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航母為什麼用老艦命名
⑴ 航空母艦的問題.
美國:——「蘭利」號(CV-1 Langley) ,列剋星頓號(老,CV-2),薩拉托加號(CV-3),突擊者號(Ranger) ,約克城號老(Yorktown CV-5),企業號(Enterprise CV-6),CV-7黃蜂號,大黃蜂號(Hornet CV-8),埃塞克斯」號EssexCV-9,「約克城」號(新)YonktownCV-10,「勇猛」號IntrepidCV-11,「大黃蜂」號(新)HornetCV-12,「富蘭克林」號FranklinCV-13,「提康德羅加」號TiconderogaCV-14,「倫道夫」號RandolphCV-15,「列剋星敦」號(新)LexingtonCV-16,「邦克山」號Bunker HillCV-17,「黃蜂」號(新)WaspCV-18,「漢科克」號HancockCV-19,「本寧頓」號BenningtonCV-20)、「拳師」號(CV-21)、「好人理查德」號(CV-31)、「安提但」號(CV-36)、「香格里拉」號(CV-38)和「張伯倫湖」號(CV-39)。戰後建成7艘,分別為:「普林斯頓」號(CV-37)、「塔拉瓦」號(CV-40)、「奇沙冶」號(CV-33)、「萊特」號(CV-32)、「菲律賓海」號(CV-47)、「福吉谷」號(CV-45)和「奧里斯坎尼」號(CV-34),安提坦」號AntietamCV-36,「普林斯頓」號PrincetonCV-37,「香格里拉」號Shangri LaCV-38,「張伯倫湖」號Lake ChamplainCV-39,「塔拉瓦」號TarawaCV-40,「福谷」號Valley ForgeCV-45,「菲律賓海」號Philipine SeaCV-47 。等等
各艦簡史請參見 http://post..com/f?kz=181188144
日本
由於日本航空母艦的建造受到《華盛頓公約》的限制,而且在早期不像戰列艦那樣受重視、有計劃,因此其譜系相當混亂,只是在命名方面有大致規律可循。在早期,日本的航空母艦都是以特殊的飛禽為名,其中正規航空母艦的艦名中有「龍」或「鶴」字,如「飛龍」、「翔鶴」等;由其他軍艦改造而成的航空母艦的艦名中均有「鳳」字,如「祥鳳」、「瑞鳳」、「龍鳳」等(但「赤城」號和「加賀」號例外,它們直接沿用了原來戰列艦的艦名);由民間船隻改造成的航空母艦的艦名中則有「鷹」字,如「大鷹」、「雲鷹」、「沖鷹」等。在1943年以後,日本航空母艦的命名方式又有變動,改用日本歷史上的諸侯國名或者山名來命名:其中排水量25 0 00噸以上的用國名命名,15000~25000噸級的以山名命名,如「天城」、「葛城」、「笠置」等。從命名方式上可以看出,日本海軍對航空母艦的認同是從早期的存疑到後期的重視——在初期的命名方式中,每個艦名的詞尾都有一個共同的字,類似於日本海軍驅逐艦的命名方式;但到了後期所採用的山名和古國名,則明顯是戰列艦所慣用的命名方式。而戰列艦向是日本人最看中的主力艦。
「鳳翔」號:日本航空母艦的元老和試驗艦
它是日本海軍航空母艦中的元老。在該艦動工興建之前,日本曾改裝過一艘運輸船「若宮丸」號,以進行水上飛機的搭載試驗。而「鳳翔」號在建造之初被歸為「特務艦」,後來才自成一類,成為海軍的第一艘航空母艦。1921年10月在淺野造船廠動工,1922年10月下水、12月完工。測試排水量9494噸,航速25節,有4門1 40毫米炮、2門80毫米高射炮,官兵550人。
由於在建造「鳳翔」號之前,日本海軍沒有建造專門航空母艦的經驗,許多設計仍在摸索階段,所以該艦也算是日本航空母艦的試驗艦。在原設計中,其前段起飛甲板向下傾斜5度,為的是利於飛機起飛加速,右舷的3根煙囪在飛機起飛時可由垂直轉為水平;艦島前方有專供水上飛機回收使用的起重機等。到1923年,「鳳翔」號才一一改正了這些錯誤設計:前端飛行甲板改平,拆除艦島,艦橋改在飛行甲板下面。
