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載人深潛器有哪些
Ⅰ 世界上擁有載人深潛器國家有哪些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中國五個國家擁有載人深潛器。這些國家的深潛器最大工作深度為6500米,而中國的「蛟龍號」的最大工作設計深度為7000米,具備深海探礦、海底高精度地形測量、可疑物探測與捕獲、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論上它的工作范圍可覆蓋全球99.8%的海洋區域。
中國的「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試驗海域成功下潛7000米的深度,已經成為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
深海潛水器可以分為帶纜水下機器人、自主型水下機器人和載人潛水器等。深海潛水器、特別是深海載人潛水器,是海洋開發的前沿與制高點之一,其水平可以體現出一個國家結構、材料、控制、海洋學等領域的綜合科技實力。
目前,國外共有各類深海載人潛水器13艘,性能與「蛟龍」號大體相當的有5艘:美國的「阿爾文號」,日本的「深海6500號」,下潛深度6500米;俄羅斯的「和平1號」與「和平2號」;法國的
「鸚鵡螺號」。其中最大下潛深度紀錄由「深海6500號」於1989年8月創造,為6527米。
Ⅱ 目前世界各國載人潛水器的情況怎麼樣
2016年12月30日從上海海洋大學獲悉,正在西南太平洋上進行科考作業的「張謇」號科考母船傳來喜訊,深淵科學考察隊利用自主研發的三台全海深探測器(著陸器),在萬米深淵成功地開展了一系列科學考察工作,這標志著中國科學家探索「人類未知的深海世界」又邁出實質性一步。那麼目前世界各國載人潛水器的情況怎麼樣?
日本
日本1989年建成了下潛深度為6500米的深海6500潛水器,水下作業時間8小時,曾下潛到6527米深的海底,創造了載人潛水器深潛的紀錄。它已對6500米深的海洋斜坡和大斷層進行了調查,並對地震、海嘯等進行了研究,已經下潛了1000多次。
Ⅲ 世界上下潛最深的載人潛水器是
目前世界上可用的載人深潛器總共有6台,分別是日本的「深海6500」號、美國的「阿爾文」號、法國的「「鸚鵡螺」號、俄羅斯的「和平」號、「密斯特」號和最厲害的中國「蛟龍號」。
Ⅳ 你還知道哪些潛水器
傳統的深海潛水器一般分為三類:載人潛水器(Human Occupied Vehicle,HOV)、有纜遙控潛水器(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ROV)和無纜自治潛水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三者各有優勢,互為補充,都是深海裝備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1)深海載人潛水器
載人潛水器(HOV)最早出現,它能夠把人帶到海洋深處進行觀察和作業,實現人類探知海洋的夢想。根據使用任務的不同,載人潛水器可以分為觀察型、作業型、人員出艙型(濕式/乾式)等多種類型。人類利用載人潛水器探索深海已經走過了五十多年的歷程,美國、法國、俄羅斯和日本等國均已研製成功6000米級的深海載人潛水器,並成功下潛投入應用。
美國的「阿爾文」號(Alvin)潛水器是當今世界上下潛次數最多的載人潛水器,被認為是使用效率最高、最成功的載人潛水器,為深海研究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1966年「阿爾文」號成功打撈了一枚美國在西班牙地中海沿岸失落的氫彈,引起一時轟動。1991年Alvin創下了下潛深度4550m的最好紀錄。
我國在十五期間設計研製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012年6月,「蛟龍」號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順利完成7000米海試,最大下潛深度達7062米,驗證了其最大設計深度,也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的記錄。
2)遙控潛水器
為了減少人員的生命風險,提高水下作業時間,人們提出了採用臍帶纜在水面來遙控無人潛水器(ROV)的設想。臍帶纜在傳輸信號和動力的同時,它自身還有一定的強度。ROV 由於動力充足,可以支撐復雜的探測設備和較大的作業機械用電,信息的傳遞和數據交換快捷方便,因而具有較高的總體決策能力和作業水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海洋工程和近海石油開發的需要,ROV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ROV的型號已經達到數百種,包括海底爬行式(Trenching Type)、重作業級(Heavy Working Class)、常規液壓型(General Calss)、輕型電動級(Small Class)以及迷你觀察型(Mini/Micro Class)等多種類型。
3)自治潛水器
隨著深度的增加,ROV臍帶纜的費用不斷增加,收放系統越來越大,對母船的要求越來越高,建造和使用成本的優勢就逐漸喪失。同時由於臍帶纜的存在,ROV在水下的作業半徑較小,不適合作大面積的搜索等活動。另外臍帶纜在收放過程中很容易斷裂,造成ROV的丟失。為了克服這些不足,人們又提出了自治潛水器(AUV)的概念。它無人無纜,自帶能源,採用預編程的方式,事先確定水下的航行路徑,非常適合於大范圍搜索等任務。與載人潛水器相比較,它具有安全(無人)、結構簡單、重量輕、尺寸小、造價低等優點。而與ROV相比,它具有活動范圍大、不怕電纜糾纏、水面支持系統更為簡單、佔用甲板面積小、運行和維護費低等優點。但是,受智能技術發展水平的制約,目前AUV還不像ROV那樣成熟。
