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甲午為什麼打不過日本人

甲午為什麼打不過日本人

發布時間: 2022-07-31 23:07:08

① 甲午中日戰爭戰敗 主要原因是什麼

那麼,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總結有四點:准備不足,依賴調停,崇尚武器,喪失海權

一、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准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二、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是戰爭失敗的外部原因
三、信奉「武器決定論」是戰爭失敗的思想原因
軍隊戰鬥力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直接因素,但戰鬥力的強弱不僅決定於武器裝備,還有軍隊的指揮、管理、訓練、精神狀態,戰略和戰術等。甲午戰爭的情況也是這樣,把戰敗單純歸於武器裝備說不過去,是一個長期形成的認識誤區。
四、放棄和喪失制海權是戰爭失敗的戰略原因
日本政府和軍方對侵華戰爭中制海權的重要性有著充分的認識。他們長期致力於海軍建設就是基於這種考慮。甲午戰爭前,日本「戰時大本營」對可能發生的三種情況制定了上、中、下三策。一是如果海戰獲勝,取得制海權,陸軍就長驅直入,進攻遼東、山東及北京;二是如果海戰勝負未決,陸軍只佔領朝鮮,海軍盡可能維持朝鮮海峽的制海權;三是若海戰失敗,則撤退朝鮮陸軍,海軍協防日本沿岸。日本的戰略思想非常明確,把整個戰爭基點放在制海權的爭奪上,在設想三策中他們取得了上策。相反,清政府和李鴻章對這個重大戰略問題認識卻很模糊,對戰爭中海軍應該發揮何種作用,怎樣發揮作用沒有清晰的思路。朝鮮開戰後,日本海軍在充分准備的基礎上集中主力尋找中國艦隊決戰,而中國海軍卻盡量避免與敵軍在海上相遇,沒有進行決戰的思想准備和軍事准備。一方主動,一方被動;一方有備,一方無備;一方伺機決戰,一方消極避戰。一旦海上遭遇,後果可想而知。
登陸和反登陸作戰,本是最為慘烈的作戰類型,一般來說,反登陸方都會依靠防禦體系———包括岸邊陣地和海上襲擊,使處於不利條件下的登陸方腹背受敵,遭到沉重打擊,甚至登陸失敗、全軍覆沒,中外戰例中不乏此例。

② 甲午戰爭我們為什麼會敗給日本

  1. 清政府腐敗無能,戰前大量挪用軍費

  2. 軍事能力弱,日本海軍強大世界有目共睹

  3. 洋務運動受到頑固派的層層阻攔,進行不徹底

  4. 日本明治維新使之國力大增。

  5. 中國政治體制落後

  6. 清政府避戰求和,消極防禦的戰略思想

  7. 對戰爭准備不足,缺乏遠見

③ 甲午戰爭為什麼會輸給日本

陸軍主要有三種,常備軍八旗軍,協助八旗軍作戰的綠旗軍,練軍等勇營性質部隊,軍事組織軍事訓練等已經不適應戰爭需要,這實際上從清國英國戰爭都已經暴露出來了,五十多年了,這也是清國對外屢戰屢敗的原因,清國以騎射國語為根本,輕視科學技術教育,輕視工業,編練新式陸軍會動清國根本的八旗制度,可能導致清國滅亡,海軍對於滿洲貴族來說只要撐撐門面就可以了,發展海軍那是發展漢人的力量,不積極,海軍只是將勇營的組織移植到水師上,清國對外最大的敵人始終是漢人,對漢人一直各種防備,牽制,這就決定了這是個畸形的海軍,根本就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防海軍,無論是戰術還是戰略思想上,不能自如的對外進行戰爭,清國在同外國作戰時一直都是有兩個敵人的,漢人和外國人,主要敵人是漢人,因此清國的發展最多小而強。

④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

1895年3月,甲午戰爭的硝煙尚未散盡,一個71歲的老人,中國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東渡日本,作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權大使,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日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規定:(一)中國承認朝鮮獨立。(二)中國向日本割讓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三)中國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加上贖回遼東半島的3000萬兩共2.3億兩)。以及新開通商口岸,增加內河航線等共11款。甲午戰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從此走向更深重的災難。巨額戰爭賠款相當於全國3年的財政收入,清政府根本無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強貸款,不但利息很高,還要以海關、稅收、財政的管理權作抵押。大面積割讓國土直接導致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戰後的幾年裡,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長城以北屬俄,長江流域十省屬英,山東屬德,雲南、兩廣屬法,福建屬日。而美國這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則打著「利益均沾」的旗號,以支持日本為主要手段,謀求在中國的更大權益。戰後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的跳板,中國東北部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台灣被日本割占,使數百萬同胞離開祖國的懷抱,飽受欺凌50多年。

