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現在一共有多少個准航母
㈠ 現在日本有幾艘航空母艦
一共有5艘,其中三艘屬於大隅級。標准排水量8900噸,滿載排水量12000噸。大隅級在日本稱為運輸艦,但在軍事專家眼裡它卻是不折不扣的直升機航母。它採用直通甲板設計,島形建築在右舷,有兩個升降機,可同時起降3架直升機。另外還有兩艘是日向級,分別是日向號(16DDH)和伊勢號(18DDH)。它們的標准排水量是13500噸,滿載排水量是18000噸,一般可搭載11架重型的MH53直升機,最多時可以搭載16架。比日向級更大的22DDH正在建造中,預計它的標准排水量達到24000噸。日向級在日本被稱為直升機護衛艦。軍事專家指出,要是它們上面裝備垂直起降戰機,那它們就成為名副其實的航母。
㈡ 日本現在有多少准航母
日本加速打造航母編隊 6艘「准航母」已成型
8月21日,被海上自衛隊稱為「直升機護衛艦」的「伊勢」號在橫濱下水。這也是繼「日向」號後,日本擁有的第二艘滿載排水量超過18000噸的作戰艦艇。盡管被冠以「護衛艦」的虛名,但「伊勢」號的下水事實上標志著日本的航母復活計劃又向前邁出了關鍵性一步。從發展兩棲攻擊艦、直升機母艦、中型航母到大型航母,日本未來的航母發展藍圖已經變得清晰起來 五艘「准航母」已經成型 一般認為,「航空母艦」通常是指擁有全通甲板、可搭載並起降固定翼飛機或直升機、排水量超過1萬噸的作戰艦艇。其中,以搭載直升機或短距垂直起降戰機為主的通常被稱為直升機母艦或兩棲攻擊艦。 按照這一定義,「伊勢」號下水後,日本海上自衛隊實際擁有的航空母艦已經達到5艘,包括3艘滿載排水量1.3萬噸的「大隅」級兩棲攻擊艦「大隅」號、「下北」號、「國東」號(日稱「兩棲運輸艦」),2艘滿載排水量1.8萬噸的「日向」級直升機母艦「日向」號、「伊勢」號(日稱「直升機護衛艦」)。作為「日向」級的第二艘艦,「伊勢」號於2008年5月30日動工,工程總預算達到975億日元。 「伊勢」號艦長197米,寬33米,標准排水量1.395萬噸、滿載排水量1.8萬噸,在噸位上已經超過義大利「加里波第」號、泰國「皇家公主」 號航空母艦。根據日本官方公布的數據,「伊勢」號飛行甲板可同時起降4架大型直升機,機庫還可容納11架直升機,艦員為380人。 「伊勢」號還將裝備「宙斯盾」相控陣雷達以及先進的火炮、導彈和指揮通信系統。按計劃,「伊勢」號將於2011年3月建成並交付自衛隊正式服役。 加速裝備航母編隊 在積極推進航母建造計劃的同時,近年來日本也在加速包括大型遠洋補給艦、護衛艦艇、潛艇等相關編隊配套艦艇的裝備步伐。2004、2005年滿載排水量超過1.5萬噸的「摩周」號、「近江」號遠洋綜合補給艦相繼服役。2008年5月,日本最新型「宙斯盾」級驅逐艦「足柄」號正式服役,海上自衛隊「宙斯盾」級驅逐艦達到6艘。「足柄」號的服役也標志著日本海上編隊綜合作戰能力再次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2009年7月17日,三菱重工為日本第一艘19DD級驅逐艦舉行了鋪龍骨儀式。海上自衛隊官員透露,建造該級艦的目的就是為了給日本海上自衛隊「日向」級直升機母艦提供一層防禦力量,使它們免於受來自水面和空中的打擊。 2007年12月,以二戰期間日本航母命名的海上自衛隊新型潛艇「蒼龍」號下水。同時,日本還在研發4000噸左右,裝備高速魚雷、潛射導彈和聲納系統,具備更強遠海綜合作戰能力的新一代潛艇。 日本航母之路逐漸清晰 冷戰結束後,日本逐步恢復了航母發展計劃。通過建造「大隅」級、「日向」級,海上自衛隊積累了建造全通甲板戰艦的成熟技術。常駐日本的美軍航母編隊,也為日軍提供了現成的航母情報資料來源。 據了解,2010年左右,日本將正式設計和建造一艘4萬噸級的中型航空母艦。可以說,從「大隅」級兩棲攻擊艦——「日向」級直升機母艦——中型航母——大型航母,日本未來的航母發展藍圖已經變得逐漸清晰起來。值得注意的是,剛剛下水的「伊勢」號與「日向」號在二戰期間就是姊妹艦,使用「伊勢」號與「日向」號作為新型直升機母艦的命名,似乎也體現出日本軍方將其視為「未來航母過渡艦」的「良苦用心」。
㈢ 日本有幾艘航母
日本有7艘航母。
東部海域一夜之間出現7艘准航母,這些航母的位置距離中國不到700千米。值得注意的是,擁有這些航母的國家不是美國也不是俄羅斯,而是威脅更大的日本,作為二戰中的戰敗國,日本暗藏7艘航母的舉動向世界表明,這才是野心最大的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作為日本二戰後的管制國,按理說應該對日本的越界舉動起到監管作用,但美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將日本扶持為一個傀儡國,意圖讓日本在重返亞太戰略發展中處於核心地位,並發揮重要作用。而日本想要收復北方四島,僅憑自己的力量無法與俄羅斯抗衡,投靠美國是日本最好的選擇。因此,周邊國家應該隨時保持警惕,以應對這7艘「准航母」的威脅。
