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哪些佛學大師
① 日本古代有名的和尚
1、空海
空海(日語くうかいKūkai,774年7月27日-835年4月22日),俗名佐伯真魚,灌頂名號遍照金剛,謚號弘法大師,日本佛教僧侶,日本佛教真言宗創始人。曾至中國學習唐密,傳承金剛界與胎藏界二部純密,惠果阿闍梨授其為八代祖。
於公元804年到達中國,並在長安學習密教。806年回國,創立佛教真言宗(又稱「東密」)。著有《文鏡秘府論》、《篆隸萬象名義》等書,保存了不少中國文學和語言學資料。
由他編纂的《篆隸萬像名義》,則是日本第一部漢文辭典,對唐朝文化在日本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另一部重要著作《文鏡秘府論》,不僅促進了日本對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是了解漢唐中國文學史的重要資料。
2、一休宗純
一休宗純(1394-1481)是日本室町時代禪宗臨濟宗的著名奇僧,也是著名的詩人、書法家和畫家。從小就很聰明。「一休」是他的號,「宗純」是諱,通常被稱作一休。乳名千菊丸,後來又名周建,別號狂雲子、瞎驢、夢閨等。他於1481年12月12日(文明十三年11月21日)病故,享年88歲。
1474年一休81歲時,受後土御門天皇的詔令,任大德寺第四十七代住持,以修繕因應仁之亂而荒廢的寺院。他晚年住在今天京都府京田邊市的酬恩庵(俗稱「一休寺」)。
1481年12月12日(文明十三年11月21日)卯時,一休因高燒不退病逝,享年88歲。而日本此時已經進入了地方豪強混戰的戰國時代。
3、南光坊天海
天海(?~1643),安土桃山到江戶初期的天台宗僧侶,別號隨風、南光坊、智樂院,德川幕府予謚慈眼大師。
天海擔任北院的住持是慶長4年(1599年)的事。關原之戰時,據說是以參謀身分在家康身旁服侍。之後天海作為家康的參謀,擔任起和朝廷談判等作用。在1607年就任比睿山的探題、並且再興了延暦寺。
然後又著手在慶長17年(1612年)重建無量壽寺北院、並把寺號改為喜多院,以作為關東天台宗的總寺院。慶長18年(1613年)時,又從家康那受命擔任日光山貫主,並且再興了本坊・光明院。他自己也深度牽涉到大阪之戰的開端「方廣寺鍾銘事件」。
(1)日本有哪些佛學大師擴展閱讀:
日本佛教(Japanese Buddhism)北傳佛教之一,從西域三十六國傳入唐朝,再經唐朝傳入日本,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
日本在統計上約約7萬5000座寺院、30萬尊以上的佛像。世界最古老的木造寺院法隆寺,以及最古老的佛典古文書都保留在日本。
現在日本佛教的概略,根據文化廳編纂的「宗教年鑒」等統計,現在日本的佛教徒大半屬於鐮倉佛教。凈土宗系(含凈土真宗)的宗派和日蓮宗系的宗派占絕大比例,以大乘佛教佔大多數。
公元六世紀中葉,佛教由中國經百濟傳日本,初期的弘揚以聖德太子(574-622)為最大功臣,他定佛教為國教,並在制定的十七條憲法中規定全民「篤敬三寶」,說明佛教為「四生之終歸,萬國之極宗」,奠定日本佛教的基礎。
此後,日本留學僧陸續至中國求法,將中國佛教的思想傳承、宗派教說、修行方法等引進日本,逐漸演變成日本特有的宗派佛教思想。
② 東渡日本的高僧是誰
