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獨有樂器有哪些
㈠ 日本民族樂器有哪些以「火影」里的純音樂為例!
日本民族樂器 尺八、小鼓、大鼓、太鼓、三味線、銅鈸、胡弓琴、古箏、鈴等 日本音樂 http://www.chinake.com/article/316/religion/2008/200801021124068.html
㈡ 日本的傳統樂器有哪些
日本最主要的傳統樂器
--------------------------------------------------------------------------------
作者:黑手
Sakuhachi、koto、Shamisen、Biwa是日本最主要的傳統樂器,
Sakuhachi(尺八)是以
竹管
製成的豎吹類
樂器
、有五個按孔,尺八在
德川
時代
被一群
僧侶
廣泛吹奏,吹奏尺八要與
禪宗
的精神結合,以達到頓悟的效果,此稱為吹禪。因此在吹奏的過程中,無論是吸氣或是吹氣而使音通過樂器釋放,都要用最大的精神去詮釋。
Koto是一種
十三弦
的大型箏,演奏以跪坐的
方式
用右手的前三指演奏,而琴體平卧在演奏者前面。
Shamisen是同源於班祖琴的
三弦
樂器,以大的龜殼類彈片演奏,其演奏與日本
傳統
歌舞伎
kabuti有相關連,其
題材
曲自於日本將戶時代的傳統
民謠
Nagauta的一部分
樂段
,所以演奏時間都不長,大約只有兩分半鍾。
Biwa是日本的
琵琶
,其有五條弦以
木頭
制的
撥弦
片撥弦
發音
,Ogi
No
Mato
(The
Folding
Fan
as
a
Target)是
Biwa的獨奏曲,其全長有十分三十九秒,其非常具有
音樂風格
和
特色
,
樂曲
的
起源
與一種有關於
傳說故事
的
扇子舞
有密切關系。
㈢ 日本傳統樂器有哪些
一、三味線(Shamisen) 三味線的祖先即是中國的三弦。 三弦於1560年經沖繩傳到了日本。通過日本藝人的改造,三弦變成了三味弦(線)。 最初日本三弦改造於長祿年間(1560年代)從琉球舶來的中國三弦樂。而在日本最起始用鼓槌彈奏這個樂器的是彈琵琶的盲人。後來他們發現這種樂器不論哪種旋律和節奏都用得到,就很快地受到樂師們的關注,成為了日本音樂的大力發展的動力。於是三味線開始運用人偶戲(人偶凈琉璃)——傀儡娃娃之中,成為當時樂師們維持生計的重要工具。三味弦自誕生伊始就一直流行民間,隨著貴族社會的崩潰和庶民文化的勃興,三味弦當仁不讓地與琴並稱為「日本樂器之王」。被廣泛地用於各種日本民俗藝能(地歌,箏曲界習慣稱之為三線),但作為樂器,被分為細桿,中桿和粗桿三大類.其外觀,技能都大致相同,只是在具體構造的細微處還有演奏音域有明顯的區別.粗桿會發出強而大的樂聲,細桿則發出十分細膩的樂聲。到現在它已經成為了日本舞蹈、戲曲中代表性的伴奏樂器。多達三十幾人的連奏合唱的「長歌」更顯示出三味弦在日本人生活中的不凡地位。 三味弦有好幾種,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津輕三味弦」。 津輕三味弦發源於日本本州北部的津輕地區,即現在的青森縣,最早以前,三味弦樂器被稱為「坊樣」的街頭盲藝人使用,由於沒人重視這種在當時被叫作「坊樣三味弦」的樂器,故它的確切來源及歷史現已無證可查,只是聽說這津輕三味弦誕生於十九世紀中葉津輕北部的一個叫金木神原的村莊,其創始人名叫仁太郎,他創立了仁太坊。 