㈣ 日本擁有多少艘航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曾經有11艘航母和若干輕型航母。到2020年,日本現服役的航母有四艘。
㈤ 日本到目前為止有哪些直升機准航母
有2艘直升機准航母,已經交付下水的出雲號和現在下水的加賀號。其它為准航母
日本加速打造航母編隊 6艘「准航母」已成型。
8月21日,被海上自衛隊稱為「直升機護衛艦」的「伊勢」號在橫濱下水。這也是繼「日向」號後,日本擁有的第二艘滿載排水量超過18000噸的作戰艦艇。盡管被冠以「護衛艦」的虛名,但「伊勢」號的下水事實上標志著日本的航母復活計劃又向前邁出了關鍵性一步。從發展兩棲攻擊艦、直升機母艦、中型航母到大型航母,日本未來的航母發展藍圖已經變得清晰起來 五艘「准航母」已經成型 一般認為,「航空母艦」通常是指擁有全通甲板、可搭載並起降固定翼飛機或直升機、排水量超過1萬噸的作戰艦艇。其中,以搭載直升機或短距垂直起降戰機為主的通常被稱為直升機母艦或兩棲攻擊艦。 按照這一定義,「伊勢」號下水後,日本海上自衛隊實際擁有的航空母艦已經達到5艘,包括3艘滿載排水量1.3萬噸的「大隅」級兩棲攻擊艦「大隅」號、「下北」號、「國東」號(日稱「兩棲運輸艦」),2艘滿載排水量1.8萬噸的「日向」級直升機母艦「日向」號、「伊勢」號(日稱「直升機護衛艦」)。作為「日向」級的第二艘艦,「伊勢」號於2008年5月30日動工,工程總預算達到975億日元。 「伊勢」號艦長197米,寬33米,標准排水量1.395萬噸、滿載排水量1.8萬噸,在噸位上已經超過義大利「加里波第」號、泰國「皇家公主」 號航空母艦。根據日本官方公布的數據,「伊勢」號飛行甲板可同時起降4架大型直升機,機庫還可容納11架直升機,艦員為380人。 「伊勢」號還將裝備「宙斯盾」相控陣雷達以及先進的火炮、導彈和指揮通信系統。按計劃,「伊勢」號將於2011年3月建成並交付自衛隊正式服役。 加速裝備航母編隊 在積極推進航母建造計劃的同時,近年來日本也在加速包括大型遠洋補給艦、護衛艦艇、潛艇等相關編隊配套艦艇的裝備步伐。2004、2005年滿載排水量超過1.5萬噸的「摩周」號、「近江」號遠洋綜合補給艦相繼服役。2008年5月,日本最新型「宙斯盾」級驅逐艦「足柄」號正式服役,海上自衛隊「宙斯盾」級驅逐艦達到6艘。「足柄」號的服役也標志著日本海上編隊綜合作戰能力再次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2009年7月17日,三菱重工為日本第一艘19DD級驅逐艦舉行了鋪龍骨儀式。海上自衛隊官員透露,建造該級艦的目的就是為了給日本海上自衛隊「日向」級直升機母艦提供一層防禦力量,使它們免於受來自水面和空中的打擊。 2007年12月,以二戰期間日本航母命名的海上自衛隊新型潛艇「蒼龍」號下水。同時,日本還在研發4000噸左右,裝備高速魚雷、潛射導彈和聲納系統,具備更強遠海綜合作戰能力的新一代潛艇。 日本航母之路逐漸清晰 冷戰結束後,日本逐步恢復了航母發展計劃。通過建造「大隅」級、「日向」級,海上自衛隊積累了建造全通甲板戰艦的成熟技術。常駐日本的美軍航母編隊,也為日軍提供了現成的航母情報資料來源。 據了解,2010年左右,日本將正式設計和建造一艘4萬噸級的中型航空母艦。可以說,從「大隅」級兩棲攻擊艦——「日向」級直升機母艦——中型航母——大型航母,日本未來的航母發展藍圖已經變得逐漸清晰起來。值得注意的是,剛剛下水的「伊勢」號與「日向」號在二戰期間就是姊妹艦,使用「伊勢」號與「日向」號作為新型直升機母艦的命名,似乎也體現出日本軍方將其視為「未來航母過渡艦」的「良苦用心」。
㈥ 日本有多少艘航空母艦
參加太平洋戰爭的日本航空母艦,按建造過程大致可分為正規航空母艦、改造航空母艦和改裝航空母艦三類。其中,正規航空母艦一開始就是按照標准航母設計建造的,如「翔鶴」級;改造航空母艦是指原本其他艦種的軍艦,在施工階段改變原設計,而以航母的姿態出現在聯合艦隊序列中,如「赤城」級改裝航空母艦則是指將一些服役中或已經完工的戰列艦、巡洋艦乃至徵用的商船,拆除部分原有結構,增設飛行甲板和操作艦載機設備而成的航空母艦。
日本海軍在條約的限制下,採取了一些可迅速增加航空母艦數量的方法。其中所謂的「航母預備艦」就是在部分軍艦的設計中,事先就考慮了未來可能改裝成航空母艦的需求,以利於日後的改裝工作。另外,日本軍方還以投資方式參與商船的設計建造,戰時大量徵用這些商船,進行改裝服役以增強其航母力量。
