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元朝怎麼征戰日本

元朝怎麼征戰日本

發布時間: 2022-08-03 07:50:40

㈠ 元朝攻打日本

1、因為元朝要一統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元朝並沒有把日本打下來,下面簡述一下歷史上元朝攻打日本的過程吧。其實不是上天在幫日本人,而是與當時元朝人對海洋氣候的不了解是有必然聯系的忽必烈有兩次攻擊日本。

2、第一次東征日本,發生於1274年。原因是日本不肯臣服於元朝。於是,忽必烈決心用武力征服日本。1274年11月,元水軍從高麗合浦(韓國鎮海灣馬山浦)出發,駛向對馬島。元軍第一次東征日本失敗告終。

3、第二次東征日本,發生於1281年。此次,元軍調集了重兵分兩路東征。東路軍戰船900艘,官兵4萬人,從高麗合浦出發。江南軍戰船3500艘,官兵10萬人,從慶元(今浙江寧波)出發。兩軍約定在壹岐島會師。6月,東路軍攻佔對馬,壹岐島,沒有按約定等待江南軍,便搶先攻擊博多灣。元軍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失敗告終.

㈡ 元朝怎麼沒有徵服日本

元朝征服過日本,嘗試征服過兩次。

都是渡海作戰,都是進攻的日本九州島,但是兩次都失敗了。

究其原因 1.日本當時處於同一的政權下,又是對外戰爭,相對非常團結。
2.元朝(乃至整個亞洲古代)海戰經驗比較缺乏,主要船就是運兵用,進攻的手段就是進攻海灘登陸橋頭堡,缺乏戰略機動力,補給不足。
3.元朝戰術採用陸戰草原騎兵的那一套,在海上舟船操作不靈活,在陸地上由於登陸戰,很難迂迴,更難的是不可能有戰馬。
4. 軍心渙散,元朝進攻日本的軍隊主要是漢軍的降兵,在當時半開化的元朝屬於半士兵半奴隸,不肯死戰。而且元朝將領明顯輕敵。

由於以上原因,元朝兩次嘗試征服日本,始終沒有占據穩固的橋頭堡(只好在海上漂著),而進一步由於補給不足和海上風暴,前後損失10多萬人狼狽退回,之後再也沒有出兵。

㈢ 中國元朝時候為什麼攻打日本

日本常常入侵朝鮮,朝鮮小心翼翼地來向忽必烈告狀,這讓這位大汗起了東渡日本海的心思。那時的忽必烈正在全心對付南宋,沒有功夫騰出手來對付日本,但是他有一個戰略家的考量。

南宋和日本的貿易往來主要靠著高麗,日本的海盜現在侵擾高麗,利用海盜來對付南宋在忽必烈看來這簡直就是一個一石二鳥的好主意。

忽必烈派使臣給日本送國書,說要和日本建交。日本在接到國書後膽戰心驚想向蒙古稱臣,可是當時的掌權者不願意。忽必烈虛張聲勢地在高麗屯兵,想要恐嚇日本人。

日本人始終沒有上當,忽必烈最後只好派大軍攻打日本。很快蒙古的軍隊就將日本的一座島嶼佔領,但由於指揮官被日爾武士所傷,士氣大挫。天公也不作美,最後軍隊只能回朝。

(3)元朝怎麼征戰日本擴展閱讀:

元朝末期民變:

元朝時期,蒙古統治者變本加厲向漢人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民族壓迫十分嚴重,漢人被掠奪更為常見。將各民族分為不同等級,殘酷剝削漢族群眾,人民揭竿而起,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了河南趙丑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

蒙古統治階級內部卻在為爭權奪利而互相征戰,因此加速了元朝的衰落。至正十年(1350年),元政府下令變更鈔法,鑄造「至正通寶」錢,並大量發行新「中統元寶交鈔」,但導致物價迅速上漲。

次年,元惠宗派賈魯治黃河,欲歸故道,動用民夫十五萬,士兵二萬。而官吏乘機敲詐勒索,造成不滿。

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等人決定在5月率教眾發動起事,但事泄,韓山童被捕殺,於是劉福通帶韓山童之子韓林兒殺出重圍,指韓山童為宋徽宗八世孫,打出「復宋」旗號,以紅巾為標志,其後郭子興等人也紛紛加入。

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壽輝起義。至此揭開了大元滅亡的序幕。蒙古政府則派兵鎮壓各地紅巾軍,由丞相脫脫親自督戰攻徐州起義軍芝麻李部,一度取得了很大的勝利。

㈣ 元朝時為什麼要打日本

我的天啊,蒙古人打仗還需要理由嗎?就他們的那個征服欲,打誰都是合理的!


