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什麼戰機在日本被雷擊
㈠ 日本地震引發海嘯,23米巨浪砸向地面,100多架戰機都變成什麼樣了呀
在大自然的面前,人類的力量實在是太渺小了,雖然我們總是能夠見到各種堪稱奇跡的創造或建築,一旦真正遇到自然災害卻很難抵抗得住,就拿日本的海嘯來說,幾個巨浪就把精心製造的戰機給徹底毀掉了,那可是耗費了數十億的資金啊,再加上工業、農業等都因此受到重創,想要恢復到受災前的樣子,還得需要一定的時間。
㈡ B-29轟炸日本的時候,是如何被擊落的是不是被日本戰斗機給擊落的
根據美軍官方資料,從B-29參戰到日本投降,在作戰任務中損失的B-29為:
第20轟炸機司令部
總共80架
被戰斗機擊落:22架
被高射炮擊落:7架
其他原因:51架
第21轟炸機司令部
總共334架
被戰斗機擊落:52架
被高射炮擊落:47架
被戰斗機和高射炮擊落:19架
其他原因:216架
——————————————————————————————————————————
日本的飛機戰力貧弱,升限也不夠。其應對B-29轟炸的主力截擊機有Ki-61「飛燕」式戰斗機、Ki-45川崎屠龍戰斗機等。
由於B-29防護火力猛烈、作戰高度極高,所以日軍很難擊落,以至於發展了撞擊作戰:
1944年8月20日,4戰隊的屠龍飛行員渡邊重夫軍曹撞擊擊落2架B29轟炸機。日本陸軍航空隊大開眼界。決定用堅固耐用的飛燕戰機專門進行撞擊戰術。最好的戰果是1944年12月3日,飛燕撞擊6架美機
——屠龍截擊機
㈢ 二戰日本零式戰機的剋星是美國的那個飛機
是F4吧
㈣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反擊的飛機是什麼型號
是B-25B轟炸機。
自從珍珠港事件以來,羅斯福一直敦促他的軍事計劃人員尋找轟炸東京的辦法,太平洋外圍和菲律賓的一片潰敗中,這種需求就更加迫切。使用陸基飛機從中國起飛,飛機只能飛單程。直至1942年1月中旬,金海軍上將的參謀部想出一個方案:從一艘航母上出動陸基轟炸機進行轟炸。航空母艦可以將飛機載到靠近日本海,但中型轟炸機無法在航母上降落,完成轟炸任務的飛機要飛往中國大陸。
這個計劃選中了中型轟炸機B-25B和最新服役的航母大黃蜂號,並由當年的飛行速度世界紀錄保持者詹姆斯·杜利特爾中校領
導完成。為此B-25B進行改裝,拆掉了一切不必要的設備,增加了油箱和偽裝用的木製機炮。1942年2月3日,兩架B-25B在大黃蜂號上起飛成功,證明了這一計劃的可行性。此後,由第17轟炸機大隊的志願者組成了二十四套機組,這些機組成員只知道將完成一項非常危險的秘密任務。機組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在跑道上標出的模擬飛行甲板上演練短距起飛滑跑,大黃蜂號甲板上也劃上了與陸地跑道一樣的中心線標志。
2.進發
1942年4月2日,大黃蜂號在6艘艦只的護航下載著杜利特的機組人員和16架B-25B,告別了舊金山的金門大橋,劈波嶄浪,向西急駛。
4月14日,大黃蜂號穿過北太平洋風暴區,在阿留申群島和中途島之間的一個指定地點同哈爾西的企業號會合,「邁克特遣艦隊」-這是任務的代號,在陰沉的海面上向著九州海岸以西400英里的目標海域進發。通告了這次任務的目標後,全體人員歡聲雷動。
途中,特遣艦隊收到東京電台的這樣一則廣播:「英國路透社報道,美軍三架轟炸機轟炸了東京。這種消息可笑之極。日本國民對這種宣傳毫不在意,正沐浴在和煦的陽光和櫻花的芬芳中享受春光。」杜立特真想為其更正一下是16架。日本的毫無防備增強了機組人員完成任務的信心。
4月17日下午,「邁克特遣艦隊」離起飛點只有二十四小時的水程,仍未被敵人發現、大黃蜂號上的甲板人員對B-25B作了最後檢查。每架飛機攜帶4枚500磅的炸彈,米切爾上校的勛章都系在了炸彈上。炸彈還上寫著:「我們不想燃燒世界,只想燃燒東京」。這種寫炸彈文學的傳統延續至今,送給薩達姆的炸彈上也有。
傍晚,雷達發現了日本海上警戒線最外層的哨艇,艦隊改變了航向。4月18日上午七時半之後不久,一艘敵船發現了特遣艦隊,它發出的無線電警報被艦隊接收到了,幾分鍾之後,前衛巡洋艦用炮火擊沉了這艘小型勤務艇。杜利特和哈爾西決定立即起飛,即使多飛一百英里,也不能讓艦隊冒險,這絕對是一個正確的決定。雖然日本防線即將處於警戒狀態,但日本人不會料到當天就有襲擊。