東渡日本的高僧是鑒真。唐朝時,很多中國人為中日兩國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貢獻。他們當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鑒真。他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築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鑒真,唐代赴日傳法名僧,日本常稱為「過海大師」 ﹑「唐大和尚」,俗姓淳於。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人。
東渡原因:
十四歲(一說十六歲)於揚州大明寺出家。曾巡遊長安﹑洛陽。回揚州後,修崇福寺﹑奉法寺等大殿,造塔塑像,宣講律藏。四十餘年間,為俗人剃度,傳授戒律,先後達四萬餘人,江淮間尊為授戒大師。
當時,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73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使入唐,邀請高僧去傳授戒律。訪求十年,決定邀請鑒真。742年(唐天寶元年)鑒真不顧弟子們勸阻,毅然應請,決心東渡。由於地方官阻撓和海上風濤險惡,先後四次都未能成行。第五次漂流到海南島,榮病死,鑒真雙目失明,751年(唐天寶十載)又回到揚州。
③ 日本佛教都有哪些宗派
佛教自六世紀傳入日本以後,經過奈良時代(710~785)、平安時代(794~1192)以至鎌倉時代(1192~1380),前後約七百年間,產生了許多宗派。奈良時代有三論、法相、華嚴、律宗、成實、俱舍六宗,稱為「南都六宗」;漢文大藏經亦在此時期傳入日本。平安時代初期有天台、真言二宗,稱為「平安二宗」;以上八宗,主要為當時日本貴族上層社會所信仰。到了鎌倉時代,禪宗、凈土宗、日蓮宗相繼興起,佛教始流行於日本民間。佛教傳入日本後,與日本傳統文化結合,獲得了新的發展,形成了一些氏族化的宗派。在歷史上,佛教對日本文化發生過重大影響,直到今天,佛教在日本社會上仍有相當大的勢力。為了方便了解日本佛教,現將日本佛教的主要宗派簡介如下。
奈良、平安時代的宗派
三論宗慧瓘創立。慧瓘乃隋嘉祥寺吉藏弟子,於公元625年往日本,住飛鳥元興寺弘講三論,開始建立三論宗,成為日本有佛教宗派之始。慧瓘的門徒很多,而以福亮、智藏、道慈最有名,他們都曾入唐學習「三論」,通常把他們三人合稱為三論宗的「三傳」。三論宗因強調理論研究,忽視了宗教實踐,在日本流傳不久後便逐漸衰歇。
法相宗日本法相宗有四傳。第一傳是道昭。道昭,奈良元興寺沙門,於公元653年隨遣唐使入唐,受教於玄奘門下。在唐七年,歸國後住元興寺,盛弘法相學說。第二傳是智通、智達。二人同於公元658年渡海入唐,謁玄奘、窺基師弟學法相教義,業成返國,弘傳所學。第三傳是智鳳、智鸞、智雄等人。他們奉旨赴唐,跟智周學唯識教義,後返日本大弘其宗。第四傳是玄昉。玄昉,智鳳的再傳弟子,公元717年乘遣唐使船赴唐,從智周學習法相教義,在唐十八年,蒙玄宗皇帝賜以袈裟,於734年齎同所得經藏歸國,住在興福寺,大弘所學。古來把以上第一、第二兩傳合稱為「南寺傳」或「元興寺傳」,而把第三、第四傳稱為「北寺傳」或「興福寺傳」。法相宗至今仍有流傳。
華嚴宗由唐道璿傳入日本。道璿,洛陽大福先寺僧侶,受日本入唐學僧榮睿、普照之邀,於公元736年攜《華嚴》章疏渡日,弘揚華嚴。當時新羅高僧審祥來到日本,住大安寺,他精通華嚴宗深義,於740年應邀在金鍾寺道場,首次開講《華嚴經》,為日本華嚴宗初祖,華嚴宗從此開始興起。到鎌倉時代,雖然有凝然、高弁等高僧的弘揚,但他們只停滯在教義研究上,並未普及民間,教勢漸衰,總本山是奈良東大寺。
