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總資產總額多少億

日本總資產總額多少億

發布時間: 2022-08-02 06:02:23

❶ 誰能告訴我日本的各大財團及他么的實力嗎

本在二戰前的財團被稱為財閥,是明治維新後因政府的扶植而逐步發展成的具有壟斷性質的大型控股公司(也被稱為財閥康采恩)。這些以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相結合的財閥,形成於日本的產業革命時期,在國家的扶持和保護下,主要出現了十幾家財團,其中最有實力的是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家,通稱日本的 「四大財閥」。二戰後,美國政府為了自身經濟利益,以反壟斷為名,對舊財閥實行了抑制政策,解散了日本的財閥組織,但保留其銀行組織的存在。從 1951 年開始,美國出於冷張的需要,又逐步採取了扶持壟斷資本的政策,促使日本的財閥組織重新組合。
由於1953年對「禁止壟斷法」的修改,放寬了持有競爭關系的公司的股份及兼職的限制,如金融機構持股限制由5%擴大至10%,緩和了對卡特爾的限制等。在新的政策環境下,舊財閥的金融機構重新聚集了原來的下屬企業,以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高度融合為基礎,演變成日本的新財團。其中以三井、三菱、住友、芙蓉、第一勸銀、三和等六大財團最為龐大,從而構成日本著名的六大財團型企業集團。
經過此次重生,日本財閥的封建性和封閉性都極大的弱化了。新形成的六大財團相對於舊財閥,最為顯著的特點是以金融機構為中心,財團內各企業環形持股,即銀行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交叉持股;同時,其民主性、開放性和競爭性都有所增強。各財團的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社長會」的成立,社長會是財團主要成員企業最高負責人組成的集團最高協調機構,事實上具有類似「大股東會」的性質。各財團社長會的名稱各異,成員企業間就重大問題通過社長會協商解決,社長會也是研究財團重大經營戰略的中樞機構,但它不具備強制約束力。
三菱財團
成立於1954年,共有28家大企業組成,是日本數一數二的巨大企業集團。其核心企業有:東京三菱銀行、三菱商事、三菱重工、三菱電機、本田技研、麒麟啤酒、旭玻璃等。該集團主要以汽車、成套設備、軍火、電子、石油化學、飛機、造船、核能等產業為重點,並致力於城市住宅開發和新材料開發等,控制著日本的軍火工業,1977年後開始積極開展與我國經濟交往。經理會稱「金曜會」(金曜會,每月第二個星期五聚會,日語星期五為「金曜日」)。
三井財團
成立於1961年,資產總額為36萬億日元,雇員近24萬人。目前有25家大企業組成。其核心企業有櫻花銀行、三井物產、新王子制紙、東芝、豐田汽車、三越、東麗、三井不動產等。該財團在化工、重型機械、綜合電機、汽車製造、房地產、核發電、半導體、醫療及辦公電子設備等行業擁有優勢。經理會稱「二木會」(「二木會」,每月第二個星期四聚會,「木」,日語的星期四為「木曜日」)。
住友財團
成立於1951年,目前有20家大企業組成。該財團在金屬業、金融業以及電氣產業方面有較強的實力。其核心大企業有住友銀行、住友金屬、住友化學、住友商事、松下電器、日本電器(NEC)、三洋電機、朝日啤酒等。在石油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精細化工等部門有基礎,後來又經營海洋開發和核能。經理會稱「白水會」(白水會,住友財閥起源的「泉屋」的「泉」字分拆為「白水」)。
富士財團
日本人稱富士山為"芙蓉之峰",所以富士集團又稱芙蓉集團,成立於1966年,目前有29家大企業組成。該財團在日本製造業、商業和金融業等各重要領域有較大的影響力。其核心企業有富士銀行、日產汽車、日本鋼管、札幌啤酒、日立、丸紅、佳能、以及日本生產軸承最大企業「日本精工」 及農業機械最大廠家「久保田」等。以紡織業起家的丸紅商社(MARUBENI)為日本的大型綜合商社,是廣東省的「省長顧問」企業,在廣東省的投資企業有10多家,今後積極尋求與中國的物流業方面的合作是其目前經營目標之一。經理會稱「芙蓉會」(芙蓉會,得名於「芙蓉集團」)。
三和財團
成立於1967年,目前有44家大企業組成。其核心企業有三和銀行、日商岩井、日本電信電話(NTT)、日棉、科思摩石油、神戶制鋼所、夏普、日本通運、積水化學工業等。其中日商岩井及日棉居日本九大商社之列。該財團在鋼鐵製造業、通訊業、液化氣、陶瓷、橡膠等行業有較強實力。經理會稱 「三水會」(三水會,每月第三個星期三聚會,日語星期三為「水曜日」)。
第一勸銀財團
成立於1978年,目前有48家大企業組成。該財團是六大財團中成立時間較晚而成員最多的一個財團。其核心企業有第一勸業銀行、伊藤忠商事、富士通、兼松、清水建設、川崎制鐵、旭化成工業、富士電機、橫濱橡膠等。該財團在化工纖維、金融、光通訊、計算機、石油開發、食品等方面較有優勢。經理會稱「三金會」(三金會,每月第三個星期五聚會,日語星期五為「金曜日」)。

