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到底隱藏了多少經濟體量
⑴ 日本的真正經濟實力是怎樣日本和中國差距多大
日本的真正經濟實力是怎樣:
對日本發展的看法和評價不能簡單地被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表象所掩蓋。總體上,日本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高度發達文明的程度。
日本還是世界上最公平的國家之一。日本朋友甚至開玩笑說,我們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
日本和中國差距多大:
經濟實力方面存在巨大差距。雖然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但中國的國土面積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多,反過來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國的10倍。2010年,日本人均GDP是42150美元,而中國只有4260美元。
日本在世界上的高收入國家中名列前茅,而中國僅排在第120位左右。日本經濟方面的巨大優勢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工業製造,金融實力,技術優勢。這是日本維持世界經濟霸權的三大支柱。
強大的高端工業製造能力。日本三菱綜合研究所的中村裕彥先生說,日本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上的高端製造大國?因為日本沒有多少資源,能源自給率不到20%,糧食自給率只有28%,要維持日本人的生存,滿足能源和糧食的進口需要,就必須發展具有強大競爭力的製造業,這是日本的生存之道和生命線所在。
日本正是以這種深刻認識和進取精神,牢牢占據世界製造業的高位。工業實力和強大的製造能力成為日本最重要的王牌。工業製造業的高度自動化,使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械設備和工業機器人製造大國。
世界500強企業中,日本共有68家跨國企業上榜,僅次於美國而居世界第二位。日本產生了一大批世界知名公司和品牌,如豐田、三菱、日產、索尼、東芝、松下等,其產品技術含量和質量精益求精,享譽全球。
在日本工作的中國教授告訴我們,日本產品很少有質量問題,更不可能有假冒偽劣,同樣的產品各地價格也相差不多,顧客盡管放心購物。日本製造成為品牌,技術,質量的代名詞。
強大的金融實力。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確立了世界金融帝國的地位,後來雖然受到泡沫經濟破裂和金融危機的沖擊,但金融實力依然強大。日本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2010年,日本的海外凈資產總計為3.07萬億美元,相當於其國內生產總值的55.8%。
強大的技術優勢。永遠保持技術領先優勢,這是日本手中的核心王牌。日本提出「技術立國」戰略,在研發領域始終保持世界至尊地位。日本的研發投入佔全球研發投入總量的20%,而其人口只佔全球的2%。
日本的科研投入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3.4%,其中77%來自企業,而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水平只有2.3%。全球十大發明型企業中,有八家在日本。其專利發明集中在電子,機械,精細化工,納米新材料,能源與環保等高科技行業。在可見的將來,日本的技術領先地位難以動搖。
日本處在現代化的領先地位。訪問日本期間,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日本完善的基礎設施,特別是發達的綜合性立體交通體系。日本全國近1.28億人,居住在面積只有37.78萬平方公里的列島上,而且還主要集中在本州島上,但到處的交通都很通暢,包括東京這個國際化大都市,幾乎看不到長時間堵車的現象。
主要是因為,雖然日本汽車工業發達,居民家庭汽車擁有率很高,但大城市地下鐵路,地上高架輕軌構成了一個立體交通網,到任何一個地方都很方便,人們出行首選的是輕軌和地鐵(日本人都叫電車),很少有人會開車上班,甚至一些大公司的經理,政府的高官也都乘坐地鐵。
日本人很為他們完善便捷,節能環保的基礎設施自豪,並認為日本在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方面具有向其他國家出口的優勢。日本在城鄉,區域發展方面已達到了比較均衡的狀態。從南到北,沿途所見,各地區發展都很現代化。
日本的農村一樣能夠享受現代化發展的成果,交通便利,服務設施比較完善,生活水平與城市差別不大。與此相對照,中國的城鄉、區域之間還存在著很大差距。特別是中國還處在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大規模流動的階段,僅消化吸收這龐大的農村人口,最終達到城鄉之間的相對均衡,恐怕就需要兩三代人,幾十年的時間,這就充分體現了中國與日本現代化的差距。
⑵ 為什麼日本能以世界第62的國土面積,創造出世界第3的經濟總量呢
