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日本在中國哪裡
❶ 日本在古代歷史上,是否是屬於中國的一部分
不是一部分,但以前是中國的藩屬國,定期向中國進貢。
另,硫球國(現在的日本沖繩)曾是中國的屬國,後被日本強行掠奪。
拓展資料:
1、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他7200多個小島嶼組成,因此也被稱為「千島之國」。
2、明、清時代,琉球國不斷向南京和北京的國子監、以及福州的琉球館派遣留學生學習中國的語言,因此琉球語受到了漢語閩語尤其是福州話的影響,而且琉球國官方文字為漢字。
日本明治維新後,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原來薩摩對琉球的侵略掠奪,還只是日本西南某個島藩的強盜行為;現在,日本則要進行整個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擴張了。明治初年的「征韓論」中,就提到了要侵佔琉球。
明治五年(1872年),日本借琉球使者到訪日本之際,突然強制「冊封」琉球國王為藩王,並列入所謂「華族」。這是維新政府強行改變日琉關系的第一步。而這些行徑,當時都是暗中進行,對中國隱瞞的。從此,琉球便成為了所謂「日清兩屬」。
❷ 日本在古時是否屬於中國
在古代日本只是屬於中國朝貢體系中的一員,受中華文化深刻影響。
《史記》、《三國志》等史書均有記載稱,秦朝方士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葯,多次率童男童女到傳說中的蓬萊、方丈和瀛洲仙山求葯,因未能尋得長生不老葯,故長居海外,據稱在今日本。
漢朝時期,日本諸小國中有通過朝鮮半島三韓與中國交流,因日本人矮、丑,故稱其為倭奴。倭奴向漢稱臣、朝貢,漢賜日本有倭奴國王印。
唐朝大一統時期,新滅地方政權高句麗,國力鼎盛,四海咸服,萬國來朝,日本亦十分仰慕中華文化,派遣使節來唐學習先進科學文化並帶回日本,直接推動了日本大化革新,實現了日本由奴隸制國家向半封建半奴隸制的進步。武則天為倭奴國正名為日本。鑒真東渡日本,宣揚佛法和華夏文化。中國的建築、文字、書法、風俗習慣等傳入日本,使得日本得以飛速發展。
宋朝偏安,海上貿易興隆。與日本貿易往來頻繁。
元朝統一全國,日本不來朝拜,忽必烈問罪日本,將高麗設為征東行省,行省范圍包括今朝鮮半島和日本,實際統治與其它行省相比特殊。元朝跨海征日本遇台風而失敗,日本民族自信心膨脹。元時,沿海已有倭寇作亂。
明朝一統漢人江山,與日本往來較少,倭寇之亂時常出現。明朝中後期開始實行海禁,進行了多次抗倭戰爭。
❸ 我國漢朝的時候(漢武帝) 日本處於什麼時期他們在干什麼
漢武帝時,日本處於彌生時代。他們還生存在原始社會中。 公元前3世紀前後至公元3世紀前後的期間被稱為彌生時代。這個時代的命名是由在這個時期被視為有代表性特徵的彌生式陶器而來,以種植稻米為中心的農耕社會,從北部九州向日本列島各地快速蔓延開。
(3)東漢時期日本在中國哪裡擴展閱讀:
相關記載:
彌生時代中、後期的日本,在《後漢書·東夷傳》和《三國志·魏志·東夷傳》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當時日本總稱為「倭」,分成許多小國,有「王」、「大夫」、「下戶」、「生口」等不同的階級和階層。
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曾遣使到洛陽,漢朝賜其王以金印(見漢委奴國王金印)。漢安帝永初元年,倭國王帥升又遣使來朝,並獻上「生口」(奴隸)。
到了三國時期,邪馬台國成為許多小國的共主,其女王卑彌呼於景初三年遣使到洛陽,魏帝賜「親魏倭王」金印及錦緞、銅鏡等各種禮物,由帶方郡派官吏回訪。
此後,邪馬台國又多次與中國交往。關於邪馬台國的所在地,學術界有兩種不同意見,即「九州說」與「畿內說」,長期爭論,至今未有定論。
有人認為彌生人與彌生文化來自中國的吳與越,有日本倭人來自吳太伯的說法,日本倭人的水稻品種是來自浙江省一帶,文化上日本人稱為照葉樹林文化。
❹ 日本在中國版圖的什麼位置
在地圖上日本在中國右側的太平洋之中。
❺ 古代的日本原名叫什麼
其實古時候不叫日本,而是叫倭國。在公元57年的時候,在日本這座小島上,出現了一百多個國家,他們都是獨立政權,誰也不服誰,所以當時的日本非常混亂。
而當時中國正處於東漢時期,期間日本島上的一個小國,派來了使者覲見,並且獻上了許多的貢品。來的這位使者身高矮小,而且十分地瘦弱。古代的中國人本來就有天朝上國的思想,再加上日本使者又長成這副模樣兒,所以劉秀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裡。
