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航天成就多少

日本航天成就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7-28 08:56:08

㈠ 日本的航空航天技術水平如何

下面通過具體技術分析,來看看中日兩國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第一,空氣動力設計:中國已經基本解決先進戰機的氣動設計問題。通過大量的型號設計,中國已經培養了一批具有經驗的航空工程師和設計師。而日本工程設計經驗不足,F-2的外型設計模仿F-16,同時大量設計依靠美方。因此到現在日本還不具備獨立的先進氣動外型設計能力。

第二,結構和材料:兩國水平大致相當。在設計上已經有現成的設計軟體,在使用計算機進行機體3維數字設計上中國已經走到日本前面。日本的復合材料技術比較先進,其機翼復合材料一體高溫固化技術世界領先。但這個技術不夠成熟,製造的機翼後來出現裂縫。中國引進了俄羅斯最先進的鈦合金加工技術,同時中國復合材料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因此中國已經比較完整地掌握了先進戰機的材料技術。

第三,電子系統:日本在雷達火控技術上領先,日本的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屬世界先進水平。中國機載雷達水平還有差距。但在一體化電子系統設計和整合方面中國沒有差距。中國掌握了數字電傳技術,而日本沒有掌握這個技術。

第四, 動力系統:中國已經可以自己設計製造先進渦扇發動機,而日本沒有相應的能力。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國的優勢是具有一個完整的航空工業體系,系統整合能力強。而日本基礎工業實力雄厚,特別是電子工業基礎雄厚使得它在航空電子具有優勢。但日本軟體設計技術落後中國,沒有獨立開發飛機的能力。中國有能力獨立或以平等夥伴的地位開發第4代戰機。而日本在新一代戰機的開發還必須依靠美國。

㈡ 日本航天實力與歐美國家相比,還有哪些差距

日本航天實力與歐美國家相比,還存在基礎設施一般、技術不過硬、航天科技發展不均衡等差距!

㈢ 日本的宇航技術怎麼樣

我覺得是很不錯的,比較先進,只是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成就而已,雖然還可以,但是不是翹楚的行列。

㈣ 日本是第幾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情。 美國於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該星重8.22公斤,錐頂圓柱形,高203.2厘米,直徑15.2厘米,沿近地點360.4公里、遠地點2531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33.34」,運行周期114.8分鍾。發射「探險者」-1號的運載火箭是「丘辟特」℃四級運載火箭。 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衛星」-1(A-l)號人造衛星。該星重約42公斤,運行周期108.61分鍾,沿近地點526.24公里、遠地點1808.85公里的橢圓軌道運行,軌道傾角34。24」。發射A1衛星的運載火箭為「鑽石,tA號三級火箭,其全長18.7米,直徑1.4米,起飛重量約18噸。 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該星重約9.4公斤,軌道傾角31.07」,近地點339公里,遠地點5138公里,運行周期144.2分鍾。發射「大隅」號衛星的運載火箭為「蘭達」-45四級固體火箭,火箭全長16.5米,直徑0.74米,起飛重量9.4噸。第一級由主發動機和兩個助推器組成,推力分別為37噸和26噸;第二級推力為11.8噸;第三、四級推力分別為6.5噸和1噸。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該星直徑約1米,重173公斤,沿近地點439公里、遠地點2384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68,5」,運行周期114分鍾。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遠載火箭為「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火箭全長29,45米,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發射推力112噸。

㈤ 美媒公布四大航天強國排名,位居榜首的是哪個國家

太空是未知並且美麗的,人類一直都對它充滿了好奇,因此從未停止過探尋的腳步。目前由於科技的發展迅猛,人類在航天領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可以通過火箭和飛船進入神秘的太空,但是各國由於航天事業起步的事件不同,所以實力水平也存在差異。近期美國媒體公布了一份他們排名的航天強國名單,美國憑借著航天領域起步早和科技水平發達的優勢,排在了榜單的第一位。

實際上美國媒體的這份排行並不是依據客觀事實,日本在航天領域成就很小,日本在航空領域具有正式編制的大概有20人,他們被劃分為日本自衛隊,目前在航天方面最大的能力,就是把自己的小型衛星送上天,這個航天能力顯然是沒法和俄羅斯相比較的。美國媒體這樣排名的主要原因就是中日關系比較好,所以或多或少要鼓勵日本航天發展。