Ⅳ 蛟龍號的使命和意義是什麼
使命: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四個國家擁有載人深潛器。這些國家的深潛器最大工作深度為6500米。
而「蛟龍號」的最大工作設計深度為7000米,具備深海探礦、海底高精度地形測量、可疑物探測與捕獲、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論上它的工作范圍可覆蓋全球99.8%的海洋區域。
意義:」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各項指標得到進一步檢驗,實現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的突破,標志著中國具備了到達全球70%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極大增強了中國科技工作者進軍深海大洋、探索海洋奧秘的信心和決心。
(5)日本載人深潛器有哪些擴展閱讀:
蛟龍號技術特點
1.在世界上同類型中具有最大下潛深度7000米,這意味著該潛水器可在佔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使用;
2.具有針對作業目標穩定的懸停,這為該潛水器完成高精度作業任務提供了可靠保障;
3.具有先進的水聲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測能力,可以高速傳輸圖像和語音,探測海底的小目標;
4.配備多種高性能,確保載人潛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環境或海底地質條件下完成保真取樣和潛鑽取芯等復雜任務。
參考片資料來源:網路—蛟龍號
Ⅵ 蛟龍號的科學使命和意義是什麼
科學使命:中國是繼美、法、俄、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掌握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在全球載人潛水器中,「蛟龍號」屬於第一梯隊。蛟龍號是國家863計劃支持的項目,實現了耐壓結構、生命保障、遠程水聲通訊、系統控制等關鍵技術的突破。
意義:可在佔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中使用,對於我國開發利用深海的資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6)日本載人深潛器有哪些擴展閱讀
應用領域:
1、運載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進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熱液噴口等復雜海底進行機動、懸停、正確就位和定點坐坡,有效執行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學、海洋地球環境和海洋生物等科學考察。
2、「蛟龍號」具備深海探礦、海底高精度地形測量、可疑物探測與捕獲、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可以開展:對多金屬結核資源進行勘查,可對小區地形地貌進行精細測量,可定點獲取結核樣品、水樣、沉積物樣、生物樣,可通過攝像、照相對多金屬結核覆蓋率、豐度等進行評價等。
對多金屬硫化物熱液噴口進行溫度測量,採集熱液噴口周圍的水樣,並能保真儲存熱液水樣等;對鈷結殼資源的勘查,利用潛鑽進行鑽芯取樣作業,測量鈷結殼礦床的覆蓋率和厚度等;可執行水下設備定點布放、海底電纜和管道的檢測,完成其他深海探詢及打撈等各種復雜作業。
Ⅶ 蛟龍號下潛深度是多少意義是什麼
2010年5月至7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中國南海中進行了多次下潛任務,最大下潛深度達到了7020米。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是我國首台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級,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強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可在佔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中使用,對於我國開發利用深海的資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是繼美、法、俄、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掌握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在全球載人潛水器中,「蛟龍號」屬於第一梯隊。
目前全世界投入使用的各類載人潛水器約90艘,其中下潛深度超過1000米的僅有12艘,更深的潛水器數量更少,目前擁有6000米以上深度載人潛水器的國家包括中國、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
