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什麼大戰
『壹』 1870年到1920年日本發動哪些侵華戰爭
1870年到1920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有:
1874年5月,日本出兵3600餘人入侵我國台灣,殘酷屠殺我國高山族同胞。10月,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專條》,承認琉球(現沖繩縣)為日本保護國,並賠償日本兵費50萬兩白銀。
1879年染指清朝朝貢國琉球國,並改設為沖繩縣。
1894年7月,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突然襲擊在豐島海面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軍,10月,日軍分兩路侵犯我國遼寧省。11月,日軍佔領大連、旅順。日軍進入旅順後,見人就殺,在4天3夜的大屠殺中,全市2萬多中國人全遭殺戮。
1895年2月,日軍從水陸兩路夾攻駐威海衛中國海軍。
1898年日本強行將福建劃為其勢力范圍。
1900年5月,日、俄、英、美、德、法、意、奧八國聯軍進犯北京。
1905年1月,日軍再度佔領旅順。
年底,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獲得在我國東北南部之特權。
1906年6月,日本成立了掠奪我國東北資源的大本營「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
1907年7月,日本與法、俄簽訂秘密協定,把南滿和福建定為日本勢力范圍。
1914年8月,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把山東黃河以南地區劃為對德「作戰。
1915年5月,日本以最後通牒方式,迫使袁世凱接受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
1918年日軍開抵哈爾濱,攫取哈爾濱至長春的鐵路管理權。
『貳』 歷史 日本哪三次侵華戰爭(要詳細)
摘要 第二次日本侵華戰爭
『叄』 日本和幾個國家打過
和日本打過戰的有中國、美國、緬甸、俄國、朝鮮。
1、抗日戰爭(日本和中國)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2、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
日俄戰爭(英語:Russa-Japanese War;日語:日露戦爭;俄語: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是指1904年到1905年間,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而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列強之間戰爭。
日俄戰爭以俄羅斯帝國的失敗而告終。戰爭暴露了帝國的弊端,導致了1905年革命的爆發,動搖了沙皇的統治。日本經過戰爭跨入列強的行列。
這次戰爭地區跨度極大,橫跨整個西伯利亞。許多高科技發明被應用於戰爭。
3、緬甸抗日戰爭(日本和緬甸)
緬甸抗日戰爭是指在1940年代由於日本入侵緬甸而導致的緬甸人民抵抗日本的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抗日戰爭一直堅持到1945年日本投降。
1942年初,日本侵佔馬來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
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這時,在英國的求助下,中國方面以杜聿明為代理司令長官,集合中國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
但在這之前緬甸首都仰光已被日本攻佔。遠征軍第200師與日軍在緬甸同古展開交火。然而日軍在飯田祥二郎指導下率優勢兵力兵包圍了同古,迫使中國遠征軍突圍。
不過,中國遠征軍在孫立人等將軍的指揮領導下,在緬甸曾多次擊敗日軍的進攻,拖住了日本的力量。
不久,中英兩國軍隊預定在曼德勒籌劃會戰,但日軍在同時奪取了英軍控制的仁安羌,並領兵迂迴至中國軍隊背後。英軍開始向印度方向逃避,令中國遠征軍右翼暴露,結果聯合作戰失利,遠征軍被迫後退。
在日軍的不斷打擊下,英軍一路潰敗,最後全部逃至印度。4月29日,中國軍隊與後方聯系的要點臘戍被日軍佔領。遠征軍被迫兵分三路:一路退往印度,另兩路分兵撤回中國境內。
最終緬甸失陷,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200師師長戴安瀾率部突圍時犧牲。
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緬甸被日軍佔領後,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
4、太平洋戰爭(日本和美英等)
太平洋戰爭(英語:Pacific War,日語:太平洋戦爭、大東亜戦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英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期間進行的戰爭,范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東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先導,以日本投降結束,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八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
5、朝鮮半島抗日戰爭(日本和朝鮮/韓國)
朝鮮半島抗日戰爭又稱韓國獨立運動(韓語:한국의 독립운동)是指1910年日本迫使韓國和日本簽訂日韓合並條約(日韓合並),朝鮮半島變相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之後,朝鮮半島民眾持續30多年的要求實現民族獨立的反日斗爭。
1919年的「三一運動」是獨立運動的第一個高潮,韓國獨立人士於中國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1932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上海策動了舉世震驚的虹口公園爆炸案。
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後,上海被日本攻下,臨時政府的核心人員十餘人流亡到了重慶。從1939年到1945年抗日戰爭期間,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重慶組織光復軍。