日本是戰爭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價值1億兩白銀的戰利品和2.3億兩的賠款。這筆巨款相當於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日本朝野對此歡欣鼓舞,外相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之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幾億日元,本國全部收入只有8千萬日元,一想到現在會有3億5千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和私人都覺得無比的富裕!」戰後,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飛速擴張,為其在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伏筆。總之,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機,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在中國近代的反侵略戰爭中,中日甲午戰爭可以說是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後果最重,教訓最多的一次戰爭。正因為如此,重新學習、研究這段歷史,也最具現實意義,這里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的原因,總結、汲取其中的教訓。

長期以來,一些論者從力量對比的角度分析問題,認為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實力強大,中國不具備贏得反侵略戰爭的條件,由此強調落後就要挨打,必須奮發圖強,提升國力,才能最終立於不敗之地。這個觀點自然有其積極意義,但就甲午戰爭而言,僅作此分析還嫌不夠,也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容易陷入「武器決定論」的誤區,應該進行更全面、更准確的分析。

實際上,當時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從經濟上看,甲午戰前日本的重工業還比較薄弱,輕工業中也只有紡織業比較發達。鋼鐵、煤、銅、煤油、機器製造的產量都比中國低得多。當時日本共有工業資本7000萬元,銀行資本9000萬元,年進口額1.7億元,年出口額9000萬元,年財政收入8000萬元,這些指標除了進口量與中國相當外,其它都低於中國,說明當時日本的經濟實力和中國一樣並不強盛。從軍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戰前的一二十年裡,竭全國之力提升軍事實力,尤其重視海軍建設,到1893年,擁有軍艦55艘,排水量6.1萬噸,與中國海軍主力北洋艦隊相當(中國還有廣東、福建水師)。日本常備陸軍22萬人,總兵力不到中國的一半,武器裝備也相差不大。很顯然,中日軍事力量對比,不像鴉片戰爭時大刀長矛對堅船利炮那樣懸殊,有的方面如海陸軍總量中國還略占優勢。也就是說,甲午戰爭中國之敗,並不是敗在軍事力量上。

那麼,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哪些教訓?這對我們今天維護國家安全和加強國防建設有哪些借鑒呢?

一、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准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十九世紀後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完成了向帝國主義階段的轉變,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必然引起對殖民地更加激烈地爭奪。列寧分析道:帝國主義列強「除了對已經被分割了的世界來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爭奪半獨立國的斗爭就不免要特別緊張起來。」於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便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眼中的一塊肥肉。從鴉片戰爭開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來沒有停止過,但1884年中法戰爭後,由於列強之間忙於爭斗,相對平靜了大約10年,中國政治家的神經鬆弛了一些,在人們對西方列強的「友善」感到慶幸的時候,東邊的一個鄰國正在虎視眈眈。

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以後,資本主義得到較快發展,與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結合在一起,產生了軍國主義怪胎,極具擴張性和掠奪性。

侵略並戰勝中國,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國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陽子就主張:「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當開拓蝦夷。曉喻琉球,使之會同朝覲;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台灣、呂宋之島,佔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吉田的這一思想,對他的弟子,後來成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內閣總理大臣)、山縣有朋(參議院議長)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維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陸政策,大臣田中義一在奏摺中說:「明治大帝遺策是第一期征服台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第三期征服滿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說這些議論還是一個「藍圖」,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體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國征討方略》,決定在1892年前完成對華作戰的准備,進攻的方向是朝鮮、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澎湖列島、台灣、舟山群島。7年後,日本正是按照這個時間表和路線圖發動侵略戰爭,並幾乎達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幾十年裡將上述國策一以貫之,進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備,前後實施了8次《擴充軍備案》。甲午戰前的幾年,平均年度軍費開支高達總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從皇室經費中擠出30萬元作為海軍補助費,這筆錢雖然不算很多,但表達了最高統治者的決心,勢必對全國產生很大激勵。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國富豪紛紛捐款,一年就有100多萬元。這不僅增加了軍費,也極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氣。日本一面擴軍,一面派出大批間諜在中、朝活動,在甲午戰前繪成了包括朝鮮和我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渤海沿線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條道路的詳圖。日本就像一架製作精良的戰爭機器,時刻不停地運轉著,一旦時機成熟,便會毫不猶豫地訴諸武力。與之相比,清政府對國家安全形勢的判斷就顯得很不到位,對遭受侵略缺乏應有的預見和警惕。

一些有識之士,如兩江總督沈葆禎,台灣巡撫劉銘傳等看出「倭人不可輕視」,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對日本的認識還停留在「蕞爾小邦」的階段,「不以倭人為意」。對國防負重要責任的李鴻章也認為「倭人為遠患而非近憂」。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政府反而放鬆了國防建設,以財政緊張為由,削減軍費預算,從1888年開始停止購進軍艦,1891年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葯經費。中國就是在這樣一種不清醒的狀態下,迎來了一場命運攸關的戰爭。

