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日本有哪些大會戰
Ⅰ 中國對日戰爭有哪些比較著名的戰役
第一戰役:淞滬會戰(先後兩次,中日雙方參戰部隊累計高達100萬人次,戰爭場面規模宏大,號稱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方幾乎出動了國民革命軍的所有精銳部隊,蔣介石親自指揮全局作戰。由於雙方均是大兵團作戰,武器以重裝備為主,故雙方均傷亡慘重,故戰場被稱為人血磨房和絞肉機)
第二戰役:徐州會戰(雙方參戰兵力達幾十萬人,在魯南和蘇北地區反復拉鋸作戰,其中,國軍在李宗仁、白崇禧的指揮下取得了著名的台兒庄大捷,一戰擊潰日軍兩大精銳師團的合圍)
第三戰役:太原會戰(包括忻口戰役、太原戰役、娘子關戰役和平型關戰役等一系列戰事,國民黨部隊損失極為慘重,兩名軍長陣亡,最後太原失守,但卻堅持貫徹了國民政府以時間換空間的戰略意圖)
第四戰役:武漢會戰(先後兩個階段,中日雙方參戰部隊高達100萬人次,日軍糾集十二個師團,配合海軍陸戰隊及飛機五百架分四路進攻武漢。國民政府則調集陸海空三軍,計有戰艦40餘艘,飛機100餘架,陸軍110個師總兵力約120萬人。)
第五戰役:長沙會戰(先後進行了三次,中日雙方參戰兵力達幾十萬人次,戰斗空前慘烈,雙方均動用了飛機、大炮和坦克,雙方均損失慘重,在會戰前夕,意外地發生長沙大火,使「焦土抗戰」 不幸成為了嚴酷的現實)
第六戰役:上高會戰(總指揮薛岳,副總指揮羅卓英,參戰主力74軍王耀武、張靈甫部隊取得萬家嶺大捷,幾乎全殲日軍松蒲106師團,是一次完勝日軍的大戰役,為74軍贏得抗日鐵軍的稱謂)
第七戰役:滇緬會戰(1944年初,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在滇緬邊境、即緬北進行反攻,全殲日軍兩個師團,重創日軍兩個師。同年春月,為打通中印公路,以中國駐印軍指揮官鄭洞國、孫立人、廖耀湘、黃伯韜、邱清泉率新一軍、新六軍反攻緬北,越崇山峻嶺,進擊新平洋,與日軍戰於太白家。三月五日,克孟關,後又克孟拱,密支那,發動滇西攻勢策應駐印軍作戰。同時,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指揮五個軍強渡怒江,發動滇西攻勢,策應駐印軍作戰,疊克日軍堅固據點龍陵、騰衡,直搗畹町。至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七日中國滇西軍與駐印軍會師芒友,完全打通中印公路,旋協同盟軍收復了緬北。)
第八戰役:桂南會戰(白崇禧指揮以杜聿明率領的第五軍為首的四個集團軍與南下日軍主力激戰,取得昆侖關大捷,摧毀日軍號稱「鋼軍」的精銳師團,殲滅日軍官兵達上萬人之多)
第九戰役:湘西會戰(抗日鐵軍74軍在此戰役中與其他中國部隊合圍痛擊西犯日軍主力,把幾萬日軍打得丟盔卸甲、潰不成軍,狼狽逃竄,取得一次戰役殲滅日軍達2萬餘人之多的雪峰山大捷)
第十戰役:百團大戰(八路軍彭德懷部發動的共產黨部隊規模最大的一次對日作戰行動,又稱「正太線破襲戰」,參戰部隊多達105個團,幾乎佔了八路軍總兵力的80 %,共發動了上百次大小戰斗和襲擊,共殲滅、俘虜日偽軍3萬餘人,彭德懷因此受到國民政府的嘉獎,成為共產黨部隊中名副其實的抗戰第一名將)
另外,還有:棗宜會戰(張自忠將軍在此戰役中英勇殉國)、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常德會戰、浙贛會戰、中條山會戰、鄂豫湘西戰役、豫南會戰、鄂西會戰、隨棗會戰等著名大會戰。
補充說明:除了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和1933年長城抗戰——即榆關、熱河、長城三大戰役外,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的八年間,國民革命軍先後發動大型會戰22次,重要戰斗1117次,小型戰斗28931次,陸軍陣亡、負傷、失蹤3211419人,空軍陣亡4321人,毀機2468架;海軍艦艇損失殆盡;其中壯烈犧牲在抗日戰場上的國民革命軍將軍即達200餘
Ⅱ 國軍與侵華日軍大型會戰及其簡介
1,淞滬抗戰 (第一次,1932年1月-1932年3月)
2,熱河抗戰 (1933年2月-1933年2月)
3,長城抗戰 (1933年1月-1933年5月)
4,綏遠抗戰 (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5,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
6,平津作戰 (1937年7月)
7,淞滬會戰 (第二次,1937年8月-1937年11月)
8,南口戰役 (1937年9月)
9,平型關戰役 (1937年9月) (註:由劉茂恩將軍第十五軍為主力,國軍此役傷亡很大,歷史上有『平型關戰役』,而沒有C.P欺世盜名的所謂』平型關大捷)
10,忻口戰役 (1937年10月)
11,太原會戰 (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12,娘子關戰役 (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13,太原保衛戰 (1937年11月)
14,南京戰役 (1937年12月)
15,徐州會戰 (1938年2月-1938年5月)
16,台兒庄戰役 (1938年3月-1938年4月)