3.出擊
「讓杜利特和他勇敢的中隊起飛吧。一路平安,上帝保佑!」哈爾西向大黃蜂號發出信號。上午8時,大黃蜂號調頭迎風,杜利特緊緊握了一下艦長米切爾上校的手,然後對他的同夥喊道:「好伙計們,就這么著,一起出發吧!」
碩大的大黃蜂號在她所依附的海水中與一片落葉也無甚區別,甲板前後搖晃幾乎貼近了海面。B-25的左翼已經伸出大黃蜂的左弦外,杜利特將油門加到了最大,飛機搖搖擺擺地朝強風中沖去,沉重的機身在甲板盡頭緩緩抬起,隨後每一架飛機離艦,甲板上都發出一陣歡呼。8時24分,16架飛機全部安全起飛。
杜利特率領他的中隊向西飛去,每一位飛行員都知道了各自所要轟炸的軍事目標、鋼廠、飛機廠和電站。
4.進攻
兩個小時以後,東京時間12時20分,當杜利特的轟炸機低空掠過東京灣的時候,東京城裡的人正在吃午飯,一隊巡邏機也沒有發出警報,阻御低空飛行飛機的防空襲阻塞氣球,剛剛在上午的防空警報演習結束後取下來了,甚至在高空中飛行的九架戰斗機也沒有發現杜利特。
當天中午,東條英機碰巧視察水戶航空學校乘飛機回東京。東條的秘書發現從右方飛來一架雙引擎飛機,塗著一個不熟悉的標志,而後猛然醒悟,「美國飛機!」。如果B-25不拆掉機炮的話,還可能為這次任務增加額外的戰果。
「繼續在郊區上空向正南方向和東京東區中心方向低空飛行。升到一千二百英尺的空中,轉向西南方向飛去,向極易起火的地區投下炸彈,」杜立特一面丟下第一顆高爆炸彈,一面如實地記著航空日誌。「高射炮火非常猛烈,但只有一架飛機差點被擊中。一下降到房頂高度,然後鑽進西郊低空的煙霧之中,隨後調頭向南飛到海上」。警報器再次拉響了。在午餐時間擁擠的街頭和公園里,當第一批轟炸機掠過上空的時候,人們不約而同地向頭頂望去。人們揮著手,以為是日本空軍在作逼真的表演。只有當爆炸震撼著首都,滾滾濃煙升起的時候,他們才知道這是真的轟炸。
㈤ 麻煩列出太平洋戰爭中美日所有戰機型號
—(Nakajimaki-27,"Nate")
中島(Nakajima)制Ki-27戰斗機,俗稱九七式戰,盟軍代號「耐特」,1938年服役,是戰爭前期日本陸軍裝備的標准戰斗機。1943年後不能和盟軍戰機匹敵,1944年後多改為自殺式飛機。
型號中島ki-27
發動機氣冷式1台,740馬力
尺寸長24.7英尺,翼展37.1英尺
爬升率3000英尺/分鍾
最大速度292mph
升限32100英尺
航程390英里(攜帶副油箱增加到1060英里)
空重2447lb/3946lb起飛重量
武器7.7mm機槍2挺,執行轟炸任務時攜帶220公斤炸彈
機組人員1人
日本陸軍戰斗機
—隼式(Hayabusa,Nakajimaki-43,"Oscar")
中島(Nakajima)制Ki-43隼式戰斗機,盟軍代號「奧斯卡」,是日本陸軍裝備的標准戰斗機,在侵略中國和東南亞的戰斗中算是一種優秀的戰斗機。1943年開始隨著盟軍新型戰斗機的服役,隼式因速度緩慢而顯得過時,但隼式的優秀結構、高度的靈活及爬升性能還是使其成為盟軍兇殘的對手。隼式的武器也不夠強大,無法擊落後期盟軍重裝甲的戰斗機。
型號Nakajimaki-43
發動機三菱Ha-33/112氣冷式1台,950馬力
尺寸長28.9英尺,翼展37.5英尺
爬升率3450英尺/分鍾
最大速度308mph
升限38500英尺
航程745英里
空重3483lb/4775lb起飛重量
武器7.7mm、12.7mm機槍各1挺,自殺攻擊時多攜帶一枚250公斤炸彈
機組人員1人
日本陸軍戰斗機
—飛燕(Nakajimaki-61,"Tony")
Ki-61「飛燕」式戰斗機,盟軍代號「托尼」,因定型量產於1943年(日本紀元2603年)而又被稱為三式戰斗機。這是一種設計優秀,輕便靈活的戰斗機,在1943年成為盟軍P-40和P-39的強大對手。飛燕式在爬升和俯沖性能上非常優秀,帶有油箱自鎖死保護及一定裝甲。飛燕裝一台德式液冷發動機,因日本這方面技術不過關,其實就是直接仿的德國發動機,與me109的是一樣的。飛燕是戰爭中唯一使用液冷發動機的日本戰斗機。飛行員後部有少量裝甲保護,但視野也受到一定影響。