甲午戰爭開端於朝鮮。19世紀後期,朝鮮一直是國際政治力量角逐的重要舞台,也是中日關系的一個熱點。日本不僅要在朝鮮爭奪權益,更將其視為侵略中國的前沿陣地,一直在尋找機會,1894年這個機會終於來了。當時朝鮮發生內亂,朝鮮政府請求中國派兵支援(歷史形成朝鮮當時是中國的藩屬)。就在中國向朝鮮派兵時,日本軍隊也大舉入朝,戰爭拉開了序幕。這時日本還打著保護在朝僑民的旗號,照會中國政府「日本政府必無他意」。實際上,正如外相陸奧宗光所說:「發動戰爭的決心,在帝國政府派遣軍隊於朝鮮時,業已決定。日本假借這個好題目,是為了索性藉此時機促成中日關系的破裂。」6月2日,日本組成戰時大本營;6月9日,日軍在仁川登陸,隨即進占漢城。還如陸奧宗光所說:「在軍事上一切皆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直到這個時候,清政府對一觸即發的戰爭形勢仍然未有準確的判斷,還寄希望於中日雙方同時撤軍。李鴻章給在朝陸軍的指令是:「彼斷不能無故開戰,切勿自我先開釁。」給北洋海軍的指令是:「日雖添軍,並未與我開釁,何必請戰,應令靜守。」李鴻章認為:「兩國交涉全論理之曲直,非恃強所能了事。日雖竭力預備戰守,我不先與開仗,彼諒不動手。誰先開仗誰先理詘,此萬國公例。」

為了外交上的主動,避免先開第一槍,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緊的是不能因為抱有幻想而不作切實的臨戰准備,使敵軍從容調兵遣將,占據險要。直到日軍將中國在朝部隊圍困於牙山時,才匆忙派兵從海上增援,已經為時太晚,完全來不及了。導致陸軍在牙山大敗,倉皇退守平壤。海上運兵也遭到日本海軍伏擊,運兵船被擊沉,近2000名將士葬身海底。緊接著平壤戰役也因為漫無准備而慘敗,遭受重大損失,殘軍一口氣潰退500餘里,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戰爭剛剛開始就蒙上了失敗的陰影。

朝鮮戰場的失利,極大地影響了我軍的士氣,助長了敵人的氣焰。戰爭往往就是這樣,一方有備而一方無備,就會必打、早打、大打;而被侵略方如果頭腦清醒,准備充分,毫不示弱,針鋒相對,對侵略者必然產生威懾、遏製作用,就有可能改變戰爭進程,甚至把戰爭中止於初起階段。但是,中國喪失了這個機會。其根源就在於對侵略戰爭缺乏預見性而放鬆了警惕,造成戰前缺乏准備,初戰舉措失當,這是甲午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也是需要認真汲取的深刻教訓。

二、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是戰爭失敗的外部原因

朝鮮戰場的失利,雖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動,但還沒有影響全局。這時候,清政府如果能認清形勢,堅定地投入反侵略戰爭,並採取正確的戰略,一定能夠挫敗敵人的進攻。可惜中國最高統治者中掌實權的慈禧太後、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鴻章也堅決主張「羈糜為上,力保和局」。從戰爭開始到失敗投降,他們一直致力於爭取英俄德法美等國家的調停,以達到求和目的。

外交和軍事一樣,都是國家政治行為的重要手段。李鴻章想利用各國之間的利益沖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軍事對峙,用心可以理解。但他顯然對列強干預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過分依賴外交斡旋而放鬆了軍事努力。他認為「列強必有區處,必有收場」,命令部下「靜守勿動」,「保艦勿失」,既殆誤了軍機,又影響了士氣。

李鴻章首先請求英國調停,他考慮英國在華既得利益最多,日本侵華「英人必不答應」。但沒有想到英國和日本已經在背後進行了交易,英國照會日本:「中國之上海為英國利益之中心,故須日本政府承認不在該港及附近為戰爭的運動。」當日本政府承諾英國在長江流域的權益不受影響時,英國不但放棄干預,還與日本簽訂了《日英通商航海條約》,以示支持。英國外交大臣金伯利說:「這個條約的性質對日本來說,比打敗中國的大軍還遠為有利。」英國甚至對日軍擊沉本國商船事件保持沉默。就這樣,中國被英國出賣了。

李鴻章轉而請求俄國干涉,因為俄國的勢力范圍主要在東北,與日本有利益沖突。但這時俄國西伯利亞鐵路尚未修通,在遠東爭奪的籌碼還不夠,並不想和日本鬧翻,只是進行了一番口舌之爭了事。擔任中國稅務司長的英人赫德這樣評價:「俄國人在天津挑逗了一番,過了兩個星期忽然又推卸了,李鴻章討了老大一場無趣。」清政府還請求德、法兩國調停,那更是徒勞無益,白白浪費時間。

