國東北地區調往菲律賓,截止10月初抵達菲律賓約300架,合計作戰飛機約550架。日軍考慮到菲律賓地區的航空力量還比較薄弱,大本營決定一旦戰役開始,即從日本本土、中國大陸和台灣等地抽調飛機支援。 1944年9月,戰役打響。美軍首先攻取佩勒琉島和摩羅泰島,消除了側翼威脅。9月—10月間,美軍出動大量岸基飛機和海軍艦載機,對日本在琉球群島、呂宋島、台灣等地機場進行大規模空襲。特別是10月6日至10月14日的連續空襲,使日軍損失飛機1093架,在菲律賓的陸軍第4航空軍只剩200架,海軍第1航空艦隊僅存35架,在台灣的第2航空艦隊尚存230架。戰役尚未開始,日軍就已經喪失了在空中的反擊力量。而美軍僅有102架飛機被擊毀或擊落。 10月20日,美軍在萊特島登陸,同日下午麥克阿瑟在菲律賓總統奧斯汀納的陪同下,淌著齊膝的海水上岸,十四時在海灘上,麥克阿瑟通過大功率電台向全世界發表了著名的「我回來了」的演講。 在此之前的18日,日本聯合艦隊判明美軍企圖,聯合艦隊司令豐田立即下令實施「捷一號」計劃,日本海軍的第1、第2和機動艦隊全部出動,對萊特灣美軍登陸灘頭實施向心合擊,由此從10月23日至10月26日爆發了世界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海戰——萊特灣海戰。 這場大海戰美軍參戰兵力多達航空母艦16艘,護航航母18艘,戰列艦12艘,重巡洋艦11艘,輕巡洋艦15艘,驅逐艦144艘,護衛艦25艘,運輸艦後勤輔助艦592艘,飛機近2000架。在戰斗中被擊沉航空母艦1艘,護航航母2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1艘;被擊傷護航航母4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3艘,潛艇1艘;損失飛機162架,人員傷亡不足三千。 日軍參戰的兵力可以說傾其所有,共有航空母艦4艘,航空戰列艦2艘,戰列艦7艘,重巡洋艦14艘,輕巡洋艦7艘,驅逐艦32艘,飛機約600架。在戰斗中被擊沉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3艘,重巡洋艦6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0艘;被擊傷航空戰列艦1艘,戰列艦4艘,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2艘,驅逐艦3艘;損失飛機2 88架,人員傷亡超過一萬。 經此海戰,日本海軍幾乎喪失了遠洋作戰能力,也就失去了戰場制海權,從而使陸地上的第14方面軍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困境。 1945年1月美軍在呂宋島西北面的仁牙因灣登陸,日軍在抗擊登陸時首次使用了神風特攻隊對美登陸艦隊實施自殺式攻擊。美軍於3月4日佔領馬尼拉,在而後的作戰中,日本陸軍第14方面軍在菲律賓被殲滅,日軍傷亡和被俘達45萬人。在整個菲律賓戰役中,日軍損失軍艦68艘,其中航母4艘、戰列艦3艘、重巡洋艦6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3艘;損失運輸船42艘,約17萬噸;飛機7000餘架,其中「神風特攻隊」的自殺飛機700架。 美軍傷亡6.2萬人,損失軍艦17艘,其中航母1艘、護航航母3艘、驅逐艦9艘、護衛艦1艘、坦克登陸艦2艘和掃雷艦1艘;損失運輸船6艘,約6萬噸,飛機900餘架。另有數十艘艦船被擊傷。 同年3~6月,美軍在付出沉重代價後佔領硫磺島和沖繩,迫近日本本土。5月 ,德國無條件投降。為了保住本土和朝鮮,日本進行了空前的戰爭大動員,叫嚷「本土決戰」。美國也計劃組織在日本九州島南部和關東平原的兩棲登陸作戰行動,代號是「奧林匹克」和「冠冕」。 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拒絕接受。8月6日和9日美國把僅有的兩顆原子彈投在廣島和長崎,造成約20萬人的重大傷亡。 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動157萬大軍、3400多架飛機、5500多輛坦克,分兵三路向中國東北挺進。9日蘇軍對日本關東軍發起總攻擊。同時進軍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對日宣戰。與此同時,中國戰場上的所有抗日武裝力量開始向日軍展開了全面反攻。 8月10日,日本政府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並通過瑞士、瑞典等中立國通知盟國方面。 8月15日中午11時,日本天皇裕仁宣告日本無條件投降。 9月2日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簽降儀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書上簽字。隨後,接受投降的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尼米茨海軍上將、中國徐永昌將軍、英國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等國的代表依次簽字。 反法西斯聯盟各國取得了太平洋戰爭的最後勝利。
編輯本段重要戰役
偷襲珍珠港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國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歐胡島上的飛機場的事件。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或奇襲珍珠港。
背景