17,武漢會戰 (1938年8月-1938年10月)
18,廣州戰役 (1938年10月)
19,南昌會戰 (1939年3月-1939年4月)
20,隨棗會戰 (1939年5月)
21,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939年10月)
22,桂南會戰 (1939年11月-1940年2月)
23,昆侖關戰役 (1939年12月-1940年1月)
24,棗宜會戰 (1940年5月-1940年6月)
25,上高會戰 (1941年3月-1941年4月)
26,晉南戰役 (1941年5月-1941年6月)
27,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941年10月)
28,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1942年1月)
29,香港保衛戰 (1941年12月)
30,滇湎路戰役 (1942年3月-1942年9月)
31,鄂西會戰 (1943年5 月-1943 年6月)
32,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1944年1月)
33,豫湘桂會戰 (1944年4月-1944年12月)
34,豫中會戰 (1944年4月)
35,長沙會戰 (1944年5月)
36,衡陽保衛戰 (1944年6月-1944年8月)
37,桂柳會戰 (1944年8月)
38,緬北滇西戰役 (1943年10月-1945年3月)
39,密支那戰役 (1944年5月-1944年8月)
40,強渡怒江戰役 (1944年6月-1944年7月)
41,雪峰山會戰 (1945年4月-1945年6月)
42,桂柳反攻戰役 (1945年4月-1945年8月)
至於詳細你看下面的參考資料吧http://www.cqzg.cn/viewthread-676416.html
Ⅲ 抗日戰爭時期三大戰役是什麼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2、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臨危出征,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迴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3、台兒庄戰役:
台兒庄大捷,又稱台兒庄戰役、魯南會戰或血戰台兒庄。台兒庄戰役的起止時間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戰役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台兒庄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
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 (日軍自報傷亡11984人 )。
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3)中國和日本有哪些大會戰擴展閱讀:
時代背景
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制,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並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
在內外交困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沖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中國背景
自衛抗戰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企圖在華北製造第二個滿洲國。為確保首都安全,中國統帥部遵照國防計劃甲案,陸軍集中兵力准備殲滅上海的三千日軍海軍陸戰隊,海軍堵塞江陰全殲日軍長江艦隊。後機密泄露,日本長江艦隊倉皇逃出長江口。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等兩人駕車闖入上海虹橋機場挑釁,被駐軍保安隊擊斃。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動下,國民政府第二天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並於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 ,試圖趕敵下海。
Ⅳ 中國軍隊抗擊日本的三次重要戰役是什麼。
個人認為是
淞滬會戰:抗日戰爭中首次大規模對日作戰
長沙會戰:前後四次,前三次都成功的阻擋了日軍的進攻,可以說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滇緬戰爭:中國遠征軍出國作戰,保住了國際支援路線
Ⅳ 中國和日本的重大戰役
抗日戰爭重大戰役