由於日本航空母艦的建造受到《華盛頓公約》的限制,而且在早期不像戰列艦那樣受重視、有計劃,因此其譜系相當混亂,只是在命名方面有大致規律可循。在早期,日本的航空母艦都是以特殊的飛禽為名,其中正規航空母艦的艦名中有「龍」或「鶴」字,如「飛龍」、「翔鶴」等;由其他軍艦改造而成的航空母艦的艦名中均有「鳳」字,如「祥鳳」、「瑞鳳」、「龍鳳」等(但「赤城」號和「加賀」號例外,它們直接沿用了原來戰列艦的艦名);由民間船隻改造成的航空母艦的艦名中則有「鷹」字,如「大鷹」、「雲鷹」、「沖鷹」等。在1943年以後,日本航空母艦的命名方式又有變動,改用日本歷史上的諸侯國名或者山名來命名:其中排水量25000噸以上的用國名命名,15000~25000噸級的以山名命名,如「天城」、「葛城」、「笠置」等。從命名方式上可以看出,日本海軍對航空母艦的認同是從早期的存疑到後期的重視——在初期的命名方式中,每個艦名的詞尾都有一個共同的字,類似於日本海軍驅逐艦的命名方式;但到了後期所採用的山名和古國名,則明顯是戰列艦所慣用的命名方式。而戰列艦向是日本人最看中的主力艦。
「鳳翔」號:日本航空母艦的元老和試驗艦
它是日本海軍航空母艦中的元老。在該艦動工興建之前,日本曾改裝過一艘運輸船「若宮丸」號,以進行水上飛機的搭載試驗。而「鳳翔」號在建造之初被歸為「特務艦」,後來才自成一類,成為海軍的第一艘航空母艦。1921年10月在淺野造船廠動工,1922年10月下水、12月完工。測試排水量9494噸,航速25節,有4門140毫米炮、2門80毫米高射炮,官兵550人。
由於在建造「鳳翔」號之前,日本海軍沒有建造專門航空母艦的經驗,許多設計仍在摸索階段,所以該艦也算是日本航空母艦的試驗艦。在原設計中,其前段起飛甲板向下傾斜5度,為的是利於飛機起飛加速,右舷的3根煙囪在飛機起飛時可由垂直轉為水平;艦島前方有專供水上飛機回收使用的起重機等。到1923年,「鳳翔」號才一一改正了這些錯誤設計:前端飛行甲板改平,拆除艦島,艦橋改在飛行甲板下面。
在1932年2月5日入侵中國上海的作戰中,「鳳翔」號所屬的13式艦載攻擊機首次與中國戰機交鋒並取得勝利,這是日本海軍首次以艦載機擊落對手的空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鳳翔」號再度出沒在中國青島外海,而後從事訓練任務。中途島戰役時,「鳳翔」號負責主力部隊的反潛警戒任務,搭載了6架飛機,未直接參加第一線戰斗。1944年,為了搭載新式戰機,「鳳翔」號的飛行甲板被加長到180.8米。由於改裝後的飛行甲板長度超出艦長太多,使得航母的耐波性降低,無法在遠洋活動。但「鳳翔」號也因禍得福,由於活動減少而得以躲過美軍鋪天蓋地的攻擊,存活到日本戰敗後,於1946年9月被解體。
「赤城」號:山本五六曾任艦長的名艦
「赤城」號原本是「天城」級戰列巡洋艦中的一艘。「天城」級是日本海軍「八八艦隊」計劃的產物,預定要建造「天城」號和「赤城」號兩艘。「赤城」號於1920年12月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動工建造,到了1921年,受《華盛頓公約》的影響,建造中的「天城」級面臨停工解體的命運。日本海軍在經過一番考慮後,決定將兩艘「天城」級戰列巡洋艦改建成航空母艦。1923在發生的關東大地震,震壞了放在船台上的「天城」號龍骨,最後只有「赤城」號以航空母艦的姿態面世。由於日本當時只有小型航母「鳳翔」號的建造經驗,因此在設計這艘排水量比「鳳翔」號大近3倍的航空母艦時,煞費了苦心。
「赤城」號在1923年11月重新開工,1925年4月下水,1927年3月完工。其三層甲板設計相當特殊:最上層為飛機降落甲板;第二層甲板上有艦橋及2門雙聯裝203毫米口徑主炮,故稱為「炮塔甲板」;第三層為飛機起飛甲板,長56.7米,可搭載60架戰機(16架戰斗機、16架偵察機及28架攻擊機)。測試排水量34364噸,航速31節。
1938年,「赤城」號進行了一次大改裝,拆除原來的炮塔甲板和起飛甲板,將最上層甲板延長變成飛行甲板,艦載機數量增加到91架(96式戰斗機16架、96式攻擊機51架、96式俯沖轟炸機24架),運送飛機的升降機也由2座增加到3座,飛行甲板左舷增設艦島。測試排水量增為41300噸,航速31.2節。
「赤城」號是日本海軍的名艦之一。在1928~1929年,日本海軍名將山本五十六曾擔任該艦艦長,偷襲珍珠港時,該艦也作為機動部隊的旗艦,其後,「赤城」號還參加了爪哇海大戰和中途島戰役。在中途島海戰中,「赤城」號被美軍俯沖轟炸機投下的2枚炸彈命中引起火災,大火殃及彈葯庫,連鎖爆炸迫使「赤城」號船員不得不棄船,最後日本用自己的「野分」號驅逐艦發射魚雷將其擊沉。
「加賀」號:關東大地震使它得以頂替上崗
「加賀」號和「赤城」號雖然不是姊妹艦,但2艘航母從誕生到覆滅的命運卻驚人的相似。屬於「土佐」級的「加賀」號,真原始設計也是戰列艦,同樣也是「八八艦隊」計劃的產物。正當它受到《華盛頓公約》的影響而准備解體時,關東大地震報銷掉了「天城」號,「加賀」號得以被改造成一艘航母來頂替。
「加賀」號於1920年在川崎神戶造船廠動工,次年11月下水,1923年11月開始航母改造工程,1928年3月完工。其外觀與「赤城」號類似,同樣是三層式甲板,排水量33693噸,航速27.5節,可搭載60架飛機。
