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佔領了台灣多少島嶼

日本佔領了台灣多少島嶼

發布時間: 2022-07-07 11:38:53

『壹』 台灣省包括多少個島嶼

台灣省包括86個島嶼,台灣島22個,澎湖列島64個。台灣島面積35886.8623平方千米(含附屬島嶼),是中國第一大島、世界第38大島嶼,南北縱長約395千米,東西寬度最大約145千米,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海岸線長1251.2806千米,含澎湖列島總長1578.0441千米。

不僅扼守中國南北海路要沖,而且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歷來與中國大陸唇齒相依,互為拱衛,攻防一體,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台灣島戰略價值極其重要,是中國東南沿海和近海交通線側翼的海上屏障和維護中國在東海、南海和太平洋海上權益的戰略要地。



台灣島地貌

台灣省的地形從飛機上看,好似一把芭蕉扇,南北長、東西窄。從最南邊的鵝蠻鼻到最北邊的富貴角長380公里,從最東邊的新港到最西邊的新社以南寬150公里。

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平原佔三分之一。有五條巨龍之美譽的海岸山脈(又稱台東山脈、台灣山脈)、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和阿里山脈等五大山脈,蜿蜒起伏,自東北至西南平行伏卧在台灣島上。

構成台灣地形的骨幹是位置偏東的海岸山脈,為全島主要分水嶺。山嶽高峻雄偉,氣勢磅礴。高度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峰22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有62座,大都集中在海岸山脈和玉山山脈。它們攔截了東西的水氣,形成了豐富的降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台灣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台灣網-台灣攻略之——台灣地形

『貳』 寶島台灣在歷史上被日本割佔多少年﹖

日本統治時期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叄』 請問台灣什麼時候被日本佔領

台灣是在1895年4月被日本佔領的。

1894年(清光緒20年), 日本下關的「春帆樓」:甲午戰爭戰後和談處 中國與日本因為朝鮮主權問題而爆發甲午戰爭。

次年3月20日,戰況呈現敗象的中國,派出李鴻章為和談代表,並以全權大臣身份赴日本廣島與日本全權大臣議和。到達之後,李鴻章要求先停戰,但談判沒有結果。

最後清政府被迫於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清廷一方面承認朝鮮獨立;另一方面也將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澎湖列島割讓予日本。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發表終戰詔書,二戰結束。台灣確定結束日據時期。

(3)日本佔領了台灣多少島嶼擴展閱讀: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隨著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世界進入海權時代,歐洲新興的海權國家紛紛往亞洲拓展勢力。

鄭成功是鄭芝龍之子,1624年生於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 早年以廈門為根據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曆帝封為延平王。因進攻南京受挫,後回師廈門大修船艦,傾力籌劃驅逐侵據台灣的荷蘭人,收復國土。

明鄭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逐步演變成地方割據政權。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協定重新肯定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肆』 日本統治了台灣多久

1895年清廷甲午戰爭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島,同年10月27日,日本宣布佔領全島,
到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
剛好50年時間

『伍』 台灣被日本統治的歷史

清治台灣時期

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日本強索台灣,中國只能將其割讓給對方。從此,日本佔領台灣50年之久。日本將台灣建設成一個供給糧食的基地,也是南進太平洋的前哨站。日本這50年的治理,將剛剛踏入近代的清領台灣,發展成了一個幾乎完全被日本同化的殖民地。日本治理台灣的時間長度,只有清代治理台灣的四分之一;但是,日本在台灣留下的烙印,卻是非常深刻。

回頭看看,清領的兩百年,清政府是從鄭氏政權手上,接下了台灣島嶼。清朝治理台灣,官員將來台服務視為畏途,不願久留。一撥一撥的移民進入台灣,從南到北,將台灣轉化為一個閩、粵兩系漢人的墾拓地區。

台灣大部分的民眾從福建和廣東遷移到台灣,帶來的文化遺產並不豐厚。台灣的上、下階層,在文化的發展上,並沒有作過十分的努力;剩下來的,就只有在民俗宗教和戲劇歌曲方面有一些中國文化的底子,通過信仰的儀式、戲曲和說故事,傳遞於民間。

日據台灣初期,官民的抵抗

日本佔領台灣,台灣的官民曾經有過非常短暫的抵抗。許多富豪內渡大陸,一些地方上有功名的舉人秀才之輩,也都紛紛離去,回歸福建原籍。台灣原本單薄的上層文化土壤,更因此流失殆盡。在這個基礎上,日本用現代教育和經濟建設,同化台灣的人民,其實等於是在一片空地上建築樓台,並不需要花多少時間,就鏟除了原有的建築物。

