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爭怎麼打
A. 日本戰國戰爭場面是怎麼打的
當時有西方傳教士去日本傳教,看到日本所謂的戰國時代打仗,人矮馬矮參戰人數少,非常生動形容日本戰國時代是「猴子騎狗打群架」。日本戰國第一猛將本多忠勝身高1米43,卻被日本人譽為「日本張飛」
B. 當年日本是怎麼打過來的
提醒下4樓那位,八國聯軍是在前,可是要知道一點。
八國聯軍一共3萬人,其中日軍2.3萬人,俄軍5000人3個國家就象徵性的排了十幾人或幾十人.
還有在八國聯軍前。日本倭寇在明朝就屢犯我國,曾經還一度佔領沿海很多城鎮,在有些城鎮還長期駐扎達數年之久,明朝政府甚是頭疼,想盡辦法。最後連少林寺的和尚都用上了也沒有根本解除倭寇的威脅。
------------------
二戰也要看前因後果,二戰前吧,二戰開始時間國際上是指1941年德國侵略波蘭,那時候日本和中國都打了好多年了,中國海軍不幸在二戰開始前的3年就全軍覆沒了。
就算按中國的演算法,抗戰也是從1937年盧溝橋算起,那時候東北已經在日本佔領下7個年頭了。為什麼呢?你問問當時的中國頭頭將大委員長吧。
----------------
還說歷史,由於中國近代太弱,沿海好的港口和軍事要地,要麼被割讓出去成了殖民地,如香港。湛江(現在南海艦隊基地),廈門,上海,青島(現在北海艦隊基地),大連(現在北海艦隊基地)。
要麼被禁止中國軍隊駐軍,如天津塘沽(八國聯軍那次確定不能駐軍)
所以,中國海軍在中國沿海連個好的港口和基地都沒有。只能用沿江的一些港口,加上國力有限,主要軍費都給了陸軍剿匪,海軍就幾艘爛艦。淞滬會戰開始就參戰(當時日本在上海有租界,地方相當的大,有駐軍,兵力也不少)。作戰英勇,但損失很大,戰果甚微,直接就退守到武漢了。武漢一戰,全軍覆沒。
================
關於東北軍的事,有人說當時日本太強大了,將大頭要保存實力?
首先,看當時的情況,日本人偷襲東北將大頭是知道情報的,不然也不會日本偷襲東北軍一槍未放早早就跑了。事變發生前,蔣介石於8月16日致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
其次,當時東北軍是中國各路軍隊最有實戰經驗的部隊,訓練也相當好,作戰能力相當高,武器裝備是國內最好(中國最早的坦克部隊和航空部隊都出自這里),兵力也很多,當時國民政府公布的數字是,東北駐軍16.5萬,918前3個月調往關內東北軍10萬人,且算上東北公安屯和警察等部隊,僅僅東北就達20多萬中國駐軍,日本關東軍2萬人。東北軍有航空隊作戰飛機和運輸機300架(當時中國不到400架飛機,關東軍也沒多少),裝備有當時最先進的法國雷諾坦克(第一種旋轉炮塔坦克,21世紀還在部分國家服役,如阿富汗),也是中國當時唯一的坦克部隊。總的來說東北軍和關東軍裝備相當差不大,個人素質相差一些,但東北軍作戰經驗更豐富。10:1的人數優勢,加上是自己家鄉,地形熟悉,如果部署得當是應該沒問題的。
關東軍目的也是一次偷襲,防止事態擴大化。
------
東北人是很有血性的,東北軍在當時部隊多次接受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大部分軍隊不抵抗撤退的時候,仍然有部分東北軍官兵起來抵抗。但是他們面對的是有十足准備和火力支援的日軍。自己人的火力支援是不可能的,當時中國唯一一隻坦克部隊的坦克都鎖在倉庫就撤退了。那一夜,他們打響了抗擊日本侵略的第一槍,那一夜,他們讓25個日本鬼子死在了中國人的槍口下。
東北軍拱手讓出富饒的家鄉,忍痛退入山海關內,在歷史上寫下恥辱的一頁。目睹家鄉廬墓橫遭踐踏,父母姐妹慘受凌辱,廣大將士義憤填膺,紛紛要求「打回老家去!」「收復失地!」一些未入關的官兵自動奮起抵抗,著名的江橋抗戰、雙城阻擊戰、哈爾濱保衛戰等,打擊了侵略軍的囂張氣焰,並推動東北各地抗日義勇軍迅速崛起。
抗日戰爭中,東北軍官兵四十九軍、五十七軍和六十七軍在淞滬戰役和南京保衛戰中浴血奮戰,犧牲慘重;五十一軍參加保衛淮河及徐州大會戰(包括台兒庄戰役);五十三軍轉戰冀、豫、鄂、湘,後入緬甸、越南對日作戰。在激戰中,十幾位將領及無數官兵,為國捐軀。
---
撤退是保存實力,就是保存東北軍的實力,可是,退到關內的東北軍的遭遇是什麼?被取消番號,減發軍餉。大量消耗損失並被分化瓦解。抗戰結束後也基本上找不到東北軍當年30萬人的影子了,活著回到東北老家的更是少之又少
---
說東北軍和日軍差幾個檔次,那45年蘇聯紅軍怎麼就用幾天時間久打的70萬日本最精銳部隊-關東軍,落花流水,繳械投降了呢。
就算是日本最強的時候,剛佔領下東北那個時候,不是在外蒙古那裡被朱可夫領導的蘇聯紅軍打的大敗而歸么。