1934年,「加賀」號也進行了大改裝,於一年後完工。主要是延長飛行甲板,使艦載機的數量增加達到90架(15架90式戰斗機、45架89式攻擊機及30架94式俯沖轟炸機),航速增大至28.3節,排水量增加到42541噸,續航力得到提高。
「加賀」號一直與「赤城」號搭配編為日本海軍第1航空戰隊,曾參與侵華戰爭的所有大規模軍事行動;偷襲珍珠港時戰果頗豐,在進軍南洋的過程中也出力頗多。在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時,受到美軍俯沖轟炸機的襲擊被命中3枚炸彈而引起火災,數小時後沉沒。成軍13年的第1航空戰隊至此全軍覆沒。
「龍驤」號:日本海軍後續小型航空母艦的典範
在1924年的日本艦艇補充計劃中,准備建造1艘27000噸和3艘10000噸的航空母艦。1925年,為了取代老舊的「若宮丸」號水上飛機母艦,有了建造「龍驤」號的腹案,後來又從水上飛機母艦變更到航空母艦。
「龍嚷」號最初計劃的排水量為9800噸,使用「青葉」級重巡洋艦的艦體,航速30節,搭載約24架飛機。1924年11月,「龍驤」號在橫濱三菱造船廠動工1931年4月下水後拖曳到橫須賀進行艏裝工作。此時軍方要求艦載機數量增加到36架,廠方不得不更新設計,增加一層機庫,以至於舷高度降低、耐波性變差。1933年5月完工時,測試排水量12732噸、66000馬力、航速29節、續航力10000海里(14節),搭載飛機48架、官兵924人。
「龍驤」號的外形成為以後日本小型航母的典範全通式飛行甲板、無艦島、露天式艦艏甲板,艦橋位於飛行甲板最前端的正下方。但1935年9月發生了一起日本海軍史上著名的「第4艦隊事件」:「龍驤」號在演習過程中遭遇台風,由於干舷太低導致艦橋被海浪沖毀。這次事件對日本艦艇設計影響深遠。事後,「龍驤」號再度進塢改造,除了重新設計改善了耐波性的艦橋外,新加了層甲板以提高幹舷高度。改造後的排水量達到12575噸,航速卻降低到28節。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龍驤」號搭載有18架96式戰斗機和12架97式攻擊機。它與航母「祥鳳」號、徵用商船「春日丸」號編成第4航空戰隊,曾參與入侵菲律賓和進攻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支援行動。偷襲珍珠港時,「龍驤」號負責進攻阿留申群島的作戰。第二次所羅門海戰時,「龍驤」號搭載有24架「零」式戰斗機、9架97式攻擊機,在敬運輸船隊護航行動中遭到美軍航母艦載機的攻擊而沉沒。
「蒼龍」號:第一艘真正按航母標准建造的航母
「蒼龍」號是日本第一艘真正按照航母標准設計建造的航母,在此之前的航母多半是由其他軍艦改造而成的。「蒼龍」號的建造過程也是一波三折。根據《華盛頓公約》的規定,當時日本還可建造總噸位21000噸的航空母艦,因而最初設計了2艘各10500噸的航空母艦。但海軍方面卻要求在10500噸的航母上安裝5門203毫米炮、20門127毫米高射炮及100架飛機,這對萬噸級航母而言簡直是無理的要求。進入預算審核階段後,這些要求有所減少,航母的自衛武器數量減少到5門155毫米炮、16門127毫米炮。
1934年,日本海軍發生了著名的「友鶴事件」:第21水雷戰隊的2艘水雷艦在旗艦「龍田」號輕巡洋艦的率領下在日本外海進行夜間訓練,返航時海上風速達到15~20米/秒、浪高3~4米,造成「友鶴」號水雷艦傾覆,約100名官兵喪生。事後檢討,導致「友鶴」號傾覆的原因是艦體重心過高,而且幾乎所有的日本軍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這個通病。這主要是因為在《華盛頓公約》的限制下,為了盡可能提高單艦戰鬥力而盲目在艦艇上堆砌過多的武器所致。這次事件和前面提及的「第4艦隊事件」對日本後來的艦艇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軍方對「蒼龍」號的設計要求也變得合理些。
「蒼龍」號於1934年11月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動工,1935年12月下水,1937年2月完工,測試排水量18800噸、152000馬力、航速34.5節、續航力7680海里(18節以下),可搭裁飛機72架、官兵1000人。
該艦服役後與「飛龍」號一同編入第2航空戰隊,搭載57架飛機(21架「零」式戰斗機、18架97式攻擊機、18架99式俯沖轟炸機),曾支援日軍在中國大陸和南洋方向的侵略行動,並且是偷襲珍珠港的主角之一。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是「蒼龍」號戰斗生涯的最後一幕。該艦在美國航母「約克城」號和「企業」號的俯沖轟炸機的打擊下沉入海底,艦上1103名官兵中只有385人生還。
「飛龍」號:魚雷「自我了斷」,水兵得以逃生