㈥ 日本「太空探索」不止,近十年極簡史是怎樣的

提起日本航天,很多人都表示沒有怎麼聽說過。其實總的來說,日本近十年對於太空的探索還是非常多的。首先日本近十年的航空發展標志了日本從21世紀初的失敗中走出。其次就是日本近十年的發展中,都是和別的國家進行合作。最後就是日本發射的航空器主要以探測器為主,以空間站的項目為輔。

最後就是日本發射的航空器主要以探測器為主,以空間站的項目為輔。比如日本發射的拂曉號探測器,就是人類目前唯一一個在金星軌道上正常運轉的探測器。後來日本還發射了伊卡洛斯號,將宇宙帆船這個構想落到了實處。宇宙帆船的意義就是通過太陽能,控制航天器在太空中遨遊。美國也曾經做過類似的測試,但是這個測試卻失敗了。所以從這點來看,日本的航天技術絕對是非常強大的。而現在的日本,開始了一個新的10年太空探索計劃,所以說日本的野心還是不小的。

㈦ 日本的航天史介紹。

1955~1969年:開始階段

日本航天計劃始於1955年,首先在東京大學工業科學研究所開始研製探空火箭。1964年,東京大學成立了日本宇宙與航空科學研究所(ISAS),1981年改稱日本宇航科學研究所。1966年~1969年期間,ISAS在嘗試發射日本第一顆衛星過程中,經歷了4次失敗。

這導致1969年10月1日成立日本國家宇宙開發事業團(NASDA)。從此NASDA開始成為日本開發太空能力的主導機構。也是在1969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了一份協議,允許向日本轉讓美國運載火箭的不保密技術。但該協議有些條款,禁止日本再出口火箭技術,因而阻止了日本在國際發射服務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1970年代:第一步,采購美國技術

1970年代,日本追求從美國公司采購運載火箭技術的戰略。同樣地,他們也與美國公司組成團隊獲得開發其衛星通信系統的能力。

1970年2月,ISAS成功發射了日本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大隅號(OHSUMI)。同年,NASDA開始研製N-1運載火箭。N-1運載火箭是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研製的德爾他火箭的升級版。美國公司提供技術援助,發放產品許可證,或是直接提供運載火箭上的幾乎所有硬體產品。1975年9月,日本首次用N-1火箭發射衛星,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僅為260kg。1976年,NASDA開始研製N-2火箭,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也僅為715kg,而且其零部件仍主要來源於美國供應商。

1970年代期間,日本發射的通信衛星中,日本公司的貢獻是有限的。例如,在1978年發射的第一顆通信衛星(CS)中,日本零部件僅佔24%,其餘的部件均來自福特航空航天通信公司(現在的勞拉空間系統公司)。

1977年發射的工程試驗衛星-Ⅱ(ETS-Ⅱ)中有日本的零部件40%,1978年發射的廣播衛星(BS)中,僅有15%的日本零部件。

因此,1970年代,日本在提高其航天能力方面不得不大量依靠美國供應商。1980年代這種情況開始有所轉變。

1980年代:增強自主開發能力

1980年代,日本航天活動主要是研製H系列運載火箭。N-1和N-2火箭有限的承載能力不能勝任發射大多數應用衛星。針對這種情況,1981年開始研製H-1火箭,1986年首次發射。H-1運載火箭可將1100kg重的衛星發送到地球同步轉移軌道。H-1火箭的發射顯示出日本航天工業的能力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盡管H-1火箭可用於發射日本大型衛星,但由於它含有美國技術,因此,日本在國際發射市場的競爭中仍然受到限制。

為滿足更大承載能力的需要,並在國際發射服務市場參與競爭,1986年日本開始研製H-2火箭(簡稱H-2)。它是日本完全依靠自己的技術獨立研製的大型運載火箭,能把4000kg的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H-2的計劃推遲了兩年,1994年2月才首次發射。