律宗唐鑒真所創。日本沙門榮睿、普照等於733年相偕入唐,求學戒律,時聞揚州大明寺鑒真為當代律學名德,遂懇請東渡弘化。鑒真當蒙允許,即於743年和其弟子齎同經卷法物等啟舟東行,六次航海,十載奔波,不辭九死一生之艱阻,終於在753年抵達日本,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歡迎,翌年進入京師。天皇下詔安置在東大寺,興築戒壇,天皇、皇後和皇太子等四百餘人登壇受菩薩戒,日僧靈裕、賢戒、志忠等人皆舍舊戒從受新戒,為日本登壇授戒之始。公元757年,為了學律者的方便,在奈良興建唐招提寺,也建築了戒壇,於是創立了日本律宗,鑒真為其初祖。其後,隨著歲月的變遷,宗風消沉,戒壇長期不振。
除以上四宗外,還有成實宗和俱舍宗。成實宗是由隋代高麗慧瓘將《成實論》傳入日本後,在日講習,逐漸形成的宗派。俱舍宗是由日僧道昭、智通、智達入唐將《俱舍論》傳至日本後盛行講述而形成的宗派。但是,此兩宗歷來只作為三論宗和法相宗的寓宗而已,並未獨立弘傳,也未受到特別重視。
天台宗日本天台宗創始者最澄(又名傳教大師,767~822),於公元804年泛海入唐,從道邃、行滿學習天台教義,並從道邃受菩薩戒,更從翛然學得牛頭之禪。翌年從靈岩寺順曉阿闍梨學習密教,並受秘密灌頂。在唐一年,其所學的法門,遍及圓、密、禪、戒四宗,稱之為「四宗相承」。公元805年歸國,住比睿山,開創日本天台宗。著有《唐訣集》、《守護國界章》等書二百八十餘部,歿後謚稱傳教大師。其門徒圓仁、圓珍等也相繼入唐求法,歸國後,盛弘台密二教,促進了天台宗在日本的日益發展,至今興盛不衰。
真言宗空海創立。空海(774~835)於公元804年與最澄同行,隨遣唐使人唐。住長安青龍寺,拜惠果阿闍梨為師,得受兩部《大曼茶羅秘密法》,並授以阿闍梨位灌頂,同時又從般若三藏等人受學《悉曇》。在唐二年,於公元806年攜帶內典、外典等數百部典籍回國,盛弘密教,受到朝野尊崇,並於高野山創建根本道場,開創真言宗。公元835年圓寂,敕賜「弘法大師」之謚號。其著作有《秘密曼茶羅教付法傳》、《辨顯密二教論》等書一百五十餘部。其門徒常曉、圓行等也相繼入唐求法,回國後,弘揚所學,對日本真言宗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奈良、平安時代是日本佛教的初傳和吸收階段,先後成立的幾個宗派大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入的,其教義是中國佛教的延續,並沒有新的突破。它們的存在和流傳,一直被視為施政者的一種指導性的文化思想,受到國家和貴族的支持,具有鮮明的貴族性,但沒有民眾基礎。
鎌倉時代興起的新宗派
鎌倉時代,佛教開始與日本民間信仰相結合,取得了新的發展,相繼興起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凈土宗、真宗、日蓮和禪宗。這些宗派,都把面向一般民眾的傳教作為重點,在教義上建立了一般民眾能接受的簡明扼要的理論體系,注重思想信仰,因而發展迅速,稱之為「鎌倉新佛教」,或「日本佛教」。