在1932年2月5日入侵中國上海的作戰中,「鳳翔」號所屬的13式艦載攻擊機首次與中國戰機交鋒並取得勝利,這是日本海軍首次以艦載機擊落對手的空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鳳翔」號再度出沒在中國青島外海,而後從事訓練任務。中途島戰役時,「鳳翔」號負責主力部隊的反潛警戒任務,搭載了6架飛機,未直接參加第一線戰斗。1944年,為了搭載新式戰機,「鳳翔」號的飛行甲板被加長到180.8米。由於改裝後的飛行甲板長度超出艦長太多,使得航母的耐波性降低,無法在遠洋活動。但「鳳翔」號也因禍得福,由於活動減少而得以躲過美軍鋪天蓋地的攻擊,存活到日本戰敗後,於1946年9月被解體。
「赤城」號:山本五六曾任艦長的名艦
「赤城」號原本是「天城」級戰列巡洋艦中的一艘。「天城」級是日本海軍「八八艦隊」計劃的產物,預定要建造「天城」號和「赤城」號兩艘。「赤城」號於1920年12月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動工建造,到了1921年,受《華盛頓公約》的影響,建造中的「天城」級面臨停工解體的命運。日本海軍在經過一番考慮後,決定將兩艘「天城」級戰列巡洋艦改建成航空母艦。1923在發生的關東大地震,震壞了放在船台上的「天城」號龍骨,最後只有「赤城」號以航空母艦的姿態面世。由於日本當時只有小型航母「鳳翔」號的建造經驗,因此在設計這艘排水量比「鳳翔」號大近3倍的航空母艦時,煞費了苦心。
「赤城」號在1923年11月重新開工,1925年4月下水,1927年3月完工。其三層甲板設計相當特殊:最上層為飛機降落甲板;第二層甲板上有艦橋及2門雙聯裝203毫米口徑主炮,故稱為「炮塔甲板」;第三層為飛機起飛甲板,長56.7米,可搭載60架戰機(16架戰斗機、16架偵察機及28架攻擊機)。測試排水量34364噸,航速31節。
1938年,「赤城」號進行了一次大改裝,拆除原來的炮塔甲板和起飛甲板,將最上層甲板延長變成飛行甲板,艦載機數量增加到91架(96式戰斗機16架、96式攻擊機51架、96式俯沖轟炸機24架),運送飛機的升降機也由2座增加到3座,飛行甲板左舷增設艦島。測試排水量增為41300噸,航速31.2節。
「赤城」號是日本海軍的名艦之一。在1928~1929年,日本海軍名將山本五十六曾擔任該艦艦長,偷襲珍珠港時,該艦也作為機動部隊的旗艦,其後,「赤城」號還參加了爪哇海大戰和中途島戰役。在中途島海戰中,「赤城」號被美軍俯沖轟炸機投下的2枚炸彈命中引起火災,大火殃及彈葯庫,連鎖爆炸迫使「赤城」號船員不得不棄船,最後日本用自己的「野分」號驅逐艦發射魚雷將其擊沉。
「加賀」號:關東大地震使它得以頂替上崗
「加賀」號和「赤城」號雖然不是姊妹艦,但2艘航母從誕生到覆滅的命運卻驚人的相似。屬於「土佐」級的「加賀」號,真原始設計也是戰列艦,同樣也是「八八艦隊」計劃的產物。正當它受到《華盛頓公約》的影響而准備解體時,關東大地震報銷掉了「天城」號,「加賀」號得以被改造成一艘航母來頂替。
「加賀」號於1920年在川崎神戶造船廠動工,次年11月下水,1923年11月開始航母改造工程,1928年3月完工。其外觀與「赤城」號類似,同樣是三層式甲板,排水量33693噸,航速27.5節,可搭載60架飛機。
1934年,「加賀」號也進行了大改裝,於一年後完工。主要是延長飛行甲板,使艦載機的數量增加達到90架(15架90式戰斗機、45架89式攻擊機及30架94式俯沖轟炸機),航速增大至28.3節,排水量增加到42541噸,續航力得到提高。
「加賀」號一直與「赤城」號搭配編為日本海軍第1航空戰隊,曾參與侵華戰爭的所有大規模軍事行動;偷襲珍珠港時戰果頗豐,在進軍南洋的過程中也出力頗多。在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時,受到美軍俯沖轟炸機的襲擊被命中3枚炸彈而引起火災,數小時後沉沒。成軍13年的第1航空戰隊至此全軍覆沒。