聽說這個國家還沒有名字的時候,劉秀直接給他們取名為倭國,國王就叫倭王。在中國倭是一個貶義詞,劉秀還特意給倭王頒發了印綬。倭國也正式成為了中國的藩屬國。一直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都仍然稱日本為倭國。
後來這一百多個國家互相爭斗,日本也開始逐漸地統一,天下最終落到了神武天皇的手中,並且他還成立了大和國,建立了大和朝廷,這是日本上的第一個政權,神武也是日本的第一位天皇。這時候日本對於自己的稱呼,就變更成了大和國。
這個時候對於日本的稱呼已經有所改變了,不過真正讓日本改了國名的,是在唐朝的時候。當時日本為了學習先進的文化,把許多留學生送到了唐朝,想要找機會學習我國的制度。除了留學生之外,日本還多次派出遣唐使,每一次的人數都達到了上百人以上。
後來這些人把學到的中國知識和文化帶回了日本,他們發現倭這個詞是貶義詞,一直被這樣稱呼,有損國家的顏面,於是遣唐使向天皇提出更改國名。,當時科技不發達,日本不知道東邊兒還有其他的地方。
在他們看來,日本就是最東邊的地方,所以他們才更名為日本,意思就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所以在唐朝中後期的時候,日本才正式改名。不過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不論改成什麼名字,倭國都還是倭國,畢竟唐朝強大的實力,不是日本能比較的。
❻ 在古代日本是中國的一個省嗎
日本古代史
http://www.300000.org/bbs/printpage.asp?BoardID=93&ID=25183
第一章 原始社會
第一節 舊石器文化與日本人的起源
一、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角,是我國東方的一個島國。
在洪積世(注1)的大部分時期內,日本與大陸相連。大約在洪積世晚期至沖積世(注2)初期,日本各地發生海進,出現日本海,先後形成朝鮮海峽、津輕海峽、宗谷海峽。從此,日本逐漸脫離大陸。到沖積世末期,日本各地海岸線向里後退,距今約1萬年前,成為今天的日本列島。
在日本列島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陸續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遺址,其數達1000處,分布范圍很廣,從北海道到南九州,遍及全日本。這里只介紹幾個重要的遺址。
1949年相澤忠洋在群馬縣新田郡笠懸村岩宿的赤土層(注3)發現人類加工的黑曜石碎片。隨後由明治大學考古學研究室發掘,發現手斧、刮削器、尖狀器等舊石器。這個遺址被稱為「岩宿文化」。它是開始製造陶器以前的文化,比繩紋陶器文化要早。岩宿文化揭開了研究日本舊石器時代的序幕。
發現岩宿文化2年之後,即1951年,發現丁東京都板橋區的茂呂遺址。
1960年芹澤長介等人對長崎縣佐世保市北松浦郡吉井町的福井洞穴進行發掘,出土石器、爪形紋和隆線紋陶器。這是日本最早的陶器,用放射性炭素法測定,為時約當13600年前。
1964年芹澤長介等人發現了大分縣日出町早水台遺址,有石英制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等舊石器出土。這種石器被推定為第三間冰期(注4)的,屬於前期舊石器。
1965年芹澤長介等人又發現了樞木縣板木市星野遺址,屬前期舊石器。據研究,星野遺址的下層文化與我國周口店上層文化有關連。(注5)
除以上外,1959年在大分縣丹生高地發現了礫石石器、石核、石片等舊石器。據研究,出土石器的地質年代可能是第三間冰期,器形屬於分布在東亞、南亞一帶的前期舊石器文化,並具有周口店文化的共同特點。但有些學者以石器出土的地層不明為由,持懷疑的態度。還有從群馬縣勢多郡新里村鶴谷、不二山出土的石器以及群馬縣權現山I文化層出土的石器也被認為是前期舊石器。
二、日本人的起源
迄今日本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發現近1000處,但有人骨化石出土的不滿10處。化石人主要的有明石人(注6)、葛生人(注7)、牛川人(注8)、三日人(注9)、浜北人(注10)、聖岳人(注11)、帝釋觀音堂人(注12)等。