飛燕式首先出現在新幾內亞戰場時,令習慣了零戰和隼式的盟軍飛行員大吃一驚。許多日本陸軍航空兵王牌也是使用飛燕的。
型號中島ki-61
發動機川崎液冷式1台,740馬力
尺寸長28.7英尺,翼展39.3英尺
爬升率2500英尺/分鍾
最大速度368mph
升限37730英尺
航程373英里(攜帶副油箱時為684英里)
空重4872lb/6504lb起飛重量
武器12.7mm機槍4挺,執行轟炸任務時可攜帶1100公斤炸彈
機組人員1人
日本陸軍戰斗機
——五式戰(Nakajimaki-100,"Tony")
【發展簡述】
中島(Nakajima)制Ki-100戰斗機,俗稱「五式戰」,盟軍代號「托尼」,是Ki-61的改進型。由於在地震和美軍轟炸中川崎明石發動機廠被毀,Ha140發動機停產,Ki-61已經完成的機身無發動機裝配,川崎公司決定用Ha-112-II氣冷發動機來取代液冷發動機。為使用氣冷發動機,飛機的前部經過改裝,1945年2月1日試飛。由於使用氣冷發動機,飛機的重量較Ki61減少了600磅,翼載相應減少,飛機的操縱性能和機動性大幅度提高,僅因為氣冷發動機的迎風面積大而最大平飛速度略有下降。日本軍方賦予「5」式戰斗機Ki-100的編號後匆忙投入生產。1945.3-1945.6共生產了271架(有396架的說法)。
戰斗中證明該機是一種性能優秀的飛機,在低空和中空時性能超過了F6F。在沖繩作戰時有日軍Ki-100中隊擊落F6F14架,自己無一損失的記錄。相對P-51來說,兩機性能基本一致,勝負取決於飛行員的經驗和技術。在截擊B-29時,由於高空性能一般而不佔優勢。
【性能諸元】
型號Nakajimaki-100
發動機Ha-112-II「星」型氣冷式1台,1500馬力
尺寸長28.9英尺,翼展39.3英尺
爬升率2900英尺/分鍾
最大速度360mph
升限36090英尺
航程1367英里
空重5567lb/7705lb起飛重量
武器12.7mm機槍2挺,20mm重機槍2挺,執行轟炸任務時可攜帶1100公斤炸彈
機組人員1人
日本陸軍重型轟炸機
——飛龍(MitsubishiKi-67)
陸軍雙發重型轟炸機,航程1900Km,時速537Km,三菱公司生產。陸軍重型爆擊機的終極版,大航程,有俯沖轟炸和夜戰能力。投入實戰在1944年,可用於攻擊陸上或海上目標。1945年投入對盟軍的魚雷特攻。有兩種型號,初期的Ki-67-I「To-Go」及三菱Ki-167。型號中島ki-67
發動機三菱「Ha-104」氣冷式2台,1900馬力
尺寸unknown
爬升率unknown
最大速度535mph
升限unknown
航程unknown
空重unknown
武器unknown
機組人員unknown
日本海軍艦載/基地戰斗機
----零式(TypeZeroA6M,"Zeke")
【發展簡史】
1940年9月13日,中國四川境內又響起了凄厲的空襲警報,日寇的轟炸機群再次飛臨重慶上空。中國空軍的伊-15、伊-16等戰斗機相繼起飛迎戰。中國的戰斗機逼近日寇混合機群時,發現伴隨轟炸機的戰斗機外型和以往的日本陸軍97式和海軍96艦戰有所不同,是一種新式戰斗機!當日本戰斗機發現中國戰機襲來時,立刻上前迎戰。日本新式戰斗機不僅外型和96、97式不同,而且速度、靈活性和火力兇猛程度與96、97式大相徑庭!經過一場慘烈的交戰,中國戰斗機被擊落13架,受傷11架,10名飛行員犧牲!而日本戰斗機無一損失!!這是抗戰以來中國空軍最慘重的一次損失!日寇的這種戰斗機就是著名的零式,編號A6M。這場戰斗參戰的是還未完全定型的零式11型(A6M1),1940年7月有15架投入中國戰場試用,配屬於第一航空戰隊(赤城號和加賀號航母)和第二航空戰隊(蒼龍號和飛龍號航母),其性能立即引起了支援中國的「飛虎隊」陳納德(Chennault)將軍的高度注意。