「龍驤」號:日本海軍後續小型航空母艦的典範
在1924年的日本艦艇補充計劃中,准備建造1艘27000噸和3艘10000噸的航空母艦。1925年,為了取代老舊的「若宮丸」號水上飛機母艦,有了建造「龍驤」號的腹案,後來又從水上飛機母艦變更到航空母艦。
「龍嚷」號最初計劃的排水量為9800噸,使用「青葉」級重巡洋艦的艦體,航速30節,搭載約24架飛機。1924年11月,「龍驤」號在橫濱三菱造船廠動工1931年4月下水後拖曳到橫須賀進行艏裝工作。此時軍方要求艦載機數量增加到36架,廠方不得不更新設計,增加一層機庫,以至於舷高度降低、耐波性變差。1933年5月完工時,測試排水量12732噸、66000馬力、航速29節、續航力10000海里(14節),搭載飛機48架、官兵924人。
「龍驤」號的外形成為以後日本小型航母的典範全通式飛行甲板、無艦島、露天式艦艏甲板,艦橋位於飛行甲板最前端的正下方。但1935年9月發生了一起日本海軍史上著名的「第4艦隊事件」:「龍驤」號在演習過程中遭遇台風,由於干舷太低導致艦橋被海浪沖毀。這次事件對日本艦艇設計影響深遠。事後,「龍驤」號再度進塢改造,除了重新設計改善了耐波性的艦橋外,新加了層甲板以提高幹舷高度。改造後的排水量達到12575噸,航速卻降低到28節。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龍驤」號搭載有18架96式戰斗機和12架97式攻擊機。它與航母「祥鳳」號、徵用商船「春日丸」號編成第4航空戰隊,曾參與入侵菲律賓和進攻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支援行動。偷襲珍珠港時,「龍驤」號負責進攻阿留申群島的作戰。第二次所羅門海戰時,「龍驤」號搭載有24架「零」式戰斗機、9架97式攻擊機,在敬運輸船隊護航行動中遭到美軍航母艦載機的攻擊而沉沒。
「蒼龍」號:第一艘真正按航母標准建造的航母
「蒼龍」號是日本第一艘真正按照航母標准設計建造的航母,在此之前的航母多半是由其他軍艦改造而成的。「蒼龍」號的建造過程也是一波三折。根據《華盛頓公約》的規定,當時日本還可建造總噸位21000噸的航空母艦,因而最初設計了2艘各10500噸的航空母艦。但海軍方面卻要求在10500噸的航母上安裝5門203毫米炮、20門127毫米高射炮及100架飛機,這對萬噸級航母而言簡直是無理的要求。進入預算審核階段後,這些要求有所減少,航母的自衛武器數量減少到5門155毫米炮、16門127毫米炮。
1934年,日本海軍發生了著名的「友鶴事件」:第21水雷戰隊的2艘水雷艦在旗艦「龍田」號輕巡洋艦的率領下在日本外海進行夜間訓練,返航時海上風速達到15~20米/秒、浪高3~4米,造成「友鶴」號水雷艦傾覆,約100名官兵喪生。事後檢討,導致「友鶴」號傾覆的原因是艦體重心過高,而且幾乎所有的日本軍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這個通病。這主要是因為在《華盛頓公約》的限制下,為了盡可能提高單艦戰鬥力而盲目在艦艇上堆砌過多的武器所致。這次事件和前面提及的「第4艦隊事件」對日本後來的艦艇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軍方對「蒼龍」號的設計要求也變得合理些。
「蒼龍」號於1934年11月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動工,1935年12月下水,1937年2月完工,測試排水量18800噸、152000馬力、航速34.5節、續航力7680海里(18節以下),可搭裁飛機72架、官兵1000人。