於是元軍又敗了。

公元1286年,忽必烈下令征調物資艦船,准備第三次攻打日本,但因當時元朝國內連年征戰,國力不支,最終作罷。

㈤ 中國古代元朝時有沒有打過日本

有,攻打過2次!
1274年(日本後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元至元十一年)農歷六月,忽必烈委託高麗造大小艦九百艘;八月,任命忻都為征東都元帥、洪茶丘為右副帥、劉復亨為左副帥,統帥蒙古人及女真士兵一萬五千人(元代所謂漢人即指金朝轄下契丹、女真、及北方漢人,惟軍人以遼金為主),高麗將軍金方慶統高麗軍五千六百人,加上高麗水手六千七百人,組成共計超過三萬人的大軍,遠征日本。同年農歷十月三日,元軍從高麗合浦(今大韓民國鎮海灣馬山浦附近)出發,六日成功登陸對馬島,守護代宗助國父子率領八十騎攔阻,被全殲。十四日,元軍登陸壹岐島,守護代左衛門尉平經高(平內左衛門景隆)率百餘騎與元軍激戰,元軍採用密集戰術,與「鐵炮」(石火矢)等武器,日軍不敵,退守城內,次日城破,平景隆自殺。元軍在逼近肥前國沿海島嶼時,遭到肥前守護松浦一族(松浦黨)的強烈抗擊,雙方有一番激戰,松浦黨死傷慘重。十一月十九日,元軍在築前國的博多港(位於今福岡縣福岡市),進逼今津,次日即發生了博多港之戰。雖然元軍在兵器和戰術上占優,但他們的人數遠遠少於准備了很久的日本武士,而且這些武士在得知對馬、壹岐失陷後得到了增援。此外,元軍登陸地點地形不利於大部隊展開,且距當時的九州首府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於是在堅持了一整天之後,元軍於當晚撤回船上,准備次日清晨重新登陸發動進攻。
二十日晨,元軍分二路在博多登陸。幕府聚集了由少貳景資、大友賴泰、菊池武房、島津久經、竹崎季長等統率的九州諸國部隊總數約一萬人迎戰。元軍西路軍在百道原登陸,藤原經資率五百騎前來迎戰元軍。擊敗守軍,佔領岸邊松林,從背後突襲在百道原同元軍作戰的日軍。日軍腹背受敵,死傷慘重,余部向太宰府水城(日本於白江口之役戰敗後修築的一座水壩兼防禦工事)方向撤退。此時天色已晚,副帥劉復亨中箭受傷,元軍停止進攻。當晚,元軍召開軍議,由於後援不足,多數將領主張撤退(金方慶反對)。於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當晚竟遭到台風侵襲,「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岩崖多敗」,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軍損失一萬三千餘人,大多死於這場風暴。最後輾轉回到中國的只剩下一萬三千五百人。而忻都則虜了兩百名日本人,獻給高麗王。文永之役後,鐮倉幕府為防元軍再犯,沿博多灣海岸西從今津東至香椎,修造了約二十公里的石壘,以阻止元軍登陸,即所謂元寇防壘。
第一次攻打日本失敗後,高麗國王多次與元朝談判,反對進一步的侵略日本計劃。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兩次下令將元朝欽差杜世忠等人斬首;忽必烈非常惱火,開始積極籌劃第二次進攻。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之後,忽必烈於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後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春發動了對日本的第二次侵略。元軍的這次侵略規模大於第一次,東路軍由忻都、洪茶丘率領蒙古人及女真、契丹(金朝降軍,見漢人 (元))士兵一萬九千人,金方慶統高麗軍一萬人,乘戰艦九百艘,加上高麗水手一萬七千人,攜軍糧十萬石,由高麗出發;另由範文虎、李庭等人率領的蠻軍(指南宋降軍)十萬人 ,乘戰船三千五百艘,從慶元、定海(今浙江省寧波市)出發;兩軍約定於六月會合,東路軍負責作戰,江南軍則在佔領區屯田,生產米糧,以為長久之計。