日本從1941年中開始向東南亞的發展引起了這個地區主要強國的不安,十年來這些國家對日本的對外擴張的不滿頂多局限於遞交外交抗議書,但1941年7月美國、英國和荷蘭殖民政府對日本宣布禁止向日本運輸戰略物資,尤其是鋼和石油。這一步對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有威脅,其目的是迫使日本限制它在東南亞的活動,回到談判桌邊。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下令讓艦隊駐扎在珍珠港(由於它離日本比美國西海岸要近得多,因此它對日本是一個直接威脅)也是這個目的。羅斯福認為這個決定是如此重要,以至於當理查遜上將對這個決定提出抗議時,他將理查遜解職。但美國和其它國家的反應似乎只是加強了日本軍方的決定,佔領和利用這個地區。日本的石油產量很小,而提煉的石油的儲藏更少,因此禁運對日本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日本政府決定占據東南亞的資源作為對禁運的回答。他們不能假設,假如他們開始行動了,美國會在一旁袖手旁觀。這是山本五十六考慮事前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的原因。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襲擊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的計劃是實現這個戰略目的中的一個戰術步驟。日本資料顯示山本於1941年初開始考慮襲擊珍珠港。數月後,在做了一些預先考察後,他被批准開始准備這個行動。日本海軍內部有強烈的反對這樣一個行動的力量。山本威脅,假如這個行動被中止的話,他將引退。1941年夏,在一次由日本天皇親自出席的帝國會議上,這個行動正式被批准。11月,在另一次天皇親自出席的帝國會議上,出兵太平洋的決定被批准。在11月的會議上還決定,只有在美國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的情況下才放棄這次行動。 襲擊珍珠港的目的是為了(至少暫時)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力。襲擊珍珠港計劃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本人認為一次成功的襲擊只能帶來一年左右的戰略優勢。從1931年開始日本與中國交戰,此前日本佔領了滿洲。從1941年1月日本開始計劃襲擊珍珠港以取得戰略優勢,經過一些海軍內部的討論和爭執後從年中開始日本海軍開始為這次行動進行嚴格的訓練。 睡的巨人喚醒了,現在他充滿了憤怒。」(這句 日本修建的太平洋戰爭紀念碑
事件過程
11月26日,日本海軍一支由六艘航空母艦為主力的艦隊在海軍中將南雲忠一的指揮下離開日本開往珍珠港。途中艦隊保持徹底的無線電靜默。除這六艘航空母艦外日本艦隊還包括兩艘戰列艦、三艘巡洋艦、九艘驅逐艦和三艘潛艇。此外還有八艘油輪和兩艘驅逐艦只開到北太平洋等候。 12月7日早晨,該艦隊的飛機轟炸了歐胡島上所有的美軍機場和許多在珍珠港內停泊的艦艇,包括那裡的戰列艦。地面上幾乎所有飛機被摧毀,只有少數飛機得以起飛和還擊。 12艘戰列艦和其它艦船被擊沉或損壞。 188架飛機被摧毀,155架飛機被破壞,2403名美國人喪亡。僅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爆炸沉沒時就有上千人死亡。 這次戰斗的第一炮和第一個犧牲者是美國一條驅逐艦對日本的一艘微型潛艇的攻擊。那艘微型潛艇被擊沉。日本一共出動了五艘微型潛艇,它們打算在空襲開始後對美國船隻施放魚雷,五艘船後來都被沉,其中只有四艘後來被找到。這五艘船上的十名水手中只有一人倖存,酒卷和男被俘,他是美國在二戰中的第一個俘虜。 日本參加這次襲擊的航空母艦是赤城號(旗艦)、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和瑞鶴號。這六艘航空母艦一共可以裝載441架飛機,其中包括戰斗機、魚雷轟炸機、俯沖轟炸機和水平轟炸機,其中55架被毀。這些飛機分兩波攻擊。南雲中將決定放棄第三波攻擊而將主力撤回。 根據當事人報導和後來美國和日本軍方發表的軍事文件襲擊珍珠港的過程如下: 8:02:內華達號戰列艦開始對從右舷攻擊的飛機開火。兩架飛機被擊落。內華達號在尾部受一條魚雷。內華達號是唯一試圖逃出珍珠港的戰列艦,但它多次中彈後不得不在沙灘上擱淺以防止船沉沒。 8:08:KGMB電台中止其節目號召所有軍人回到他們的崗位上去。 8:10:亞利桑那號戰列艦前部彈葯庫中彈爆炸,亞利桑那號在9分鍾內沉沒,80%船員陣亡。 8:12:夏威夷最高指揮官沃爾特·肖特向整個太平洋艦隊和華盛頓報告:「與日本的戰斗由一次向珍珠港的襲擊開始。」 8:17:美國驅逐艦海爾姆號是第一艘開始對珍珠港內潛艇攻擊的美國船隻。 8:26:檀香山的救火隊報告三人死亡和六人受傷(可能是被防空炮的子彈擊中)。 8:39:一架水上飛機在港內發現一艘潛艇和對它開火。 8:40—9:15:轟炸機的攻擊。 8:40:一艘美國驅逐艦與一艘日本潛艇相撞並開始投深水炸彈。潛艇受傷後上浮。一個地方電台報導日本空襲。 8:50:第二波攻擊指揮官下攻擊令。 8:54:第二波攻擊開始。 54架轟炸機和78架俯沖轟炸機進行攻擊,36架戰斗機保護制空權。 9:00:一艘荷蘭的遠洋輪是第一個參加戰爭的同盟者。 9:15—9:45:俯沖轟炸機進攻。 9:30:港外和島北的船隻受到攻擊。 從9:45開始:進攻減弱。 10:00:第一波飛機回到停在島北180海里的艦隊。 11:15:夏威夷總督在電台中宣布整個夏威夷領地進入戒嚴狀態。 11:46:有人報告日軍在歐胡島登陸。 12:10:美國偵察機飛向島北但未能發現任何敵機或敵艦。 12:40:夏威夷總督和美國總統同意在夏威夷引入戰時法並建立軍政府統治。 13:00:日軍飛行隊隊長與南雲中將討論進行第三波攻擊的可能性。 13:30:南雲下令返航。 16:25:夏威夷總督簽署戰時法。 太平洋戰爭全局
直接結果
就其戰略目的而言,對珍珠港的襲擊從短期和中期的角度來看是一次輝煌的勝利,它的結果遠遠超過了它的計劃者最遠的設想,在整個戰爭史上,這樣的成果也是很罕見的。在此後的六個月中,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無足輕重。沒有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日本對其它列強在東南亞的力量可以徹底忽略,此後它佔領了整個東南亞、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勢力一直擴張到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