該艦服役後與「飛龍」號一同編入第2航空戰隊,搭載57架飛機(21架「零」式戰斗機、18架97式攻擊機、18架99式俯沖轟炸機),曾支援日軍在中國大陸和南洋方向的侵略行動,並且是偷襲珍珠港的主角之一。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是「蒼龍」號戰斗生涯的最後一幕。該艦在美國航母「約克城」號和「企業」號的俯沖轟炸機的打擊下沉入海底,艦上1103名官兵中只有385人生還。
「飛龍」號:魚雷「自我了斷」,水兵得以逃生
「飛龍」號是「蒼龍」級的2號艦,於1936年7月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動工,1937年11月下水,1939年7月完工。測試排水量20165噸、航速34.6節、續航力7670海里(18節以下),可搭載飛機72架、官兵1101人。
該艦在外觀上的最大特徵是艦島位於左舷中央(航母的艦島一般安排在右舷前端1/3處),以便為艦載機提供較長的起飛跑道。艦島從右舷改在左舷,是因為右舷中央的位置是在煙囪的後方,而煙囪的排煙會影響航行操作、干擾飛機的降落。採用這種設計的還有改造後的「赤城」號。
「飛龍」號服役後一直隨「蒼龍」號同進退。在中途島戰役期同,該艦在「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橫遭慘禍時躲過一劫,隨後在第2航空戰隊指揮官山口聞多少將的指揮下,出動艦載機對美國航母「約克城」號實施了連續兩波次的攻擊,使其受到重創。不料在「蒼龍」號遭襲6小時後,美機再度光臨「飛龍」號上空。該艦被4枚炸彈命中艦橋右側前方的飛行甲板,前段升降機整個被炸飛到艦橋上井引發火災。6月6日夜零時15分宣布棄船,包括山口聞多在內的416名官兵喪生。值得提的是,當日本驅逐艦「卷雲」號奉命向「飛龍」號旋射2枚魚雷離去後,被困在「飛龍」號艙底輪機室的70名日本水兵竟從魚雷命中爆炸後的缺口處奇跡股地逃生,在海上漂泊15天後有34人被美艦營救。
1942年6月4~6日三天之內,日本海軍一下子損失了4艘一線航母及其所搭載的332架飛機和飛行員。從這時起,日本海軍開始從進攻傳入防禦,直到1945年敗亡為止。
「翔鶴」級:鼎盛時期的寵兒、偷襲珍珠港的干將
「翔鶴」級航空母艦包括「翔鶴」號和「瑞鶴」號。1936年,日本單方面退出倫敦裁軍會議,從此海軍的造艦工程便如脫韁野馬一般全力擴張。「翔鶴」級航空母艦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翔鶴」號於1937年12月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動工,19 39年6月下水,1941年8月完工。而「瑞鶴」號則於1938年5月由川崎神戶造船廠承造,1939年11月下水,1941年9月完工。測試排水量29800噸,可搭載飛機84架、官兵1660人。這兩艘航母均屬於第1航空艦隊的第5航空戰隊,它們服役於日本海軍的鼎盛時期,先後參加了偷襲珍珠港、東南亞和印度洋方向的作戰。
「翔鶴」號在珊瑚海海戰中因甲板中彈而無法起降飛機,之後回到吳港大修,第5航空戰隊因此避開了中途島戰役,免去了覆滅的命運。等到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時,該級艦成為日本惟一的主力航母,但由於缺少熟練的飛行員,艦載機損失慘重。在1942年10月的南太平洋海戰中,「翔鶴」號再度受損,不得不回到橫須賀大修。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中,第5航空戰隊再度出擊。19日,「翔鶴」號遭到美軍潛艇「青花魚」號發射的4條魚雷的攻擊,導致彈葯庫爆炸,1263名官兵與艦同沉。
馬里亞納海戰中,「瑞鶴」號被一枚炸彈命中,隨後回吳港進干船塢大修。1944年10月20日,「瑞鶴」號投入萊特灣大海戰,擔任日軍北方部隊的旗艦。25日,「瑞鶴」號遭到美軍艦載機的猛烈攻擊,被命中魚雷和炸彈各7枚,在恩加諾角沉沒,1700名官兵中只有970人獲救。