零式戰斗機是日本海軍航空兵二戰期間最著名的飛機,也是二戰日本飛機的招牌型號,在太平洋戰爭中自始至終都是戰斗的主力。零戰的創造者是三菱重工著名的設計師堀越二郎,他1927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航空工業科,曾在德國容克斯公司和美國寇蒂斯公司深造。他吸收了西方最先進的設計思想,在海航的96艦戰的設計經驗基礎上設計出了這種全新飛機。1937年日本海軍對艦載戰斗機提出的要求是高度4千米、速度500公里/小時、武器為兩門機炮和兩挺機槍,零式戰斗機於1937年開始設計,1939年4月1日由三菱重工業公司首次試飛。由於1939年是日本紀年2600年,因此被稱為「零式」戰斗機,簡稱「零戰」,盟國稱其為「Zeke」。零式飛機是日本飛機設計的重要里程碑。它實現了多個第一,如首次採用全封閉可收放起落架;電熱飛行服、大口徑機關炮、恆速螺旋槳、杜拉鋁承力構造,氣泡形座艙和可拋棄的大型副油箱等設備。零戰採用下單翼正規布局。零式21型採用了950馬力的「榮12」星型氣冷發動機,時速達到了533千米。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航空機動艦隊偷襲美國珍珠港。日本航空母艦剛換裝的81架零式戰斗機,作為護航戰斗機參加了兩個攻擊波的空襲,完全掌握了瓦胡島上空的制空權,壓制任何強行起飛的美軍飛機,同時掃射美空軍機場,僅有9架飛機沒有返航。
珍珠港事件的稍後,駐台灣的日本陸基航空兵也大舉空襲菲律賓的美國克拉克等空軍基地。零式戰斗機採用多次訓練的低速省油飛行方式,為一式陸攻進行遠程護航。美軍面對續航力如此強大的日本戰斗機,不禁大驚失色!美國在菲律賓的空軍力量被打得七凌八落。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的零式戰斗機性能超過所有盟軍飛機,特別是其機動性和續航力無人能比。當時美國的F-2A水牛、F-4F野貓、P-40戰斧等飛機,面對零式一籌莫展。在香港、新加坡、菲律賓、東印度甚至印度洋,零式戰斗機統治了整個的天空,為日軍的登陸作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攜帶炸彈的零戰也可以作為戰斗轟炸機使用。
零式的最大優勢就是極其優異的垂直機動能力,與零式纏斗,很難從背後將其咬住,甚至遭到零式的反轉被其咬住。設計師堀越二郎大膽採用含微量鉻錳的超硬鋁合金,對飛機主桁梁進行革新。其抗拉強度好,耐疲勞強度更好,而且機體重量極輕,空重(21型)僅1570千克。零式的性能優勢最大來源就是輕,特別輕,翼載極小,完全彌補了發動機動力的不足,而且保證了極大的續航力。與此相比,同時代德國的Me-109和英國的噴火式等各國戰斗機均沒有零式這樣優異的續航力。英倫空戰德國戰斗機如有這樣的續航力,空戰結果可能是另一個局面。
但零式的優勢,也是它自身的弱點所在。由於對重量的要求,也省去了裝甲防護,而且由於大量鋁合金的採用,導致機體極容易燃燒和解體,生存力不好。這也是當時所有日本飛機的共同弱點,所以日本飛機多有「空中打火機」的美稱。但由於戰爭初期零戰相對性能過於優異,因此弱點並沒有暴露,而且通過飛行員素質和機動性能可以完全彌補。
零式的火力也很強大,首次裝備了兩門20mm機關炮,破壞力很強,此外還有2挺7.7mm機槍。不過在火力運用上也存在問題,20mm機炮的射速不高,而且備彈有限,而7.7mm機槍的威力又過於貧弱,難以威脅美國飛機堅實的機體。因此在實戰上,零式的火力可能不及野貓式和惡婦式多挺12.7mm大口徑機槍有效,特別是相對於日軍飛機較差的生存力。
美軍當局在太平洋戰爭前曾從在中國作戰的飛虎隊指揮官陳納德的通報里得知零式的有關情報,但是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因此在戰時遭到了突如其來的慘重損失。
開戰6個月後在珊瑚海,零式戰斗機受到了F4F野貓戰斗機的強有力的挑戰,其裝甲較薄弱、馬力較低的弱點逐漸暴露出來。1942年6月,中途島戰役,載滿燃油的零戰在即將起飛前被擊毀於甲板上,這也是零戰從得意到失意的一個轉折點。在隨後8月的東所羅門、10月的聖克魯斯海空戰中,日本海軍又損失了大批優秀的飛行員。1943年中,零式戰斗機從性能和飛行員水平已不是美軍使用新式的F6F和F4U戰斗機的對手。這一點在馬里亞納獵火雞的戰斗中尤為明顯。