❷ 三井財團市值多少萬億日元

 三井財團(Mitsui Business Group),是日本四大財閥之一。資產總額為至少36萬億日元,雇員近24萬人。核心成員有24家大壟斷公司,其中銀行2家、保險公司2家、工礦企業15家、商社1家、大百貨商店1家、房地產行業1家和運輸企業2家。

❸ 日本百萬余家庭資產過億,是否應該歸功於安倍經濟學

通過日本一個研究所所發表的報告,我們可以知道日本有將132.7萬戶家庭目前所擁有的資產超過1億日元,而追根究底其還是受益於安倍經濟。


但同樣的我們也不能夠過於的去追求安倍經濟學,就拿現在來說,安倍下台之後,現在的日本政府就不提倡安倍經濟,因為現在這個情勢之下,疫情的影響下,如果再讓安倍經濟去刺激民眾消費,這樣反而可能會引起反感,不僅不能夠使日本經濟得到緩解,反而會下降,所以說現在日本推行的刺激經濟的政策,反而不是去刺激消費,而是將錢財用在去推動行業發展。

❹ 日本靠什麼居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我看過一篇文章,我把裡面的部分內容復制過來吧。文章說得很清楚,讓我表達恐怕表達不了那麼詳細。還請見諒。

日本的經濟實力既表現在國內,也表現在海外。中國近年來以引進外資多多為傲,然而日本卻是全世界最大的債權國。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總資產達到3.2萬億美元,相當於2003年中國全部GDP的2.3倍,其製造業在海外的銷售總額為1.3萬多億美元,與中國的GDP相當(唐淳風,2001)。如此強大的一個隱形的「海外日本」,足令開放了20年如今才雄心百倍,喊著口號,邁著步伐要「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汗顏

濟結構比較:1999年,日本的三次產業結構比例是2:36:62,早已是明顯的「後工業社會」。1975年,日本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員比率首次超過50%,標志著日本早在70年代就逐步進入了服務業為中心的「後工業化」時代。相比之下,2003年,中國的三次產業結構是14.7:53:32.3,中國甚至沒有完成前工業化社會向工業化社會的過渡

按國家統計局的工業化定義,一個國家工業化全部實現的標志:一是農業產值在15%以下,這條線中國可以說剛剛跨過;二是農業就業在20%以下,中國目前仍高達50%,可以說還遠遠不夠線;三是城鎮人口比重須在60%以上,中國目前大概只有40%,亦有很遠的距離。

日本的城市化水平是多少呢?1950年日本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38%,大概與今天的中國相當,而今天的日本人大部分都居住在城市。