盧溝橋事變 1937.7.7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獨佔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中國第29軍和日軍在盧溝橋展開激戰。以此為標志,中國全國性抗日戰爭爆發。 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937年11月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8月至1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在上海地區對日軍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此戰歷時3個月,中國軍隊雖多,但分散在各自防區死打硬拼,注重正面防禦,忽視側翼安全;日軍裝備優良,採取正面強攻戰術,卻屢遭挫敗,後改從側後登陸,迂迴成功。日軍參戰兵力達9個師20餘萬,傷亡4萬多;中國軍隊有60餘萬兵力投入作戰,傷亡16萬餘人。淞滬守軍浴血奮戰,使日軍被迫轉移戰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為中國沿海工業的內遷贏得了時間,激發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忱。 太原會戰 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1937年10月至1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此戰中,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八路軍在會戰中有力地配合友軍作戰,平型關伏擊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忻口會戰大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牽制了日軍沿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南下的作戰行動。惟娘子關方面防範疏漏,被日軍乘虛而入,致會戰失敗。 太原會戰--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戰役發生於1937年9月中旬,由於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佔領大同後,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為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待機。最終以八路軍取得勝利告終。此次戰役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給日軍最精銳的部隊板垣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殲滅性打擊,從而高長中華人民的反侵略志氣,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
•南京保衛戰,是1937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上海淞滬會戰中失利後展開的一次保衛上海以西僅300餘千米南京的作戰。該戰役由唐生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指揮15萬國軍與日軍抵抗作戰。由於國民黨當局在戰役組織指揮上出現了重大錯誤,戰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後決定突圍時又未擬定周密的撤退計劃,更沒有經過參謀作業,致使守軍在突圍中,自相踐踏,爭相奪路,損失慘重,國軍的抵抗就此瓦解。12月13日,南京淪陷,不足五萬人的日軍入城,由此開始了連續八個多月對三十多萬戰俘平民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 徐州會戰 1938年2月-1938年5月
徐州會戰,是1938年2月至5月,中國第五戰區部隊與日軍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各一部,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防禦戰役。
台兒庄大捷 1938年3月-1938年4月 •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巨大勝利。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消滅了日寇大量有生力量。同時,也有數萬華夏英雄兒女為國捐軀。戰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孫連仲、張自忠、仵德厚、田鎮南、關麟征、池峰城、王銘章等抗日名將火線指揮。 武漢會戰 1938年8月-1938年10月
•武漢會戰(稱為武漢保衛戰)是抗日戰爭中一場大規模戰役,超過一百萬名國民革命軍在蔣介
石的領導下防守武漢,以抗擊由畑俊六指揮的日本帝國陸軍,戰場在長江南岸及北岸,橫跨安徽省、河南省、江西省及湖北省,該戰役共進行了四個半月,是整個抗日戰爭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和最出名的戰役。 武漢會戰