英俄德法調停落空後,李鴻章還異想天開地寄希望於美國調停。偽善的美國回復說:「美國抱嚴正的中立態度,只能用友誼的方式影響日本。」實際上美國並不是什麼中立的態度,而完全是倒向日本的。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公然說:「戰爭是中國堅持在朝鮮的宗主國地位引起的,過在中國。」美國駐華代辦田夏禮說:「應該讓戰爭順著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如果幹涉帶來和平,那種和平是不能持久的。惟有使用武力才能使這個國家和世界融洽共處,只要清皇朝不致受到威脅,中國的戰敗倒是一個有益的經驗。」田貝還寫信給李鴻章:「徹底放棄求得干涉的念頭,背向歐洲列強,面向日本。」這里的面向日本,不是指贏得戰爭,而是求和投降。美國在支持日本侵華的路上遠比其他國家走得遠,給日本提供軍事貸款,派遣軍事顧問,運送軍用物資,包庇日本間諜,甚至允許日本軍艦掛美國國旗蒙蔽中國海軍。美國把日本作為它在遠東的小伙計,而日本敢於悍然發動戰爭,也是有恃於美國作為後台老闆。正如列寧在甲午戰前所分析的:「日本有可能掠奪東方的亞細亞國家,但是沒有其他國家的幫助,他就不可能有任何獨立的財政及軍事力量。」

列強之間存在著利益沖突,經常會有一些矛盾,但在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中國殖民地化程度,以攫取更大利益方面是一致的。這是列強的基本立場,對此務必保持清醒頭腦。但清政府和李鴻章顯然見不及此,對列強「主持公理」抱有過大的期望和幻想。實際上列強的公理只是一種偽善,他們真正信奉的是利益和強權。列強早已看清日本穩操勝券,必然會倒在日本一邊。赫德道出了實情:「所有國家均向中國表示同情,並說日本這樣破壞和平是不對的。但沒有一個國家採取任何實際行動幫助中國。」列強十分清楚,日本戰勝中國他們都可以分一杯羹,戰後的情況正是這樣,列強利用「最惠國待遇」「利益均沾」「門戶開放」的強盜條約都得到了很多好處。

一味求助別人,而鬆懈自己,放縱敵人,在戰爭中實為大忌,無疑是取禍之道。陸奧宗光幸災樂禍地說:「清政府自始即採取求歐洲列強干涉,速行中止中日戰爭之政策,李鴻章屢求各國代表援助,且電訓其駐歐洲各國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駐在國之政府,中國政府不顧污辱自國之體面,一味向強國乞哀求憐,自開門戶,以迎豺狼。」於是,日本加緊進攻以求速戰速勝,而中國則在一次又一次的調停中喪失時間和機會,完全陷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在大小幾十次戰役中,沒能組織一次像樣的抵抗,正如禮部侍郎志銳所說:「我愈退則彼愈進,我愈讓則彼愈驕,彼則著著佔先,我則面面受制。」不但外交上毫無進展,軍事上也徹底失敗,海陸軍主力損失殆盡,最後只能投降求和。

清政府的主戰派也看出了問題,光緒皇帝下諭旨說:「他國勸阻,亦徒托之空言,應預籌戰守之計。」朝臣責備李鴻章,「觀望遷延,寸籌莫展,一味因循玩誤,險要之地,拱手讓於外人。」說得當然很對,但也沒有什麼用處。李鴻章上邊還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還有軍機處,還有慈禧太後老佛爺,都是主和派,而主戰派光緒皇帝、翁同和等沒有任何實權,只能是干著急,空喊而已,拿不出實際的辦法。到了軍事上絕望的時候,他們也只能同意進行投降的求和。

歷史證明,一些小國依附大國尚可在夾縫中謀求生存,但大國此路不通。龐大而虛弱的中國,如果不能自強自立,把反侵略戰爭的立足點放到自身力量上,就會成為被宰割的對象。要想求得和平,只有良好的願望是不行的,靠別人也是靠不住的,必須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個道理,連改良派思想家梁啟超也看得很清楚,他說:「李鴻章之手段,專以聯某國以制某國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後可以致人而不致於人。」是的,戰爭不相信眼淚,弱國無外交,戰場上如果沒有勝算,談判桌上肯定什麼也得不到。甲午戰爭的歷史教訓,充分證明了這個真理。

三、信奉「武器決定論」是戰爭失敗的思想原因

近代戰爭中,武器裝備的作用遠比古代更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軍事家中,李鴻章特別重視武器裝備。由於他的大力倡導和運籌,推動了洋務運動,組建起北洋海軍和新式陸軍,有利於提升軍事實力。但因為李鴻章把武器作用極端化、絕對化,由「武器決定論」導致悲觀情緒和失敗主義。