零式戰斗機總產量為10449架,為日本二戰飛機產量之最。零戰有多種型號,其中零戰21型(A6M2)是戰爭初期最主要的型號,這種零戰曾鏖戰於珍珠港和中途島上空,是零戰神話的創造者。1942年7月,換裝1130馬力「榮21」發動機的零式32型(A6M3)出場,32型切去了可折疊圓翼梢的主翼端而呈方角形,翼展減少到11米,改善了橫向操縱性,時速略有增加,但航程減少。1942年秋天,在32型基礎上又恢復了21型的12米圓梢主翼,翼內還增加了兩個45升副油箱,其綜合性能優於32型,被稱為零戰22型。
日本人對零戰過於自信,曾稱之為「萬能戰斗機」,因此故步自封,影響了零式戰斗機換代型號的研製。隨著美國對零戰性能的熟悉,以及針對零戰而推出的F6F「惡婦」式戰斗機上場,零戰的性能優勢喪失殆盡。而且隨著美國F-6F、F-4U、P-38、P-47、P-51等優秀戰斗機的大量出現,零式等日本各型戰斗機無論從性能還是數量上均處於劣勢。零式機體脆弱的缺點,逐漸成為其致命因素,特魯克空戰中的零戰幾乎成為了被獵殺的飛鳥。
由於換代的A7M「烈風」式的研製遲遲無法成功,零戰被迫不斷改進來應付越來越艱難的戰局。1943年8月零戰52型(A6M5)試飛,翼展縮短到11米,時速增大到560千米。其它改進包括翼上機炮改用彈鏈供彈以增加攜彈量,加強機翼剛性和加裝裝甲板、防彈油箱等。零戰52型的生存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是由於機重增加,靈活性反而下降。零戰52型共生產6000架以上,佔零式戰斗機生產總數一半以上。此後在零戰52型的基礎上還發展了可裝載一枚500千克炸彈的戰斗轟炸型零戰63型(A6M7)和零戰64型(A6M8)。最終改型零戰64型換裝了1560馬力的發動機。
零式各型的相對性能隨時間推移愈加落後,1944年的主力零戰52型時速只有565千米,最終改型零戰64型也只有572千米。而當時各國主要戰斗機時速均已達到600千米以上,甚至700千米。可見日本戰時的工業潛力和技術發展水平有多麼低下。零式戰斗機在戰爭後期,幾乎無法勝任空戰的任務,只好淪為自殺飛機,使大批日本青少年淪為炮灰。
節選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博物館》
【性能諸元】
飛機零戰(A6M),三菱設計,三菱和中島生產
發動機中島「榮」12,1000馬力(A6M2),1500馬力(A6M8)
尺寸翼展12米,全長9米
巡航速度160節(296公里)/小時(A6M2)
200節(370公里)/小時(A6M8)
最大速度279節(518公里)/小時(4300m)(A6M2)
309節(571公里)/小時(6000m)(A6M8)
升限10000米(A6M2)
航程3000公里(A6M2)
空重1.680噸(A6M2)
武器20mm機炮2門,7.7mm機槍2門,60公斤炸彈2顆
乘員1人
—烈風(Mitsubishi A7M,"SAM")
【發展簡史】
A7M「烈風」,是日本打算用來代替零戰的新型海軍戰斗機,盟軍代號「SAM」。「烈風」由零式戰斗機的設計師堀越二郎主持設計,是日本海軍在二戰末期開發的全金屬結構單座艦載/基地戰斗機(A7M1、A7M2和A7M3)及基地攔截機(A7M3-J)。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只生產了10架:其中2架A7M1樣機,7架A7M2樣機及服役驗證機,只有1架是A7M2生產機。所有這些飛機都未投入實戰。
早在1940年,掘越二郎就已經充分認識到應該開始「零」式後繼機型的研究工作,盡管當時「零」式已經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他設計的新機型總體布局與「零」式相近,計劃安裝的動力裝置是當時正在研究中的更強力的三菱MK9A 18缸空冷星型發動機。1942年7月6日,日本海軍提出了對新戰斗機——「17試」艦戰的性能要求,即在6,000m高空的最大速度必須達到610km/h,而機動性能至少要和A6M3「零」戰32型相等。
1942年9月,日本海軍堅持新機型必須設計安裝出力較小的中島NK9K「譽」22星型發動機。由於相關研發費用均由海軍承擔,掘越二郎不得不勉強同意了這一要求。
