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打掉日本多少土地
㈠ 元朝最強盛時的領土面積多大佔領了現今的哪些國家
1310年元武宗時期,元朝與察合台汗國瓜分窩闊台汗國,元朝取得窩闊台汗國的漠西領土,國土面積達1372萬平方公里(北疆以北緯55°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則有2267萬平方公里 。
佔領了現今的國家(部分領土)有:蒙古、俄羅斯、阿富汗、克什米爾、朝鮮、韓國、緬甸、泰國、印度、哈薩克。
元朝疆域所及,東起白令海,西至阿姆河下游,北達北冰洋,南及南海。略有今我國及蒙古人民共和國全境,蘇聯鄂畢河、額爾齊斯河以東的西伯利亞地區。
以及巴爾喀什湖至阿姆河的中亞地區,兼及阿富汗東北部,克什米爾東部,鍚金、不丹全境,緬甸、泰國北部,及越南西北部一隅。其版圖超過漢、唐盛世,形成為歷代王朝中最大的疆域。
(1)元朝打掉日本多少土地擴展閱讀
遠征海外
滅宋後,忽必烈對鄰近諸國發動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至元十一年(1274年),侵日本遭遇颶風,無功而還。
至元十八年(1281年),又分兩路進攻日本,由唆都率蒙古、漢軍、高麗軍從高麗東渡對馬海峽,範文虎率新附軍(元政府收編的南宋軍隊)從慶元(浙江寧波)浮海北進。元軍在日本鷹島遇颶風,戰船多壞,將卒溺死者眾,又遭日軍掩殺,幾乎全軍覆沒。
至元十九年(1282年),遣唆都從廣州渡海攻佔城,連戰逾年。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至二十二年(1285年),鎮南王脫歡(忽必烈子)發兵侵安南(越南北部),命唆都從占城北上助戰,南北夾攻。
安南王撤離都城,其主力走匿山林,避免與元軍決戰;待元軍疲憊,又出而攻擾。五月,脫歡因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被迫退師。唆都戰死。
至元二十年(1283年)、二十二年(1285年),元兵兩次從雲南出侵緬國(緬甸),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進至蒲甘,迫緬國定歲貢方物後退回。同年再侵安南,次年以糧盡師老北還。
二十九年(1292年)十二月,史弼、亦黑迷失、高興從泉州起航出侵爪哇(印尼爪哇島)。爪哇統治者降元,並請元軍助討其敵國葛郎,打敗葛郎王以後復舉兵拒元,元軍力竭退師。
㈡ 成吉思汗以及元朝時打過日本芒請詳細描述成功了芒佔領日本領土沒有
試圖打過,不過元朝的造船技術太爛,比南宋倒退了很多,又不懂科學,沒有航海技術,遇到大風,就藏身魚腹了
宋朝是海上老大,可惜不做霸主,便宜阿拉伯人了
㈢ 元朝曾派大軍遠征日本,為何遭遇慘敗呢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一個朝代 。北到蒙古、西伯利亞北冰洋,南到南海,西到西藏雲南,東至外興安嶺等地。甚至曾經一度帶兵打到了歐洲地區,後來又撤退回來。在近代,我們經常被日本所欺壓。但是在歷史上最強大元朝,我們一度成為日本的夢魘。
Δ圖片來源於網路
屋漏偏逢連夜雨,沒過多久,太平洋海面上又颳起了颶風,其劇烈程度是第一次的數倍。這次前來的船隻,大半被毀。元軍統帥範文虎“自擇堅好船去之,棄士卒十餘萬於山下”。日軍得知元軍動向後,趁機大舉進攻,將殘留的十餘萬人斬殺殆盡。
此次戰役,最後以失敗告終。“十萬之眾,得還著三人耳”。其實這個三人是虛指,但是絕對的不多。兩次失敗都是因為沒有考察好日本當地海域的狀況,以及日本寧死不屈的勇氣。
㈣ 成吉思汗以及元朝時打過日本請詳細描述成功了芒佔領日本領土沒有
打過好幾次,都因為天公不作美,還上風浪極大,中途班師,不然的話日本列島指定人口減半
㈤ 忽必烈第二次征戰日本時,元朝的版圖有多大版圖有多大
元面積全盛時期達到了4300萬平方公里
㈥ 元朝攻打日本
1、因為元朝要一統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元朝並沒有把日本打下來,下面簡述一下歷史上元朝攻打日本的過程吧。其實不是上天在幫日本人,而是與當時元朝人對海洋氣候的不了解是有必然聯系的忽必烈有兩次攻擊日本。
2、第一次東征日本,發生於1274年。原因是日本不肯臣服於元朝。於是,忽必烈決心用武力征服日本。1274年11月,元水軍從高麗合浦(韓國鎮海灣馬山浦)出發,駛向對馬島。元軍第一次東征日本失敗告終。
3、第二次東征日本,發生於1281年。此次,元軍調集了重兵分兩路東征。東路軍戰船900艘,官兵4萬人,從高麗合浦出發。江南軍戰船3500艘,官兵10萬人,從慶元(今浙江寧波)出發。兩軍約定在壹岐島會師。6月,東路軍攻佔對馬,壹岐島,沒有按約定等待江南軍,便搶先攻擊博多灣。元軍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失敗告終.