因為日本人抓住了歷史機遇,並且這和日本這個民族的性格也有關系。不得不說,雖然日本這個民族忘恩負義,為人所不齒,甚至在戰爭中,整個民族都顯得喪心病狂,做了許多為常人難以想像的惡毒行徑,但他們的發展還是值得探討一下。
日本還為人稱贊的一點在於他們,雖然極盡所能復制別人的文化,但是又不會全然放棄自己的文化。他們對自己文化的保護值得學習。
⑶ 日本經濟到底有多強大
日本的就業相對比較充分,人民生活比較富足,國民心態比較平和,社會秩序安定和諧,城鄉地區之間發展比較均衡。與此相對照,中國在現代化的道路上與日本還有差距。
日本經濟方面的巨大優勢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工業製造、金融實力、技術優勢。這是日本維持世界經濟霸權的三大支柱。
⑷ 日本經濟實力到底有多強
排名僅次於美國,世界第二。雖然說多年經濟不景氣但是總量大,底子厚。經濟實力原強於中國。美國,歐盟,日本是世界3大經濟體系。可見其經濟實力不一般。一般可以從GDP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經濟水平。見以下。
2007世界經濟排名: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
GDP反映的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加值的總額。
名次 國別 GDP(億美元) 人均GDP(美元)
1 美國 139800 46280
2 日本 52900 41480
3 德國 32800 39710
4 中國 30100 2280
5 英國 25700 42430
6 法國 25200 41200
7 義大利 20900 35980
8 西班牙 14100 30820
9 加拿大 13600 41470
10 俄羅斯 11400 8030
11 韓國 9920 20240
12 巴西 9340 4930
13 印度 9280 830
14 墨西哥 8850 8140
15 荷蘭 7560 45880
16 澳大利亞 7460 3590
17 比利時 4470 43010
18 瑞典 4470 48950
19 瑞士 4310 57040
20 中國台灣 3980 17520
21 印度尼西亞3960 1590
⑸ 日本的經濟實力不可估量~
「泡沫經濟」崩潰以來,日本經濟走走停停,步履艱難。盡管政府實施了多項刺激經濟的政策,但成效甚微,終於陷入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實際經濟增長率1997 財政年度跌至負0.1%,1998財政年度為負1.9%,2001年度估計為負0.9%。(千金難買牛回頭 我不需再猶豫)
為此,國內外輿論對日本經濟普遍悲觀。 學術界開始對日本經濟體制提出了全面的質疑,否定日本市場經濟模式的觀點占據了主流地位。一些研究分析了90 年代美國經濟迅速增長的體制因素,認為有效的經濟體制應收斂於美國模式。
誠然,目前日本的經濟衰退不僅僅是一般的經濟周期變動,它暴露了支撐戰後日本經濟及社會發展的日本經濟體制的種種弊端, 顯示出日本經濟體制在許多方面已不能適應低出生率和高齡化社會的迅速發展, 滯後於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進程。但是,忽視日本市場經濟模式形成的文化背景,不深入研究日本經濟體制的合理性及其固有的缺陷,尤其是目前體制改革的方向及具體政策措施,就無法對其改革的成效及其未來經濟發展的可能性作出准確預測。(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一、擺脫衰退的難點
從中期來看,日本經濟能否走出衰退,步入持續增長的軌道, 關鍵在於日本能否成功地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不良債權
由於股價和地價暴跌,金融機構的壞帳從「泡沫經濟」崩潰初期的40 萬億日元增加到1999年3月底的80.6萬億日元。在政府決定注資60萬億日元後,主要大銀行的壞帳有了一定程度的注銷,但大部分中小銀行壞帳仍然相當嚴重,加上進入2001年以來股價大幅度下跌,使有些銀行的股票時價已低於凈資產的30-50%,這嚴重影響了不良資產的注銷。同時,企業倒閉增加 ,進一步擴大了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因此, 金融機構「惜貸」和大企業「惜借」的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改觀。日本一部分經濟學家建議政府再追加財政支出,以盡快解決不良債權問題。 但在政府財政如此困難的情況下,要實施進一步的財政政策難度極大。
(2)設備過剩
1987年以後迅速增長的民間企業設備投資促成了「平成景氣」,但「泡沫經濟」 崩潰後整個經濟處於蕭條狀態,開工率下降,企業設備大量閑置。目前,除部分IT 產業外,日本企業的資本設備嚴重過剩,據估計過剩率高達30%。如不能盡快解決設備嚴重過剩問題,民間企業新的設備投資難以進一步增長。
(3)過度僱用
在日本「長期僱用」的就業體制下, 企業很難隨經濟周期的變動而調節其僱用數量,因而富餘人員成為經營的沉重負擔。隨著結構調整的深化和經濟的恢復,失業將會進一步增加,而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又將制約經濟的增長。 日本如何走出這一惡性循環,是其經濟結構改革的難點。