朝鮮戰場失利,李鴻章在向朝廷匯報時陳述他的觀點:「凡行軍制勝,海戰惟恃船炮,陸戰惟恃槍炮,稍有優絀,則利純懸殊。海軍快船快炮太少,僅是守口,實難縱令海戰。平壤之敗,因由寡眾不敵,亦因器械之相懸,並非戰陣之不力。海戰之艱危,較陸軍尤甚。海上交戰,以船行之遲速,船之新舊,炮之大小分強弱。我國快船不敵,故海上交鋒,恐非勝算。趕緊設法添購,亦不濟急。」李鴻章的結論是「彼之軍械強於我,技藝強於我」。所以中國的武備「平內亂有餘,御外侮不足。」李鴻章此論一出,立刻就有朝臣對他予以反駁:洋務運動搞了30年,花費了國家巨額資金,為何尚不能一戰,與英法德俄不等相抗也還罷了,為何連日本都不能一搏呢?光緒皇帝十分惱怒,訓斥李鴻章「怯懦規避,偷生縱寇」,要求北洋海軍集中兵力,迅速出戰。但李鴻章不為所動,仍然堅持「北洋千里,全資屏蔽,實未敢輕於一擲」。命令海軍「惟須相機進退,能保全堅船為妥」。

戰爭的勝負決定於軍事力量對比,這是一般規律。以弱勝強,以少勝多需要特定的條件,不是普遍現象。但在軍力相當的情況下,勝負又取決於什麼呢,這就不是唯武器論所能解釋的了。作為戰爭的主要指揮者來說,頭腦中打不贏的陰影必然會對戰局產生消極影響,這也是部隊士氣低落,一味潰敗的原因之一。

甲午戰爭無論從總體上還是從主要戰役來看,都不是敗在軍事力量對比和武器裝備優劣上。以黃海海戰為例: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軍主力在黃海靠近中朝邊境的大東溝一帶海域相遇,一場震驚中外,對甲午戰爭進程產生深刻影響的大海戰爆發了。投入這次海戰的中日艦隊實力如下表:

軍艦總數 魚雷艇數 鐵甲艦 半鐵甲艦 重炮 輕炮 排水量 中國艦隊 14 4 6 0 21 141 3.5萬噸 日本艦隊 1201 2 11 209 4.1萬噸

可以看出,雙方艦隊的實力不相上下。北洋艦隊的優勢是鐵甲艦和重炮較多,其中定遠、鎮遠兩艘主力艦無論裝甲、噸位、火炮口徑都是當時世界領先、遠東一流的戰艦。日本艦隊的優勢是艦速較快、機動性強。單純從軍力上看,中國艦隊還略占優勢,但海戰的結局卻是相反。北洋艦隊被擊沉5艘軍艦,受到重創;而日本艦隊未失一艦,只有幾艦受傷。黃海海戰的勝利使日本舉國上下欣喜若狂,天皇頒布敕令嘉獎有功官兵,還親自譜寫軍歌《黃海的大捷》,歌中唱道:「忠勇義烈之戰,大破敵之氣勢,使我國旗高照黃海之波濤。」而北洋艦隊在此之後更不敢出海作戰,完全失去應有的戰略作用。

北洋艦隊黃海戰敗的直接原因有如下幾點:一是指揮失當。本來預定的迎戰隊形是雙列縱隊,但逼近敵艦時成了散漫的雁形橫列隊。其原因有兩種說法,一說掛錯信號旗,二說部分軍艦未能及時到達預定位置。開戰不久,旗艦定遠年久失修的艦橋被本艦火炮的後坐力震坍,海軍提督(北洋艦隊司令)丁汝昌從艦橋上跌落負傷,不能繼續指揮戰斗,而他事先又沒有指定代理指揮者,這個致命的疏漏使中國艦隊一開始就失去統一指揮。緊接著信號旗也被擊毀,旗艦與艦隊的聯系中斷,各艦只能各自為戰,陷於混亂。二是有的將領貪生怕死,臨陣脫逃。在激戰中,致遠、經遠二艦不幸被敵軍擊沉,濟遠、廣甲、揚威三艦驚恐萬狀,倉皇逃竄,濟遠還可恥地掛起白旗。不但削弱了戰鬥力,還嚴重地擾亂了軍心。4艘魚雷快艇有3艘懾於敵威,一直躲在遠處不敢參戰,沒有發揮任何作用。三是炮彈不足,質量不好。這次戰斗只打了5個小時,但竟然不可思議地發生了炮彈不夠的情況,定遠和鎮遠的主炮炮彈全部用光。炮彈質量也有問題,有的打不響,有的「中敵船而不裂」。黃海戰前半個月,赫德在給英國政府的報告中說:「當前的難題是軍火,北洋艦隊有葯無彈,有彈無葯,漢納根(北洋艦隊的英國顧問)已受命催辦彈葯,他想能湊夠打幾個小時的炮彈,以備作一次海戰,在海上拼一下,迄今無法到手,最糟的是他恐怕永遠無到手的希望了。」四是軍事技術水平低下。北洋艦隊的一艘魚雷快艇在距離敵艦西京丸號40米處發射魚雷,竟然未能命中(魚雷從艦底一米處劃過),使敵艦逃逸,而日本海軍部長樺山資杞正在此船上督戰,失去了絕好的殲敵機會。