津輕三味弦與其它三味弦樂器有所不同,三味弦只是一些如民歌等的伴奏樂器,但津輕三味弦卻逐漸發展成一種獨奏樂器,由於其最大的特點是不用調音,所以演奏者可以像爵士樂一樣即興演奏,另外,津輕三味弦以具即興性、接近打擊樂器的奏法和快速的拍子為特徵,也可作為打擊樂器使用,因為演奏者可以使用琴撥敲擊琴身,由於以上的這些特色,所以津輕三味弦因而有日本「日本的爵士樂」之稱號。 津輕三味弦比粗桿的三味弦更大一些,弦也較粗,音質強而有力,魄力十足。 較知名的津輕三味弦演奏者有上妻宏光,吉田兄弟。 二、尺八(Sakuhachi) 尺八尺八是日本的一種傳統木管樂器,由中國唐朝時傳入。尺八是豎吹的樂器,以其長度一尺八寸得名。中國古代民族樂器也有「尺八」這種樂器,但是現在除了閩南的南音以外,已經非常罕見。 尺八是笛子的一種,而笛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九千年前的骨笛,在賈湖文化遺址出土的七孔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管樂器。最初笛子的名稱叫滌;到唐代才出現尺八,後來傳到日本,成為日本古典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至今中國只有閩南的南音音樂仍保留為主要樂器。尺八在日本的成型時間為江戶時代,最初是日本佛教普化宗為演奏佛教音樂的樂器,演奏者均為普化宗的虛無僧。明治時代以後開始廣泛普及。 尺八在德川時代被一群僧侶廣泛吹奏,吹奏尺八要與禪宗的精神結合,以達到頓悟的效果,此稱為吹禪。因此在吹奏的過程中,無論是吸氣或是吹氣而使音通過樂器釋放,都要用最大的精神去詮釋。 1、構造 由於長度多為一尺八寸,故名「尺八」,但實際上由於種類繁多,長度並非統一。除了最常用的一尺八寸的以外,其次常用的是一尺六寸(著名作品《春之海》就使用這種)。由竹子的根部製成。演奏時,通過上部的「歌口」的孔吹氣,雙手按孔發出各種樂音。正面4個,背面1個指孔。 2、流派和作品 主要流派有「都山流」和「琴古流」。兩個流派的記譜方式略有不同。 在中世時期,主要是箏曲和地歌的曲目改編而來,多與箏和地歌的三味線合奏,成為三曲合奏。 之後產生了專門為尺八創作的曲目,成為"本曲"。除了獨奏,還有二重奏等多種形式。明治時代之後,吸收西洋音樂的元素後,大量的現代曲目被創作演奏。尺八的名曲有《六段之調》(與箏合奏,八橋檢校作曲),《千鳥之曲》(與箏合奏,吉澤檢校作曲),《春之海》(現代曲,宮城道雄作曲)等等。 3、音高和記譜 音域略寬於2個八度。 常用的樂譜採用日語片假名和漢字夾雜表示音高,加以各種演奏記號,採用傳統的直寫,而非橫寫。 對於常用的一尺八寸管,西洋音階的 D,F,G,A 分別用日語片假名記為「ロ、ツ、レ、チ」。「都山流」用「ハ」,「琴古流」用「リ」記 C音。 三、十三弦古箏(Koto) 十三弦古箏十三弦古箏是十三弦的大型箏,演奏以跪坐的方式用右手的前三指演奏,而琴體平卧在演奏者前面。 箏一詞最早見於司馬遷編寫的《史記》,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曰:「夫擊瓮、扣缶、彈箏、博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是真秦之聲也」。意為敲打著陶器,彈奏著箏,跳著舞來為歌者伴舞,使人賞心悅目是地道的秦國音樂。(雖然這種音樂形式是國外傳來的,但也被秦皇所吸收,故李斯反駁政治上不用客卿的做法是錯誤的。)據此,在秦國(今陝西、甘肅)建立和文獻記載之前,箏已流傳在西周的秦地,距今已有2800年的歷史。因箏最早在秦地流行,故歷史上又有秦箏之稱。