2003年,中國重工業增長超過輕工業4個百分點,重工業的投資開始進入旺盛期。舉國上下為中國經濟進入「重化工業」階段歡欣鼓舞不已。然而,中國人很少知道,早在1955年日本就進入到了重化工業的高度加工階段,並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經濟過渡。僅從工業結構上看,中國大約只相當於日本40年前的水平

中國目前的增長動力主要是來自於「世界工廠」的牽引。據筆者的測算,2003年中國工業增長對GDP的貢獻高達63%。然而,從製造業總罧矗?003年日本是9111億美元,中國為3825億美元。日本是中國的2.4倍。顯然,中國遠稱不上「世界工廠」,日本卻是名符其實的國際製造業中心。

按過去的趕超速度,在「世界工廠」的道路上,中國要趕上日本至少還有幾十年的路要走,而且接下來會越走越艱難,能源問題、環保問題、勞工問題、市場問題都會困擾中國。

日本的人均資源也很貧乏,但日本人懂得通過優秀的加工而揚長避短。1955年至1975年是日本增長最快的時期,日本製造業產值占工業比重從81.4%上升到96.0%,而礦業從10.1%下降到0.62%,電力、煤氣、供水等基礎產業從7.74%下降到3.38%。中國也是人均資源不豐富的國家,但中國經濟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是K廉價出賣資源。以2000年為證,中國資源型產業佔全部工業的比重高達54.5%,其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占輕工業的62.0%,採掘和原料工業占重工業的50.5%。

中國現在開始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在這方面,日本比中國先進得多。以單位能源每千克油當量的使用所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計,中國大約是0.7美元,不僅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印度等許多發展中國家,而日本同樣能源使用所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卻高達10.5美元,為全球之冠,約相當於中國的15倍。

同樣的資源和能源,日本人竟創造出比中國高出15倍的產值來?中國人又喜歡高談「老子」,講「天人合一」,可是中國人對大自然的珍惜何嘗比得上日本?!

中國正進入新一輪黃金增長時期。然而,2004年經濟增長甫一發力,GDP總量剛剛佔到世界的4%,石油消費已躍居世界第二,發電量消耗佔全球消耗的13%,此外還有鋼材消耗佔全球的27%,水泥消耗佔全球的40%,煤炭消耗佔全球的31%。因此,惹得全世界的人都擔心中國長期增長會否導致全球資源不足,「中國會不會餓死全世界」

事實上,中國應該謙虛地向日本學習,並且要象日本那樣去倍加珍惜資源,高效地利用資源。中國眼下正進入一個苦心制訂種種「能源戰略」和「資源戰略」的熱潮,其實,大道至簡,中國應該象日本那樣,眼光向內、銳意挖潛,如此中國的能源和資源就可以在目前基本保持不變的水平上支撐中國經濟翻上好幾番。

中國勞工多,是中國在全球分工中的一大優勢,可是中國卻不能高效地利用其勞力,從而大大抵消了這方面的優勢。因此,同樣是高速增長時期,1960年至1975年間,日本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1,07%;1980年至2000年間,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只有5.19%,按美元計年均增長2.59%。勞動生產率指標的對比充分表明,中國的高速增長K的是人海戰術,日本K的卻是勞動效率的提高。

除了K人海戰術,中國的增長還K大量投資,可是投資質量又如何呢?都說日本壞帳嚴重,可是在從高速增長走向經濟衰退的過程中,日本銀行的壞帳率僅5%,而中國在2000年四大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經高達28.78%,如將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的1.4萬億元不良資產計算在內,則不良貸款率近45%。顯然,同日本相比,中國的投資效率與效益要猛回頭。

R&D(研究和開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是一組國際通用的用於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活動規模及科技投入強度的重要指標,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家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2000年,中國在這一指標上的支出為896億元人民幣,佔GDP的比重歷史上第一次達到1個百分點。而同一指標,日本2000年是3.12,不僅遠高於中國,也高於美國的2.65、以及德國的2.37、法國的2.17、英國的1.87,在全球又是雄居榜首。