還有東北軍的一些老兵和由東北子弟組成的志願軍部隊(其中志願軍參謀長,特種兵司令,炮兵司令,軍械供應部長都是老東北軍出身),用還不如當年東北軍的武器和更殘酷的環境(零下40度,沒有棉衣和棉鞋,後勤跟不上時只能光腳作戰),對抗世界上最強的軍隊,武器和人員素質對比差的是幾百倍。舉個例子,當時有85%的官兵沒看見過飛機,第一次遇見飛機轟炸很多人都跑出掩體看新鮮。更別說自己的飛機和坦克了。不照樣把美國人打的很慘么?
C.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一系列過程是什麼
侵略過程
1874年5月,日本出兵3600餘人入侵我國台灣,殘酷殺戮高山族同胞。日本侵華的侵略過程10月,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專條》,承認琉球(現日本沖繩縣)為日本保護國,並賠償日本兵費50萬兩白銀。
中日甲午戰爭
1894年(農歷甲午年)7月,日本軍艦突然襲擊在豐海面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軍艦,重創「濟遠」號和「廣乙」號;擊沉「高升」號運輸艦,造成700多中國官兵死亡,由此爆發中日「甲午戰爭」。
9月,中國北洋艦隊執行護航任務,在黃海海面遭到日本艦隊襲擊,展開激戰,擊沉4艘中國軍艦,「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及全船250人,「定遠」號管帶林永升及全船270人已經壯烈的犧牲了。之後,北洋艦隊主帥李鴻章下令¨避戰保船",日軍由此奪得黃海制海權。
10月,日軍分兩路侵犯我國遼寧省。
11月,日軍佔領大連、旅順。日軍進入旅順後,見人就殺,在4天3夜的大屠殺中,全市2萬多中國人全遭殺戮,只有埋屍的36人倖免於難。
1895年2月,日軍從水陸兩路夾攻駐威海衛中國海軍,不久,北洋艦隊在威海衛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和破產。
3月,日軍佔領整個遼東半島,日軍所至,燒殺淫掠,無惡不為,僅在田莊台一地,就殺死我國軍民2000多人。
4月,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割地賠銀的《馬關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並增闢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6月,日軍再一次登陸台灣。
11月,日佔領台灣全島。
同月,日本強迫清政府同日簽訂《中日遼南條約》,中國向日本交納3000萬兩白銀,日本才交還遼東半島。
1898年日本強行將福建劃為其勢力范圍。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年6月,為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英、法、俄、美、日、德、意、奧八國聯軍兩千多人,由天津向北京進犯。
7月,日軍攻陷天津,在津搶劫白銀200多萬兩。
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在那裡燒殺淫掠,無惡不作,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1901年9月,清政府與日、俄等11國簽訂《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賠款4.5億兩白銀,交出稅務、使館區管理權,並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組織,以及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1905年1月,日軍再度佔領旅順。
3月,日軍佔領奉天(今沈陽),並與俄為爭奪
年底,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獲得在我國東北南部之特權。
1906年6月,日本成立了掠奪我國東北資源的大本營「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日本侵華戰爭
1907年7月,日本與法、俄簽訂秘密協定,把南滿和福建定為日本勢力范圍。
1914年8月,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把山東黃河以南地區劃為對德「作戰區」。
10月,日軍佔領濟南和膠濟鐵路全線。