「祥鳳」級:名為潛艇支援母艦、實為航母預備艦
「祥鳳」級航空母艦包括「祥鳳」號和「瑞鳳」號,前身分別是潛艇支援母艦「劍崎」號和「高崎」號,在設計之初已被列為「航母預備艦」。「高崎」號在1939年下水後立即進行航母的改造工作,於1940年2月完工,並更名為「瑞鳳」號。「劍崎」號於1939年1月比「高崎」號早下水,但服役到1941年1月才進行改造工作,同年12月完工,更名為「祥鳳」號。
由於是「航母預備艦」,「劍崎」號在充當潛艇支援母艦時就已設置了飛機機庫和升降機,最上層甲板除了煙囪、桅桿和小得不成比例的艦橋外,幾乎空無一物。改造後的「祥鳳」號排水量達13100噸,航速28節,續航力7800海里(18節時),艦上可搭載6架「零」式戰斗機、12架97式攻擊機及10架99式俯沖轟炸機,合計28架。官兵788人。
「祥鳳」號的第次也是最後班出擊是在珊瑚海海戰中。在戰斗期間,「祥鳳」號遭到美機密集攻擊而被命中了7條魚雷和13枚炸彈,1942年5月7日沉沒,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的第一艘航母。「瑞鳳」號則在1944年10月於恩加諾角遭到美機轟炸,命中2條魚雷和2梅炸彈後沉沒。
「龍鳳」號:甲板上設置一根煙囪以掩人耳目
「龍鳳」號的前身是潛艇支援母艦「大鯨」號,1933年8月在橫須賀開工建造,1934年3月完工,排水量13048噸。它也被列為「航母預備艦」,所以艙內沒有安排太多設施;外觀上與「劍崎」號相似,最上層甲板平坦且沒有主要建築物,只有為了迷惑西方軍事觀察家而設置的一根大而不當的煙囪。
「大鯨」號曾擔任第6艦隊第1及第2潛水戰隊的旗艦。1941年底,「大鯨」號開始進行航空母艦的改造工作,1942年11月完工,更名為「龍鳳」號。排水量15300噸,航速26.5節,續航力8000海里(18節時),官兵989人。「龍鳳」號可搭載21架戰斗機和9架攻擊機。
「龍鳳」號曾參加了馬里亞納海戰,輕微受損後回到日本。其後為搭載新式戰機而將飛行甲板延長了15米。1945年3月19日,「龍鳳」號停泊在吳港時遭空襲而役失動力,後被充作浮動防空炮台使用,直到日本戰敗。戰後,「龍鳳」號被用於運送海外日本戰俘和僑民回國,最後在1946年4月解體。
「大鷹」級:只能用於訓練及飛機運輸任務
「大鷹」級航空母艦包括「犬鷹」號、「雲鷹」號和「沖鷹」號。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前,就有資助民間航運公司建造大型郵輪的計劃,以備有朝一日徵用這些郵輪改造為航空母艦。
1937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上述計劃,凡是排水量在6000 噸以上、航速在19節以上的客輪、郵輪、貨輪,政府均會在建造之中予以「獎助金」。1940年,日本海軍急速擴充時,三菱長崎廠的「春日丸」號郵輪即被日本軍方徵用,當時該船的建造工程已經完成約30%。1941年5月,該艦轉移到佐世保海軍造船廠改造,於同年9月完工編入第5航空戰隊,稍後改編入第4航空戰隊。測試排水量為20000噸、航速21.1節、續航力8500海里(18節時),飛行甲板長172米、寬23.5米,官兵747名。
由於它是用商船改裝的航空母艦,所以在性能上遠不及正規航空母艦。完工後從未作為航空母艦使用,多半用於訓練及飛機運輸任務,只能算是飛機運輸艦。1942年中途島戰役後,日本聯合艦隊第一線航空母艦損失慘重,因此「春日丸」號在1942年8月被更名為「大鷹」號,正式編入日本航空母艦行列之中。「春日丸」號的姊妹艦還有「八幡丸」號和「新田丸」號兩艘。「八幡丸」號在偷襲珍珠港前夕被軍方徵用,1942年初開始改造,同年5月完工,更名為「雲鷹」號。「新田丸」號的改造工作也於同年11月完工,更名為「沖鷹」號。