二、制度改革與結構調整
長期的經濟衰退使日本認識到,要實現經濟的復甦和持續穩定的增長,除了短期內採取刺激經濟的政策外,有必要加速結構調整與制度創新。為此,日本政府和民間正在或將要朝著以下幾個方向進行努力。
(1)金融制度改革
著力進行金融體制的調整和重組,如允許銀行和證券公司業務的相互參與,鼓勵金融機構的合並等,以期盡早解決不良資產問題 ,恢復銀行的金融中介職能。同時, 把從間接金融轉向直接金融作為投資結構改革的中心課題, 並建立由民間金融機構出資為主體、政府提供信用的股票收購機構, 將金融機構持有的企業股票從銀行轉移至私人。
(2)財政制度改革
改變以往公共投資主要用於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的做法, 將重點用於充實信息通信、社會福利、環境保護等新社會資本;實施永久性減稅, 把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稅率和法人實際稅率降至歐美國家的水平。
(3)企業組織改革
作為結構調整的重要一環,日本正在促進外國資本的參與,調整所有權結構, 解除相互持股,以加強股東的力量,使企業內部形成有制約機制的決策體系。相互持股被看作是剝奪股東權利、忽視所有者對企業經營的約束及扭曲股價的元兇。銀行擁有企業的股權,不僅使銀行的經營不穩定,而且還剝奪企業經營者的獨立性, 降低淘汰低效率企業的市場機能。同時,引進連結決算、時價主義的新會計制度,並將資源集中投入到盈利部門,提高企業的資本效率,從產業和金融兩方面謀求經濟的「再生」 。
(4)就業制度改革
一些企業通過提前退休和中途錄用的方式,促進勞動力的流動,同時引進「能力主義」原則,提高工資中職能工資的比重,或引進年薪制, 實行個人能力短期內與報酬直接掛鉤的制度,並提拔有能力的年輕人從事管理工作。
(5)促進新技術革新
為了建立起技術創新的體制,將在大學大力引進和徹底貫徹競爭原理,以培育創業於大學的風險企業。為此,政府將放寬規制,讓大學靈活地調整系科設置, 創設技術轉讓及留職創業等制度,並投入一定的開發資金,建立產、學、官相結合的研究體制,以有效地利用民間的研究開發能力。
(6)產業結構調整
一改80年代以來試圖在現有的產業結構及制度框架內謀求發展的做法,確立IT、生物工程、新能源、環保等產業作為新的主導產業,提出產業競爭力戰略,從根本上糾正國內高成本結構,力爭實現進一步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7)經濟行政改革
為進一步促進企業的國內外競爭和相互參與, 政府正著力排除國內各利益集團的阻力,在相關領域放寬各種規制,構築更加開放的宏觀經濟環境, 實現經濟制度的國際化,以有效地應對經濟的全球化。
(8)對外政策的調整
為加強與東亞地區的貿易往來,進一步拓展商品和服務貿易,日本率先與東亞一些國家(地區)就商品及服務貿易的相關事宜進行磋商, 在獲得共識的前提下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三、日本式市場經濟體制與發展潛力
毋庸置疑,進一步實現經濟的市場化是此次日本結構改革的主線。然而,從日本各類改革方案來看,無論是宏觀層面的改革還是微觀層面的調整,都將在保持現有體制的合理性(即市場和政府的有機結合、謀求社會的平等及和諧、保持尊重人的企業經營等)的基礎上,通過糾正體制缺陷和調整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各項制度,進一步提高體制的效率。日本大部分經濟學家、財界人士、政府官員、企業家及工會組織支持目前的結構改革,但不贊成全面仿效美國模式,認為無視日本式市場經濟體制形成的文化背景,全盤放棄現有體制的合理部分,反而將使體制效率下降。
從綜合國力來看,日本經濟仍然擁有以下潛在優勢:
1.擁有1300多萬億的金融資產,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
2.製造業的總體生產能力是世界上最強的;
3.應用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4.在IT的運用方面(如全球通信服務等)已搶佔了有力的地勢,IT 產業將在未來3-5年內將有新的突破。
只要日本能在結構調整的基礎上實現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 並建立起與世界經濟相協調的經濟結構與社會體制,那麼,完全可以實現2%-3%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忽視這些優勢的存在,低估日本經濟的發展潛力,將使我們在開展對日本經濟技術合作方面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
⑹ 日本的經濟規模,人口,國土面積,外匯和資源儲備
日本(日文:日本國,前660年2月11日—)是位於亞洲大陸東岸外的太平洋島國。 西、北隔東海、黃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與中國、朝鮮、俄羅斯相望,東瀕太平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