「飛龍」號是「蒼龍」級的2號艦,於1936年7月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動工,1937年11月下水,1939年7月完工。測試排水量20165噸、航速34.6節、續航力7670海里(18節以下),可搭載飛機72架、官兵1101人。
該艦在外觀上的最大特徵是艦島位於左舷中央(航母的艦島一般安排在右舷前端1/3處),以便為艦載機提供較長的起飛跑道。艦島從右舷改在左舷,是因為右舷中央的位置是在煙囪的後方,而煙囪的排煙會影響航行操作、干擾飛機的降落。採用這種設計的還有改造後的「赤城」號。
「飛龍」號服役後一直隨「蒼龍」號同進退。在中途島戰役期同,該艦在「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橫遭慘禍時躲過一劫,隨後在第2航空戰隊指揮官山口聞多少將的指揮下,出動艦載機對美國航母「約克城」號實施了連續兩波次的攻擊,使其受到重創。不料在「蒼龍」號遭襲6小時後,美機再度光臨「飛龍」號上空。該艦被4枚炸彈命中艦橋右側前方的飛行甲板,前段升降機整個被炸飛到艦橋上井引發火災。6月6日夜零時15分宣布棄船,包括山口聞多在內的416名官兵喪生。值得提的是,當日本驅逐艦「卷雲」號奉命向「飛龍」號旋射2枚魚雷離去後,被困在「飛龍」號艙底輪機室的70名日本水兵竟從魚雷命中爆炸後的缺口處奇跡股地逃生,在海上漂泊15天後有34人被美艦營救。
1942年6月4~6日三天之內,日本海軍一下子損失了4艘一線航母及其所搭載的332架飛機和飛行員。從這時起,日本海軍開始從進攻傳入防禦,直到1945年敗亡為止。
「翔鶴」級:鼎盛時期的寵兒、偷襲珍珠港的干將
「翔鶴」級航空母艦包括「翔鶴」號和「瑞鶴」號。1936年,日本單方面退出倫敦裁軍會議,從此海軍的造艦工程便如脫韁野馬一般全力擴張。「翔鶴」級航空母艦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翔鶴」號於1937年12月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動工,1939年6月下水,1941年8月完工。而「瑞鶴」號則於1938年5月由川崎神戶造船廠承造,1939年11月下水,1941年9月完工。測試排水量29800噸,可搭載飛機84架、官兵1660人。這兩艘航母均屬於第1航空艦隊的第5航空戰隊,它們服役於日本海軍的鼎盛時期,先後參加了偷襲珍珠港、東南亞和印度洋方向的作戰。
「翔鶴」號在珊瑚海海戰中因甲板中彈而無法起降飛機,之後回到吳港大修,第5航空戰隊因此避開了中途島戰役,免去了覆滅的命運。等到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時,該級艦成為日本惟一的主力航母,但由於缺少熟練的飛行員,艦載機損失慘重。在1942年10月的南太平洋海戰中,「翔鶴」號再度受損,不得不回到橫須賀大修。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中,第5航空戰隊再度出擊。19日,「翔鶴」號遭到美軍潛艇「青花魚」號發射的4條魚雷的攻擊,導致彈葯庫爆炸,1263名官兵與艦同沉。
馬里亞納海戰中,「瑞鶴」號被一枚炸彈命中,隨後回吳港進干船塢大修。1944年10月20日,「瑞鶴」號投入萊特灣大海戰,擔任日軍北方部隊的旗艦。25日,「瑞鶴」號遭到美軍艦載機的猛烈攻擊,被命中魚雷和炸彈各7枚,在恩加諾角沉沒,1700名官兵中只有970人獲救。
「祥鳳」級:名為潛艇支援母艦、實為航母預備艦
「祥鳳」級航空母艦包括「祥鳳」號和「瑞鳳」號,前身分別是潛艇支援母艦「劍崎」號和「高崎」號,在設計之初已被列為「航母預備艦」。「高崎」號在1939年下水後立即進行航母的改造工作,於1940年2月完工,並更名為「瑞鳳」號。「劍崎」號於1939年1月比「高崎」號早下水,但服役到1941年1月才進行改造工作,同年12月完工,更名為「祥鳳」號。
由於是「航母預備艦」,「劍崎」號在充當潛艇支援母艦時就已設置了飛機機庫和升降機,最上層甲板除了煙囪、桅桿和小得不成比例的艦橋外,幾乎空無一物。改造後的「祥鳳」號排水量達13100噸,航速28節,續航力7800海里(18節時),艦上可搭載6架「零」式戰斗機、12架97式攻擊機及10架99式俯沖轟炸機,合計28架。官兵788人。
「祥鳳」號的第次也是最後班出擊是在珊瑚海海戰中。在戰斗期間,「祥鳳」號遭到美機密集攻擊而被命中了7條魚雷和13枚炸彈,1942年5月7日沉沒,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的第一艘航母。「瑞鳳」號則在1944年10月於恩加諾角遭到美機轟炸,命中2條魚雷和2梅炸彈後沉沒。
「龍鳳」號:甲板上設置一根煙囪以掩人耳目