首架原型機被確定編號為A7M1。由於必須優先考慮A6M和J2M的後期型號的生產,因此在三菱重工進行的A7M1的製造進程相對比較緩慢。中島NK9K「譽」22星型發動機在起飛時功率為2,000馬力,在6,700m高空功率為1,570馬力。武器是安裝在機翼中的2挺13.2mm機槍和2門20mm機炮。還有諸如自封閉式油箱、裝甲座艙以及防彈風擋等革新設計均被運用。為了追求更好的機動性能,新機型上還安裝了類似於川西N1K1-J「紫電」(盟軍代號為「George」)的空戰襟翼。A7M1比A6M5「零」戰52型大得多也重得多,翼展14m,機翼面積30.84m2,滿載荷重量達到4,720kg。
1944年5月6日,A7M1原型機進行了首次試飛。試飛員報告說,A7M1的操縱性能非常優秀,而空戰襟翼的使用也使其機動性能與「零」式相當。同時,試飛員也指出了A7M1的不足之處——相對於A7M1的重量,發動機功率明顯不足。在6,000m高空,「譽」22發動機的理論功率應該有1,700馬力,但實際輸出功率卻只有1,300馬力。事實證明掘越二郎當初的設計思路是完全正確的。由於A7M1的高空性能令人失望,1944年7月30日,日本海軍下令在第二架原型機下線後,暫停A7M1的研發工作。
不久,日本海軍又重新授權掘越二郎進行A7M2的開發。該型安裝了掘越二郎一直堅持運用的三菱MK9A 18缸空冷星型發動機。由於MK9A發動機的直徑大於「譽」22,因此必須對前部機身進行重新設計。第一架A7M2的原型機於1944年10月13日首飛,最初的測試報告表明,A7M2的高空性能大大改善,在6,600m高空的最大速度達到了627km/h,實用升限達到10,900m,6分零7秒就能爬升至6,000m高空。武器也強化為翼內的4門20mm機炮。
海軍對於掘越二郎設計的新機型的卓越性能非常滿意,計劃在大版的三菱重工立刻將A7M2投入生產,作為海軍艦載戰斗機「烈風」22型(盟軍代號為「Sam」)。量產機型的武裝是4門20mm 99式2型機炮或是2門20mm 99式2型機炮和2挺13.2mm 3式機槍。翼下可外掛2枚250kg炸彈或2個350升油箱。
然而,當時日本的航空工業已經在戰爭中陷入了絕境。三菱MK9A發動機的生產因為1944年12月名古屋大地震的毀滅性打擊而延誤。隨後而來的大規模B-29空襲又導致了其生產的進一步延誤。A7M2的第二架原型機在一次著陸事故中墜毀,另有3架原型機在美機空襲時被炸毀於地面。在總共製造的7架A7M2原型機中,只有3架以良好的可供飛行的狀態保留到太平洋戰爭結束時。而量產型只完成了1架。這樣,三菱重工在戰時總共生產了包括A7M1和A7M2在內的10架「烈風」,但沒有一架參加過實戰。
A7M3是設計中的進一步改良型號,計劃採用三菱MK9C 18缸空冷星型發動機,起飛時功率為2,250馬力,在1,800m時功率為2,000馬力,在5,000m高空功率為1,800馬力。由於理論上推算MK9C發動機在8,700m高空仍有1,660馬力的功率,因而估計A7M3在此高度上的最大速度將達到642km/h。同時,A7M3在13分零6秒內就能爬升至10,000m高空,其實用升限達到11,300m。武裝方面,機翼中的20mm 99式2型機炮增加到6門。
A7M3-J是計劃中的截擊戰斗機,動力部分計劃採用三菱[Ha-43] 11 Ru 18缸空冷星型發動機,起飛時功率為2,200馬力,在6,800m高空功率為2,130馬力,在10,300m高空功率可達1,920馬力。由此估計,A7M3-J在10,000m高空的最大速度將達到647.5km/h。武裝強化為機體中安裝2門斜向上開火的30mm 5式機炮,機翼中安裝4門30mm 5式機炮。由於最大起飛重量增至5,732kg,故爬升至10,000m高空須用15分鍾,實用升限為11,500m。
【性能諸元】
型 號 A7M1 A7M2 A7M3 A7M3-J
翼 展 14.00 m 14.00 m 14.00 m 14.00 m
長 度 11.00 m 11.00 m 11.00 m 11.96 m
高 度 4.28 m 4.28 m 4.28 m 4.28 m
空 重 3,110 kg 3,226 kg 3,392 kg 3,955 kg
起飛重量 4,410 kg 4,720 kg 5,040 kg 5,732 kg
最大速度 310t(6,190m)、339kt(6,600m)、347t(8,700m)、350t(10,000m)