1980年代,日本也提高了本國通信衛星的開發能力。1981年發射的工程試驗衛星-Ⅳ(ETS-Ⅳ)是日本自主研製的第一顆通信衛星(comsat)。但是,ETS衛星系列是為了進行技術上的驗證和測試,而不能提供運營服務。日本實用型衛星發展較遲緩。

日本東芝公司在向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其航空航天分部已並入現在的洛馬公司)取經學習廣播衛星(BS)系列中也未修成正果。BS-2衛星上的日本零部件僅增加到30%。1984年發射的BS-2A是對直接入戶電視廣播衛星的第一次實際演示。但是,3個月之內,3個轉發器中損壞了2個,直到1986年發射BS-2B衛星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1980年代末,日本國內通信衛星市場的政策發生了變化。1989年前,日本國內通信衛星市場由日本供應商所壟斷,以此來提高日本衛星通信的能力。1989年,日本國會取消了國內通信衛星市場的限制,在平等基礎上為非日本供應商打開了實用型衛星的競爭局面。

1980年代日本研製和發射了第一顆遙感衛星——海洋觀測衛星-1(MOS-1),MOS-1於1987年用N-2火箭發射,設計壽命2年,實際在軌運行9年。

1990~2003年:欲速不達,事故頻發

1990~2003年,日本自主研製了H-2、H-2A火箭、「國際空間站」日本試驗艙,且啟動了日本偵察衛星計劃。但從1994年開始,一連串的衛星和運載火箭發射失敗卻影響了日本衛星和火箭的發展步伐。

1993年12月,日本地球資源衛星(JERS)上的短波紅外(SWIR)遙感器由於致冷器故障導致其功能失靈。1994年8月,H-2火箭第二次發射,將ETS-6衛星送入大橢圓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但是因ETS-6衛星上的雙組元遠地點發動機故障而未進入預定的地球靜止軌道。1996年8月先進地球觀測衛星-1(ADEOS-1)在發射入軌10個月後由於太陽電池陣故障而失去工作能力。2002年12月發射的ADEOS-2衛星,也由於「未知的異常」原因,於2003年10月與地面失去聯系。

這種失敗的陰雲擴展到H-2火箭。1998年2月,H-2火箭未能把通信廣播工程試驗衛星(COMETS)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999年11月H-2火箭再次發射失敗,損失了一顆多功能運輸衛星(MTSAT)。H-2火箭連續發射失敗,不僅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毀損了日本在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中的聲譽。1999年12月,日本決定取消H-2火箭剩下的最後一次發射,並延期向市場推介H-2A火箭。

H-2A首次發射是在2001年8月,並獲得成功。它的第2次發射是在2002年2月,取得部分成功。緊接著日本H-2A火箭又有兩次成功的發射:2002年12月的ADEOS-2衛星和2003年3月一箭雙星發射的頭兩顆軍用偵察衛星。但在2003年11月,H-2A火箭搭載第二對偵察衛星發射時,大約10分鍾後火箭出現故障,星箭自毀。這次失敗導致H-2A發射中止。

不僅NASDA的計劃頻頻出現問題,ISAS和日本國家航空航天實驗室(NAL)也屢遭挫折。1995年2月,高超音速飛行試驗器(HYFLEX)在海上回收失敗。HYFLEX主要收集高超音速數據以支持HOPE-X可重復使用太空梭的設計。2000年8月,日本決定終止HOPE-X的研製。2000年2月ISAS的M-5火箭在發射天文衛星「Astro」時遭遇失敗,直到2003年5月才恢復發射。2003年12月,日本首次發射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在遠程遙控修復作業仍告無效之後,ISAS決定放棄其進入火星軌道的嘗試,此次火星探測計劃以失敗告終。

日本航天計劃失敗的原因很多,涉及的領域很廣。其中包括遙感致冷器、遠地點發動機,太陽電池陣和通信衛星的失效以及低溫一級和二級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等故障。但還未發現因為一個共同的技術問題導致重復的失敗。這些問題的多樣性表明,日本航天計劃的失敗不是由於設計上的缺陷,而是普遍缺乏嚴格精準的測試、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崔志)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8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4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58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8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9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4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0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46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2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