總人口:127,767,944(世界第10名)。根據中新網2009年9月21日報道,日本總務省發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09年9月15日全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為2898萬人,比去年增加了80萬。65歲老年人在日本總人口中的所佔比例也增加了0.6個百分點達到創紀錄22.7%。
日本的總面積為: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積37萬多平方千米,水域面積3,091平方公里,領海面積310000平方公里。日本是世界上填海造陸最多的國家,填海造陸的面積多達1600平方公里。
⑺ 日本現在的經濟情況
我們老說日本「失去的十年」,但是忽視了一點,就是日本房價跌了一半,股市跌一半多,但是它的日元升值了一倍多。如果用美元計算,它的房價沒跌,它的股市也沒跌。只不過用日元來計算的時候,看著是跌了,但實際上沒跌。我們看到的很多數據並不真實,我們老是說日元升值對它打擊,但是實際上只是短期對它的產業可能有影響,但是正是日元的升值促使了它的產業升級,把那些不賺錢或者低附加值的外移,集中精力做高精尖的東西。日元升值為它在海外收購企業降低了大量成本,實際它的錢一下子更「值錢」了,收購大量的礦山和在海外投資,實際上對它帶來的益處遠遠超過所謂的日元升值帶來的損失。
我們對日本的誤讀還一直在報道,並沒有理解真正日本的實力,讓中國老百姓有很多誤解。這讓我們看的問題並不是真實的,實際上,日本隱藏的經濟實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⑻ 日本經濟30年不增長,為何西方依舊沒有國家能超越它呢
日本是傳統的經濟強國,過去30年日本的經濟依然是在增長的,在相同體量的經濟體中,增速也不並不低,而給大家造成這種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日本失去20」這種標簽帶來的印象,另一個就是因為匯率因素導致日本以美元計算的GDP總是上不去,所以在以美元計價的GDP排名中總是停滯不前。1、日本過去30年的經濟增速依然是不低的從二戰後來看,日本的經濟發展經歷過三個發展階段;分別是戰後快速增長的20年,其次是中速增長的70年代到80年代;最後是低速增長的90年代到如今:1.1、第一個階段:快速增長的20年日本也曾經經歷過一段快速的發展經濟時間段,在1970年以前幾乎都是保持2位數的增長,這一時期快速增長的經濟趨勢,讓日本很快就恢復了二戰前經濟強國的地位。
此後的30年日本都在還這段時間升值的「賬」,用30年來消化,到了2018年大概是106,相比1995年的80,貶值了25%,那麼換句話說,這段時間日元貶值,以美元計算的日本的GDP自然也就要減少了25%以上。
⑼ 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是什麼
是日本,日本的GDP不到4.9萬億美元,在全球僅次於美國和中國,排名第三。
日本經濟在上世紀80年代的繁榮及90年代以後的長期困境,是我們極其感興趣的話題。
自從1989年日本經濟崩潰以來,日本平均年GDP增長率不到1%。全球媒體對日本經濟一致唱衰,稱過去的20年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然而縱觀日本經濟,日本依然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GDP高於OECD的平均水平,且GDP增長率在發達國家中領先。
大多數人都知道現在經濟體量第一是美國第二是中國,而忽略了日本是全球經濟體量第三大國,全球敢挑戰日本地位的國家也只有中國、印度、德國三個國家。
日媒:日本擬推「綠色GDP」指標。
日本政府將開始探討引進新的經濟指標「綠色GDP」。該指標有別於之前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會考慮脫碳化的情況來計算國家財富。在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氣候變化問題的情況下,政府將通過制定綜合考慮經濟增長和環境影響的新指標來支持國內的減排努力。
報道稱,新指標設定的機制是,把日本國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換算成貨幣量。如果排放量增加,則需要追加減排經費,因此GDP就會下降;相反,如果減排的措施得以推進,GDP則會上升。
報道指出,由於近幾年來日本一直在致力於減排,所以如果採用新指標的話,預計相比以往的GDP,經濟增長率將會上升。
⑽ 二戰時日本的經濟狀況
在7.7事變前日本的經濟總量達到283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在7.7事變前,日本全國只有4個裝備整員的師團,不到20萬人而國民黨軍隊光陸軍就達到200多萬,7.7事變後,日本開始大量的擴充兵員,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萬人,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二戰日本共生產5000多輛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與同期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