不過,至少在初期,台灣對日本殖民者的抵抗,還是非常激烈的。甲午割台,乙未抗戰,台灣的民眾,至少死了五六萬人,而日本軍隊也折損不下萬人。

除了正式抵抗以外,還有許多日本警察以強壓的手段,隨時拘捕他們認為靠不住的分子。如後藤新平(1857-1929,甲午戰爭後任台灣民政長官、代行台灣總督。因其對中國台灣及東北的野蠻統治,可以稱得上是日本侵華的罪魁之一),這個為人熟知的人物,就在1898年制定匪徒刑罰令,將他們認為靠不住的台民都當作土匪懲處,成群地屠殺,有時數百人被聚集在一起,用機槍掃射,集體處死。這種恐怖的統治,也有強烈的震懾作用,使台民不敢再有抗日想法。

日本初佔台灣時候,有許多日本的政治人物認為,這個疫癘流行的熱帶島嶼不是日本人能夠居住的。有人甚至建議,何不把台灣賣給西方國家,賺一筆現金算了。可是也有人認為,應當把台灣建設成為一個為日本生產糧食和工業原料的供給地。後藤新平這一批人,就是執行第二種選擇的人物,將台灣建設成一個為日本供給米糧、食糖、果蔬、建築木材,還有硫黃和樟腦的殖民地。日本本國的農夫遂從農田釋放,轉化為日本建設的大軍,提供了日本工業化需要的大量勞力。因此,台灣島的建設從殖民地的功能而論,對日本在明治以後,大正時代(日本大正天皇統治時期,1912-1926)晉升為工業化國家,提供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日本在台灣的農業建設和「國民教育」

日本人在台灣的建設,從經濟方面來說,嘗試了堪稱亞洲第一次的農業革命,推行的項目有:使用化肥、培育新品種、有計劃地規劃水利灌溉等。他們開設了新型糖廠,代替過去用牛力和人力操作的製糖方法。日本人擁有的幾家製糖株式會社,廣泛地種植甘蔗,榨制食糖,行銷世界。台灣外銷的農業加工品中,食糖一項的收入佔了大宗。凡此建設都使得台灣的民間實受其益。不過,這些措施,頗多以台灣為實驗性質,一旦犯了錯誤,台灣百姓先吃大虧。例如,日本當局推行一種稻米新品種,高產,卻不能抗風,台灣全島都奉命種這一品種。一次風災,全台顆粒無收,百姓蒙受極大損失。

台灣推行現代化農業生產,無論質和量都提高了許多,而且,這些建設帶動了農村社會的巨大變化。糖廠外圍,因為有糖廠為中心,一部分的城市文化被帶入農村,提高了農村的生活水平。嘉南平原上,烏山頭水庫這個大的水利系統,是日本工程師八田與一設計的。在日本統治期間,台灣全島逐漸電氣化,縱貫鐵路修成,高雄、基隆兩港開港——都是有長久影響的建設。日本的農業人口遷移到台灣東部屯墾,本來幾乎全無建設的台灣東部,因此也有可觀的成就。

在教育方面,日本推行了「國民教育」,每一個兒童都要接受6年基礎教育。在衛生方面,日本設立了衛生警察,專職監督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公共衛生。嚴厲的公共衛生政策,使得一般人的生活環境變得清潔健康。日本推行現代的醫療制度,台北帝大的醫學院訓練了許多本省的醫生。

日本殖民當局,將剛從西方學來的法律應用於台灣,代替了中國傳統的法律。當時,刑事警察的權威,幾乎是絕對的。日本在台灣施行的刑罰,雖然嚴酷,但是基本上有法可據。

這許多建設,都是後藤新平以及他的繼任者——幾個文人總督和文官,在日本據有台灣後逐步開展的。他們要在台灣建設一個模範殖民地。相對於日本在朝鮮的軍事統治,日本在台灣推行的殖民統治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

在此基礎上,日本帶來了現代文化知識和現代化的生活形態,給台灣鋪設了一層從西方經過日本,移植到台灣的世界近代文明。無可諱言,由於台灣不過是日本的文化邊陲,雖然各方面的文化資源取自日本本土,但台灣文化能達到的水平,難免先天不足,而且,很難有開拓創新的空間。