黃海之戰雖然失利,但相比還算是甲午戰爭中打得最好的一仗,其餘大部分戰役、戰斗,要麼一觸即潰,要麼望風而逃,根本不是武器優劣、裝備好壞、兵員多少的問題。英國駐華公使歐格納給本國政府匯報時說:「中國軍隊雖然在數量上較日本有相當的優勢,但訓練方面尤其是管理方面遠不及日本。無遠見和缺乏軍事知識的中國當局,將面臨著海軍艦隊被徹底摧毀的危險。」事實證明這個英國人確有見地。

軍隊戰鬥力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直接因素,但戰鬥力的強弱不僅決定於武器裝備,還有軍隊的指揮、管理、訓練、精神狀態,戰略和戰術等。甲午戰爭的情況也是這樣,把戰敗單純歸於武器裝備說不過去,是一個長期形成的認識誤區。

四、放棄和喪失制海權是戰爭失敗的戰略原因

毛澤東同志說過:「辦法是跟著方針來的,方針是不抵抗主義的時候,一切辦法都反映不抵抗主義。」清政府避戰求和,消極防禦的指導思想,突出表現在忽視和放棄制海權的戰略失誤,這是甲午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

在近代戰爭中,掌握制海權非常重要。所謂制海權,簡單地說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敵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權取決於海軍的實力和正確的戰略。甲午戰爭的制海權主要指黃海海域。黃海關繫到三個半島,即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的海上交通,所以黃海的制海權至關重要。

甲午戰爭的主戰場在朝鮮、中國一側,日軍屬於跨海作戰,補給線很長,必須從海上運輸。中國雖是內線作戰,但擾亂和切斷敵軍的海上交通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軍主力,尋找有利時機主動出擊,必要時進行決戰,對敵方海軍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當時也有這個力量和可能。1893年,中國海軍居世界第9位,排在英、德、法、俄、荷蘭、西班牙、義大利、土耳其之後,美、日之前。如果戰略正確,指揮得當,應該能夠取得一定的勝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日本政府和軍方對侵華戰爭中制海權的重要性有著充分的認識。他們長期致力於海軍建設就是基於這種考慮。甲午戰爭前,日本「戰時大本營」和海軍部長樺山資杞針對可能發生的三種情況制定了上、中、下三策。一是如果海戰獲勝,取得制海權,陸軍就長驅直入,進攻遼東、山東及北京;二是如果海戰勝負未決,陸軍只佔領朝鮮,海軍盡可能維持朝鮮海峽的制海權;三是若海戰失敗,則撤退朝鮮陸軍,海軍協防日本沿岸。日本的戰略思想非常明確,把整個戰爭基點放在制海權的爭奪上,在設想的上、中、下三策中他們取得了上策。相反,清政府和李鴻章對這個重大戰略問題的認識卻很模糊,對戰爭中海軍應該發揮何種作用,怎樣發揮作用沒有清晰的思路。朝鮮開戰後,日本海軍在充分准備的基礎上集中主力尋找中國艦隊決戰,而中國海軍卻盡量避免與敵軍在海上相遇,沒有進行決戰的思想准備和軍事准備。一方主動,一方被動;一方有備,一方無備;一方伺機決戰,一方消極避戰。一旦海上遭遇,後果可想而知。

在黃海海戰之前,李鴻章電令北洋艦隊「不得出大洋浪戰,致有損失」,「保船勿失,只在渤海灣游弋」。光緒皇帝一度要求北洋艦隊出戰,但李鴻章在慈禧太後和恭親王奕等的支持下,拒不執行主動出海決戰的上諭,北洋海軍一直蜷縮在渤海門戶,向朝鮮運送物資也不敢走海上捷徑而從陸上轉運。日軍則「縱橫遼海」,運輸船隻在海軍的護衛下暢行無阻。

黃海戰後,中國海軍雖然遭受損失但主力尚在,可是李鴻章更加保守,對海戰完全失去信心。他命令:「海軍艦隊,必不遠出」,只能「靠山巡走,略張聲勢」。旅大戰役時,海軍提督丁汝昌建議主力出戰以援旅大,李鴻章斥責說:「汝善在威海守汝的數艘船匆失,余非汝事也。如出海,即令戰歿,亦不請恤。」此後,艦隊只是困守港口,北洋海軍作為一個戰略軍事力量,拱衛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復存在。