(編者「太凌九欹」說明:李斯所說的國外是秦國以外的國家,並非現在意義上的國外。) 東漢應劭《風俗演義》曰:謹按《禮·樂記》:「箏,五弦築身也」,據此,最初的箏為五弦。三國時期,古箏完成了由竹製共鳴體轉變為木製的過程,由於琴體的增寬和加長,已出現張十二弦的箏(《三國志·魏書》)。後經過800多年的流傳,到了隋代才增加一弦,成為十三弦箏。在唐代的300多年裡,古箏流行甚廣,十二弦和十三弦長期並存,分別用於雅俗樂。中國唐代的箏制,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傳入日本。日本派出的大批「遣唐使」來到我國長安學習和考察中國文化,日本奈良時代保持者中國十三弦的古制。起初,用於演奏皇室宮廷的雅樂。在此後千餘年的時間里,箏逐漸成為日本邦樂的主奏樂器。現代日本箏基本沿用了唐代的制式,其文化烙印與唐代精神一脈相承。大正年間以來,日本箏也有所創新,其中就有適於演奏現代音樂的二十弦箏。多年來,清雅悠揚的古箏音樂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直至今日這古典的和諧之音仍然使人們陶醉其中。近年來,古箏與西洋樂器相互交融,開辟了新的音樂領域,同時又不失原有的貴族風格。 日本的箏譜,正是我國唐代的箏譜,與流傳於我國嶺南的二四譜同源。二四譜與我國唐代古箏定弦吻合;二四譜是南朝覆滅後產生的「十二弦清商箏譜」,是我國古代十三弦箏譜的簡化。 日本的田邊尚雄在他的《東洋音樂史》中曾提出了箏是戰國末期從西方傳入秦國的觀點,此觀點不被世人採信。 四、太鼓(Taiko) 太鼓太鼓的起源已不可考,但普遍認為最早起源於中國(就像蘇格蘭風笛一樣,其實質起源是在中國) 太鼓現在是日本的代表性樂器。大太鼓的形狀有大有小,形狀好像啤酒桶。鼓身用櫸木(高檔)或次楸木(低檔)兩面蒙上熟牛皮,直徑從30厘米到超過1米的寬度。而在曾經的太鼓熱中,更寬大的體積也出現過。在日本文化中,太鼓與它的發展息息相關,古代日本人用太鼓的目的是為驅趕病/魔。同樣太鼓也被用來做為太鼓為迎神之用,不論是宮廷、戰爭、歌舞能劇中都有太鼓的影子。日本的宗教中,太鼓則是佛的音樂。單獨鼓這種樂器,喜歡聽的人不多,而且鼓多用於伴奏之用。就是伴隨著人聲吆喝和吶喊。例如活躍在打擊樂領域的「囃子」,其人聲不僅是節奏的重要單位,而且是表達音樂情緒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宣告事情或歌舞演劇中和節日中也常使用,如太鼓祭,有博多太鼓祭等。博多太鼓祭是日本九州最大的民宿節日。每年5月3日、4日舉「dongtaku」是荷蘭語星期日的意思。 日本北海道有「蝦夷太鼓」。一般是在夏天,四處大霧迷漫,如夢幻一般,他們希望通過氣勢磅礴的太鼓和愉快的歡笑撥開大霧,度過一個歡樂、充滿活力的夏天。 五、日本琵琶(Biwa) 源於波斯(今伊朗境內,位於伊朗高原西南部。經由印度、中國在奈良時代時傳入日本。琵琶的長度約在60公分至106公分之間。 1、五弦琵琶 源於印度。中國唐代所使用的琵琶,傳入日本後,到平安時代初期仍在使用。以正倉院保存的「螺鈿紫檀五弦琵琶」最為有名。 2、樂琵琶 日本雅樂樂器之一。起源於今伊朗一帶,經由絲路、中國於奈良時代傳入日本,作為雅樂管弦樂合奏中的一種主要樂器而被運用。四弦四柱(品),長110C公分,在所有種類的日本琵琶中體型最大;撥片長20公分。原稱為琵琶,為了與後世民間音樂發展出來的薩摩琵琶、築前琵琶、平家琵琶區分,因此雅樂使用的琵琶又被稱為樂琵琶。演奏時采跪坐姿橫抱於膝上。 