凈土宗日本凈土宗之創立,始於法然(名源空)。法然(1133~1212),十三歲登比睿山出家,隨皇圓阿闍梨研究教、觀二門之玄旨。後歷訪名僧,遍研佛教,時人稱法然是「智慧第一法然座主」,因讀中國善導的《觀經散善義》到「一心專念彌陀名號」的句子時,大有所悟。於公元1175 年,開創「一向專修宗」的日本凈土宗。法然未到過中國,他的開教立宗是繼承中國唐代善導的凈土思想。通過系統的判教,能在諸宗之外另創立獨立的宗派的,在弘法創立真言宗以後,法然可以說是第一個人。他著有《選擇本願念佛集》,闡述創立凈土宗的宗旨,並公開宣言「我依善導一師,開凈土宗」。法然選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天親的《往生凈土論》為「凈土三經一論」而成立凈土教義,主張「稱名念佛」即可往生西方。凈土宗後來分鎮西、西山兩大派。法然弟子很多,其中最出名的是親鸞。
凈土真宗簡稱真宗,由法然的弟子親鸞創立。親鸞(1173~1262),京都人,出身貴族,幼年喪母後,從青蓮院慈圓僧正出家,法名范宴。住比睿山十年,又往奈良研究三論、法相諸宗之學。後來聽說法然在宣揚念佛易行的法門,立即到吉水拜謁法然受教,改名綽空。他三十一歲,娶藤原兼實之女玉日,成為日本第一個公開娶妻的僧侶,也是真宗和貴族發生關系的開始。後因發生住蓮、安樂兩僧犯了私度宮女出家之罪,受到株連,被流配越後(今新瀉)右配所,自稱「愚禿親鸞」。五年後遇赦,時聞法然逝世,即轉往日本東北地方傳教,以愚禿為姓,正式改名親鸞。著有《教行信證文類》六卷作為立教開宗的基本教典。強調「惡人」也能往生西方,受到一般庶民信仰。真宗後來產生了許多派系,而以本願寺派和大谷派最有影響。
日蓮宗又名法華宗,由日蓮創立。日蓮,十六歲出家,法名聖房蓮長。先後去往鎌倉、京都、奈良、高野等地參學。公元1253年於清澄寺創立日蓮宗。主張《法華經》是正依經典,宣揚《法華經》的功德,唯有宣說《法華經》題目及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才能拯救眾生,在庶民社會中影響漸大。著有《立正安國論》等書,竭力排斥攻擊凈土、禪、真言等宗派,並多次上書鎌倉幕府,請求禁止,後遭幕府以「誑言惑眾罪」,多次被流放。十九世紀以後,從日蓮宗中派生出了許多新興宗派,如創價學會、立正佼成會、靈友會等,皆屬日蓮宗系三支派。這些新興宗派,在今天的日本社會佔有相當大的勢力。
禪宗日本禪宗分臨濟宗和曹洞宗,均系中國禪宗的兩大支派。臨濟宗由日僧榮西傳入日本,曹洞宗由日僧道元傳入日本。榮西(1141~1215)於公元1168年和1187年兩次入宋,參學於天台、廬山、育王、天童諸山,後往天台萬年寺,謁見懷敞,傳以臨濟心印,又蒙付與衣具印信,歸國後住建仁寺,大興禪學,主張「看話禪」,學徒雲集,著有《興禪護國論》等七部九卷,成為日本臨濟宗的新宗派。臨濟宗現分有十五宗派,最有影響的是妙心寺派、建長寺派。道元乃榮西再傳弟子,也於1233年入宋,歷訪天童、徑山、天台等山,後得到天童如凈禪師的啟發而豁然開悟,並蒙印可,受傳秘蘊及衣具頂相,於1227年歸國,在傘松山興建永平寺,盛弘禪學,強調修「默照禪」,提倡「只管打坐,即心是佛。」。著有《正法眼藏》等九部一百十八卷,闡揚曹洞宗旨,成立了日本的曹洞宗。
明代隱元禪師東渡日本創立黃檗宗,與臨濟、曹洞鼎足而三,宗風大抵與臨濟相同,惟唐音諷誦經文、法式。亦悉改尚明風。其時寺院獎勵學問之風盛行,各宗檀林、學寮等教育機構亦應運而興;教學興隆,各宗人才輩出。日本佛教逐漸形成國家化、社會化、家庭化、宗派分明與現代學術化,以及國家與民眾具有密切聯系的佛教特質。
④ 誰把佛教帶到日本 日本的佛教
日本佛教,北傳佛教之一,經唐朝傳入日本,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公元六世紀中葉,佛教從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其間曾引起正反兩派不同意見的爭執,自此開展日本佛教史新頁。日本佛教的發展、演進,可略分為:飛鳥時代(公元546年至公元645年)、奈良時代(645至781)、平安時代(782至1192)、鐮倉時代(1192至1333)、室町時代(1333至1600)、江戶時代(1600至1868)、明治維新之後(1868至現今)七個時期。