制海權的喪失使沿海陸戰孤立無援,極為被動,突出表現在兩次反登陸作戰的失利。

日軍兵分兩路攻打遼東半島,一路從朝鮮跨過鴨綠江入侵,一路從海上進犯,在花園口登陸,如成功即可直搗旅順後路。但日軍此著也是一步險棋,花園口不是一個理想的登陸地點,此處沿岸海灘很淺,大船不能靠近,軍隊與物資需換汽艇和舢板轉運。日軍36艘運兵船在軍艦的護送下,2.4萬人及大量軍馬輜重,從10月23日至11月7日整整登陸了15天。清政府事先得到了這次日軍行動的情報,如能派一支勁旅憑險扼守海岸,海軍攻襲敵艦,則可對敵形成兩面夾攻之勢。但奇怪的是,岸邊小股清軍放了幾槍便了無蹤影,海軍根本沒有出動。日軍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得以從容登陸,打開了進攻旅順的大門。很快,清政府經營20多年,耗銀數千萬兩的重要軍事基地旅順陷於敵手,大量船隻、武器、裝備、糧食被敵繳獲。日軍獸性發作,殘忍地進行屠城,旅順數萬軍民被殺害,全城僅有36人倖免於難。

不久榮城和威海又重蹈覆轍。山東榮城距北洋海軍基地威海僅有30海里,是日軍襲擊威海的最佳路線。1895年1月29日,日軍聯合艦隊掩護50艘運兵船共3.4萬人,用5天時間在榮城登陸。中國陸軍未能組織有效抵抗,海軍近在咫尺,但李鴻章命令「以艦隊全力堅守劉公島」,伏匿於威海坐以待斃。日軍艦隊司令伊東佑享後來承認:「如丁汝昌率艦隊前來,用魚雷艇對我襲擊,我軍豈能安全上陸?」

登陸和反登陸作戰,本是最為慘烈的作戰類型,一般來說,反登陸方都會依靠防禦體系———包括岸邊陣地和海上襲擊,使處於不利條件下的登陸方腹背受敵,遭到沉重打擊,甚至登陸失敗、全軍覆沒,中外戰例中不乏此

⑤ 清朝的北洋水師為何會在甲午海戰中敗給日本

當代人普遍將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根本原因歸結為清政府政治上的腐敗無能,北洋陸海軍將領指揮不當,海軍武器裝備落後,缺乏快速巡洋艦和速射炮,陸海軍協同作戰不利等等。

具體到各個戰役,則認為,豐島海戰中,北洋水師將領輕敵,護航軍艦力量單薄,寡不敵眾;黃海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在總噸位、航速、速射炮等方面占優勢,敵強我弱,北洋水師難逃厄運;威海衛保衛戰中,清軍陸軍未能擊退從榮成登陸進犯的日軍,致使炮台失守,加上援軍未至,北洋水師遭到日軍水陸夾擊,殘部最後被迫投降。

其實,北洋水師在總噸位、航速、速射炮、新式艦船方面雖然不及日本聯合艦隊,但是在裝甲艦防護能力、克虜伯大炮射程威力和炮台工程技術方面佔有一定優勢,並非完全不堪一擊。


黃海海戰戰至最後,北洋水師巨炮均受傷,定遠只有三炮,鎮遠只有兩炮,尚能施放。威海衛保衛戰,炮台上的火炮一旦被日軍炮火擊壞,也只能放棄和作廢,鮮有能自行修復的。

最後,北洋水師艦艇彈葯配置不足也是海戰失利的另一大因素。

據統計,在定遠和鎮遠發射的197枚12英寸口徑炮彈中,半數是固體彈,不是爆破彈。在黃海海戰的最後階段,日本聯合艦隊向東南撤退,北洋水師兩艦追擊,相距二三海里處,日艦本隊調頭應戰,當時的的炮戰相當激烈,然而鎮遠射出48發炮彈後彈葯宣布告竭,之剩下12英寸鋼鐵彈25發,榴彈已發都沒有了,定遠的情況也是如此。

那麼,彈葯不足的情況是不是應該歸結為當時負責供應彈葯的天京軍械所呢?其實,在1894年12月,查驗北洋水師的彈葯情況,存庫炮彈中,僅開花彈就有3431枚,供305毫米口徑炮使用的油403枚,210毫米的油952枚,150毫米1237枚,120毫米362枚,6英寸的有477枚。而在黃海海戰後,又撥付給了北洋水師360枚開花彈。

然而,這批開花彈並沒有用於黃海海戰!

為什麼不用,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這些開花彈沒有在艦上。而之所以不在艦上,主要責任在丁汝昌身上。中日雙方開戰後,丁汝昌執行李鴻章保船制敵的方陣,消極避戰,心存僥幸,以至於出海護航時連彈葯都沒帶足,致使北洋水師在彈葯不足的情況下與日艦進行了一場長達5個小時的海上會戰,結果極大地影響了戰鬥力的發揮,也加重了損失程度。

⑥ 甲午海戰中清政府為什麼敗給日軍,真正的原因令人惋惜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日兩國海軍在黃海大東溝展開激戰。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慘敗於日本聯合艦隊之手,中國海軍在黃海輸的一敗塗地。一直以來,人們對戰爭的失敗原因爭執不休,有的將戰敗的原因歸結於清政府的腐朽,有的歸結於李鴻章的避戰自保,也有的歸結於北洋水師戰術的失敗。但人們往往忽視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當時的中國海軍其實已經全面落後於日本,和日本已經有很大的差距。那麼甲午海戰時中日兩國海軍差距有多大?