其外形酷似福建南音琵琶,也是頸窄腹扁呈梨狀,四弦、四柱,腹板(面板)上開有對稱的兩個半月形發音孔稱半月,腹板中央靠近復手處有一個橫約10~12厘米長的用皮革蒙著的地方,叫做撥面或撥皮,即用撥子彈奏的部位。此撥面往往畫有美麗的圖案,古來對之也附有優雅愛稱,如「青山」、「玄象」、「牧馬」等,撥面的畫與雅稱多有關聯。樂琵琶的上部頸的部分叫鹿頸,用唐木或桑木製作。上端的龍蝦尾用黃楊或白檀,轉手用花櫚、紫檀或櫻木。頸部的四個柱(即品位)用日本扁柏或朴樹的木頭來製作。琴體(胴)的甲(背板)用花櫚、紫檀或桑木來製作(近代也有用櫻或櫸)。腹板(面板)用澤栗木製作。甲(背板)如果是用一整塊板做的叫直甲,屬上品;如把兩塊或三塊板拼合在一起製作的叫剝甲,為下品。復手的下面隱著一個圓形的孔,稱為隱月,也叫音孔。撥子用黃楊木製作,比較小、薄,下端比上端逐漸稍薄。四根弦用絹絲搓成,從左至右、由粗而細分別稱為第一弦、第二弦、第三弦、第四弦。 3、築前琵琶、築紫琵琶 明治20年代,博德的橘智定(號旭翁)所創。源於築前的盲僧琵琶,並參考了薩摩琵琶與三味線,有四弦和五弦兩種,五柱。 用於欣賞或家庭娛樂。它本來的形狀是四弦琵琶。體型比薩摩琵琶小,全長約83厘米,頸部長,槽部稍短,柱有五個。其特點是:里甲用紫檀、花櫚等堅硬的木料來製作,腹板是用特別平的梧桐板,並且把這腹板鑲嵌在磯(邊緣的槽)里(這是為了使音色柔美而採取的一種方法)。後來又研製出了五弦琵琶,它是採納薩摩琵琶的手法,再加進了自己的一些創意而形成的,比四弦琵琶稍大一點。四弦琵琶的柱,與薩摩琵琶的柱相比,稍矮一些,五弦琵琶的柱,幾乎與薩摩琵琶的柱是同樣的大小高低。弦是用蠶絲來製作的,四弦琵琶的第一弦比較粗,第二弦中等,第三弦和第四弦最細。五弦琵琶的弦,類似於薩摩琵琶,就是從第一弦到第五弦逐漸地變細。撥子用黃楊木製作,類似於三味線的撥子。即撥子的前端比較寬,四弦琵琶的撥子前寬約12厘米,五弦琵琶的撥子前寬約15厘米。 4、平家琵琶 平曲的伴奏樂器。與樂琵琶相似但體型較小;四弦;以「撥」彈奏之。只是作為欣賞用。形狀與樂琵琶相同,但比樂琵琶小,全長在67厘米以內。柱有五個,比樂琵琶的柱稍高些(五個柱當中,第一個柱幾乎不用,因此,也有人把它卸下來,只用四個柱)。撥子比樂琵琶的撥子稍大,前面有幾分張開來(過去它張開的幅度達到10厘米以上)。 5、薩摩琵琶 薩摩琵琶是其中流傳最廣的。 樂器體型較樂琵琶小,全長約一公尺,四弦四柱,柱高且大;以扇形的撥彈奏之。 幕府末期的池田甚兵衛融合了市街與武士的兩種風格,成為薩摩琵琶的正派。明治時代東京的永田錦心創立了「錦心流」,有其門派特殊的錦琵琶;錦琵琶與薩摩琵琶相似,但為五弦五柱。製作材料是以全部用桑木的為最上品。 十六世紀中葉,日本南部薩摩藩的君主島津日齋 (Shimazu Jisinsai) 特為其用以鼓勵武士及轄下藩民所作的歌謠及故事伴奏所制。現今的薩摩琵琶共張弦五條,第四、五弦音高相同,調弦則按演奏家的聲域而定,主要用作演奏旋律。演奏者一般以左手在五條相距極大的品柱之間按弦,右手則手持撥子撥奏;流派方面分有正派、錦心流等。 戰國時代,薩摩(古代國名,現在日本九州地區的最南部)的大諸侯島津忠良為了教育武士的子弟,命盲僧淵脅壽長院創作一批道德內容的琵琶彈唱作品,從此琵琶在這個地區得到了更廣泛的流行,其流派成為薩摩琵琶。明治維新後,因為尊王攘夷運動的骨幹力量多為薩摩藩武士,進入中央政府從政的薩摩藩士很多,所以薩摩琵琶也傳入東京,並逐漸向全國發展和普及。這個流派的特點是注重內容,幽雅與悲壯並存。 薩摩琵琶以說唱為主,音樂只起伴奏作用,不是獨立的樂曲,類似於中國的大鼓或評彈,但不同的是,大鼓或評彈是一種曲藝,主要為大家提供娛樂,而薩摩琵琶是一種用於祭祀的嚴肅音樂,一般在寺廟中演奏,內容以戰爭和歷史為主,絕對沒有愛情故事,聲調激昂清脆,保持了日本音樂的傳統。 