巡航速度 Unknown 225 kt at 4,000 m Unknown Unknown
爬升耗時 9m 54s6,000 m) 6m 7s(6,000 m) 13m 6s10,000 m) 15m10,000 m)
服役高度 Unknown 10,900 m 11,300 m 11,500 m
飛行時間 Unknown 2.5h航、30m戰斗 Unknown Unknown
日本海軍艦載魚雷/水平轟炸機
—九七式(Nakajima B5N,「Kate」)
1935年,日本海軍提出了單翼艦上攻擊機的要求,由三菱和中島參與競標。其實兩家設計的飛機比較類似,只是三菱的B5M起落架固定。在試飛的過程B5M主翼折斷,競標失敗,而中島的B5N獲勝。1937年(日本舊歷2097年)日本海軍正式裝備這種機型,所以稱為97式艦載攻擊機(97艦攻),它成為是日本帝國海軍著名的機種之一,自始至終參加了太平洋戰爭。
1939年,中島對97艦攻進行了改裝,為其更換了馬力較大的發動機,太平洋戰爭中的97艦攻都是這種B5N2。日本投降前,97艦攻共生產了1250架。盟國稱其為「凱特(Kate)」。97艦攻的特點是航程遠、載彈量大。作為對艦攻擊機,它主要攜帶魚雷,由於投雷時水平飛行或緩慢下降,所以也可以攜帶炸彈進行水平轟炸。
97艦攻實施魚雷攻擊的基本投彈方式是:飛機在高度100米、距離目標1000到1500米時發射;魚雷入水後,下潛到60米,而後浮到距離水面4-6米。實施水平轟炸時,97艦攻為9機編隊,飛行高度3000-4000米,共同投彈,以保證至少有一枚命中。
1937-38年,97艦攻隨第一航空戰隊(赤城號和加賀號航母)和第二航空戰隊(蒼龍號和飛龍號航母)參與侵華戰爭。
由於珍珠港水淺,97艦攻進行雷擊時,飛行高度下降到20米;水平轟炸也改為了5機編隊,使用800公斤16英寸穿甲彈作為炸彈。1941年12月的珍珠港行動中,第一波攻擊中89架97艦攻,49架帶炸彈進行水平轟炸,40架帶魚雷進行雷擊,5架雷擊機沒有返航。第二波有54架水平轟炸機,全部返航。97艦攻的淺水魚雷和穿甲彈給太平洋艦隊造成了毀滅性打擊,亞歷桑納號的大爆炸就是由穿甲彈在艙內爆炸引起的。戰地指揮官淵田美津雄的97艦攻第一個進入珍珠港,最後一個飛離珍珠港。
其後第一、二、五航空戰隊的99艦爆、97艦攻在零戰的配合下,在太平洋中統治了6個月的時間,襲擊的目標有拉包爾港、達爾文港等。還包括1942年4月,在印度洋擊沉英海軍航母競技神號,5月在珊瑚海擊沉美軍航母列剋星敦號。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中,日本突擊艦隊指揮官南雲在97艦攻是掛炸彈攻擊機場、還是掛魚雷襲擊艦只上反復不定,這對中途島的失敗有一定的責任。中途島、隨後的瓜島系列以及聖克魯斯海空戰使日本海軍失去了大量的飛行員。而後隨美國新型戰斗機的出現,零式戰斗機已不能為97艦攻提供充足的護航,並且美軍的防空能力日益提高,1943年中,能夠突防投彈的97艦攻已為數不多。無裝甲的97艦攻很容易被盟軍擊落,及至1944年末到1945年初,速度較低的97艦攻已屬過時,其後生產的97艦攻也多被改裝成神風飛機。
型 號 97艦攻(B5N),中島設計生產(以下數據為B5N2)
發 動 機 中島「榮」11氣冷式1台,1000馬力
尺 寸 翼展15.5米(48.8英尺)(7.3米,折疊機翼),全長10.3米(34英尺)
巡航速度 142節(263公里)/小時
最大速度 204節(377公里)/小時(3600米) (235 mph)
升 限 7600米(25200英尺)
航 程 1076公里
續航時間 最大8小時
空 重 2.1噸(4830 lb)
武 器 7.7mm機槍1門,800公斤95式魚雷1條,或800公斤(1650 lb)炸彈1顆,或60公斤炸彈6顆
機組人員 2或3人
美軍的:F2A-2
Buffako MK.I
B-239
F4F-3
F4F-4
FM-2,
F4U-1A
F4U-1C
F4U-1D
Corsair MK.I
Corsair MK.II,
Corsair MK.IV
F6F-3 Late
F6F-5
SBD-3
SBD-5
P-38J
P-38L
P-400
P-39D-1