「龍鳳」號的前身是潛艇支援母艦「大鯨」號,1933年8月在橫須賀開工建造,1934年3月完工,排水量13048噸。它也被列為「航母預備艦」,所以艙內沒有安排太多設施;外觀上與「劍崎」號相似,最上層甲板平坦且沒有主要建築物,只有為了迷惑西方軍事觀察家而設置的一根大而不當的煙囪。
「大鯨」號曾擔任第6艦隊第1及第2潛水戰隊的旗艦。1941年底,「大鯨」號開始進行航空母艦的改造工作,1942年11月完工,更名為「龍鳳」號。排水量15300噸,航速26.5節,續航力8000海里(18節時),官兵989人。「龍鳳」號可搭載21架戰斗機和9架攻擊機。
「龍鳳」號曾參加了馬里亞納海戰,輕微受損後回到日本。其後為搭載新式戰機而將飛行甲板延長了15米。1945年3月19日,「龍鳳」號停泊在吳港時遭空襲而役失動力,後被充作浮動防空炮台使用,直到日本戰敗。戰後,「龍鳳」號被用於運送海外日本戰俘和僑民回國,最後在1946年4月解體。
「大鷹」級:只能用於訓練及飛機運輸任務
「大鷹」級航空母艦包括「犬鷹」號、「雲鷹」號和「沖鷹」號。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前,就有資助民間航運公司建造大型郵輪的計劃,以備有朝一日徵用這些郵輪改造為航空母艦。
1937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上述計劃,凡是排水量在6000噸以上、航速在19節以上的客輪、郵輪、貨輪,政府均會在建造之中予以「獎助金」。1940年,日本海軍急速擴充時,三菱長崎廠的「春日丸」號郵輪即被日本軍方徵用,當時該船的建造工程已經完成約30%。1941年5月,該艦轉移到佐世保海軍造船廠改造,於同年9月完工編入第5航空戰隊,稍後改編入第4航空戰隊。測試排水量為20000噸、航速21.1節、續航力8500海里(18節時),飛行甲板長172米、寬23.5米,官兵747名。
由於它是用商船改裝的航空母艦,所以在性能上遠不及正規航空母艦。完工後從未作為航空母艦使用,多半用於訓練及飛機運輸任務,只能算是飛機運輸艦。1942年中途島戰役後,日本聯合艦隊第一線航空母艦損失慘重,因此「春日丸」號在1942年8月被更名為「大鷹」號,正式編入日本航空母艦行列之中。「春日丸」號的姊妹艦還有「八幡丸」號和「新田丸」號兩艘。「八幡丸」號在偷襲珍珠港前夕被軍方徵用,1942年初開始改造,同年5月完工,更名為「雲鷹」號。「新田丸」號的改造工作也於同年11月完工,更名為「沖鷹」號。
上述3艦的航速高正規航空母艦甚遠,只能為運輸船隊警戒、護航或充當運輸飛機平台,均末參加較著名的戰役。「大鷹」號於1944年8月18日在呂宋島西北方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雲鷹」號於1944年9月11日在東沙島以東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而「沖鷹」號則在1943年12月4日在日本八丈島以東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
「隼鷹」級:整體性能不亞於正規航空母艦
「隼鷹」級航空母艦包括「隼鷹」號和「飛鷹」號,它們的服役背景與「大鷹」級類似。為應付1940年東京奧運會,日本郵政省決定建造2艘大型豪華田6輪。日本軍方願意提供60%的補助經費,但要求這2艘郵輪必須達到船長210米、寬25米以上的規格,而且航速要在24節以上,排水置在26600~27000噸之間,並且可在3個月之內改裝為航空母艦。
第1艘下水的「僵原丸」號於1939年3月在三菱長崎廠開工,第2艘「出雲丸」號則於同年11月30日在川崎神戶造船廠動工。1940年『0月,郵輪的建造工作尚未完成,即被決定改造成航空母艦並由軍方收購。「隼鷹」級的改造工程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進行,「僵原丸」號在1942年5月初完工,7月中旬更名為「隼鷹」號;「出雲丸」號則在同年7月底完工,命名為「飛鷹」號。測試排水量均為27500噸,水線長215.3米、寬126.7米,飛行甲板長210.3米、寬27.3米,航速25.5節,續航力12251海里(18節時),可搭載飛機53架、官兵1187名。
「隼鷹」級的艦島設計新穎,煙囪與艦島合並向外傾斜26度以減少排煙造成的干擾。日本採用這種設計的航空母艦還有「大鳳」號和「信濃」號。雖然該級艦由郵輪改造而來,內部有許多木製裝潢隔間必須予以拆除以防火災發生,但整體性能卻足以與正規航空母艦「飛龍」號相抗衡,這一點頗令人意外。
「隼鷹」號在1942年7月與「飛鷹」號同被編入第3艦隊第2航空戰隊。在中途島戰役結束一個月後,由於日本海軍艦載航空兵嚴重不足,它們由二線預備部隊調整到第一線作戰;10月份參加了索羅門群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攻擊了美軍「企業」號和「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美軍進攻塞班島時,它們也有出擊的記錄。