㈦ 我想知道元朝對日本的戰爭,越詳細越好
元朝及高麗入侵日本之戰(公元1274年、1281年、元至元十一年、十八年,日本天皇文永十一年,弘安四年)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絕無的兩個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後、建立了以華夏農耕中國為核心區域、但同時跨越游牧區域和漁獵區域的、完全不同於傳統農耕中國的中國正統朝代之一。元朝是由發源於中國西北方的中歐草原地帶的蒙古人建立,而蒙古人是世界性的游牧民族向定居民族和農耕區域發動全面擴張歷史中最成功的民族,在其興旺的頂峰,建立了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蒙古帝國分裂後,其分裂的碎塊構成了今天世界體系中一些最重要的國家,而蒙古人在東亞的經營,事實上為在疆域擴張問題從本質里保守的華夏中國,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擴張和融合的時期。
今天的中國大地域版圖,首先是在元代中國初步成形的,所以元代中國同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正統地位、而且為後世中國留下重大遺產的朝代。元代同樣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絕無的主動向周邊區域擴張全面發動戰爭、以期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安全秩序的時期,僅這一點,就足以使元代與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朝代有重大區別。而從現代國家和國際體系的眼光來觀察,元代的周邊擴張其實同樣代表著一種經濟和安全的理性,既盡可能地擴大核心統治體系的范圍,消除任何潛在的破壞秩序的可能,同時創造大地域的貿易交換。
從安全和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元代中國的對外擴張其實有很多資本主義和大工業生產興起後的現代性,而元代對日本的二次戰爭和戰爭失敗,同樣是影響了隨後中日各自歷史的重大戰爭事件。自從唐代後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國脫離外交關系長達4個世紀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企圖改變這種情況,使日本與其他政權和民族一樣臣服於蒙古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忽必烈數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為日本政府拒絕。
公元1270年,蒙古使節第五次到達日本,傳達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貢,蒙古人即將出兵,當時18歲的日本執政者北條時宗(1251~1284)堅決拒絕這一要求,並壓制了其他人的妥協態度,下令西國的守護和地頭准備防禦。忽必烈聞此訊後,抑制不住五次遣使、五次被拒絕的憤怒與恥辱,他不顧蒙古與南宋激戰正酣,下令准備軍隊、船隻、糧餉,向日本發起戰爭攻勢。日本軍隊也在北條時宗的命令下嚴陣以待。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風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魯輕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載士卒一萬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為此高麗人、漢人被迫造船、運糧餉,充當士兵,他們深受其害。但忽必烈執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虜驚四境而歸」。其實元朝軍隊僅僅在戰爭開始階段取得了一些戰果。以後則屢戰屢敗。
盡管日本人的武器無法與蒙古人的長距離武器相匹敵,他們的指揮官也不如久經戰場考驗的蒙古軍隊領袖那樣有經驗,但他們擅長於面對面的搏鬥,而戰斗過程中突然降臨的暴風雨使蒙古軍隊和船艦在退往曠海中時損害慘重,他們不得不無功撤退。蒙古人第一次東征日本以失敗告終。這在蒙古興起後的戰爭史中極其罕見的。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海戰中破滅。