11月,日、英聯軍攻佔青島。
1915年5月,日本以最後通牒方式,迫使袁世凱接受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
1918年日軍開抵哈爾濱,攫取哈爾濱至長春的鐵路管理權。
1925年5月,日本人開槍打死上海日商內外棉紗廠工人代表顧正紅、打傷其他工人十餘名。
後又夥同英國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當場打死工人和學生71人,打傷數十人。
1926年3月,日艦炮擊大沽炮台,中國駐軍死傷10餘人,後日本調軍艦於大沽對中國進行威脅。
3月18日,北京群眾舉行集會抗議,遭到鎮壓,47人被打死,200人被打傷,釀成「三一八慘案」。
1928年5月,日軍製造「濟南慘案」,打死中國軍民1000多人,並佔領濟南。
抗日戰爭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陽製造「九一八事變」,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擁兵50萬的東北邊防總司令張學良不戰而退,日軍強占我國東北,在3個多月時間里佔領我東北全境,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處橫屍遍野,使三千多萬名同胞淪為日軍鐵蹄下的奴隸。
1932年1月,日製造事端,進犯上海。日軍與奮起抵抗的駐上海十九路軍激戰33天,中國軍民死傷達1.6萬餘人,財產損失達20億元以上。
3月,日本扶植溥儀成立偽「滿洲國」。濟南慘案」,打死中國軍民1000多人,並佔領濟南。
1933年1-5月,日軍先後佔領了熱河、察哈爾兩省及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進逼北平、天津,並於5月31日,迫使國民黨政府簽署了限令中國軍隊撤退的《塘沽協定》。同年,日本成立「關東軍防疫供水部」(即731細菌部隊),後來擴大成一支大規模的細菌戰部隊。該部隊用中國人進行鼠疫、霍亂、梅毒等細菌以及毒氣、槍彈等的活體試驗,並大量製造鼠疫、霍亂等各種細菌,用飛機播撒在中國各地,殘害中國人民。
1934年5月,日軍在天津南開八里台和吉林伊蘭縣強占民地修建機場,並動用飛機轟炸伊蘭縣,炸死我民眾2萬餘人。
1935年11月,日本唆使漢奸殷汝耕在通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冀東22個縣宣告脫離中國政府管轄,淪為日本殖民地,促使北平學生爆發「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盧溝橋事變」,(也就是「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之後日以重兵三路進攻華北。
8月,日軍大舉進攻上海。
11月,日軍佔領上海,在南市放火連燒9日,軍民死傷無數,上海5255家中國工廠被占,損失超過8億元。
12月13日,日軍攻下首都南京,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在6周內燒殺淫掠,殺死30多萬手無寸鐵的中國軍民,燒毀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造成了城內幾乎無中國人的驚人局面。
1938年5月,日軍佔領徐州並在城外製造數起屠村事件,其中有數名五歲小女孩被奸殺掏心生吃,令人駭然。 6月,日軍攻佔開封,導致花園口決堤放水,豫、皖境內17個縣成為一片汪洋,140萬人無家可歸,數十萬人被淹死。日軍還在蘇北決運河大堤,致使蘇北數縣成為澤國。
9月,日軍匯集5萬余兵力,分25路進攻八路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連續燒殺淫掠兩個月。
10月日軍佔領武漢、廣州。
1939年2-6月,日軍相繼攻佔海南島、南沙群島和汕頭等地。
7月,日軍用14萬兵力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進行長達兩個月的9路圍攻,打死打傷我民眾15萬餘人,糧食被焚劫一空。日軍還乘晉察冀邊區淫雨成災之機,決堤淹沒1萬多個村莊,使300萬人淪為災民。
10月,日寇2萬多人分12路圍攻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1月,日軍攻陷南寧。