上述3艦的航速高正規航空母艦甚遠,只能為運輸船隊警戒、護航或充當運輸飛機平台,均末參加較著名的戰役。「大鷹」號於1944年8月18日在呂宋島西北方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雲鷹」號於1944年9月11日在東沙島以東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而「沖鷹」號則在1943年12月4日在日本八丈島以東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
「隼鷹」級:整體性能不亞於正規航空母艦
「隼鷹」級航空母艦包括「隼鷹」號和「飛鷹」號,它們的服役背景與「大鷹」級類似。為應付1940年東京奧運會,日本郵政省決定建造2艘大型豪華田6輪。日本軍方願意提供60%的補助經費,但要求這2艘郵輪必須達到船長210米、寬25米以上的規格,而且航速要在24節以上,排水置在26600~27000噸之間,並且可在3個月之內改裝為航空母艦。
第1艘下水的「僵原丸」號於1939年3月在三菱長崎廠開工,第2艘「出雲丸」號則於同年11月30日在川崎神戶造船廠動工。1940年『0月,郵輪的建造工作尚未完成,即被決定改造成航空母艦並由軍方收購。「隼鷹」級的改造工程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進行,「僵原丸」號在1942年5月初完工,7月中旬更名為「隼鷹」號;「出雲丸」號則在同年7月底完工,命名為「飛鷹」號。測試排水量均為27500噸,水線長215.3米、寬126.7米,飛行甲板長210.3米、寬27.3米,航速25.5節,續航力12251海里(18節時),可搭載飛機53架、官兵1187名。
「隼鷹」級的艦島設計新穎,煙囪與艦島合並向外傾斜26度以減少排煙造成的干擾。日本採用這種設計的航空母艦還有「大鳳」號和「信濃」號。雖然該級艦由郵輪改造而來,內部有許多木製裝潢隔間必須予以拆除以防火災發生,但整體性能卻足以與正規航空母艦「飛龍」號相抗衡,這一點頗令人意外。
「隼鷹」號在1942年7月與「飛鷹」號同被編入第3艦隊第2航空戰隊。在中途島戰役結束一個月後,由於日本海軍艦載航空兵嚴重不足,它們由二線預備部隊調整到第一線作戰;10月份參加了索羅門群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攻擊了美軍「企業」號和「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美軍進攻塞班島時,它們也有出擊的記錄。
1944年6月20日,在馬里亞納海戰中,「飛鷹」號在艦載機傾巢而出後,被美軍艦載機趁虛而人命中1條魚雷,魚雷爆炸後破壞了航空燃料庫,揮發後的油氣彌漫在艦艇內部。2個小時後油氣被引爆,隨後產生了場無法控制的大火,強烈的爆炸使艦上官兵誤認為該艦又被一條魚雷擊中。「飛鷹」號在爆炸後不久便傾覆沉沒。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海戰中,有3艘日本航空母艦都是被魚雷攻擊後因油氣引爆而沉沒的。
在同一天里,「隼鷹」號也被2枚炸彈命中,坦損傷不重。它在修復後直擔任訓練和飛機運輸的任務,未參加針對萊特灣美軍艦隊的作戰,因此免去了被美軍窮追猛打的命運。1944年12月9日,「隼鷹」號被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命中而嚴重受損。但由於中雷時彈葯庫和燃料庫都是空的,因此幸運地沒有步姊妹艦的後塵而發生爆炸。修理完後的「隼鷹」號一直停泊在佐世保港,戰後於1946年8月解體。
「神鷹」號:由德國商船改裝的飛機運輸艦