這些人類是從哪裡來的?諸說不一。(注13)根據中日兩國學者的研究,日本化石人的故鄉不是單數,而是復數,至少是從南北兩方 面來到日本列島的。那時日本還是大陸的一部分,中國人來到日本比較方便。據研究,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有可能是中國北部北京猿人的後裔,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步經由朝鮮來到日本。(注14)
我國古脊椎動物學者斐文中指出,日本早水台遺址中出土的舊石器在原料、器形、製作方法等方面,與北京周口店第15地點的文化遺存有許多共同之處。在鹿兒島上場遺址中發現的石球與中國讒家窯遺址中出土的石球屬於同一類型。從許家窯遺址中發現的尖狀器、刮削器同壢木縣星野遺址第7、第8層中出土的同類石器非常相似。野民湖底的長石片和用長石片製成的刮削器具有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水洞溝遺址的長石片工藝的某些特徵。(注15)。芹澤長介認為,從早水台遺址下層、岩宿遺址零層、星野遺址下層中發現的舊石器是屬於中國周口店文化的類型。至今發現的屬於這種類型的遺址大部分在關東以西。(注16)賈蘭坡認為,新石器時代日本人的下頰骨具有中國猿人「下額圓枕」的特點。(注17)從語言學上看,日本語在語法結構、音韻組織方面具有蒙古語和朝鮮語的一些共同特點。再從地質學上看,洪積世的日本同亞洲大陸相連,西日本又同中國、朝鮮接近。從上述看來,日本化石人是從中國移入的這一推想有其一定的道理。
長谷部言人主張日本化石人是華南化石人之一支,在洪積世從華南移到日本。今村豐曾對華南地方的現住居民進行過生物體測定,在數值上和現代日本人很近似,特別頭形指數和華南人很接近:古煙種基還用血型決定人種的方法。測驗結果,日本人的血液O型佔31.5%,A型37。3%,B型22.1%,AB型9.1%,而有與此相似的綜合值的人種是中國湖南人和匈牙利人。(注18)因而有人大膽設想,現代日本人和現代華南人都是華南化石人產生出來的。(注19)
日本人是個復雜的人種,一方面有其獨特性,另一方面又和中國、東南亞相似,和朝鮮也有共同性,而且在其狹小的島國內還有明顯的地域性。不過現在日本學者一致認為日本人素來是同一人種,各個時代的形質的小變異是由生活上的諸條件產生的,現代日本人的祖先是繩紋時代人。假如繩紋時代人是繼承化石人以來血緣的話,那末日本人的發源地就在中國。
(木通)口清之說:「日本人是在日本產生的,但其要素是以和華南的洪積期化石人有關系的日本化石人為核心,漸次加入南方的馬來和印尼,北方的通古斯和阿伊努人,最後產生出尚未完全統一的現代日本人。」(注20)在此問題沒定論的當前,這似乎不失為值得參考的見解。
三、舊石器文化
日本學者把舊石器文化(包括中石器)叫做「先繩紋文化」或「無土器文化」。日本舊石器文化分為前期和後期,大約3萬年以前的為前期,佔多數;3萬年至1萬年前的為後期,數較少。
前期舊石器以打制的原始石核石器、手斧和砍砸器為代表。後期舊石器以打制的石片石器為主,其變遷次序為刀形器在前,尖狀器在後。此外還有刮削器和雕刻器等石片石器。
日本的遠古人類,會打擊製造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狩獵和採集。
當時人們居住在洞穴里。至中石器時代後期,住在豎穴式屋中。火可能已被人們利用。在靜岡縣休場遺址和上野遺址中,發現了列石成圓形的遺址。有人推定為爐址。(注21)
遠古人類為同大自然斗爭,組成了原始群。集體狩獵和採集,共同分享勞動果實。婚姻關系是不分長幼的亂婚。後來,這種亂婚逐步過渡到同輩間發生夫妻關系的血緣群婚。舊石器時代後期,出現不同群的同輩男女之間群婚的族外婚制。於是從這時起,日本也同世界各地一樣,進入母系氏族社會。在母系氏族社會里,氏族成員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在舊石器時代後期,有舌尖狀器的出現,為後來弓箭的發明創造了有利條件。這就說明,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已走到新石器時代的門檻了。
❼ 日本在東漢末年時期,處於什麼樣的發展階段
三國時期,中原大地紛爭不斷,與此同時,在《三國志·倭人傳》中記載,東方的大海上,也有一個和魏蜀吳並行於世的政權——邪馬台國。三國時期邪馬台的國主是女人,名字叫做「卑彌呼」。可能不少小夥伴接觸過這個名字,但卻不知道,卑彌呼和她的邪馬台國與曹魏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卑彌呼死後,邪馬台一度陷入混亂,直到卑彌呼的族女台與繼任,情況才開始緩和。但從這以後,中國就在沒有了關於邪馬台的記載,當時日本因為還沒發明文字,所以一直都沒有這方面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