事實上,1990以來日本R&D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一直是世界第一。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這個國家在科技興國方面具有堅韌不撥的決心,也無意中泄露出這個國家富強的秘密所在,那就是科技為本、科技領先。這一指標當然還顯示出「小日本」並非一些中國人所想像的是一個目光短淺的民族,恰恰相反,日本民族是一個富於遠見卓識的民族----只有富於遠見卓識的民族,才捨得哪些花大本錢為自己的未來投資。

相比之下,中國無論是企業,還是國家,乃至一般的國民,都顯得是那樣的急功近利和讓人失望。中國人更喜歡喊喊「科技興國」的口號,或者在網上大罵日本人過過嘴癮,卻不願意花時間去補習科學知識。

專利發明方面:1995年,中國申請專利數只全世界的1.45%,批准量佔全世界的0.48%,日本申請專利數佔全世界的13.48%,批准數佔全世界的15.3%。韓國產業銀行日前發表的調查結果顯示,若以韓國為基準(100)予以換算,則中國為76.5、日本為110.5。

中國人還必須時時記住的一個數字就是:日本人中獲諾貝爾獎的人數已達到12人,中國仍是0。一位偉人說得好:「中國應當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可是,做比說要難得多!

在企業層面,中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比例通常不到1%,而日本企業早已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企業的研發費用一般水平都在5-10%以上。

中國企業中研究型人才微乎其微,並不斷向外企流失。而每萬名勞動人口中,日本的研究人員數又是全球之最。2000年為109.3人,高於美國的73.8人、法國的60.3人、德國的59.6人以及英國的54.8人。

中國以進入世界500強為企業發展之可望不可即的目標。而日本1994年的時候,在世界500強中的企業家數與美國平分秋色、並抱攬全部第1、2、3、4名,前十名當中,一大半都是日本企業。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唱衰日本,可是2003年,日本企業在世界500強中仍高居88席之多。而中國只有12席,而且多是壟斷型國有企業,最排前的是中石油,名列第69名。

你敢想像中國什麼時候能夠成為世界500強中家數最多的國家嗎?你敢想像中國企業占據世界500強頭席,並且包攬前四名的盛景呢?這樣的日子也許有一天會到來。可是,我們的鄰居,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做到了。任何一個誠實的中國人,一個立志全球的中國企業家,是否應對此表示一分敬意?!

經濟再好,不能改善百姓的生活是白搭。我們再來比較一下百姓的生活水平。2003年,中國人均收入首次超過1000美元,接近1080美元;日本是33077美元,為中國的31倍。僅以人均GDP作為收入計,中國只相當於日本1966年的水平。

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是反映生活水準的指標。2002年,日本的恩格爾系數是22.3%,而中國目前城市為37.1%,農村為45.6%。也就是說,中國人目前生活支出主要是忙乎吃,日本卻將主要支出花在食物之外的其他方面,中國是生存消費,日本是發展消費。

然而,最可悲的莫過於,生活水平僅相當於日本「60年代」、消費支出只夠吃喝的中國人往往在感覺中自己很富,並且經常會表現得大手大腳(如有人主張大.大辦奧運會),而生活水平位居全球最高之列的日本人卻經常在國際上哭窮,並且處處厲行節約,常常「小氣」得驚人

住房:2003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為18平方米,日本是25平方米。國土面積極為狹小的日本是中國的1.4倍。

百姓生活不僅看人均收入,還要看收入差距。2000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414,已達到國際警戒線水平,中國被公認為全世界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國家之一。相反,又是很多人想不到的,日本雖然是資本主義國家,卻是全世界上收入分配最公平的國家之一,基尼系數0.285,可以堪比中國歷史上任何最公平的時期。

教育:中國人一向自認為最重視教育,並且一再強調「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中國的父母也的確是對孩子不惜一切,可是,由於國家教育經費的缺乏,由於普通教育制度的缺陷,今天的中國人中,成人識字率才81.5%,文盲半文盲人數約占人口的15%以上,離教育現代化的起限相差8.5%;大學毛入學率為5%,離教育現代化起限30%相差25%。