台灣人民做了五十年二等公民

日本治台,終究還是將台灣當作殖民地,台灣人民終究只是日本帝國第二等公民。日本的百姓在本土有選舉權,日本卻始終沒有給台灣人一個民主的制度。不僅官員都是從外面派進來的,而且台灣民間也沒有真正的選舉議會。基層行政單位的一些代表,也並不都是選舉產生的,有一大半是由官方指定。有些台灣的精英分子,是日本籠絡的對象。台灣地區曾經有「紳章制度」,由殖民地當局頒給地方領袖們佩戴的徽章,表彰他們的社會地位。用這一方法,日本贏取了許多台灣地方領導階層的擁護。

可是,日本在台灣訓練當地人才有一定的限制。台北帝大主要是為在台的日本人而設。台灣人的職業選擇,最多是律師和醫生;文官、法官、高級技師和管理人員,都由日本人擔任。日本殖民當局並不鼓勵台灣人進入真正的社會領導階層。例如,殖民當局只允許日本人的公司經營大規模的糖廠。糖廠對於提高台灣的經濟生產能力,確實有貢獻,然而,對它外圍的農村而言,它壟斷了農民選擇作物的權利,也獨佔了當地交通和其他資源的分配。

當年日本人的糖廠,並不僅僅是一個生產單位,實際上還兼具控制和管理的功能。這一類企業不會讓台灣人經營,糖廠的技師和管理人員都是日本人,台灣人只不過是基層勞工而已。

台灣人能發展的,最多隻是地方性的交通和農產加工企業,如運輸、倉庫、碾米、磨粉等地方性的小企業。其他重要的企業,日本人都不讓台灣人經營。在台北帝大,台灣籍教授鳳毛麟角,絕大多數教授都是從日本聘請來的學者。因此,在學術上,台灣同胞並沒有機會發展到足以領導台灣文化建設的地步,也不足以領導台灣的輿論。

台灣人民爭取平等的努力

台灣同胞力爭身份和權利的平等,也曾經有過多次努力和抵抗。

1913年羅福星領導的「苗栗事件」(羅福星事件、台南關帝事件、台中東勢角事件、新竹事件、南投事件的合稱,這五次事件相繼發生於1912年、1913年間。日本人將這五次抗日事件鎮壓後,合並處理,稱為「苗栗事件」),1915年余清芳領導的「西來庵事件」(又稱「余清芳事件」、「噍吧哖之戰」,是發生於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亦是台灣日治時期諸多起事當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是台灣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抗日的重要事件,更是台灣人最後一次武裝抗日)都失敗了。

除了這兩次規模較大的民間起義之外,1930年,原住民部落也有過「霧社事件」(指1930年10月27日台灣霧社——在今南投地區馬赫坡、缽亞倫、荷戈、塔羅灣、羅多夫、斯庫六個村社的高山族的人民,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血腥統治,在莫納·魯道的領導下掀起的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起義戰士消滅日本軍警百餘人,戕殺日本婦孺數人,將霧社佔領3天,後在日軍鎮壓及敵族夾攻下轉入深山,繼續作戰長達兩月之久,最終在日本殖民當局的陸空軍和大批武裝警察的聯合鎮壓下失敗),日本軍隊用大炮和毒氣,壓制沒有現代武器的原住民。

霧社起義參與者

台灣人民努力爭取應有的權利,除了武裝起義,還通過議會政策的途徑和輿論的鼓吹,以求獲得比較公平的待遇。台灣文化協會就是一個例子,他們曾經想用請願的方式,為台灣同胞取得參政的權利。他們也力圖爭取發行自己的報紙和刊物,甚至嘗試組織政黨,例如民眾黨,希望遵循現代各國民主運動的常規,爭取參政的權利。20世紀20年代,台灣民權的請願不下15次,然而,這些努力都失敗了。日本終究沒有賦予台灣人民合理的平等地位。

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進一步加強對台灣的控制,終於使得所有想要通過和平途徑,爭取台灣人政治平等權和文化自主權的努力,化為泡影。

日本在台灣的「皇民化運動」

50年的日本統治,在後半段發動了「皇民化運動」,願意接受日本文化的台灣同胞,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只用日語。當局要求他們採用新的日本姓氏,放棄原來的中國姓名。「皇民」必須放棄中國祭祀祖先的儀式,皈依神社的神道教。