玄界灘旁的松林(今福岡市西區),這里是《蒙古襲來繪詞》描繪的弘安之役的戰場。為防備元再度進攻,玄界灘沿岸築起石壘,現存遺跡。自1275年起,幕府就開始積極為元軍可能第二次侵略做了准備,除了改進弓箭,使與蒙古強弓不相上下,同時更完備地組織起九州的武士外,幕府還在很多元軍可能登陸的地點修建堡壘和其它防禦工事;北條時宗下令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地區都建起了「元寇防壘」,這時起了重大防衛作用——元軍的戰艦在到達日本近海時,竟找不到登陸的地點,只得以泊於博多灣中的艦船為陣地長達一個月。這段期間,元軍發動幾次強行登陸作戰均告失敗,並且一直遭到河野通有(伊予河野氏)等人的襲擾(也受海賊草野黨偷襲),直到七月初,南北兩軍在九州外海會合。元軍會師後再度發動登陸作戰,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軍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許多蒙古軍將領相繼陣亡,戰斗又持續了一個多月,元軍的損失慘重,依然不能突破石牆。

元軍艦隊因供應和人員登載問題而推遲了起航。高麗軍先行進發,在對馬島慘遭失敗而返。同年夏,元軍聯合高麗軍奪取了壹岐島,向九州進發,並在不同地點登陸。在經歷一些獨立的小戰斗後,元軍被趕回了船上。此時一場持續兩天的台風襲擊了元軍艦隊,並摧毀了大部分的船隻。八月初一日,元軍再次遭到台風的襲擊,風暴持續四天,軍艦大部分沉沒,範文虎落水被張禧救起;範文虎乃擅自決定班師。平戶島尚有被救起的士卒四千餘人無船可乘,張禧將船上的七十五匹戰馬棄於島上,載四千士卒回國。被遺棄在日本五龍山的海灘上的元軍尚有十萬餘人,日本發動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這些元軍大部分戰死,其餘數萬士兵被俘。總計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的軍隊,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生還。有3名士兵拼湊小船回中國;通過這3名士兵,忽必烈知道真相後大怒,將範文虎革職。
一般認為台風是造成元軍失敗的最大原因。有一種說法認為元軍艦隊之所以被台風摧毀,是因為使用了錯誤的船型。日本水下考古學家林田憲三的研究團隊研究元朝艦隊的沉船後,認為他們使用的是在運河航行的平底船,採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 此外,幕府在第一和第二次元軍來襲間修建的沿海防禦工事,也讓元軍在第二次襲擊中損失慘重,有效阻止了元軍的登陸和推進;元軍無法取得登陸立足點試圖撤退時才遭遇台風。

㈥ 元朝為什麼攻打日本

因為元朝要一統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元朝並沒有把日本打下來,下面簡述一下歷史上元朝攻打日本的過程吧。其實不是上天在幫日本人,而是與當時元朝人對海洋氣候的不了解是有必然聯系的忽必烈有兩次攻擊日本
第一次東征日本,發生於1274年。原因是日本不肯臣服於元朝。於是,忽必烈決
心用武力征服日本。1274年11月,元水軍從高麗合浦(韓國鎮海灣馬山浦)出發,駛向對
馬島。出征的有大戰船三百多艘,輕型戰船艙三百多艘,小型運輸船三百多艘,蒙漢士兵
二萬餘人,高麗士兵一萬多人。元軍在對馬島登陸,全殲了日本守軍,佔領了全島。然後,
元軍繼續東行,攻佔了壹岐島。接著,元軍在肥前海岸(該地及下述各地點均位於今日本
九州西海岸)擊敗了日軍的抵抗後,向博多灣登陸,佔領了今津地區。由於該地區不利於
大部隊展開,次日,元軍改在百道原和箱崎分別登陸。在百道原登陸的元軍進展順利,打
破了日軍的阻擊,但有一部分元軍在赤坂高地被日軍擊敗。在箱崎登陸的元軍擊退了日軍
佔領了海岸松林,夾擊在百道原的日軍,使其潰敗。經一天激戰,元軍勝多敗少。但元軍
將領對日軍估計過高,害怕日軍在夜間襲擊,將部隊撤回船上休息。當夜,海上狂風大作
,波浪滔天,元軍戰船大都被刮翻,或觸礁沉沒,僅有200餘艘撤回,官兵傷亡1.3萬多人。
元軍第一次東征日本失敗告終。
第二次東征日本,發生於1281年。此次,元軍調集了重兵分兩路東征。東路軍戰船900艘,
官兵4萬人,從高麗合浦出發。江南軍戰船3500艘,官兵10萬人,從慶元(今浙江寧波)出
發。兩軍約定在壹岐島會師。6月,東路軍攻佔對馬,壹岐島,沒有按約定等待江南軍,便
搶先攻擊博多灣。由於日軍已在海灘築起石壩,元軍難以上岸,因此改為進攻防守薄弱的
老賀島。元軍同日軍為爭奪該島海灘,展開了激戰。元軍不善於在海灘上作戰,被殺千人。
血戰一個多月,元軍仍為能取勝,只得退往壹岐島。江南軍因種種原因退遲了行動時間。
但最終仍與東路軍會師。元軍向日本主島繼續前進。一路上,多次遭到日本水軍阻擊。元軍
在駛往鷹島途中,又與日本水軍激戰了一夜。此後元軍船隊在海上停留了幾天。海上又起
台風,元軍船毀人亡。元軍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失敗告終.