1944年6月20日,在馬里亞納海戰中,「飛鷹」號在艦載機傾巢而出後,被美軍艦載機趁虛而人命中1條魚雷,魚雷爆炸後破壞了航空燃料庫,揮發後的油氣彌漫在艦艇內部。2個小時後油氣被引爆,隨後產生了場無法控制的大火,強烈的爆炸使艦上官兵誤認為該艦又被一條魚雷擊中。「飛鷹」號在爆炸後不久便傾覆沉沒。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海戰中,有3艘日本航空母艦都是被魚雷攻擊後因油氣引爆而沉沒的。
在同一天里,「隼鷹」號也被2枚炸彈命中,坦損傷不重。它在修復後直擔任訓練和飛機運輸的任務,未參加針對萊特灣美軍艦隊的作戰,因此免去了被美軍窮追猛打的命運。1944年12月9日,「隼鷹」號被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命中而嚴重受損。但由於中雷時彈葯庫和燃料庫都是空的,因此幸運地沒有步姊妹艦的後塵而發生爆炸。修理完後的「隼鷹」號一直停泊在佐世保港,戰後於1946年8月解體。
「神鷹」號:由德國商船改裝的飛機運輸艦
「神鷹」號也是艘由商船改裝而成的航空母艦。但比較特別的是,它的前身是一艘德國商船「沙恩霍斯特」號。該船於1935年在德國不萊梅建造,屬於德國洛德航運公司遠東航線的定期郵輪,排水量18184噸。在次定期航程停泊於日本時碰上歐洲戰爭爆發,因為大西洋的制海權掌握在英國手裡而無法回國,只好滯留在神戶。
1942年被日本軍方收購,同年9月進行航空母艦改裝。由於該船的原廠材料難以獲得,所以改裝工作進展緩慢,一直到1944年春季才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完成。測試排水量20900噸,水線長189.36米、寬25.6米,航速24節,26000馬力,續航力8000海里(18節時),飛行甲板長180米、寬245米,官兵834人。
從航速上可以看出,該艦充其量也不過就是一艘飛機運輸艦。它於1944年7月編入第1海上護衛隊,擔任船隊的護航任務。1944年11月17日,在一次從日本到新加坡的護航任務中,在黃海濟州島以西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結束了短短5個半月的航母生涯。
「海鷹」號:從客輪、袖珍航母到訓練靶船
「海鷹」號的前身是屬於日本大阪航運公司的「阿根廷丸」號客輪。1939年5月在三菱長崎廠完工,也是日本大型商船「獎助金」支持下的產物。原先排水量12577噸,16600馬力航速21.48節,可搭載旅客901人。中途島戰役後,1942年12月由三萎長崎廠進行改裝,次年11月完工,更名為「海鷹」號。「海鷹」號排水量16700噸,水線長159.59米、寬219米,飛行甲板長160米、寬23米,是「鷹」字型大小航空母艦中最袖珍的一款。由於換裝了「陽炎」級驅逐艦的52000馬力主機,航速增大到23節,續航力7000海里(18節時),可載官兵587人。該船航速太慢,只從事船隊護航、運送飛機等後勤任務,未投入到線作戰。
1845年3月19日,「海鷹」號在吳軍港外海遭美軍空襲受損,被拖回瀨戶內海的別府灣作為訓練用的靶船。同年7月24日在別戶府灣遭英國海軍航空兵攻擊後,擱淺直至戰爭結束,1946年9月解體。
「大鳳」號:油氣「悶炸」使之魂歸大海
這是日本海軍最後一艘大型的正宗航空母艦。當時日本海軍急需擴充航母力量,以對抗太平洋上的美國海軍力量。日本海軍認為,美國已擁有5艘大型航母並還將建造2艘,日本則只有6艘一線航空母艦(「赤城」、「加賀」、「蒼龍」、「飛龍」、「翔鶴」、「瑞鶴」),所以要再建造一艘「大鳳」號與之抗衡。該艦由川崎重工承造,於1939年預算通過後即著手設計,1941年完工。
該艦在設計中吸收了從實戰中獲得的經驗教訓,但也產生了新的問題。例如,考慮到飛機出動後對空防禦能力薄弱,因此強調加強防護裝甲,由於裝甲的重量增加而只好減少飛機的搭載數量,原設計的排水量是33900噸,但為了增加消防設備和高射機槍座而增加到34200噸;又因為飛行甲板的裝甲加厚、重量增加而導致艦體重心提高,又不得不拆除一層停機庫,卻因此降低了干舷的高度,所以採用艦艏與飛行甲板合並的封閉式艦艏。遺在日本航空母艦設計上是空前的。
艦載機合計61架,包括19架「烈風」式戰斗機、6架「彩雲」式偵察機、36架「流星」式攻擊機。由於機庫已經滿載,有13架必須露天停放在飛行甲板上。該艦航速為33.3節,160000馬力,續航力10000海里(18節時),測試排水最34200噸,水線長253米、寬27.5米,飛行甲板長257.5米、寬30米,官兵1751人。
「大鳳」號於1943年4月下水,1944年3月完工,配屬在第1機動艦隊第『航空戰隊。與「翔鶴」號、「瑞鶴」號三足鼎立。第1機動艦隊共有航母9艘、飛機450架。當時「大鳳」號上搭裁有27架「零」式戰斗機、18架「天山」攻擊機、27架「彗星」及99式俯沖轟炸機、3架偵察機,合計75架。