光復軍利用其通曉日語的優勢,主要從事書寫標語、對敵廣播喊話等瓦解敵軍工作以及審訊敵軍俘虜、破譯敵軍口令等工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俄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抗日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太平洋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朝鮮半島抗日戰爭
『肆』 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叫什麼名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伍』 日軍侵華戰爭是哪一年開始的啊,什麼時間
日軍侵華戰爭於1931年9月開始。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挑起局部侵華戰爭,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蓄意製造的侵華戰爭開端。
日本自發動甲午戰爭後,從中國東北獲得了巨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利益,已把中國東北視為生命線。東三省保安司令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後,積極發展東北經濟,並得到英美等列強支持。
這引起了日本尤其是軍部的恐慌和反對,他們叫嚷:中國開港築路侵犯了日本「在滿蒙的特殊利益」,到了下決心「解決滿蒙問題」的時候了。為入侵中國東北,日軍進行了一系列的策劃和准備,其中包括:偵察地形,擬定作戰計劃;調兵遣將,加緊軍事部署;頻繁挑釁,製造各種借口;利用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狂熱煽動侵華戰爭。
(5)日本什麼大戰擴展閱讀:
「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駐中國東北的侵略軍——關東軍自行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以此為借口,突然襲擊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
9月19日晨,日軍侵佔沈陽,隨即在幾天內侵佔安東(今丹東)、海城、營口、遼陽、鞍山、鐵嶺、本溪、撫順、四平、長春、吉林等20多座城市及周圍廣大地區。
9月,遼寧(除錦州及遼西)、吉林兩省淪陷。11月,黑龍江省基本淪陷。1932年1月,錦州及遼西地區淪陷。2月,哈爾濱淪陷。至此,在短短四個多月內,整個東北百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淪為日本的佔領地。
『陸』 日本發動過幾次戰爭
日本發動過七次對外戰爭,參與過八次對外戰爭,其中有六次與我國交戰,七次在我國土上交戰!
第一次大舉入侵朝鮮,日軍被明朝援軍擊潰!
第二次抱著英國大腿,參加了八國聯軍!
第三次還是入侵朝鮮,擊敗了北洋水師!
第四次為獨占遠東,與俄國激戰我國東北!
第五次入侵山東半島,擊敗民國軍隊和青島德軍!
第六次918入侵我國東北(第一次淞滬抗戰是918餘波)!
第七次77事變開始發動全面侵華!
第八次突襲珍珠港,開啟美日之戰!
『柒』 日本對中國發動的兩次戰爭是
日本對中國發動的兩次戰爭是:
1、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是指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
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2、抗日戰爭:
1931年9月18日,日軍進攻沈陽,九一八事變爆發,由於當局的不抵抗,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佔領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抗戰爆發,中日軍隊第一次全面對抗和較量。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日甲午戰爭的影響:
甲午戰爭失敗標志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
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志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斗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捌』 日本侵華戰爭歷史上有幾次,中國敗了幾次
日本正式的侵華戰爭有兩次:
一、甲午918入侵東北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綜合國力越來越強大,而此時的清朝,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狀態,一個個不平等條約,一次次的割地賠款,此時的日本再也忍不住寂寞,將矛頭指向中國。
1874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出兵打過台灣,侵佔中國附屬國流球,並將其改為沖繩。
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當時清朝的北洋艦隊,可是亞洲第一的艦隊,看似強大的北洋艦隊實戰中確實不堪一擊。
日本成為亞洲的暴發戶。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庫平銀;艦艇等戰利品的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而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日本第一次嘗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大他們侵略領土的慾望。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二、近代抗日戰爭
1900年,日本派兵參加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4年至1905年,日俄在中國東北開戰,侵犯了中國主權。1915年,提出二十一條。
一戰時,日軍進攻駐山東的德軍,其間屢犯暴行。
1926年,日軍炮擊大沽口,驅趕馮玉祥。
1928年,出兵濟南,製造濟南慘案。
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三省。
1932年,一二八事變,進攻上海。
1933年,熱河事變,攻佔山海關和熱河,並進犯長城其他各口。
1935年,華北事變,策劃華北五省獨立。
1936年,進犯綏遠,被中國守軍擊退。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八一三事變,日本全面侵略中國