•四二九空戰大捷 萬家嶺大捷 • 武漢陷落 陷入相持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939年10月
第一次長沙戰役(又稱為「第一次長沙會戰」、「湘北會戰」),指1939年(民國28年)9月至10月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第九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本軍隊進行的防禦戰役。這次戰役是繼「二戰」歐洲大戰爆發後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攻勢。 栆宜會戰 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棗宜會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日本軍隊駐武漢的第11軍對中國第五戰區部隊發動的一場作
戰,會戰以日軍佔領宜昌而結束。 栆宜會戰
張自忠將軍陣亡,襄陽,宜昌淪陷,第五戰區損失慘重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0月6日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12.23--1942.1.6
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盟軍方面獲得的第一個勝利。就中國戰場而言,此戰是以武漢會戰結束為標志的戰略相持階段中,至1945年5月國軍方面獲得的最大戰役級別的勝利。日軍投降前的湘西會戰(又稱雪峰山會戰,日方稱為芷江、老河口作戰)都無法與之相比。雖是慘勝,但是第三次長沙會戰,是8年抗戰中,國軍少數值得一提的會戰
湘西會戰 1945年4月-1945年6月
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戰役,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稱「芷江作戰」。戰爭起於1945年4月9日,止於6月7日。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餘人,戰線長達200餘公里。湘西會戰最後一仗主戰場為雪峰山東麓的洞口縣的高沙、江口、青岩、鐵山一帶。戰役以日本軍隊戰敗而結束。 湘西會戰
武陽大捷 日軍敗退
Ⅵ 抗日戰爭消滅了多少日軍22次大會戰中國勝了哪幾次
關於抗戰中打死了多少鬼子,一直是一個爭議很大的話題。尤其是在網路上,關於抗戰殲滅日軍的數字更是越寫越少,其中以兩個數字出現的更多,45萬和20萬稍多。45萬的數字,是一些抗戰史學家,根據日本史料調查統計出來的,不到20萬稍多的數字,是供奉在靖國神社裡的牌位數。
戰爭中對方的陣亡數字,通常以對方的統計為最准,因為打完仗統計一下還剩下了多少人,精確地陣亡數字很簡單就能算出來。45.5萬和不到20萬的數字,都是根據日方的資料得出來的,再加上我們寫在歷史課本上的消滅日軍數確實人為水分很大,以至於當這兩個數字頻繁出現在了網上,搞得很多的人都產生了一個相當郁悶的疑問——八年抗戰我們付出了近兩千萬人的生命,難道就打死了這么點的鬼子?但實際上抗戰里我們打死的鬼子,遠比供在靖國神社裡的牌位數多,也比某些所謂史學家根據日本史實統計出來的數字多。因為日本史料里所記載自己記載傷亡數字,縮去的水分比我們增添的水分一點都不少。
最典型的例子是中途島海戰,日軍四艘航母被擊沉,陣亡3500餘人,美軍一艘航母被擊沉,僅陣亡了300多人,但日本大本營卻是大肆宣揚擊沉兩艘美軍航母,並將本方的傷亡縮小到了和美軍相當的數字。為此京還為「太平洋上的赫赫皇威」組織了提燈遊行,令德國為大日本皇軍的「重大勝利」而深受鼓舞。另外的一個例子就是諾門坎戰役。關東軍總部公布的陣亡人數為7696人,負傷人數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數為1021人。這樣的傷亡數字一看就有問題,因為受傷的人數與陣亡的人數太接近了,這在戰爭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雖然蘇聯公布的殲敵數也是一貫地有浮誇,但從整個戰役的日軍參戰部隊損失來看,前線的步兵第23師團、第7師團、第8國境守備隊、第一獨立守備隊和第1坦克師團幾乎全軍殆盡,得意保持住建制撤回來的只有一個騎兵聯隊,由此可以看出日軍在諾門坎戰役的真實陣亡數字遠比不到八千人多得多。
與美、蘇兩大軍事強國交戰會縮報傷亡,那麼與國力遠不如其的中國交戰,為了維護大日本皇軍天下無敵的尊嚴,顯然日軍更是會大幅的縮報傷亡數字。淞滬會戰,作為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日方總共投入30餘萬兵力,中方總共投入70多晚兵力,雙方百萬大軍慘烈焦灼地鏖戰了三個多月,日軍在會戰結束後前期公布的陣亡人數卻僅為900多人,此後把傷亡數字增加了2300人,再之後又增加到了4000多人,最終定格在了9900餘人,卻也顯得甚是微妙沒有過萬。至今淞滬會戰日軍究竟陣亡了多少,仍是一個無法確定的數字,因為最能真實反映本方陣亡人數的日本戰報里,逐次增加陣亡的匯報可考性實在太低。不過在一名日軍老兵所寫回憶錄關於淞滬會戰的敘述里,提到了其所在的中隊打得只剩下了十幾個人,並提及其所屬聯隊最後也只剩下了不到四分之一,光進攻上海火車站就死了九百多人,從這名日軍老兵的回憶錄中可見淞滬會戰之慘烈,同時也無形中表露出日軍在淞滬會戰的陣亡人數肯定是更多。