㈦ 我想知道元朝對日本的戰爭,越詳細越好

元朝及高麗入侵日本之戰(公元1274年、1281年、元至元十一年、十八年,日本天皇文永十一年,弘安四年)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絕無的兩個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後、建立了以華夏農耕中國為核心區域、但同時跨越游牧區域和漁獵區域的、完全不同於傳統農耕中國的中國正統朝代之一。元朝是由發源於中國西北方的中歐草原地帶的蒙古人建立,而蒙古人是世界性的游牧民族向定居民族和農耕區域發動全面擴張歷史中最成功的民族,在其興旺的頂峰,建立了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蒙古帝國分裂後,其分裂的碎塊構成了今天世界體系中一些最重要的國家,而蒙古人在東亞的經營,事實上為在疆域擴張問題從本質里保守的華夏中國,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擴張和融合的時期。

今天的中國大地域版圖,首先是在元代中國初步成形的,所以元代中國同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正統地位、而且為後世中國留下重大遺產的朝代。元代同樣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絕無的主動向周邊區域擴張全面發動戰爭、以期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安全秩序的時期,僅這一點,就足以使元代與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朝代有重大區別。而從現代國家和國際體系的眼光來觀察,元代的周邊擴張其實同樣代表著一種經濟和安全的理性,既盡可能地擴大核心統治體系的范圍,消除任何潛在的破壞秩序的可能,同時創造大地域的貿易交換。

從安全和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元代中國的對外擴張其實有很多資本主義和大工業生產興起後的現代性,而元代對日本的二次戰爭和戰爭失敗,同樣是影響了隨後中日各自歷史的重大戰爭事件。自從唐代後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國脫離外交關系長達4個世紀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企圖改變這種情況,使日本與其他政權和民族一樣臣服於蒙古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忽必烈數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為日本政府拒絕。

公元1270年,蒙古使節第五次到達日本,傳達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貢,蒙古人即將出兵,當時18歲的日本執政者北條時宗(1251~1284)堅決拒絕這一要求,並壓制了其他人的妥協態度,下令西國的守護和地頭准備防禦。忽必烈聞此訊後,抑制不住五次遣使、五次被拒絕的憤怒與恥辱,他不顧蒙古與南宋激戰正酣,下令准備軍隊、船隻、糧餉,向日本發起戰爭攻勢。日本軍隊也在北條時宗的命令下嚴陣以待。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風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魯輕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載士卒一萬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為此高麗人、漢人被迫造船、運糧餉,充當士兵,他們深受其害。但忽必烈執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虜驚四境而歸」。其實元朝軍隊僅僅在戰爭開始階段取得了一些戰果。以後則屢戰屢敗。

盡管日本人的武器無法與蒙古人的長距離武器相匹敵,他們的指揮官也不如久經戰場考驗的蒙古軍隊領袖那樣有經驗,但他們擅長於面對面的搏鬥,而戰斗過程中突然降臨的暴風雨使蒙古軍隊和船艦在退往曠海中時損害慘重,他們不得不無功撤退。蒙古人第一次東征日本以失敗告終。這在蒙古興起後的戰爭史中極其罕見的。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海戰中破滅。