飛鳥時代
日本佛教初期的建立,歸功於聖德太子的推展,在他攝政的三十年之間,下詔興隆佛法,創建寺院,親自宣講佛經及著疏,遣使入唐,將自朝鮮傳入中國文化的途徑,改為由日本直接與隋唐文化的交流,並以佛教為國教。推古三十三年(625),高麗沙門慧灌抵日,弘傳三論,開日本三論宗之始,門下俊傑甚多,三論便成為此期佛教的主流。另道昭入唐(653),從玄奘大師習法相,為日本法相宗的初傳。綜觀佛教於此初傳期間,得到國家的保護,唯當時社會仍多以求神的心態奉佛,尚未進入真正的慧解與行持。
奈良時代
奈良時代傳承飛鳥時代的護佛政策,以興隆佛教來護國祐民。有聖武天皇熱心推展佛教,興建壯麗宏偉的東大寺,鑄造世界有名的奈良大佛,並請唐鑒真大和尚設壇授戒,正式確立日本佛教的戒法,並推崇華嚴思想,以體現其政教合一的理念。本期佛教學風鼎盛,主要宗派有三論、成實、法相、俱舍、律宗和華嚴等六家,即所謂「奈良六宗」。各寺大多諸宗並存,研究者也數宗並學。唯其中以華嚴宗受聖武天皇的重視,具有優勢地位。又法相宗人才輩出,成為本期佛教思想的主流。其他方面如寫經、佛教文學、美術等,也同時盛行。綜觀此期佛教,著重人間性、國家性,並有學術發展的特色,在教理上傳承於中國,尚無新論。
平安時代
平安前期的佛教,以最澄和空海從唐朝傳入的天台及真言宗最盛。最澄入唐,兼學密、禪、戒各宗,日本佛教因此具有復合性,融和而成日本特色的天台教。空海著有《辨顯密二教論》,是最早的密宗教判理論書。至此,日本佛教已漸脫離中國的范疇,而發展出民族化的佛教。另在最澄及空海度唐前後,許多僧侶亦同時至中土求學,即所謂「入唐八家」,也聞名古今,所學皆與密教有關。因此,平安前期的日本佛教,可稱為密宗的興隆時期。又本期佛教深受貴族們所信仰,因此貴族青年皆以出家為風尚。
平安中葉之後,貴族與武士間的矛盾嚴重,佛教為保護寺產,徵集武士為僧兵,於是佛教僧侶涉入了日本政治漩渦,奈良六宗衰微,末法思想產生,但也因對末法的警覺,佛教開始出現新的宗派。首先出現的便是含凈土思想的念佛往生派,以空也上人與惠心源信為代表。因此奈良時代國家性、學術性的佛教,到了平安時代,便轉變成民間化的佛教。
鐮倉時代
平安末期經過慘烈內戰後,由源賴朝於鐮倉設置將軍幕府,開展了鐮倉幕府時代,亦拉開日本武家專政制度的序幕。在佛教方面,新興宗派紛紛出現,奈良六宗亦有復興之勢,新舊佛教之間產生多元化的互動與影響。依發展時間先後約分三期。
第一期:1.法然(源空)提倡以稱名念佛為主的凈土宗;
2.榮西提倡兼融台、密、禪的臨濟宗;
3.慈圓中興天台宗、貞慶中興法相宗。
第二期:1.明惠提倡華嚴宗的「信滿成就」論;2.親鸞創立以信心為本的凈土真宗;3.道元倡立修證一如的曹洞宗。
第三期:1.日蓮提倡口念「南無妙法蓮華經」經題為證悟之本的日蓮宗;2.一遍強調以一心念佛為主的時宗。
凈土宗與凈土真宗兩派,信仰人數最多,為日本最普遍的宗派。因此,凈土真宗與日蓮宗可說是日本本國化的佛教。日本佛教在鐮倉時代是一個轉變時期,新的改革運動使日本佛教各宗派在歷史上展開新頁。
室町時代