P-39N-1
Hawk 81A-2,
㈥ 抗美援朝戰爭中,美國主要用的戰斗機型號是什麼
抗美援朝戰爭中美國主要用機型為P51/F4F/F80/F82/F2H的戰斗機,其中麥克唐納飛行器公司的F2H 女妖(F2H Banshee),是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從1948年至1961年部署的單座噴射戰斗機,是在朝戰期間使用的主要美國戰斗機之一。
1949年5月,F-86戰斗機進入USAAF服役,並在朝鮮戰爭中獲得了相當的空中優勢,中國空軍在朝鮮空戰中共擊落211架F-86。
(6)美國的什麼戰機在日本被雷擊擴展閱讀:
F-86雙發野馬應用於日本的美國第五空軍總部,並被投入了始於1950年6月25日的朝鮮戰爭中。戰爭中的第一次空中殲敵記錄是在1950年6月27日由上尉飛行員威廉·哈德遜和上尉雷達觀測員卡爾·福雷瑟駕駛一架68(全天候)戰斗機中隊的全黑F-82G(46-382)一起擊落了一架北朝鮮的雅克-7U創造的。
㈦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航母集群攜什麼轟炸機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航母集群攜B25B轟炸機轟炸日本。
4月2日10時,運載16架B-25B轟炸機的「大黃蜂」號航母率領第18機動艦隊駛離阿拉米達,向西太平洋海域進發。轟炸行動由空軍中校杜立特策劃和實施。 4月18日清晨,美國航母在距離日本約1200千米的海域被日本警戒漁船發現。8時20分,美國航母上的16架B-25B轟炸機依次起飛,比原定起飛時間提前了10個小時。隨後,美軍艦隊向珍珠港返航。 由於起飛時間提前,美軍本來准備夜襲東京,不得不變成白天硬闖。6小時後,16架B-25B轟炸了東京、橫濱、橫須賀、名古屋、神戶和大阪。當然,轟炸效果實在難以啟齒。行動中,美軍轟炸機遭到日軍高射炮射擊和戰機的截擊,然而由於日方拙劣的防空能力,美軍機群僅10號機輕微受傷。扔完炸彈,16架轟炸機中的15架向西南飛往中國浙江的衢州機場,另外1架(8號機)因化油器故障,燃油不足,冒險飛往蘇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
㈧ 二戰中途島戰役中從美國航母約克城號起飛擊沉日本3艘航母的飛機機種是什麼
中途島戰役美國航母的戰績都是來自無畏式俯沖轟炸機,搶先攻擊的3個中隊的TBD魚雷機損失慘重,在沒有任何戰斗機護航的情況下,41架只有5架返航,不過魚雷機的巨大犧牲也徹底打亂的日本的航母編隊護航部署,才有了86架俯沖轟炸機的輝煌戰果。
㈨ 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空襲日本。
1942年4月18日上午,日本東京進行了防空演習。演習搞得像模像樣:有警報氣球,有滾滾的濃煙,有戰斗機在飛,有救護人員在忙碌……不過很多市民沒有進防空洞,而是站在街上觀看。在他們的意識里,帝國的上空不可能出現敵國的飛機,實在用不著練習鑽防空洞,所以,當演習剛結束,幾架巨大的飛機出現在了市區上空時,還以為是空軍研製出的新型飛機,特地趕來為演習助興的,有人還對著它們揮手歡呼。
飛機飛到東京北部的工廠區開始投彈,幾聲巨響之後,房屋像紙糊的盒子一般倒塌了一大片。遠處的市民仍然沒有絲毫懷疑,還有人稱贊這一次模擬轟炸極為逼真呢。警報聲終於響了起來,提醒市民這是真正的空襲,東京頓時陷入一片混亂,沒有經歷過空襲的市民驚恐萬分,四處逃竄。
日本戰斗機倉促起飛,追擊這些不速之客——美國轟炸機,可是美機全是超低空飛行,日本戰斗機沒有辦法追蹤,高射炮手們也很難捕捉到它們。美國轟炸機在東京上空盤旋,扔下炸彈和燃燒彈。
衢州淪陷後,被日軍關押的中國百姓
1991年,已經95高齡的杜立特在一封給中國人的信中寫道:
在我和轟炸機隊的飛行員棄機降落在中國大陸後,中國民眾以極大的勇氣營救了我們,想方設法保護我們。我衷心期望我們年輕的一代永遠不要忘記美中兩國人民在第二次大戰中作出的巨大犧牲,共同努力,不讓戰爭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