「神鷹」號也是艘由商船改裝而成的航空母艦。但比較特別的是,它的前身是一艘德國商船「沙恩霍斯特」號。該船於1935年在德國不萊梅建造,屬於德國洛德航運公司遠東航線的定期郵輪,排水量18184噸。在次定期航程停泊於日本時碰上歐洲戰爭爆發,因為大西洋的制海權掌握在英國手裡而無法回國,只好滯留在神戶。
1942年被日本軍方收購,同年9月進行航空母艦改裝。由於該船的原廠材料難以獲得,所以改裝工作進展緩慢,一直到1944年春季才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完成。測試排水量20900噸,水線長189.36米、寬25.6米,航速24節,26000馬力,續航力8000海里(18節時),飛行甲板長180米、寬24 5米,官兵834人。
從航速上可以看出,該艦充其量也不過就是一艘飛機運輸艦。它於1944年7月編入第1海上護衛隊,擔任船隊的護航任務。1944年11月17日,在一次從日本到新加坡的護航任務中,在黃海濟州島以西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結束了短短5個半月的航母生涯。
⑵ 二戰日本戰艦命名的規律
1
戰列艦:艦名取自歷史性的舊省名或山川名。如「山城」號
重巡洋艦:重巡洋艦以日本的名山或河名取名,如「青葉」等重巡洋艦艦名都是山名。 「最上」日本的河名。
2
輕巡洋艦:輕巡洋艦用日本的河名取名如「北上」等輕巡洋艦艦名都是河名。
3
航空母艦:航空母艦的艦名第二字用龍、鳳、鷹、鶴等飛禽,第一字基本上是一個形容詞;如「蒼龍」「瑞鶴」等。但「加賀」及「赤城」也屬例外,加賀是省名,赤城是山名。以「鷹」取名的航艦都是由商船改建的小型護航航母。
4
驅逐艦多數第二字用風、花、雪、月、雲、雨、波、潮、霧、霜等天候自然名稱,第一字採用一個形容詞或另外一個名詞,如:秋月、陽炎。
比如日本航母加賀號 赤城號 蒼龍號
⑶ 為什麼日本動漫中的許多角色都用軍艦的名字命名
為什麼日本動漫中的許多角色都用軍艦的名字命名?這個問題得先知道日本軍艦是如何命名的。
對軍人來說,軍艦好比自己的子女,二戰時期的日本軍艦命名有一套講究:
戰列艦:艦名取自歷史性的舊省名或山川名。如「山城」號
重巡洋艦:重巡洋艦以日本的名山或河名取名,如「青葉」等重巡洋艦艦名都是山名。 「最上」日本的河名。
輕巡洋艦:輕巡洋艦用日本的河名取名如「北上」等輕巡洋艦艦名都是河名。
航空母艦:航空母艦的艦名第二字用龍、鳳、鷹、鶴等飛禽,第一字基本上是一個形容詞;如「蒼龍」「瑞鶴」等。但「加賀」及「赤城」也屬例外,加賀是省名,赤城是山名。以「鷹」取名的航艦都是由商船改建的小型護航航母。
驅逐艦多數第二字用風、花、雪、月、雲、雨、波、潮、霧、霜等天候自然名稱,第一字採用一個形容詞或另外一個名詞,如:秋月、陽炎。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對軍艦的命名如同給人命名一樣細致。
對漫畫家來說,自己作品裡的角色也好比自己的子女一樣,而其命名也許沒有故意照搬軍艦名,而是用山河名,天氣,神獸等命名,就像咱中國不是也有人叫,X長江,X雪,X龍之類的嗎?碰巧而已。
⑷ 世界各國都怎麼給航母起名的世界上第一艘航母是哪個國家建造的
最初經過改造,在其他艦船上進行了改造,並搭載了飛機。 1917年6月,英國海軍大怒號巡洋艦在建造中改變了原設計,拆除了艦艏部分上層建築,鋪設了長69.5米的甲板,使飛機可以起飛。 由此,“暴怒號”成為第一艘可以起降固定翼飛機的船。 但是起飛後的飛機不能返回母艦,只能在陸地機場著陸。 “暴怒號”於1917年6月結束兵役。 1917年7月,英國開始建造世界上第一艘“純正血統”的航母,將其命名為“競技神號”,艦艇命名為“城市”也很常見。
由此,“暴怒號”成為第一艘可以起降固定翼飛機的船。 但是起飛後的飛機不能返回母艦,只能在陸地機場著陸。 “暴怒號”於1917年6月結束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