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總共八年抗戰,最終取得了勝利。中華民族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8)日本什麼大戰擴展閱讀:
失敗的進攻,剛有念頭就被拍死
一、唐朝白江口之戰
唐朝統一中國後,皇帝治國有方,國力不斷上升,但是東北邊境的朝鮮半島卻仍然呈現三分天下的局面,百濟、新羅、高句麗三國鼎足而立,於是爆發了以唐、新羅聯盟為一方,而高勾麗百濟與日本聯盟為另一方,為爭奪東北亞的主導地位而進行的戰爭。
中日歷史上的第一次戰爭是663年8月進行的白江口之戰。唐新羅聯軍以170艘戰船大破日本增援盟國百濟的400餘艘戰船,取得決定性勝利。百濟國滅亡。 之後唐滅高勾麗,朝鮮半島落入對唐表示友好的新羅之手。
白江口之戰的慘敗,使日本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尚不足以與中國抗衡,於是此後,他們一直與中國修好,並派遣十幾批「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政治、經濟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技術,照搬照抄中國的制度文化,近乎千年內日本不敢再來侵犯中國。
二、明朝,沿海抗倭
十四世紀初葉,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在戰爭中失敗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歷史上稱之為「倭寇」。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幾千人襲擊浙江台州、桃渚、圻頭等地,戚繼光率部隊在人民群眾的配合支持下,先後九戰九捷,殲滅大量倭寇,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盧鏜、牛天錫也在寧波、溫州大敗倭寇。
三、明朝,日本欲以朝鮮為跳板,奪取中國與印度
日本歷史上的一代梟雄豐臣秀吉(被稱為日本戰神)以武力統一了戰國時代大名紛爭的日本後,自認實力強大,迫不及待的開始了他「圖朝鮮,窺視中華」的計劃。
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悍然下令發動侵朝戰爭,朝鮮節節敗退,直趨明朝邊境。朝鮮王馬上向明朝求救。
豐臣秀吉提出了大陸擴張的構想:在佔領朝鮮之後,於1593年初佔領北京,天正三年(1594年)日本遷都北京,然後再進軍印度。
早在天正十八年(1590年),豐臣寫信給朝鮮國王,「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皆入我俗」。文祿元年(1592年),日本首次侵朝初期進展順利,豐臣秀吉就開始籌劃遷都於北京,自己「居守寧波府」,以便「尊聖意,佔領天薴印度」。
大家都知道,萬曆很多年不上朝,但是在他執政期間,對外戰爭幾乎都勝利,他派出以遼東鐵騎和江南戚家軍為主力的中國軍隊援朝抗日。經平壤大捷一舉扭轉了朝鮮局勢。
此後進入了消耗戰,而彈丸之地的日本自然不是大明的對手。一代梟雄豐臣秀吉鬱郁而終。豐臣之後的德川幕府意識到日本與中國作戰的時機尚不成熟,於是又採取對中國表面上睦鄰友好的政策。
四、元朝入侵日本之戰
自從唐代後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國脫離外交關系長達4個世紀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企圖改變這種情況,使日本與其他政權和民族一樣臣服於蒙古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忽必烈數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為日本政府拒絕。
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東北女真人為他出征日本建造船隻、高麗人為他提供糧食。但由於國內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忽必烈終於在公元1286年屈服於客觀力量短缺的壓力,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至此,元朝與日本的軍事關系以元朝的失敗而結束。
『玖』 近代歷史上,日本發動和參與的侵華戰爭有哪些
甲午戰爭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日本出兵最多
日俄戰爭,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東北打仗
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對德宣戰,借口打擊德國,出兵入侵山東
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
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
『拾』 日本為什麼發動太平洋戰爭
1937年,日本因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而投入大量物資和人力,國力雖持續消耗卻無和談之跡象,加上與歐美國家關系的惡化,使得日本在國際上日漸孤立,最終美國、英國和荷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戰爭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從中國撤軍。
日本在與歐美列強發動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亞洲的歐美殖民地。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向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和 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10)日本什麼大戰擴展閱讀
太平洋戰爭(英語:Pacific War,日語:太平洋戦爭、大東亜戦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英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進行的戰爭,范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東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先導,以日本投降結束,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八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