相比之下,日本才不愧重視教育的美名。日本早已達到了100%的小學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學毛入學率為40.3%,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48%;成人識字率近100%。

中日兩國的教育相差多遠呢?據估計,中國的初級教育大約相當於日本1900年的水平,落後100年;中等教育大約相當於日本1910年的水平,落後90年;高等教育大約相當於日本1920年的水平,落後80年。

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的教育經費只相當於日本1920年左右的水平

再來看與百姓智力開密切相關的信息化指標:2003年底,中國網民數已接近8000萬,一個龐大的「E國」誕生,但全中國上網普及率卻很低,才6.2%。

日本的人口比中國少得多,但同一時期上網人數達到7730萬人,普及率突破60%,幾乎所有14 75歲的日本人都可以上網。

此外,日本的網路更加發達,寬頻通信費用低速度快,寬頻上網費占每個家庭收入的比例才0.8%,被評為世界第一。而中國的網路速度慢,服務差,寬頻網使用處於起步階段,走在全國前列的深圳的住宅寬頻普及才超過30%,全國一般地方水平則相當低。

中國的個人電腦普及率為27%,行動電話普及率為30%;日本個人電腦普及率為36%,行動電話普及率69%。兩者的差距亦是明顯的。

也許有人說了,日本不過是強在經濟和科技,強在物質而已,日本文明卻沒有什麼可誇的。文明的題目是一個大題目,筆者不敢在這里進行比較,但可以通過一些中國人非常關心的社會性指標,來管中窺豹。

眾所周知,從社會信用和國民素質看,日本人普遍被認為工作認真、講求效率,守時、重信用、講禮節;日本的企業亦以講究信用、產品質量精良著稱於世;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你看不到垃圾,無論是走到擁擠的地鐵,還是人頭攢動的商場,地面都光潔如新,地鐵的牆壁上也看不到亂寫亂畫的現象;日本人很少在公共場所抽煙和吃零食,更沒有隨地吐痰、隨手扔垃圾的習慣;日本人遵守交通規則,無論是繁華的東京、大阪,還是古老的京都,大街上看不到一個交警,汽車、人流嚴格按紅綠燈指示行動,一絲不苟

❺ 日本的首富是誰是干什麼的

至於樓上所說的只是明面上的首富 日本首富為三井財團現任掌門人 資產總額為36萬億日元,雇員近24萬人。核心成員有24家大壟斷公司,其中銀行2家、保險公司2家、工礦企業15家、商社1家、大百貨商店1家、房地產行業1家和運輸企業2家。其塑造的綜合商社形態中(經營從雞蛋到衛星),製造業部分囊括了索尼、豐田、東芝這些世界級的角色。由這些企業組成的經理會、稱為二木會,是三井財團的最高領導機構。其中三井銀行、三井物產、三井不動產公司是財團的三大支柱企業,這三大企業的首腦人物形成最高領導核心,對外代表三井財團。除了二木會成員企業外,還有未參加二木會而參加月曜會的16家直系子公司。此外三井財團還通過貸款、持股和人事關系,控制著一批旁系公司,其中持股率超過10%的聯帶公司達114家。

❻ 介紹下日本幾個大財團發展歷程~ 以及當時日本的歷史背景。

以家族財閥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富士四大財團是日本最早形成的壟斷財團。如今,三菱、三井、住友、芙蓉、第一勸業銀行、三和等六大壟斷財團掌握著日本的經濟命脈,控制著日本的大量公司。