12月,日本與汪精衛在滬簽訂把中國完全變成日本殖民地的《日支新興關系調整要綱》,其主要內容為:將東北割讓給日本;綏遠、察哈爾、山西北部、華北、長江下游和華南島嶼由日軍長期佔領,中央至地方政府由日本監督;偽軍警察由日籍教官訓練;偽政府經濟由日控制;一切資源由日開發;禁止一切抗日活動。
1940年5月,日軍對重慶城進行了20多天的轟炸,死傷者無數,半個山城被炸毀。
從1938年10月至1940年10月日軍逐步把主力轉移到解放區戰場,動用50多萬兵力對我華北根據地進行100多次千人以上規模的掃盪,再次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導致我八路軍官兵傷亡10餘萬人。
1941年1月,日軍包圍冀東豐潤縣潘家峪村,焚燒該村全部房子,集中屠殺和燒殺1340多名村民,類似的屠殺在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比比皆是。
6月,日機夜襲重慶,在校場口防空洞內躲避轟炸的3萬多居民窒息而死。
8月,日軍集10萬以上兵力,採用「鐵壁合圍」、「梳篦式清剿」等戰術對晉察冀北嶽區進行空前大「掃盪」,燒毀我房屋15萬余間,搶掠糧食5800多萬斤,殘殺虜掠我國同胞2萬餘人。
1941年-1942年日本把75%的侵華日軍用來對付我抗日根據地,頻繁向晉察冀等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千人以上的「掃盪」達170餘次,投入兵力共達83萬。
1942年春,日軍在冀熱遼區,自古北口到山海關約200多里的長城兩側,承德、密雲、遷安等9個縣內製造無人區,使大片土地荒無人煙,近50萬中國人過著非人的生活。
5月,日軍五萬兵力對冀中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盪。
1943年秋,日軍以4萬多兵力在河北省
1944年4月,日本發動豫湘戰役,至8月先後佔領鄭州、長沙、衡陽等地。
9月,日軍發動柳桂戰役。
12月,日軍攫取了大陸交通線。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宣布接受《波茲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向同盟國投降的簽降儀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隨後,接受投降的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尼米茨海軍上將、中國徐永昌將軍、英國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等國的代表依次簽字。
從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外,我國其它省份皆遭日軍鐵蹄踐踏,傷亡人數達3500多萬,直接和間接財產損失共達620多億美元,凍死、餓死者不計其數,被抓到日本的華工大約1000多萬,從1874到1945日本侵華時期,中國非正常死亡累積人數至少達2.8億,經濟損失50萬億美元。
D. 偌大的俄國輸掉了日俄戰爭,日本是如何打贏這場戰爭的
1、戰略眼光:當時俄國屯兵中國東北不肯撤軍,這立刻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警覺,而當日本政府察覺到俄國有控制朝鮮半島的企圖時,便有武力解決的傾向,做好了應戰的准備,有效地防止了事態的擴大。
日俄戰爭對於俄國來說是一次局部戰爭,對於日本則是賭上國運的戰爭。如果日本最後失敗,日本幾乎會重回維新前,日本將徹底喪失成為強國的機會。俄國要想戰勝日本,就不能輸掉海戰,如果真的沒有輸掉海戰,日本海軍將全軍覆沒。這一站對日本人來說意義重大,他們只能勝利,不能失敗,或許是抱著必勝的決心,所以他們最後也取得了勝利。
E. 抗戰時期,國家是如何打退日本的!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是一次全民族的抗戰,是一次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滅亡中國的偉大的正義戰爭。它集中了全國的財力、物力和人力。這是戰爭能夠取勝的根本原因。
抗戰勝利的原因:
第一,由於建立了由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是一條全民族抗戰的路線。