忽必烈聽到征服日本失敗的消息後,感到非常震驚,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攜書前往日本,並以強硬的態度要求日本納貢,否則將訴諸於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絕了元朝統治者的要求並處死了使節。忽必烈與他的祖父一樣,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懲罰日本國,他一方面招募軍隊、籌集資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貢,否則元軍將至。北條時宗再次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並積極策劃遠征高麗。忽必烈別無選擇,他於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殺使臣為由,結集南宋新投降的十萬人組成一支大軍遠征日本。兵分兩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麗、漢軍四萬,從高麗渡海;阿塔海、範文虎、李庭率新附軍乘海船九千艘,從慶元、定海啟航。

元朝的二路大軍約定六月以前會於壹岐島及平壹島。高麗國王也為元朝提供了1萬軍隊,1500水手,900隻船和大批糧食。然而,人數多、輜重多的元南方軍隊行動遲緩,沒有按預定時間與東路軍會合,東路軍在等待無望的情況下,從合浦出發,侵襲日本對馬、一岐兩島後,進抵築前志賀島登陸。日本守軍已有前次抗擊蒙古的經驗,他們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構築防禦工事,並以精銳部隊開進志賀島(志賀島與九州之間有陸路可通),與東征元軍進行了激烈戰斗。」元軍戰敗,退至鷹島、對馬、一岐、長門等地,與姍姍來遲的江南軍會合。

然而會合後的元軍不但不積極進攻,反而因高麗、漢、蒙古統率之間的矛盾而不能協調作戰。這樣,蒙古軍在毫無蔭蔽的前提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兩方對峙達兩個月之久,蒙古軍隊無法取得勝利。兩個月之後,既8月15~16日,一場巨大的台風襲擊了日本海岸,在此次台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1/3,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漢文史料也記載到,由於元軍戰船「縛艦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台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統率範文虎臨陣脫逃,「獨帆走高麗」。蒙古人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總結教訓,反而於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東北女真人為他出征日本建造船隻、高麗人為他提供糧食。但由於國內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忽必烈終於在公元1286年屈服於客觀力量短缺的壓力,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至此,元朝與日本的軍事關系以元朝的失敗而結束。

忽必烈侵日失敗代表著當時具有最高軍事組織能力和技術水平的蒙古軍事力量、完全不適應與大陸作戰不同的海上登陸作戰,而事實上,在與蒙古軍隊對陣過程中,日本武士力量也同樣沒有真正的軍事優勢,其勝利是由於入侵蒙古所進行的跨海登陸作戰,本身其為復雜,要依靠大量的當時尚未被人類掌握的技術、諸如對台風天氣的預報和多波次連續登陸進攻。事實上蒙古軍隊在所有無法展開其騎兵優勢的戰場、如安南、爪哇、和高麗都遭遇了失敗,這也是蒙古擴張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過程。

而從亞洲體系的角度來看,蒙古侵日的失敗,使日本始終游離於東亞大陸體系之外,並保持著相應的入侵大陸的力量,蒙古入侵失敗後,很快發生的日本對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入侵,都從另一個角度證實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對蒙古元帝國秩序的威脅。而元朝的快速衰落,使其試圖建立大陸主導的東亞統一帝國秩序未能完成,而在中華帝國秩序外的日本、最終證明了是中國的心腹大患。

㈧ 元朝時攻打過日本嗎

元世祖忽必烈大帝早就有使日本臣服之心。至元三年(1266年)八月,忽必烈派兵部侍郎里德(一說黑的)、禮部侍郎殷弘出使日本,高麗向導將蒙古使臣引至巨濟島便返回,未能到達日本。次年六月,忽必烈再派里德等出使,嚴令高麗方面務必將使臣護送到日本。高麗國王派其朝臣潘阜等代替蒙古使節傳書,日本國執政的鐮倉幕府拒不答復元朝國書,潘阜等人不得要領而歸。至元五年(1268年),忽必烈第三次派里德等人出使日本。元使到達對馬島,仍被日本國拒之門外。後來在至元八年(1271年)和至元九年(1272年),忽必烈又兩次派秘書監趙良弼出使,也均被滯留於日本太宰府,未能進入其京都。

如此多年,5次通使不成,忽必烈決心使用武力。其實早在至元七年(1270年),忽必烈就曾下令在高麗屯田,儲備攻日糧餉。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命令屯戍高麗的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戰船900艘出征日本。後又設立征東元帥府,以忻都、洪茶丘為都、副元帥,軍隊增加到25,000人。十月,元軍從合浦(今朝鮮馬山)出發,直搗日本。日本天皇徵集藩屬兵10萬餘人迎戰。元軍攻佔對馬、一岐兩島,在肥前松浦郡、築前博多灣(今福岡附近)登陸。但在日軍堅決抵抗下,首戰只獲小勝,未能深入。不久,因台風將大部分戰船毀壞,加上已兵疲箭盡,元軍只得倉促撤回。因該年是日本龜山天皇文永十一年,故這場戰役在日本史上被稱為文永之役。