編輯本段
三井財團 - 簡介

三井財團(Mitsui Business Group),是日本四大財閥之一。資產總額為36萬億日元,雇員近24萬人。核心成員有24家大壟斷公司,其中銀行2家、保險公司2家、工礦企業15家、商社1家、大百貨商店1家、房地產行業1家和運輸企業2家。由這些企業組成的經理會、稱為二木會,是三井財團的最高領導機構。其中三井銀行、三井物產、三井不動產公司是財團的三大支柱企業,這三大企業的首腦人物形成最高領導核心,對外代表三井財團。除了二木會成員企業外,還有未參加二木會而參加月曜會的16家直系子公司。此外三井財團還通過貸款、持股和人事關系,控制著一批旁系公司,其中持股率超過10%的聯帶公司達114家。
三井財團歷史
三井財團的前身是由三井家族統治的三井財閥。創始人三井八郎兵衛高利於1673年在江戶(今東京)和京都開辦綢緞庄,以後兼營錢庄,從18世紀20年代起開設了以經辦銀錢匯兌業務為主的三井兌換店,成為商業資本加高利貸資本,並資助封建諸侯,替德川幕府包辦匯兌,作為御用特權商人而成為富商巨賈。
明治維新時,三井家族轉到朝廷方面,資助新的天皇制政府調度兵糧軍餉,發展成政商,得到明治政府的照顧,把持了全國的金融業。在此基礎上,1876年開設了日本第一家私人銀行三井銀行,創設了三井物產公司。1910年建立了總持股公司,基本形成了近代的三井財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三井財閥成為最大的壟斷資本集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三井財閥所屬直系和旁系公司及其子公司共達273家。三井財閥在此之後曾一度被解散。50年代初,由三井銀行發起成立了月曜會,接著以促進三井物產公司的合並為目的而成立了總經理一級的五日會,1960年改名為二木會,逐漸成為三井財團的統籌領導機構。50年代末,原三井財閥直系、旁系公司以企業集團的新形式集結而恢復成為大財團。
三井財團的經理會成員公司及其子公司和聯帶公司共達150多家。 三井財閥與日本其他大財團一樣,建立了龐大的產業集團。但是相對於三菱集團、住友集團,三井集團較為鬆散,也包含如豐田汽車、東芝電器等獨立性較強的公司。2001年,三井集團的核心企業櫻花銀行與住友集團的核心銀行住友銀行合並,成立了三井住友銀行。從此在金融行業誕生了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在其他一些領域,原三井財閥的公司也與住友財團的公司積極展開了合並或者合作的活動。如日本最大的海運公司商船三井就是由原住友集團的大阪商船與三井財閥的三井船舶於1964年合並而成。
編輯本段
三菱財團 -簡介