第二,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堅持持久抗戰的總方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和創立敵後抗日根據地,抗擊了侵華大部分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對奪取抗戰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第三,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的對日作戰,對粉碎日本侵略者速戰速決的方針、牽制日軍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愛國華僑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援。
(5)日本戰爭怎麼打擴展閱讀
戰爭評價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F. 二戰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日軍是怎麼打的呢
1942年8月7日,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圖拉吉島,以及索羅門群島南部佛羅里達群島登陸,標志著瓜島戰役的開始。
雙方為爭奪志在必得的亨德森機場而逐次增兵,展開針尖對麥芒的搏殺,同時陸海空進行了激烈的對抗,是一次典型的聯合作戰。
至1942年2月9日,長達半年時間內,日美雙方在瓜島附近進行了6次海戰,損失驅逐艦以上的水面作戰艦艇分別為13萬噸和12萬噸,其中包括3艘航空母艦,日軍1萬余准備登島的陸軍隨運兵船沉入海底。
但此時,美軍陣地已得到了徹底鞏固,各項物資補充源源不斷,但日軍希望繳獲美軍的各類物資為己所用,所以日軍戰列艦、巡洋艦隊,以及從拉包爾機場起飛的轟炸機,只對亨德森機場狂轟濫炸,卻對瓜島灘頭堆積如山的作戰物資視而不見。
戰爭打的就是後勤補給,美軍兵強馬壯,有吃有喝,彈葯盡管打,而作鬥力異常兇殘的日軍,由於得不到足夠的給養,俄的頭昏眼花,失敗已是不可避免。
日軍大本營只得下達撤退命令,1萬余名又餓又累的疲憊之師,陸續分批乘坐橋本少將率領的驅逐艦,在美軍眼皮底下悄無聲息地撤離了瓜島。
G. 當初日本和俄羅斯打仗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分別是什麼
當初日本和俄羅斯是因為中國東北的劃分勢力范圍,倆人打起來了,因為世界上支持日本的多,所以日本人勝利了。
H. 日本如何有計劃有步驟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1935年起至1937年,日本三度擬定實施「北支明朗化」的處理要綱,三度制定對華全面戰爭意義上的年度作戰計劃;在之前和期間,擬定佔領中國各地的計劃。有了作戰計劃和佔領計劃,日本還需要准備和尋找時機。
按照既定的作戰計劃,在成熟的國際條件和國內戰爭准備下,駐屯軍選擇戰略地點盧溝橋製造了事變。就這樣,日本有計劃有步驟尋找時機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
中國社會科學網-日本如何有計劃有步驟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I. 日本戰國時期戰爭場面是怎麼打的
西方傳教士去日本傳教,看到日本所謂的戰國時代打仗,人矮馬矮參戰人數少,非常生動形容日本戰國時代是「猴子騎狗打群架」。
J. 二戰日本的「本土決戰」計劃
日本本土決戰方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和御前會議於1945年6月初制定的實施本土決戰方針。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日軍大本營為准備與盟軍決戰而進行的擴充軍隊的行動。為貫徹「本土決戰」戰略,日本政府自1945年初開始,先後進行了四次擴軍動員。
至7月底,在日本本土除原有的和從關東軍調回的21個步兵師團、兩個坦克師團外,又新組建了42個步兵師團、4個高炮師團、7個獨立坦克旅團,陸海軍總兵力約370萬人。
侵佔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新建了16個步兵師團、11個獨立混成旅團和1個獨立坦克旅團,連同原有部隊及調入的部隊,總兵力約達75萬人。
侵佔華北、華中和華南的中國派遣軍,新建6個步兵師團、13個獨立混成旅團和13個相當於旅的獨立警備隊,連同原有部隊及海軍艦隊,總兵力達110餘萬人。
(10)日本戰爭怎麼打擴展閱讀:
本土決戰兵器!!日本二戰最駭人的「高科技」!