6、盲僧琵琶 、荒神琵琶 專門為盲人所使用。配合著「地神經」、「觀音經」、「般若心經」等佛教經文的朗讀而演奏。在祭拜灶神(土荒神)等祈願中使用。演奏盲僧琵琶的盲僧,按其居住地的不同又分為築前盲僧、肥後盲僧和薩摩盲僧。這三者在音樂方面和樂器方面都有所不同。盲僧琵琶的形狀很像樂琵琶,整體稍小,全長約82厘米,胴的寬度比較小,給人以細長的感覺。因此,也稱做矮竹琵琶——形似竹葉。另外,腹板的中部有一個月形的孔,築前盲僧和肥後盲僧有一個是圓的,一個是新月狀的,它是比喻成日月的意思。里甲的材料是用花櫚或桑,腹板的材料是用桐木。弦有四根,柱有五個,比樂琵琶的柱來得高,撥子也比樂琵琶的稍大。另外,琵琶胴的下端和頸的上端之間結著一根很長的帶子,帶子上串著許多珠子。盲僧攜琵琶外出時,此帶當做背帶使用;坐下祈禱時,則作為串珠(佛珠)使用。 7、錦琵琶: 這種琵琶作為欣賞用。形狀和薩摩琵琶大同小異,但在有五個柱這一點上與築前琵琶相類似。弦有四根和五根兩種。四根弦的錦琵琶多數是提供給初學者使用,撥子比薩摩琵琶稍小。簡而言之,由於錦琵琶是用薩摩琵琶改造的,所以,它兼具薩摩琵琶和築前琵琶二者的性質。
㈣ 日本有那些樂器
尺八,管樂器
三味線,或叫日本的三弦
日本琵琶,有五根弦
日本箏,和古箏類似
在中國都很少見,昆明估計沒有教學的
㈤ 問幾個日本傳統的樂器名稱
第一個是能楽囃子中的小鼓,放在右肩上,用右手拍打。這和太鼓絕不是同一樣樂器。(順說,能楽囃子中四樣樂器分別是能笛,小鼓,大鼓(抱與左腋下,右手拍打),太鼓(締太鼓,置於地上,用鼓棒擊打)
第二個是尺八
第三個可能是篠笛(其他笛子各種各樣還有很多的)
第四個,有可能是三味線或日本琵琶(lz給的描述不詳細啊)。形狀跟中國琵琶相似的,梨形的就是日本琵琶,目前流行的是薩摩琵琶和築前琵琶。而形狀和中國三弦相似,方形胴的樂器就是三味線。(順說,很多人會把日本箏和琵琶的聲音聽成是三味線╮(╯▽╰)╭)
㈥ 日本的傳統樂器有哪些
日本最主要的傳統樂器 -------------------------------------------------------------------------------- 作者:黑手 Sakuhachi、koto、Shamisen、Biwa是日本最主要的傳統樂器, Sakuhachi(尺八)是以竹管製成的豎吹類樂器、有五個按孔,尺八在德川時代被一群僧侶廣泛吹奏,吹奏尺八要與禪宗的精神結合,以達到頓悟的效果,此稱為吹禪。因此在吹奏的過程中,無論是吸氣或是吹氣而使音通過樂器釋放,都要用最大的精神去詮釋。 Koto是一種十三弦的大型箏,演奏以跪坐的方式用右手的前三指演奏,而琴體平卧在演奏者前面。 Shamisen是同源於班祖琴的三弦樂器,以大的龜殼類彈片演奏,其演奏與日本傳統歌舞伎kabuti有相關連,其題材曲自於日本將戶時代的傳統民謠Nagauta的一部分樂段,所以演奏時間都不長,大約只有兩分半鍾。 Biwa是日本的琵琶,其有五條弦以木頭制的撥弦片撥弦發音,Ogi No Mato (The Folding Fan as a Target)是 Biwa的獨奏曲,其全長有十分三十九秒,其非常具有音樂風格和特色,樂曲的起源與一種有關於傳說故事的扇子舞有密切關系。
㈦ 具有日本特色的樂器都有什麼
日本民族樂器
尺八、小鼓、大鼓、太鼓、三味線、銅鈸、胡弓琴、古箏、鈴、邊津三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