1944年6月,「大鳳」號第一次出擊,19日出現在馬里亞納海戰中,發出第一波飛機後即被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命中艦島下方,導致航空燃料庫龜裂,揮發的油氣充滿整個停機庫,不得不暫停第二波飛機的起飛作業,用運送飛機的升降機搬運木材以填補燃料庫的裂縫。中彈5小時後,「大鳳」號上的損管人員犯下個致命的錯誤:他們啟動艦上的通風系統以排除彌漫在艦內的油氣,結果電力系統產生的火花瞬間引燃了油氣,爆炸的沖擊波無法炸穿兩幢和飛行甲板的裝甲,而是在艦內部造成「悶炸」。驚人的爆炸摧毀了艦內所有較薄弱的結構,但「大鳳」號仍在海面上漂浮了1個多小時才沉沒。該艦由於「悶炸」而使人員傷亡慘重,陣亡官兵在1000人以上。
日本在損失「大鳳」號後立即改善所有航空母艦的通風漫備,但「大鳳」號的沉沒對戰鬥力和士氣的打擊卻永遠無法彌補。「大鳳」號從完工到沉沒,只有短短的3個月零12天。
「信濃」號:首次出航不到20小時就被擊沉
該艦原本是「大和」級超級戰列艦的第3艘,1940年5月動工:但在橫須賀造船廠施工過程中,因中途島戰役航母損失慘重而半路改建成航空母艦。1944年11月9日完工。
㈦ 日本目前有幾艘准航母
日本目前擁有幾艘准航母?
實際上,嚴格意義上來講,日本根本就沒有航母這一說,因為,日本本身就屬於二戰戰敗國,所以,日本嚴格受到限制根本就不能擁有航母這種進攻性武器裝備,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從來沒有公開稱自己擁有航母,即便是兩艘出雲級也被他們說成是護衛艦的主要原因,當然,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一種護衛艦,長得像日本出雲級以及日向級那個樣子,這只不過是日本方面為了掩人耳目,試探國際社會的底線罷了,在日本方面看來,如果推出日向級艦艇之後沒有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或壓力的話,他們就會繼續製造更大排水量的艦艇,以此來突破束縛,於是,日本緊接著就製造了出雲級。
據公開資料顯示,如果日本方面將出雲級發揮到極致的話,至多能夠搭載9架F-35/B,如果一個批次放出去3架的話,這9架戰機就需要通過3個批次才能將全部9架放飛出去作戰,其作戰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畢竟,出雲級能夠搭載固定翼戰機的數量太少。再加上,F-35/B本身就屬於短腿,由於要兼顧垂直起降功能, F -35/B根本無法滿油滿彈起飛,而垂直起降過程當中,又會消耗掉大量的燃油,所以,F-35/B的戰力也是大打折扣的,除此之外,由於日本嚴格受到限制不能在其戰績上面搭載進攻性武器,所以,即使兩艘出雲級上面搭載了F-35/B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總的來講,日本目前能夠稱得上的准航母也只有兩艘出雲級,日向級以及大隅級運輸艦,根本就不能稱之為准航母。
㈧ 日本的7艘准航母分別是什麼
從准航母的艦體形式來區分:2艘日向級驅逐艦、2艘出雲級驅逐艦以及3艘大隅級登陸艦。
從准航母的名字來區分:「近江」號、「摩周」號、「日向」號、「無敵」號、「出雲」號、「大隅」號、「聯合」號。
日向級驅逐艦具有完整的直升機起降能力,作戰性能優異,是直升機航母,而出雲級驅逐艦則具備登陸作戰的能力,滿載排水量在2萬多噸左右,至於大隅級登陸艦,甲板採用全通型結構,外形與航母相似度很高,具備很大的改造潛力,隨時都能被改造成輕型航母。
這些之所以可以稱作準航母,完全是美F35和直升機垂直起降能力帶來的:
日本這7艘「准航母」都將搭載美國的F-35先進戰機,這款戰機具備一定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能執行多線任務,戰鬥力十分強悍,日本更是想藉助F-35戰機的力量,讓出雲級驅逐艦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輕型航母」。
當然,日本自身並不能建造大型攻擊性武器,其中就有航母,但他們十分擅長打插邊球,建造了不少大型軍艦,在必要時候都能改造成輕型航母。
㈨ 日本宣布出雲號是航母,那麼現在日本有多少艘航空母艦
日本的兩棲艦一共有7艘。日本的這些航空母艦都是一些輕型准航母,應該說是直升機航母或直升機驅逐艦,日本雖然對外稱沒有軍隊,只有自衛隊,不過日本的海軍軍事實力也是相當的不弱。
最近日本宣布出雲號位航母,雖然這些航母的服役時間都不長,不過也可以看出日本在軍事方面的一席地位。也同時看出日本的軍事地位在逐漸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