二戰時的三個軸心國領導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抱著不切實際的思想,總以為自己「能行」。二戰初期是墨索里尼幻想著要重建強大的羅馬帝國,把地中海變成義大利的內陸湖;
希特勒在戰爭初期(1944年前)頭腦還正常,後期就開始做白日夢了,幻想著能夠通過導彈、超級戰機和陸地戰艦改變戰局,雖說造出來的V2導彈、鼠式等都可圈可點,但對戰爭進程實在是沒什麼影響。
相比歐洲的兩個法西斯,亞洲奉行軍國主義的日本人從頭到尾都沒清醒過,開始的時候要三個月滅亡中國,到後來擴大戰爭范圍與美帝對打,不停地打反復地打,德國都投降了。
小日本還想著怎麼翻盤,最次也得以「體面的形勢」結束戰爭,實在不行的話,就搞亡國亡種,來個「一億玉碎」,企圖玉石俱焚,把國民百姓全當炮灰。
當然日本人再不清醒也知道光拿人是拼不過老美的,送到前線的炮灰手裡還得有武器才行,由此日本人造出來許多具有「炮灰」特色的武器,希望以人數優勢對美軍造成重大殺傷。
一、海軍火箭推進滑翔機 櫻花。
櫻花的想法最早是由海軍航空本部的海軍少尉在1944年8月提出的,提出來之後就被領導層所關注,並給予大力支持,竟然在第二個月就完成了實驗1號機……看來當時日本已經開始挖空心思想「神風」了。
這個特攻兵器基本就是滑翔機,依靠撞擊並引爆自身攜帶的800千克炸彈來給敵人造成傷害。櫻花裝備了火葯式推進裝置,最高時速可達每小時640千米以上,速度還是蠻快的,只不過這個推進器只能堅持30秒……
此外,在失去制空權的前提下,本機依靠又笨又慢的日本一式陸攻發射,通常在距目標一萬八千米的距離時就被美軍擊落,許多甚至都沒來得及與母機分離就被打爆了。
在沖繩自殺攻擊時,本機出擊9次,擊沉1艘驅逐艦(還是與其他自殺飛機的共同戰果),輔助艦艇1艘和重創1艘驅逐艦(也是共同戰果啦)。
順便還給其他三艘艦船造成了可有可無的損失……日方損失55名櫻花駕駛員(本來也是必死無疑),一式陸攻飛行員和其他成員共368人,交換比可想而知。
後來日本又開發出新的櫻花21型,這種型號減少一半的裝葯量,由日本高速雙發動戰機「銀河」來負責搬運,軍方期待速度的強化可以帶來更好的戰果,預備作為本土決戰兵器,只不過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就停戰了,也就沒有了下文。
二、作為本土決戰王牌的特攻摩托艇 震洋。
震洋是舊日本海軍研製的一種特攻武器,和回天一樣屬於「炮灰」類自殺武器。震洋摩托艇由廉價的摩托艇加以改造,全長約6米,寬約1.6米,全重約1.3噸,動力裝置為汽車用的汽油機,功率為49千瓦,最大速度約23節(時速約每小時43千米),由1人搭乘。
為了能達到撞擊傷害敵艦的效果,設計師特別在艇艏位置安裝了撞擊起爆的撞角引信,用以引爆艇內250千克高爆炸葯。
在研製之初,震洋乘員在撞擊目標的瞬間,還是有逃生的可能,但因為沒有保護和遙控裝置,許多乘員在摩托艇撞擊之前就已經死了,生還率非常低。
震洋第一次登場是在1945年2月的科雷希多島攻防戰,參戰的震洋趁著夜幕共擊沉了三艘支援登陸作戰的艦艇,並重創1艘。嘗到甜頭的日本人准備之後繼續用震洋奇襲美軍。但是沖繩島海戰時,吸收前車之鑒的美軍增強了戒備,結果日本人沒有取得任何戰果。震洋非常廉價且便於生產。
一個月可以生產500艘,到日本投降的時候一共生產了6200艘之多。二戰後戰勝國們瓜分了這些摩托艇,據說我國也接收了一些。
三、恐怖的人體魚雷 回天。
1944年4月,日本海軍軍令部向海軍省提出了「回天」特攻兵器計劃,從提案名字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在當時多麼期盼可以逆轉戰局。回天由吳海軍工廠製作,1944年7月完成3個實驗型。回天的中央是駕駛員的操縱席,前部安裝了1.6噸炸葯,後部安裝引擎。