三菱財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岩崎彌太郎在土佐藩經營的運輸業務。岩崎彌太郎在1870年(明治3年)擔任土佐藩在大阪。
三菱財團市西區堀江設立的土佐藩藏屋敷(負責儲藏並販賣來自各地方大名的貨物的組織)中99家商會的領袖。次年,日本實行廢藩置縣,99家商會成為個人企業。於是岩崎彌太郎從土佐藩購買了三艘船隻,在1873年設立三菱商會,開始經營海運(後發展為日本郵船)和商貿(後發展為三菱商事)等業務。
此後,三菱商會將總部遷至東京,改名為三菱汽船會社和郵便汽船三菱會社等。該公司的核心業務是海運業,當時將外國公司和中小型運輸企業逐漸掃除,取得了日本海運業的壟斷地位。然而,不滿於三菱的壟斷和專橫的涉澤榮一和井上馨等人為了對抗三菱,從政府獲得資金,與其他反三菱勢力合作,在1882年7月成立了共同運輸會社,從1883年開始經營海運業務。三菱希望通過降價來打敗共同運輸,但是由於後者獲得了政府的支援,同樣採取降價策略進行對抗。經過兩年間慘烈的價格戰,三菱公司的實力受到嚴重打擊,甚至到了瀕臨破產的邊緣。當時的政府認識到這種不正當競爭的危害性,於是介入兩者的競爭,通過斡旋,將三菱公司與共同運輸進行平等合並,在1885年成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運輸企業「日本郵船會社。三菱財閥雖然失去了其核心產業海運業,但是依然通過人事掌握了日本郵船的經營實權。1885年彌太郎去世後,其弟岩崎彌之助繼承了財閥的經營大權。岩崎彌之助將公司改名為は三菱社,並將1881年收購的
三菱財團高島煤炭和1884年租借的國營長崎造船所(後發展為三菱重工業)作為財閥的核心產業,試圖東山再起。
此後,財閥不斷擴大煤炭和采礦業的范圍,並在1887年從政府收購了長崎造船所,不斷擴展造船業。還在1885年收購了第一百十九國立銀行,開始向金融業延伸。1887年設立了東京倉庫。
根據1893年頒布施行的日本商法,三菱社改組為三菱合資會社。同時,彌太郎的長子岩崎久彌就任三菱合資的第三代總裁。當時公司設立了總務、銀行、營業、煤炭、礦山、地所等各個部門,實行分權體制,另外也擴大了長崎造船所,還設立神戶、下關造船所、麒麟啤酒等企業,進一步擴大了財團的經營規模。
1916年(大正5年),彌之助的長子岩崎小彌太擔任第四任總裁。財團廢除了部長制,根據行業設立了擔當事務理事。
1917年,成立了三菱造船、三菱造紙,1918年成立了三菱商事、三菱礦業,1919年成立了三菱銀行,1920年三菱造船分化為三菱內燃機製造和三菱電機等子公司。此後,隨著日本不斷發動戰爭,國內的軍工產品需求激增,三菱的產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
二戰結束後,根據聯合國的方針,日本財閥全部被迫解散。三菱重工業、三菱化學等都被分割成三個公司。當時正病危的小彌太宣稱「我們最大限度地盡了國民的義務,回顧過去,並沒有什麼慚愧的事情。」。然而,此後三菱財閥的各家公司依然藕斷絲連,1954年(昭和29年),三菱財閥的主要企業的總裁和董事長等人為了互相交流信息和聯絡感情,開始成立三菱星期五會等非正式組織。
與戰前以三菱總社為核心的三菱財閥不同,戰後三菱系列的各家公司之間成立了平等的三菱集團。然而該集團的凝聚力比其他財團要更為緊密。尤其在日本經濟高速成長期,三菱集團內的核心企業為日本的重化學工業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編輯本段
住友財團 - 財團介紹

早在16世紀時,住友家族因在四國島上開創並經營一座銅礦而日益發展壯大,成為日本官方指定的供銅商,主要服務於當時日本一些極具實力的名門望族,其中包括在1603—1868年間統治日本長達200多年的德川幕府。當時,該家族的掌門人自豪地宣稱,住友商社是全球最大的銅出口商。
住友財團 - 財團歷史
19世紀中葉,日本市場逐步對西方開放,住友商社也更為廣泛地在冶鋼及煉鋼等領域發展起來。到20世紀初,住友家族已經迅速發展成為日本國第三大金融財閥。本世紀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頗具政治影響力的壟斷集團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主要追隨者,住友財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住友財團的家族集中化更加明顯,該財團的大部分產業都集中到了住友家族手中。到1937年,住友家族的第16代傳人已經掌
握了財團股本總額的90%之多。
日本戰敗後,各財閥在美國的限制下紛紛解體而改組成為企業集團。住友家族在日本政治經濟上的影響力也大大削弱。但是,隨著戰後日本經濟的復甦,住友財團又東山再起,日益發展壯大。從那以後,住友商社更加廣泛地參與國際間金屬、機械、石油、化工、食品及紡織等領域的貿易活動,成為住友財團的核心企業及日本四大貿易商之一 。
編輯本段
富士財團 - 簡介