由於社會動亂之故,佛教亦由鼎盛而至衰微。唯有禪宗因武士的歸仰及其「明心見性」的宗旨,所以能在戰禍中一枝獨秀的盛行於社會各階層,也因此產生混合禪味的日本茶道、花道、書道和劍道。又禪宗高僧受到將軍和武士的尊崇和擁護,也自然推動了「禪」的盛行。這時期最被推崇的是確立「五山文學」地位的夢窗國師與大燈國師。另外,凈土宗、凈土真宗、日蓮宗等宗派,皆在創始人圓寂後,因思想正統之爭,而逐漸分裂成許多派別,但仍受到許多農民信眾的護持。室町末期,進入諸侯割據的戰國時代,佛教形成兩種不同的形勢:一是與武士聯合以適應環境的真言、天台等宗;另一股力量則結合被壓迫的民眾,如農民及下階層人,以爭取有利形勢,如凈土真宗及日蓮宗等即是。
江戶時代
戰國時代的動亂結束後,德川家康在江戶設置幕府,為使日本減少外國的壓力與內部紛爭,頒行「鎖國政策」,以禁止耶穌教及其他容易引起動亂的活動,佛教與其他文化因而能在穩定中持續發展。德川家康是凈土宗的信徒,因此努力保護佛教,並將佛教納入封建政權的體系中。他頒布「寺院法度」,用來制定各宗派所屬寺院的屬從關系,及對寺院的種種規定。又實施「寺檀制度」,使全國每一個國民都有歸屬護持的寺院。由於法度的限制與寺檀的建立,寺院僧侶的生活獲得了保障,但也導致佛教發展的停滯。
本期佛教有隱元隆琦禪師(1592-1673)從中國應邀至日本創黃檗宗最受矚目。「黃檗宗」與臨濟、曹洞二宗並稱,為日本禪宗第三大派。整體來說,本期的法度制度,是獎勵學問的,然在思想方面卻受到限制,因此在佛學研究上並無特殊表現。反之,江戶末期,儒學與國學卻積極推展,此時日本神道也應時復興,但是受到「廢佛毀寺」的影響,佛教又進入黑暗期。
明治維新至今
孝明天皇慶應三年(1867),將大政奉還,第二年開始「明治維新」。明治天皇在明治元年(1868)頒布「神佛分離令」,以神道教為國教,又以種種理由,迫令僧侶沿用俗姓,甚至鼓勵僧侶食肉帶發娶妻。佛教界因此集合信徒發起「護法一揆」(團結一致)運動來反抗,才獲得停止,但有日本凈土真宗受其影響。至福田行誡、大谷光尊、赤松光映等新佛教先驅,以世界宗教大勢,評駁政府的宗教政策,又有真宗西本願寺派的島地默雷等大力宣導宗教自由立場,終於在明治二十二年通過宗教自由的法律規定,佛教至此才得以渡過困厄時期,進入新的時代。
明治二十年前後,自由研究佛學的新風氣普遍展開,佛教大學的建立、經典的整理,以及佛學辭典的編纂發行等工作,更充實了日本現代佛學的內容。而在信仰方面,已經脫離中國佛教型態與觀念,並且在日本文化醞釀下的佛教也已普及於民間。二次世界大戰後,佛教更是蓬勃發展,如雨後春筍般發展極為迅速。
⑤ 當代最有影響力的佛學大師有哪些
近代的佛學大師第一應該屬於印順法師,和印順佛學造詣相當的應該屬呂澄。這兩個人之所以可以稱為佛學大師,是因為他們的觀點堪比古德,也就是說古代高僧的論著,在這兩位的觀點下,都顯得黯然失色。先說說呂澄吧,我認為呂澄的厲害之處就是發現了大乘唯識宗的根本大論《瑜伽師地論》中存在小乘《雜阿含經》的本母,這個發現是世界上自古以來頭一次,從而奠定了漢傳佛教的阿含經的地位,意義重大,因為過去的專家們都公認南傳佛教的巴利五經有絕對的權威,而中國的佛經雖然眾多,但多數被認作偽經,唯一有點希望的就是四部阿含經,因為和南傳的巴利五經內容相仿,但依然懷疑四部阿含經的准確性,可是這個發現,奠定了雜阿含經的可信度不比巴利五經弱。同時和古代高僧比較,玄奘大師翻譯了整部《瑜伽師地論》同時也精通小乘的經論,可是玄奘大師並沒有發現《瑜伽師地論》和《雜阿含經》的關系,因此呂澄的這一創舉是超過玄奘法師的。