為了維護大日本皇軍天下無敵的尊嚴,在與正規的國軍交戰時會縮報傷亡,與武器裝備低劣的八路軍游擊隊交戰時,日軍縮報傷亡的程度更是達到了誇張程度。例如關家堖戰役,一個大隊的日軍闖入了八路軍總部腹地,搗毀了八路軍千辛萬苦建立起的水腰子兵工廠,為此惹惱了並不想與日軍打大仗的八路軍,正好一個大隊的日軍是孤軍深入,於是八路軍集中兵力將該大隊日軍包圍在山上發起了總攻。此戰役雖不像亮劍小說里寫的全殲了川崎大隊,但確確實實殲滅四百多日軍,將川崎大隊消滅了大半,要不八路軍的面子實在也沒地方放了。而次戰役在日軍的戰報上,卻是宣傳說僅陣亡了死61人,不過真是一個整編大隊的只死了61人,就選擇逃跑全線撤入了戰斗,實在也太有辱於皇軍士兵視死為榮的名聲啦。
現在如按日本人認可的陣亡人數,他們總共才死了40萬多一點的士兵,因為只有這40萬鬼子,「玉碎」後得以「光榮」地把牌位擺進了靖國神社。現在日本的右翼分子,對其在二戰中的陣亡數字,都堅信的是只有擺了牌位的這40萬人。現在我們的某些喜歡妄自菲薄的人,得出的抗戰中僅消滅了20稍多日軍的數字,也主要依據靖國神社裡的牌位統計出的。因為在靖國神社裡的牌位,從1937到1941年死在中國的鬼子,是191250個,而我們在抗戰中消滅的鬼子,又主要是在37年到39年的全面防禦階段打死的,所以根據靖國神社裡19萬的牌位,我們的某些人給出了自認精確的數字,20萬稍多一點點。但其實傻子都能看出來,靖國神社裡的牌位是有問題的。因為關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牌位,算上太平洋戰爭和中國戰場的陣亡數字,在靖國神社裡總共只有21萬個牌位,但顯然在太平洋被美軍打死的鬼子就遠比這個數字多得多。
根據日本史實統計出來的45.5的數字,可信度其實也不大。因為日本當年記錄當年陣亡數字的資料,在投降前為毀滅罪證都銷毀了,其實留下來也沒多大參考價值,如前邊所說很多都被縮水了。
那麼我們究竟在抗戰中消滅了多少鬼子呢?七十年代日本的經濟復甦後,一些二戰學者本著要為國人證名的態度,曾在民間搞過一次大規模的調查,目的是讓更多的「先輩」得以將牌位供奉進靖國神社,得出的結論是死在中國戰場的軍人超過了80萬。這一數字雖然是在民間調查出的,但可信度還是很高的,當時離二戰結束尚不甚久,誰家有先人死在戰爭中,又是什麼時候死在了什麼地方,通過詢問其後人自然可以得出來。不過這一數字並不包括朝鮮籍日軍,雖然在二戰時被算作了日本人,眾多的朝鮮人改了日本名參加了軍隊,但戰敗後卻又被剝奪了做日本人的資格。而當年侵華日軍里朝鮮籍士兵最高達40%,既然有80萬真正的鬼子被打死,那麼朝鮮籍日軍至少也得死個十萬二十萬的。所以從日本學者根據民間統計得出的數字,說我們在抗戰中打死了近百萬日本鬼子,這一結論 還是非常值得可信的。
Ⅶ 日本和中國的戰爭有哪些
中日第一戰:白江一戰,鎮倭千年
時間:唐代1300年前
交戰雙方:中華[唐],日本[倭]
結果:日本大敗,近1000年不敢與我中華再戰
中日第二戰:元朝伐倭戰役
時間:元代
交戰雙方:中華[元],日本[倭]
結果:元,宋,朝聯合水軍大勝日本,後因台風來襲失敗
中日第三戰:明代抗倭戰役
時間:明代
交戰雙方:中華[明],日本[倭]
結果:倭寇戰敗,退出我東南沿海
中日第四戰:明代援朝抗倭戰役
時間:明代
交戰雙方:中華[明],日本[倭]
結果:倭寇戰敗,退出朝鮮,領袖豐臣秀吉病亡
中日第五戰:清日甲午戰爭
時間:清代
交戰雙方:中華[清],日本[倭]
結果:清朝大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中日第六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時間:20世紀
交戰雙方:中華民國,日本[倭]
結果:日本戰敗,宣布無條件投降
綜上所述,中日歷史上6次戰爭,中方4勝2敗,占據絕對優勢!!!
還有一種說法是4戰,即除去明朝沿海抗倭戰爭,將甲午到抗戰勝利合為一戰。
個人認為應去除蒙元對日本的戰爭,因為那時與中國無關,中國正是亡國期
Ⅷ 共產黨跟日本人打過哪些仗
一、平型關大捷,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
二、雁門關伏擊戰,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第716團在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地區對日軍汽車運輸隊進行的伏擊戰斗。
三、夜襲陽明堡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為配合正面戰場的忻口戰役,在山西代縣襲擊日軍飛機場的戰斗。
四、忻口戰役從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歷時二十一天。參加作戰的部隊有閻錫山的晉綏軍、國民黨的中央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這次戰役是由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朱德、衛立煌、黃紹竑副之)指揮實施的太原會戰的中心戰役。
五、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