富士財團正式成立於1966年,目前由30家左右的大企業組成。日本人稱富士山為「芙蓉之峰」,所以富士財團又稱芙蓉財團,該財團在日本製造業、商業和金融業等各重要領域有較大的影響力。其核心企業有富士銀行、日產汽車、日本鋼管、札幌啤酒、日立、丸紅、佳能以及日本生產軸承最大企業日本精工及農業機械最大廠家久保田等。以紡織業起家的丸紅商社是日本的大型綜合商社,是世界最大的商貿企業之一。富士財團的經理會稱「芙蓉會」。
富士財團 - 發展歷史
安田家族原是明治維新時代的特權商人,以經營錢幣兌換起家。1863年,安田善次郎以25萬兩黃金為資本,在東京開辦「安田屋」錢庄,發展順利。1879年,安田經政府批准後,以錢庄為基礎創辦私營安田銀行,並逐步向紡織、建築、鐵路交通等領域擴展,形成了包括一批企業的經營集團。1912年,安田又組建起「安田保養公司」的持股公司,從而初步形成了在日本經濟中有較大影響的安田財閥。
1923年,雄心勃勃的安田善次郎一次吞並了10家銀行。至30年代初,安田財閥已擁有包括14家銀行、12家工商企業以及6家保險公司的大型財團。1952年日美條約簽訂之後,三井、三菱等財團積極恢復,而安田集團則恢復較晚。一直到1960年底,才以富士銀行(即安田銀行)為首,開始集合「二戰」前的安田集團所屬企業,組建起「芙蓉開發」組織;1966年正式成立「芙蓉會」集團組織。芙蓉會以富士銀行為核心,共同投資先後創辦了中小企業研究中心、芙蓉航空服務、芙蓉綜合租賃、芙蓉海洋開發、芙蓉情報中心、芙蓉石油開發等企業,增強內部聯系,表現出強有力的集團行為。
富士集團的核心企業是安田善次郎創辦的富士金融企業,包括富士銀行、安田信託銀行、安田火災海上保險、安田人壽保險。富士集團所屬工商企業中有相當多的巨型企業,其支柱企業是鯰川義介的日產康采恩。鯰川義介的日產康采恩包括日產汽車公司、日立製作所、日本油脂等77家企業

❼ 日本外匯儲備多少億美元

日本公布7月底外匯儲備余額為12423.16億美元,較6月底減少6.19億美元,連續3個月減少。從持有的資產類別來看,美國國債等證券為11247.58億美元,外幣存款為627.71億美元,黃金為270.24億美元。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它是彌補該國國際收支逆差,抵禦金融風暴,穩定該國匯率以及維持該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
拓展資料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第二,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第三,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
第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❽ 目前日本在海外的總資產具體有多少求確切數字請寫明出處。

根據日本投資信託協會的統計,到二月底為止,日本散戶投資在海外總資產有3339億美元,差不多是27兆日圓,
美國是最主要的投資地區,其次是澳洲和歐元區。巴西、加拿大、英國、香港,也都是日本散戶投資比重頗高的市場。
看起來,歐美成熟市場佔了最大比重。

❾ 中國和日本誰更有錢

中國的國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人口13億。日本的國土面積是37.8萬平方公里,人口1.3億。中國國土面積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從版圖和人口數量而言,中國的確是大中國,日本的確是小日本。 但是,兩國的經濟總量卻掉了個個。2003年,按世界銀行2004年《全球發展指標》統計,中國的GDP116898億人民幣,合美元1.4萬億美元,屈居全球第七位。日本的GDP卻高達4.3萬億美元,傲列全球第二。小日本是大中國的3倍。 以匯率折算的經濟總量比較中難免有誤差的成分。然而,改以購買力平價或真實比價計算,大多數的統計結果表明,中日之間經濟總量仍相差1-2倍。 中國近年來崛起的步伐不算慢。然而,在戰後的第一個4/1世紀,日本即輕松成為全球第二號發達國家。而中國,盡管經歷了過去20多年有史以來最快的增長,GDP總量仍在全球排第六、第七的位置
日本卻是全世界最大的債權國。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總資產達到3.2萬億美元,相當於2003年中國全部GDP的2.3倍,其製造業在海外的銷售總額為1.3萬多億美元,與中國的GDP相當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61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8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69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4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65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9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5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57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6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