再說說印順法師,其實印順法師的觀點是直接引用日本的佛學思想的,不要認為漢地是佛教大國,其實現在對佛教研究的最深入的是日本,日本的佛學是引領全世界的,不論是對古代經論的保存還是從現代人的多方面解讀,以及結合歷史的總結,都遠遠領先於中國,而印順法師是中國第一位引進日本佛學的法師,他的觀點很多地方都和古代高僧以及當時的大德不同,因為日本的佛學是結合了歷史考證以及法義對比而總結出來的客觀佛學,而印順法師的觀點就帶有了這種特色,講究歷史考證和客觀求實,所以他提出來很多被中國佛教徒難以接受的觀點,以及佛教的真正的核心思想,全部都成為了現代佛學的教學大綱,比如佛法的核心是緣起思想,緣起思想真正的出處是雜阿含經,大乘佛教非佛陀親口宣說,但卻存在佛陀所講的緣起教義等,這些觀點都非常的客觀,客觀到當時的高僧們都排擠他,比如他的師父太虛大師,就認為印順是佛門敗類,因為印順說凈土宗很可能起源於婆羅門教,並非佛陀教法等,可是這些說法都是秉著客觀求實結合歷史考證的精神而闡述。
以上兩位之所以被首列出來,是因為他們有創舉,但是單講佛法的理論,我認為近代的演培法師,現代的藏傳的智敏法師,上海的林國良教授,都算是佛學大家。演培比較全面,他對唯識,中觀以及小乘都很了解,是印順法師的高徒。智敏法師對佛法的理解也很全面,中觀,唯識,小乘都很棒,尤其是小乘的俱舍論是智敏法師的拿手戲,智敏法師又被稱為當代的「俱舍王」,最後一個是林國良教授,林國良教授不清楚是不是佛教徒,但是他的《成唯識論直解》是當代的巨著,太有名氣了,這本書對成唯識論的解讀非常到位,唯識宗本來就深奧難懂,但是林國良對成唯識論的解讀非常通俗易懂,語言簡練,內容豐富,所以他精通大乘唯識學。
再就是民國四大神僧,分別為太虛,弘一,虛雲和印光。這裡面只有太虛大師的佛學還有點看頭,而其他三位的著作基本可以忽略。
市面上的法師我個人認為90%都對佛法理解錯誤,半數以上講的是神我論,相對沒有錯誤的應該算體方法師,因為體方法師追隨印順法師的腳步,所以對佛法的理解掌控的比較正確。
我相信南傳佛教一定同樣會有高僧,或者精通佛法的,只是我不知道,而且南傳佛教相對來說要比北傳佛教更客觀,理解的偏差要小很多,所以真正的佛法大師可能南傳居多。但是南傳佛教肯定對大乘佛教一無所知,如果講大小乘都精通的,還是得看我上述介紹的幾位法師
⑥ 佛教從中國傳播到日本的僧人是
鑒真。
天寶二年(743)鑒真和他的弟子祥彥,道興等開始東渡。
十年之內五次泛海,歷盡艱險,由於海上風浪、觸礁、沉船、犧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員的阻撓而失敗;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惡風怒濤的襲擊,在海上漂了14天,最後漂到海南島的振州(今崖縣)。返途時突發眼疾,62歲的鑒真大師雙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彥圓寂,邀請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東渡宏願始終不移。
但他東渡弘法之志彌堅,從未動搖。天寶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餘人從揚州(今瓜洲鎮入江口處)出發,第六次啟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薩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兒島大字秋月浦)登岸。
經太宰府,大阪等地,於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現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歡迎。實現了東渡宏願。此後鑒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活動了十年,傳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被日本人民譽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6)日本有哪些佛學大師擴展閱讀:
鑒真,俗姓淳於,唐代佛學大師,生於唐垂拱四年(688),卒於廣德二年(763)。原籍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幼時家境清貧,長安元年(701)14歲時,隨父在揚州大明寺出家,師從智滿禪師,當了沙彌。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他從道岸禪師受菩薩戒。
景龍初年(708)隨師到洛陽、長安,屢從名師受教。在長安期間,鑒真勤學好問,不拘泥於門派之見,廣覽群書,遍訪高僧,除佛經之外,在建築、繪畫,尤其是醫學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造詣。他已成為對佛學具有較深造詣的高僧。
⑦ 日本著名的哲學家有哪些
1、井上圓了(1858年3月18日-1919年6月6日),日本佛教哲學家、教育家。
2、井上 哲次郎(1856年2月1日-1944年12月7日),號巽軒,生於築前國,日本著名哲學家,活躍於明治時期,曾任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東洋大學教授。
3、九鬼周造(1888年2月15日-1941年5月6日),生於日本東京,為日本著名哲學家,為京都學派成員之一。
4、西 周 (1829年3月7日-1897年1月31日),日本江戶時代後期幕末至明治初期的啟蒙家、教育家。江戶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的政治顧問、明治貴族院議員。男爵。勛一等瑞寶章(1897年)。獨逸學協會學校(現獨協學園)首任校長。人稱周助。
5、木田元(1928年9月7日-),日本哲學家,本籍山形縣最上郡,生於新潟市,畢業於東北大學文學部哲學專業。精研現象學,因通俗易懂的翻譯胡塞爾、海德格爾、梅洛-龐蒂等人的著作而為人所知。
6、西田幾多郎(1870年-1945年),日本哲學家,京都大學教授,為京都學派的開創者與領導者。1940年,他從京都大學退休後,得到日本文化勛章。
7、鶴見俊輔(1922年6月25日-)日本思想家、大眾文化研究者、社會運動者。曾任教於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東京工業大學、同志社大學。
8、長尾龍一(1938年8月2日-),日本法學家、哲學家,專攻法哲學、政治思想史、憲法思想史。出生於齊齊哈爾。夫人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長尾克子(原姓加藤,1939-2003)。
9、稻盛和夫是日本迄今(2009年)仍在世的經營大師,作為兩大世界級企業(京瓷和KDDI)創辦者,他有著自己獨到的經營哲學,並在50年的時間內親身實踐。
京瓷集團旗下共189家公司,業務涉及精密陶瓷、半導體零部件、太陽能設備、機械工具、珠寶應用產品、服務及網路等各種領域。稻盛和夫認為企業最重要的在於三個要素:專業人才、金錢、技術,只要有這三項要素,就有經營。在這三者之中,人才又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