除中國外,其他4國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最大工作深度為日本深潛器的6527米,因此「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海試成功到達7020米海底,創造了作業類載人潛水器新的世界紀錄。
從2009年至2012年,蛟龍號接連取得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和7000米級海試成功。下潛至7000米,說明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集成技術的成熟,標志著我國深海潛水器成為海洋科學考察的前沿與制高點之一。
2012年6月27日11時47分,中國「蛟龍」再次刷新「中國深度」——下潛7062米。6月3日,「蛟龍」出征以來,已經連續書寫了5個「中國深度」新紀錄:6月15日,6671米;6月19日,6965米;6月22日,6963米;6月24日,7020米;6月27日,7062米。
下潛至7000米,標志著我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標志著「蛟龍」載人潛水器集成技術的成熟,標志著我國深海潛水器成為海洋科學考察的前沿與制高點之一,標志著中國海底載人科學研究和資源勘探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013年6月17日16時30分左右,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南海一冷泉區海底回到母船甲板上,三名下潛人員出艙,標志著「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首次下潛任務順利完成。
從2013年起,蛟龍號正式進入試驗性應用階段。2017年,當地時間6月13日,蛟龍號順利完成了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最後一潛,標志著試驗性應用航次全部下潛任務圓滿完成。
截至2018年11月,蛟龍號已成功下潛158次。
2月28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國家深海基地試驗水池,進行了大修與技術升級後的第一個測試下潛。這標志著「蛟龍」號大修與技術升級全系統勘驗、維修、系統升級、總裝聯調等陸上工作已經全部完成,正式進入一個了新的階段。
下潛任務
1、南海
2010年5月31日至7月18日,蛟龍號在南中國海3,000米級的深海中共完成了17次下潛任務,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了3,759米;
共在水底作業9小時零3分,這使中國成為了繼美國、法國、俄國、日本之後,第五個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在其中一次下潛任務成功後,潛航員利用機械手在南中國海海底插上了一面中國國旗。
2、東太平洋
2011年7月1日上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將伴隨「向陽紅09」試驗母船從江陰蘇南國際碼頭啟航,奔赴東太平洋執行為期47天的5,000米級海上深潛試驗任務。
2011年7月21日凌晨3點,中國載人深潛進行5,000米海試,「蛟龍號」成功下潛。5時許,蛟龍號潛水器已達4,027米左右,突破去年創下的3,759米紀錄。
經過5個多小時的水下作業,8時許,「蛟龍號」首次深潛圓滿成功。
北京時間2011年7月26日6時12分首次下潛至5038.5米,順利完成5000米級海試主要任務。這個下潛深度意味著「蛟龍」號可以到達全球超過70%的海底。參加本次下潛的三位潛航員是葉聰、楊波和付文韜。
北京時間2011年7月28日9時07分,潛水器順利下潛至5188米水深,再次創造了新的下潛深度,驗證了潛水器在大深度環境下的技術功能和性能指標。
北京時間2011年7月30日,凌晨4時26分至13時02分,蛟龍號在完成第四次下潛並在海底布放標志物後順利返回到「向陽紅09」母船,歷時近9個小時的下潛取得圓滿成功。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深度5182米的位置坐底,並成功安放了中國大洋協會的標志和一個木雕的中國龍,之後完成了海水、海底生物的提取以及錳結核采樣等工作。
2011年8月18日,「向陽紅09」船搭載著蛟龍號順利返回並抵達了江蘇江陰蘇南國際碼頭。
3、馬里亞納海溝
2012年6月3日上午,「向陽紅09」試驗母船將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江陰蘇南國際碼頭起航,奔赴馬里亞納海溝區域執行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任務,來自中國18家單位的96名參試隊員將挑戰中國載人深潛歷史的新紀錄。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徐芑南說,2012年6月中下旬,「蛟龍」號將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附近密克羅尼西亞海域進行7000米級載人深海潛水試驗,試驗將面臨最大設計水深,高水壓、低溫等挑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