最早的時候還比較人性的安裝了逃生裝置,後來因為會影響速度,也會擾亂行進路線,逃生裝置被「順利」取消了。
回天魚雷全長14.5米,重8噸,30節(時速約56公里)速度可以行使2萬米,12節(時速約22公里)速度可以行使70公里。但這畢竟是一顆魚雷,如果以8節以下速度航行,很可能在到達目標之前發生爆炸。
回天在實戰中使用效果非常不好,可確認的戰果僅僅是在1944年11月的烏利西之戰中擊沉美軍一艘輔助艦艇。然後被日軍誤認為擊沉了美軍一艘航母,從而誇大事實,並導致日軍更加期待回天的實戰效果。
不過回天雖然很渣,但美軍對待回天卻有些神經質般的敏感,每次行動都非常小心謹慎的布置防護回天的措施。因為被擊中的實例太少,回天自殺魚雷的恐怖也僅僅是停留在傳說之中。
四、撞擊型小型潛水艇 海龍。
海龍是二戰末期日本開發的一種潛水艇,該武器於1944年2月開始研發,到7月時完成實驗1號艇。最初為了保密,日軍給海龍起了一個「SS金物」的代號。
日本海軍上層非常看好海龍,尤其看中了它便宜便於量產的特點,要求在1945年4月可以大量生產裝備部隊,也就是在此時他們將「SS金物」正式命名為「海龍」。
海龍需要兩名駕駛員,全長17米,最大潛航深度可達200米,在水上的時候使用柴油發動機,在水中的時候使用電池和馬達一起產生動力航行。
海龍水上可以達5節(時速約14公里),水中約10節(時速約18.5公里),比起回天來說,海龍是比較低速的。因為海龍身形小巧,所以浮上或下沉時間很短,僅僅需要15秒,並且以5節速度(時速約9.3公里)可以航行833公里,續航能力比較強大。
海龍最初並不是以自殺特攻武器為目標設計的。本來計劃安裝2顆魚雷在艦首位置,但因物資不足而轉為「特攻兵器」,使用方法變成了在艦首塞滿炸葯全力撞擊敵艦。戰爭末期有許多海龍集中配置在關東南岸,為即將到來的本土決戰做准備。
但在其發揮作用之前,日本投降停戰,挽救了許多海龍艇長的性命。
以上就是日本奇奇怪怪的「特攻兵器」,當然,除了「炮灰」類武器之外,日本軍工也造出了許多性能可圈可點的常規武器裝備。直到現在,都有不少日本史學家認為,如果這些武器可以早生產半年,足以改變戰局。
五、海軍的噴氣式戰斗機 橘花改。
橘花是二戰末期日本帝國海軍開發的雙發噴氣式戰斗機,同時也是日本最初的國產噴氣機,引擎方面主要由空技廠負責,機體由中島飛行機開發建造。因為開發時臨近終戰,所以橘花的型號較少。主要分為使用NE-12B(ネ-12B)引擎的「橘花」和使用NE-20(ネ-20)引擎的「橘花改」。
實驗機也跟著被稱為「試做橘花」和「試做橘花改」。因為「橘花改」安裝的發動機有更強大的推力,可以說這才是「橘花」的真正形態。原計劃要製作很多種類的「橘花」,但因為終戰等原因,最終只完成了2架。
「橘花」在設計時預計作為特攻戰斗機使用,但在正式設計階段變為了陸上攻擊機……本來「橘花」是沒有配備武裝的(飛機推力不足等原因),到「橘花改」的時候軍方又要求開發裝備上2挺30mm機炮。
「橘花」這貨原計劃作為構造簡單、可以大量生產的簡易軍用機而開發的,因為各方面的需求交織在一起,最後變成了現在的樣子。也有將該機作為「神風特攻」使用的計劃,主要是為了減輕重量,卸掉一切可拆除的武裝,只裝備1枚500千克或800千克炸彈出擊。
1945年8月7日「橘花」首次飛行測試,共飛行12分鍾,順利完成測試。但是在8月12日的第二回測試中起飛失敗,造成了機體破損。此時距離終戰沒有幾天時間了,最終「橘花」沒有投入實戰,自然也不會有什麼戰果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