至元十二年(1275年)二月,忽必烈派禮部侍郎杜世忠等出使日本。杜世忠等一到日本,就被鐮倉幕府處死。這一消息直到至元十七年(1280年)才傳到元朝。於是,忽必烈決心再次征討日本。是年下半年,元朝征調軍隊(包括結集南宋新附軍),成立征東行省(亦稱日本行省)主持征伐大計。

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軍兵分兩路遠征日本。五月,征東行省右丞忻都、洪茶丘和都元帥金方慶率蒙、漢、高麗軍4萬人組成東路軍,乘戰船900艘,仍從高麗合浦出發,在築前去駕島登陸。遭到日軍頑強抵抗之後,東路元軍退至鷹島,轉攻對馬、一岐、長門等地。六月,行省右丞相阿塔海、右丞範文虎、左丞李庭、張禧等率新附軍及強行征發來的江南士卒共10萬人組成的江南軍,乘戰船3,500艘,從慶元(今寧波)、定海啟航。二路大軍約定六月以前會於壹岐島及平壺島。七月,兩路大軍在平壺島會合後,主力駐屯鷹島,偏師進屯平壺島,計劃分數路進攻太宰府。但是,元軍統帥之間不和,影響了軍務,加上日軍戒備森嚴,元軍在鷹島滯留達一個月之久。八月初一夜,元軍遭颶風襲擊,大部分船隻沉沒,軍士溺死者無數。初五,範文虎(南宋降將)臨陣脫逃,"獨帆走高麗(方回《桐江續集》卷32《孔端卿東徵集序》),竟把10多萬元軍將士遺棄在海島上。日軍上島後,元軍大部分將士背水戰死;數萬士卒被俘。戰俘們被日軍押往八角島做奴隸。此次背水大戰生還者概不足五分之一。此年為日本俊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日本史志稱這一戰役為弘安之役。

兩次出師失利,並未使忽必烈放棄征服日本的計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年初,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軍,建造船隻,搜集糧草,引起江南民眾的強烈反抗,迫使其暫緩造船事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再次下令大造戰船。年底,征調江淮等地漕米百萬石運往高麗合浦,下令禁軍五衛、江南、高麗等處軍隊於第二年春天出師,秋天集結於合浦。後因部分大臣反對,尤其還要對安南用兵,忽必烈才不得不於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月下詔罷征日本。此後,元朝雖然還有過征伐日本的議論和准備,但均未能實現。直至大元末,元朝和日本政府之間始終處於僵局。中日交往主要為民間貿易和僧侶間的往來。元朝政府對這種經濟和文化交流活動,採取了支持的態度(以上內容基本引自莫久愚、趙英主編《中國通史圖鑒》,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版)。

㈨ 元朝打過日本嗎過程結果

忽必烈征朝後組織江南工匠打造艦隊准備登陸日本,江南工匠對蒙古人不滿 再加上忽必烈崔工 造成艦隊船隻均未有打造龍骨。無龍骨的平底船抗不住海浪 又加上艦隊遇到台風 只有極少量蒙古兵登陸日本 由於是極少量而且日本人以逸待勞 所以盡數被日本人斬殺與海岸邊 從此日本有了「神風」 這個詞 日本人認為那次台風是吹走蒙古人的神風 二戰末期日本自殺式飛機也由此命名。

日本NHK電視台對這個做個紀錄片和研究。蒙古征日最大之謎就在於為什麼大量船隻是沒有龍骨抗不住海浪的江河船隻。一種說法是江南工匠故意的 應為蒙古人對海戰,船隻並不熟悉。第二種是無意的 應為江南工匠熟悉製造江河船隻或近海船隻,而且蒙古人害怕征討日本的事從南方與日本的海上貿易泄露 所以也沒有對工匠說明船隻用途,當然蒙古人自己對船隻也不熟悉。

㈩ 元朝十多萬大軍遠征日本,最後為啥只有三人拼船生還

因為元朝的造船技術很落後,根本無法海上行駛。因此遭遇風浪之後,只有三個人生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62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00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73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5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66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31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7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62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8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