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之中,日本人不太敢用台灣人作戰。但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就大量徵用台灣人參軍,最初擔任輔助戰士的台灣軍夫,還不能算真正的日本軍人,後來兵源越來越不夠了,才將參軍的台灣人納入日軍編制。

日本佔領台灣之初,台灣同胞群集在廟宇的廣場上,聽講中國的古事,觀賞民間的歌仔戲,欣賞中國文化之中悲歡離合的故事。民間娛樂經由南管(南管指中國福建南音,為中國古代一個音樂種類)、北管(為17-20世紀,台灣與閩南地區流傳廣遠的音樂、歌曲和戲劇表演。借用中國北方音樂戲劇元素與官話而得名的北管,與使用南方音樂元素的南管,互為呼應),懷念原鄉的生活。

在日本的統治下,還有一些台灣讀書人組織詩社,借吟哦古詩,盡量保持傳統的文字和語言。中文的「書房」(私塾之別稱)是學習文化的地方。在日本推行普及教育之時,書房還是可以和學校教育互相補充的。這些努力都說明了,日本統治台灣50年的前半段,台灣同胞還在盡力維持傳統文化的命脈傳承。

太平洋戰爭的後期,台灣同胞有一部分在南洋作戰,埋骨異鄉,永遠不能回家。許多年輕人被征調到日本去,參加日本的國防生產工作。甚至十五六歲的青年也被征發到日本,在日本的飛機工廠做工,補充日本的勞力不足。戰爭期間,美軍轟炸台灣,台灣的鐵路、公路、港口及各種工廠設施,都遭受嚴重的損害。當時,日本糧食不足,台灣同胞最多隻能吃日本人配給糧食的一半。
福禍都有吧

『陸』 1898年台灣是如何被日本佔領的

不是1898年,是1895年。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中國戰敗。於是,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規定:日本割佔中國的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後中國用三千萬元贖回了遼東半島,但台灣則被日本殖民統治長達50年之久,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台灣才回到祖國的懷抱。

『柒』 1895年《馬關條約》後台灣被日本侵佔,日本是如何統治台灣的

1、日據台灣初期,官民的抵抗,日本的強壓政策

日本佔領台灣初期,台灣對日本殖民者的抵抗,還是非常激烈的。日本採取了強壓的手段,隨時拘捕他們認為靠不住的台民,成群地屠殺,有時數百人被聚集在一起,用機槍掃射,集體處死。這種恐怖的統治,也有強烈的震懾作用,使台民不敢再有抗日想法。

2、日本在台灣的農業建設和「國民教育」

從經濟方面來說,嘗試了堪稱亞洲第一次的農業革命,推行的項目有:使用化肥、培育新品種、有計劃地規劃水利灌溉等。他們開設了新型糖廠,代替過去用牛力和人力操作的製糖方法。不過這些措施多以台灣為實驗性質,一旦犯了錯誤,台灣百姓先吃大虧。

台灣推行現代化農業生產,無論質和量都提高了許多,而且,這些建設帶動了農村社會的巨大變化。一部分的城市文化被帶入農村,提高了農村的生活水平。在日本統治期間,台灣全島逐漸電氣化,縱貫鐵路修成,高雄、基隆兩港開港。

在此基礎上,日本帶來了現代文化知識和現代化的生活形態,給台灣鋪設了一層從西方經過日本,移植到台灣的世界近代文明。無可諱言,由於台灣不過是日本的文化邊陲,雖然各方面的文化資源取自日本本土,但台灣文化能達到的水平,難免先天不足,而且,很難有開拓創新的空間。

3、日本在台灣的「皇民化運動」

50年的日本統治,在後半段發動了「皇民化運動」,願意接受日本文化的台灣同胞,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只用日語。當局要求他們採用新的日本姓氏,放棄原來的中國姓名。「皇民」必須放棄中國祭祀祖先的儀式,皈依神社的神道教。

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糧食不足,實行配給制度,在台灣的日本人民,獲得的一份配糧,台灣同胞能獲得的大概只有一半的數量,皇民化的日本人,可以得到日本人和台灣人中間的一半。這一差別,使得許多台灣人,願意成為皇民。為了表現他們是「皇民」,他們往往比真正的日本人還要更日本。