從海軍規模上看,日本聯合艦隊總噸位4萬噸,而北洋水師僅僅3.4萬噸,日本海軍佔有明顯的優勢。日本海軍不僅噸位大,而且船體新,多是剛從國外購買的新式軍艦,而中國的軍艦多是80年代購買的,不僅性能跟不上時代,而且艦艇老化嚴重,僅靠三艘鐵甲艦撐場面,根本不堪一戰。可以說,兩國海軍已經有了代差。



從航速方面來看,聯合海軍總馬力6.89萬匹,而北洋水師僅僅4.22萬匹,日本海軍航速14.5節,而北洋水師僅僅10節。也就是說中國海軍動力弱、船速慢,日本海軍跑的快,中國海軍跑不過日本海軍。日本海軍打完就跑,中國海軍一點辦法沒有,所以黃海中北洋艦隊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



從艦船火力來看。日本海軍裝備的是最先進的速射炮,射速快、火力猛,而且用的內部填裝苦味酸的黃火葯炮彈,也就是所謂的開花彈,一炸就是一片,威力驚人。而中國的火炮射速慢,使用的多是填裝沙石的穿甲彈,只有少量填裝黑火葯的開花彈,所以根本打不過日本海軍。



從人員方面來看,日本師承英國,幾乎可以說就是英國海軍的翻版,不管指揮還是人員訓練都比中國高出一大截。而北洋水師在排擠走英國教官琅威理後,主要靠自己摸索,逐漸和世界海軍主流脫節,人員訓練和作戰素養都比不上日本。此外,北洋水師的士氣也遠遠比不上日本海軍,中國海軍臨陣脫逃的現象屢禁不止,比上下團結一心的日本差遠了。



從後勤方面來看,日本擁有較強的造艦能力和艦船維修能力,比中國強的不是一點點。當時中國的很多船都要去日本進行維修保養,日本海軍擁有比中國更強的海軍發展潛力,也比中國更具有海戰持久作戰能力。即使中國能在黃海海戰僥幸勝一兩場,最後戰爭的結果還是一樣。

⑦ 甲午戰爭為什麼會輸呢日本軍隊強在哪裡

中國失敗的原因:
(1)主觀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國軍隊在甲午戰爭中失敗。①戰前,清政府不作認真准備,戰爭爆發後極力奉行「避戰自保」的方針,貽誤戰機,如平壤之戰,威海衛之戰的慘敗。②慈禧太後在國家危難之秋,大搞萬壽慶典,不惜挪用軍費,置國家利益於不顧。
(2)客觀方面:日本蓄謀已久,准備充分,實力略強,中國相對落後。
縱觀中國的社會狀況,與日本相比不僅在軍事、經濟和科技上落後,還在於政治制度腐敗。北洋艦隊的覆滅,說明了單純學習西方的技術的道路已走不通了。從此,中華民族開始了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改變中國落後政治制度的嘗試。
日軍力強在組織制度、官兵素質和對近代戰爭規律的了解上。

⑧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到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高中歷史課本上的一段話,日方首領抵達公海後,用望遠鏡來探視中方而後發出了必勝的感嘆,有屬下問他原因,他說大清用火炮來晾曬衣物。

這聽起來是個嘲諷的笑話,卻真切的暴露了當時清朝無論是官兵還是將領眼界的狹窄,武器本來就落後於人家,思想又如此鬆懈,豈有不敗之理?

當然,這么重要的事少不了我們的慈禧太後,她是後宮斗爭的把好手,出身不好卻一步步爬上了清朝實際當權者的位置,只可惜女人的膽小怕事在她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仗還沒開始打就暗地裡聯系日方,希望通過和解的方式來保住所謂的「大清顏面,」一露敗相立馬搖尾乞憐,割地賠款喪失關稅自主權,將清朝一步步逼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裡。

⑨ 甲午戰爭前,歐美公認的列強之一清朝,為何會敗給日本

甲午中日戰爭清朝之所以失敗,主要是三個原因造成的。當然最主要的責任還在於清朝的軍隊,但是除此之外也要根據當時日本的情況進行分析。當時日本發動這場戰爭,得到了日本人民的認可,同時可以說當時整個日本都在節衣縮食想要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可以說日本為了這場戰爭付出了非常多。

第3個原因就是光緒帝並沒有正確的指揮北洋水師。要知道李鴻章當時建議,光緒帝應該等著敵人主動攻打北洋水師,北洋水師才發起抵抗。但是李鴻章的建議並沒有得到光緒帝的認可,光緒帝當時命令北洋水師的軍官丁汝昌盡快跟日本海軍決戰。光緒帝的這個決定,也讓當時北洋水師並沒有做好非常全面的准備,從而獲得了戰爭的失敗。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60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7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65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2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63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8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3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54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5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