忽必烈聽到征服日本失敗的消息後,感到非常震驚,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攜書前往日本,並以強硬的態度要求日本納貢,否則將訴諸於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絕了元朝統治者的要求並處死了使節。忽必烈與他的祖父一樣,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懲罰日本國,他一方面招募軍隊、籌集資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貢,否則元軍將至。北條時宗再次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並積極策劃遠征高麗。忽必烈別無選擇,他於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殺使臣為由,結集南宋新投降的十萬人組成一支大軍遠征日本。兵分兩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麗、漢軍四萬,從高麗渡海;阿塔海、範文虎、李庭率新附軍乘海船九千艘,從慶元、定海啟航。
元朝的二路大軍約定六月以前會於壹岐島及平壹島。高麗國王也為元朝提供了1萬軍隊,1500水手,900隻船和大批糧食。然而,人數多、輜重多的元南方軍隊行動遲緩,沒有按預定時間與東路軍會合,東路軍在等待無望的情況下,從合浦出發,侵襲日本對馬、一岐兩島後,進抵築前志賀島登陸。日本守軍已有前次抗擊蒙古的經驗,他們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構築防禦工事,並以精銳部隊開進志賀島(志賀島與九州之間有陸路可通),與東征元軍進行了激烈戰斗。」元軍戰敗,退至鷹島、對馬、一岐、長門等地,與姍姍來遲的江南軍會合。
然而會合後的元軍不但不積極進攻,反而因高麗、漢、蒙古統率之間的矛盾而不能協調作戰。這樣,蒙古軍在毫無蔭蔽的前提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兩方對峙達兩個月之久,蒙古軍隊無法取得勝利。兩個月之後,既8月15~16日,一場巨大的台風襲擊了日本海岸,在此次台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1/3,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漢文史料也記載到,由於元軍戰船「縛艦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台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統率範文虎臨陣脫逃,「獨帆走高麗」。蒙古人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總結教訓,反而於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東北女真人為他出征日本建造船隻、高麗人為他提供糧食。但由於國內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忽必烈終於在公元1286年屈服於客觀力量短缺的壓力,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至此,元朝與日本的軍事關系以元朝的失敗而結束。
忽必烈侵日失敗代表著當時具有最高軍事組織能力和技術水平的蒙古軍事力量、完全不適應與大陸作戰不同的海上登陸作戰,而事實上,在與蒙古軍隊對陣過程中,日本武士力量也同樣沒有真正的軍事優勢,其勝利是由於入侵蒙古所進行的跨海登陸作戰,本身其為復雜,要依靠大量的當時尚未被人類掌握的技術、諸如對台風天氣的預報和多波次連續登陸進攻。事實上蒙古軍隊在所有無法展開其騎兵優勢的戰場、如安南、爪哇、和高麗都遭遇了失敗,這也是蒙古擴張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過程。
而從亞洲體系的角度來看,蒙古侵日的失敗,使日本始終游離於東亞大陸體系之外,並保持著相應的入侵大陸的力量,蒙古入侵失敗後,很快發生的日本對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入侵,都從另一個角度證實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對蒙古元帝國秩序的威脅。而元朝的快速衰落,使其試圖建立大陸主導的東亞統一帝國秩序未能完成,而在中華帝國秩序外的日本、最終證明了是中國的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