(7)日本佔領了台灣多少島嶼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894年(清光緒20年),中國與日本因為朝鮮主權問題而爆發甲午戰爭。次年3月20日,戰況呈現敗象的中國,派出李鴻章為和談代表,並以全權大臣身份赴日本廣島與日本全權大臣議和。到達之後,李鴻章要求先停戰,但談判沒有結果。

最後清政府被迫於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清廷一方面承認朝鮮獨立;另一方面也將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澎湖列島割讓予日本。

台灣割讓予日本的記載為馬關條約第二條之內:「第二、割讓台灣全島及其附屬諸島嶼;第三、割讓澎湖列島,即英國格林威治東經一百一十九度至一百二十度,及北緯二十三度至二十四度間的各島嶼。

另外,第五條亦有如下之文字:日清兩國政府於本約批准交換後,立即各自派遣一名以上之委員赴台灣省,實施該省之讓渡事務,但需於本約批准交換後二個月內,完成上述之讓渡。」因為此條約,台灣被迫進入了日本統治時期,成為日本殖民地。而該和談經過亦史稱台灣割讓或乙未割台。

1895年6月2日,中國全權代表李經方與日本任命的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在停泊於基隆海面的日艦「橫濱」號完成了台灣交接手續。

而台灣人民則以「台灣民主國」的名義,發誓「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在台灣島上與日軍展開數月的殊死斗爭,是為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又稱「乙未戰爭」。

另外,雖然清廷因為戰爭失敗才割讓台灣,但日本謀取台灣的武力攻佔方式,中國大陸學者稱之為占據。

『捌』 台灣被日本佔領的歷史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翌年清朝戰敗,派遣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台灣人民則以「台灣民主國」的名義,發誓「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在台灣島上與日軍展開數月的殊死斗爭,是為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又稱「乙未戰爭」。另外,雖然清廷因為戰爭失敗才割讓台灣,但日本謀取台灣的武力攻佔方式,中國大陸學者稱之為占據。

在日本侵佔台灣的五十年間,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持續20年的斗爭。

後來,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共產黨等組織領導了民族抵抗運動。原住民抗日行動有莫那·魯道領導的霧社事件。許多台灣人還從事政治、社會運動以爭取權益。

(8)日本佔領了台灣多少島嶼擴展閱讀

台灣日據時期為1895年至1945年之間台灣島被日本殖民的時期。日本將台灣之經營視做殖民成就的宣傳品,這點與日屬朝鮮、香港日佔時期、以及日本控制的偽滿州國、南京汪偽國民政府、日本佔領的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的治理方針很不相同。

根據殖民統治「內地延長主義」,日本據台後期已經開始著手將台灣日化,希望減少與日本本土的差異。但日本在所有其他殖民、佔領區,則主要實行資源取得以支持戰爭之政策,對當地少數民族采高壓政策,並未著手進行日本化。

也因為台灣在日本殖民時期,於政經文化得到某些程度現代化,加上戰後初期陷入國共內戰的國民政府治台失當,導致部分的台灣居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戰前生活產生某些程度的懷念。此心態不僅普遍留置於老一輩台人之間,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台灣的認同感、族群意識觀念。

『玖』 日本霸佔台灣多久

歷史揭秘:日本霸佔台灣50年幹了些什麼?

1895年4月17日,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把台灣島及其所屬島嶼、澎湖列島等地的主權讓與日本。《馬關條約》是近代中國所受到的極為慘痛的一次宰割,兩岸人民世世代代辛勤耕耘開發的寶島一朝斷送。從此,中國的寶島台灣陷入日本的殖民統治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大丈夫為國死,可無憾!」

割讓的消息一傳開,舉國震驚,朝野上下群情激憤,迅速掀起轟轟烈烈的反割台斗爭。台灣民眾的反應尤為強烈,人們奔走,鳴鑼罷市,擁入官署,抗議清廷賣國割台行徑,決心誓死抗日保台。4月18日,《馬關條約》簽署的第二天,台灣愛國義士丘逢甲憤而割破手指血書「拒倭守土」,並特地上書清政府廢約抗日。

在上書無效的情況下,5月25日,丘逢甲聯合台灣巡撫唐景崧組建義軍,唐景崧坐鎮台北,黑旗軍首領、清軍愛國將領劉永福駐守台南,丘逢甲則居中,准備抗擊日寇。但因組織倉促,6月7日,日軍攻佔台北,丘逢甲的義軍宣告失敗。6月17日,日軍統帥樺山資紀在台北宣布建立殖民統治政權,宣布台灣及澎湖列島「歸入大日本版圖」,並定此日為所謂的「始政日」。

日軍雖然佔領台北,但台灣人民的反抗斗爭卻更加猛烈地在全台展開。各地軍民紛紛組織義軍堅持抵抗日軍入侵。在台中門戶新竹,台灣義軍與日軍持續作戰一個多月,先後進行大小戰斗20餘次,殲敵近千名,最終因為軍械不繼,糧食斷絕,新竹失陷。繼續南下欲侵佔整個台灣的日軍,處處遇到台灣義軍和民眾的抵抗,8月底,有2000餘日軍斃命。當時,有侵略者哀嘆道:「原以為台灣不過巴掌大小之地,以一旅之眾即可一舉殲滅,而結果證明,輕信這種結論是錯誤的。」

台灣軍民的抵抗使日軍陷入泥潭,日本政府不得不派兵增援。9月中旬,日軍先後調集7萬餘人,傾巢進犯,大舉進攻台南重鎮嘉義。台灣義軍奮勇抗擊,以一當十,毫不退縮,戰斗異常慘烈。抗日義軍首領徐驤身負重傷,仍躍起高呼:「大丈夫為國死,可無憾!」壯烈犧牲。10月21日,日軍趁守軍內無糧餉、外無強援的情況下,攻陷台南,守將劉永福被迫登船退返大陸。至此,台灣人民抗擊日本佔領的有組織斗爭告一段落。

從1895年6月到10月,不畏強暴的台灣軍民前仆後繼,奮勇殺敵,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抗日保台篇章。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代價,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和第二旅團長山根信誠被擊斃,4800名日軍被打死,近一半的日軍被打傷。日方曾有記載:「不論何時,只要我軍一被打敗,附近村民便立刻變成我們的敵人。每個人,甚至年輕婦女都拿起武器來,一面呼喊著,一面投入戰斗。我們的對手非常頑強,絲毫不怕死。他們隱藏在村舍里,當一所房子被炮火摧毀,他們就鎮靜地轉移到另一所房子里去,等一有機會就發動進攻。」

「總督命令即為法律」

1895年11月18日,樺山資紀向日本大本營報告,台灣全島完全平定。然而,台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斗爭卻沒有停息。為了鎮壓台灣起義,實施殖民統治,從1895年至1919年間,日本派出7任軍人總督,進行殘酷的軍人專政。

1896年3月,日本將台灣劃歸拓殖省管轄,頒布《台灣總督府條例》及相關條例,規定「在台灣,總督命令即為法律」的獨裁製度。為配合這種總督制度,日本在台灣又建立了特殊的警察制度,在台灣全島布設警察網,州、廳、市、郡乃至街道都有警察部門,警察以日本人為主體,負責各類政務。警察遍及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成為伸入台灣民眾日常生活的鬼魘和直接屠殺台灣民眾的劊子手。從此,台灣成為名副其實的警察社會。以1902年為例,全台設有10個廳、97個支廳、992個派出所,以後最多時各類警察機構達到1500餘處,警察1.8萬餘人。在台灣的經濟發達地區,每隔兩三公里就有一個警察機構,每300人就配有一名警察。日本警察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擄掠。當時,台灣民間嚇唬小孩兒有一句慣用語:「大人來啦!」所謂「大人」就是指當時的凶惡的日本警察。

作者:滿臉是牙牙2008-8-31 02:03 回復此發言

--------------------------------------------------------------------------------

2 歷史揭秘:日本霸佔台灣50年幹了些什麼?

為鎮壓台灣此起彼伏的各地起義,日本派了大量軍隊、憲兵和警察維持秩序。1897年,日軍實行「三段警備法」,將全島分為三個地帶:「安全帶」主要指一些大城市和大村落,由警察負責治安;「不穩帶」是義軍經常出沒的地區,由憲兵和警察協同警備;「危險帶」是抗日義軍駐守區域,由軍隊警備,輔以憲兵進行討伐。這一措施進一步加強了日本殖民者對台灣人民的武力統治。
1898年,日本殖民當局又實施「保甲條例」,將保甲設為警察軍事統治的輔助組織,規定10戶一甲,10甲為一保,全保全甲內部連坐,只要一甲之內某戶出現「犯罪」,同甲戶的人都會受懲罰。這種毫無道理的連坐案件在日據時代年年都有數百例。另外,日軍還組織壯丁團,接受警察當局指揮、監督,成為日軍剿殺抗日義軍的炮灰。到1943年,全台共設保6074個,設甲5.8萬個,控制戶數達50餘萬戶;壯丁團團丁最高時達到13萬多人。這樣,保甲制度以一種「以台制台」的方式控制和奴役台灣民眾,成為日本殖民者對台灣統治的重要手段。 「總督命令即為法律」

1895年11月18日,樺山資紀向日本大本營報告,台灣全島完全平定。然而,台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斗爭卻沒有停息。為了鎮壓台灣起義,實施殖民統治,從1895年至1919年間,日本派出7任軍人總督,進行殘酷的軍人專政。

1896年3月,日本將台灣劃歸拓殖省管轄,頒布《台灣總督府條例》及相關條例,規定「在台灣,總督命令即為法律」的獨裁製度。為配合這種總督制度,日本在台灣又建立了特殊的警察制度,在台灣全島布設警察網,州、廳、市、郡乃至街道都有警察部門,警察以日本人為主體,負責各類政務。警察遍及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成為伸入台灣民眾日常生活的鬼魘和直接屠殺台灣民眾的劊子手。從此,台灣成為名副其實的警察社會。以1902年為例,全台設有10個廳、97個支廳、992個派出所,以後最多時各類警察機構達到1500餘處,警察1.8萬餘人。在台灣的經濟發達地區,每隔兩三公里就有一個警察機構,每300人就配有一名警察。日本警察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擄掠。當時,台灣民間嚇唬小孩兒有一句慣用語:「大人來啦!」所謂「大人」就是指當時的凶惡的日本警察。

為鎮壓台灣此起彼伏的各地起義,日本派了大量軍隊、憲兵和警察維持秩序。1897年,日軍實行「三段警備法」,將全島分為三個地帶:「安全帶」主要指一些大城市和大村落,由警察負責治安;「不穩帶」是義軍經常出沒的地區,由憲兵和警察協同警備;「危險帶」是抗日義軍駐守區域,由軍隊警備,輔以憲兵進行討伐。這一措施進一步加強了日本殖民者對台灣人民的武力統治。

1898年,日本殖民當局又實施「保甲條例」,將保甲設為警察軍事統治的輔助組織,規定10戶一甲,10甲為一保,全保全甲內部連坐,只要一甲之內某戶出現「犯罪」,同甲戶的人都會受懲罰。這種毫無道理的連坐案件在日據時代年年都有數百例。另外,日軍還組織壯丁團,接受警察當局指揮、監督,成為日軍剿殺抗日義軍的炮灰。到1943年,全台共設保6074個,設甲5.8萬個,控制戶數達50餘萬戶;壯丁團團丁最高時達到13萬多人。這樣,保甲制度以一種「以台制台」的方式控制和奴役台灣民眾,成為日本殖民者對台灣統治的重要手段。

台灣出現「飢餓輸出」怪現象

在建立殖民統治制度的同時,日本沒有停止瘋狂的剝削和掠奪。從1895年開始,日殖民當局先後頒布了關於土地的若干條規則和條例,強佔全台94.15%的山林原野和75%的土地,台灣許多農民破產,被迫逃亡。

日本殖民當局強佔了台灣絕大部分土地和山林後,對廣大農民進行了殘酷的剝削。殖民者收取高額土地稅,實現其「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殖民統治的經濟模式,全面改造台灣地區傳統的耕作方法和生產條件,還將大量糧食源源不斷地輸往日本。據統計,到1934年,台灣輸入日本的稻米已達51.5萬噸,佔台灣當年稻米生產總量的一半左右。糧食掠奪般地輸往日本,造成物產豐富、土地肥沃的台灣島內糧食嚴重缺乏,歷史上稱這種殘酷而又「怪異」的現象為「飢餓輸出」。

作者:滿臉是牙牙2008-8-31 02:03 回復此發言

--------------------------------------------------------------------------------

3 歷史揭秘:日本霸佔台灣50年幹了些什麼?

除了糧食,台灣其他豐富的物產也成了日本掠奪的目標。日本殖民者對食鹽、煙、酒、火柴等生活必需品實行專賣,還把在日本國內禁止吸食的鴉片在台灣實行專賣,毒害台灣人民。日本殖民當局於1897年3月最先設立了台灣制葯所,對鴉片實行專賣。接著又於1899年5月和8月先後設立了台灣鹽務所和台灣樟腦局,對食鹽和樟腦實行專賣。最終於1901年6月在台灣總督府內正式設立了專賣局,統一負責掌管整個台灣地區的全部商品的專賣事宜。

日本殖民者在台灣的經濟掠奪尤以製糖業最為典型,曾有歷史學家稱:「一部台灣糖業史,就是一部日本殖民史。」日本殖民當局無理地規定,台灣蔗農生產的甘蔗只能賣給當地日本控制的製糖會社。通過強制性的壟斷,每年90%以上的台灣糖輸入日本,台灣的糖價也一跌再跌,台灣蔗農成為日本糖業資本家的奴隸。
在日本的控制之下,日本在台灣的經濟管理部門成為吮吸中國人民膏血的魔鬼,台灣成了為日本軍國主義服務的原料、加工基地。這種掠奪激起了台灣同胞的滿腔怒火,他們紛紛揭竿而起,繼續進行抗日斗爭。

1895年12月13日,就在第一任日本殖民台灣的總督樺山資紀宣布「全島完全平定」的二十幾天後,黑旗軍舊部林大北在宜蘭起義,打響台灣淪陷後抗日的第一槍。

「抗日三猛」奮勇抗日

林大北的起義喚起了各地台胞的反抗意識。全島民眾雲集響應,逐漸形成了以北部簡大獅、中部柯鐵和南部林少貓為主的多支抗日義軍。此三人當時被稱為「抗日三猛」。

1895年12月31日,簡大獅聯合各路義軍數千人圍攻台北,雖因武器簡陋未能破城,但

讓日本殖民台灣的首任總督見識到台灣強大的反抗力量。接著,簡大獅率義軍,屢屢在各地重創日軍,使日本佔領當局寢食難安,將其視為眼中釘、肉中刺。1898年,簡大獅遭日寇圍剿退到廈門。清政府軟弱怕事,竟引渡簡大獅給日本。1901年,簡大獅就義於台北監獄。

中部義軍以柯鐵為首,一直堅守在雲林縣附近的大坪山上。1896年6月,柯鐵率領各部義軍出擊,收復雲林、鹿港、彰化和嘉義等地。1900年2月,柯鐵不幸病逝,余部被日軍逐個擊破。

南部林少貓的義軍主要活動在台南鳳山一帶,行蹤飄忽不定,不斷給日本殖民者以打擊。1898年12月,林少貓集合數千義軍攻打潮州,與日軍血戰三天三夜,令日軍聞風喪膽。1902年,林少貓不幸被日本佔領當局騙殺,余部離散。此後,台灣人民的武裝抗日斗爭由大規模的起義開始轉入零星的反抗。

零星的反抗給了日軍可乘之機。日本殖民當局調集軍隊、警察開往各地鎮壓起義,隨意屠殺當地台灣民眾,犯了滔天罪行。比如,在1896年「大平頂事件」中,3萬台灣民眾被屠殺;在1901年「後壁林慘案」中,3473人被屠殺;在1902年「噍吧篍事件」中,3萬餘人被屠殺;在1913年12月「苗栗事件」中,1200餘人被屠殺。有的學者統計,在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被日寇殘殺的台灣民眾達60萬人。

用「生物學原則」統治台灣

日本施行暴政反而加強了台灣民眾的團結意識,日本殖民當局不得不正視到中國人民的強大和持久的民族凝聚力。日本殖民當局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日本大本營建議,治台必須建立在「生物學原則」基礎上,揚言實行「科學的殖民政策」,既要鎮壓各地起義,建立統治機構,又要採取集中漸進的同化主義政策。

在後藤新平的影響下,日本先派出7任軍人總督,以軍人專政的方式平定台灣各地起義。1919年10月,日本殖民當局改軍人體制為軍政分立制,派出了9屆文職總督實行同化政策,籠絡台灣民眾,企圖達到永久霸佔台灣的目的。

同化政策之一是推行奴化教育。一方面,在初等教育上推行普及日語的教育。日本殖民當局設立「公學校」和「國(日)語傳習所」,專門教授日語,培訓日本特色的文化內容,比如武士道的劍術等,灌輸日本民族精神。在學校里,日本殖民當局公開叫囂:「絕對禁止使用漢文,不滿者滾回支那(日本對中國的鄙稱)去。」禁止漢語、普及日語,是日本同化侵略中最毒辣的一招。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98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1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2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95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1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3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1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58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