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教育問題是什麼

日本教育問題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7-06 14:57:40

Ⅰ 根據材料一,概括說明指出當時日本的教育存在哪些弊端

日本現行教育行政制度的原則和特點由憲法和《教育基本法》所決定。憲法宣稱教育是人民的權利,規定依據民主政治的原則和地方自治的原則建構教育行政制度。日本的教育行政屬於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合作型,建立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系統,在中央和地方的關繫上,實行中央指導下的地方分權制日本戰後教育改革,建立了「六三三四制」的學校教育體制。《學校教育法》規定,
「所謂學校,系指小學、初級中學、高級中學、大學、高等專門學校、盲人學校、聾啞學校、養護學校以及幼兒園。」

印度獨立四十多年來,基礎教育的發展嚴重滯後,高等教育畸形發展,技術教育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尚有很大差距,成人教育對不斷擴大的文盲隊伍束手無策,各種形式的教育機會不均等現象十分普遍。這些教育問題是制約印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諸多因素中的重要方面。1986年頒布的《國家教育政策》已實施近十年,上述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緩解的跡象,印度的教育改革仍然任重而道遠。

Ⅱ 少年強則國強,為何日本的教育出現的問題很少

根據日本國情來制定教育理念,日本小孩子從小就教育他們有頑強意志能夠在惡劣環境下生存的能力,集體觀念很強,沒有相互比較。體現在2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式教育能夠快速恢復經濟。日本小孩子從小就學習對社會對人們有禮貌。


日本人注重有意識地給孩子提供吃苦的機會,讓孩子們從小就去經歷磨難和挫折。大多數家長要求孩子從小做家務,整理房間,做飯,買東西。上學,家長從不接送。外出時也是自己背著包。還教育孩子「笑」和「感謝

所以幼兒園應該在小孩子最童真,最單純時教導他們只要自己要正面樂觀,那麼世界也會因為你的貢獻而開出一朵燦爛的花,大家都會尊重,幫助,鼓勵,身邊也就時刻充滿歡笑,沒有攀比,暴力,教有鼓勵,而育則有小孩成長、養育小孩的意思。

Ⅲ 日本的教育方式和中國式教育有什麼區別呢

以下就中日的思想教育、能力培養、防災訓練方面加以區別:

1、中日思想教育區別

中國教育受儒家思想教育目標——「成仁」的影響,從幼兒園開始就帶有全面發展孩子德智體美勞的目標,雖然平時也教授生活中基本禮儀,但是更加註重書本知識的習得,「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笨鳥先飛」仍然存在於很多中國家長的理念中。而在日本,讓孩子學會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學校更致力教育孩子基本禮儀與人際關系。

比如,有很多幼兒園就要求孩子帶到學校的包必須由媽媽一針一線親手縫制,孩子中午吃的便當由媽媽准備,從而加強父母對孩子的關心與重視。甚至有些幼兒園似乎完全不重視孩子們的知識教育,孩子們沒有課本,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學、假名、繪畫、音樂這些項目,他們的教育內容就是讓孩子們學會「笑」,學會說「謝謝」等基本禮儀。在日本小學教育中筆頭作業很少,課後作業有時候僅僅是幫父母做一件家務,對父母說一句「我愛你」等,這跟當前中國小學生每天扛著厚重的作業回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中日能力教育區別

日本比中國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日本小學教育中特別設置家庭課和很多實踐課,教學生做便當、種花草、甚至讓孩子自己安裝筆記本電腦,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感悟。同時日本注重的是課下的教育,而不只是在課堂,比如說學生一起參加野餐,合宿,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學生在畢業時都會舉行畢業旅行,與同學們共度美好時光同時培養集體主義意識。而中國秉承著「學而優則仕」的理念,從小學開始就進行壓迫式學習——老師將書本知識灌輸到學生的腦中,學生靠死記硬背以及題海戰術求得高分。

在當前的中國教育中,學校和家長都過分重視考試,教育充滿了功利性。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經受非常功利的考試,而每一次考試都會被勸戒分數與你的前途與你的命運緊密相聯,尤其是中考和高考。諷刺的是,中國教育就像「賭博」,每次考試來臨,教師與學生就開始猜題估題了,如此教育教學的直接後果是扼殺了學生的天性,遠離善良的本性,走向教條,封閉,走向厭煩,消極,虛浮,不重實際,有的走向反人性的死胡同。日本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的鑽研以及創新精神,而中國似乎正在不斷扼殺學生的創造力。

3、中日防災教育區別

另外,日本也很重視防災抗險教育,這與日本多地震火山有著直接關系。日本是個非常善於向別人學習的民族,在學習模仿的過程中,他們既不是全盤拒絕也不是全盤接受,而是巧取精華。日本今日的教育既保留了東方國家重基礎、重訓練的教育傳統,又吸收了西方國家重個性、重自主性的教育傳統。

這種集東西方教育傳統為一體的教育新體制,其優勢和能量是不可低估的。相比較,我國在學習他國的經驗時,常常是只學其表,外在的包裝盡管不斷地翻新,傳統的弊端卻始終難以摒棄。日本的教育啟示我們,東西方兩種教育傳統的互補性融合是教育改革的良好出路。

拓展資料

日本的教育制度與理念

教育制度

日本的第一級至第九級的教育是義務教育。每年學年由4月1日開始,下年3月31日結束。每個學期之間會有假期。日本的小朋友以前星期一至五全日上課,星期六上半日課。不過,這制度由2002年起全面取消。不少老師仍在周末上班,他們亦必須在暑假(通常是8月)工作。

根據法律規定,每個學年最少有210日為上課日,但是大多數公立學校會撥出大約三十日,作為學校節日、運動會和非學術上的儀式(特別是一些鼓勵合作和學校精神的儀式)。扣除這些活動和星期六半日上課的日數後,上課教學的時間每年約有195日。

教育理念

日本人對教育(特別是強制教育)抱有幾個重要信念。他們認為所有學生有能力學習知識,學生的努力、堅持不懈、自律能力及非學術上的能力決定了學生的學業成就。這些學習及行為習慣是能夠通過講課及訓練而學回來的。所以,小學及初中學生不是根據他們的能力而編班授課,也不是適應各學生的差異。

日本全國性的學習范圍讓學生得到均衡和基本的教育。強制教育讓學生得到一個同等學習的機會,而各學校的財政分配是相對性相同的。不過,這種制度被評為缺乏彈性、缺乏理解學生的特別需要和興趣。

參考鏈接網路 日本教育

Ⅳ 日本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特別注意什麼問題

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從小就開始培養 自小教育孩子要有團隊意識 日本人對兒童的身體鍛煉極為注重,曾提出一個口號:培養不生病的孩子 日本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從小經歷艱險,以便從中鍛煉出頑強的性格 很注重孩子的自立能力

Ⅳ 日本留學12年教育的問題

情況復雜,我個人覺得是不符合的,因為12年的教育時間是基本條件,哪怕是學生成績優秀跳級而產生的12年時間不夠,都要開很麻煩的證明,你這個情況我個人認為是不可以的~ 建議再找中介問一下

Ⅵ 關於日本教育的問題

日本之前的教育制度的確是很寬松,曾經有教授告訴我他的女兒在上小學時,老師教給他女兒圓周率值是3,而不是3.14。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因為小學,初中,大多為國、公立學校。是完全的9年制義務教育。所以,在這些學校中的一般的學校里,學習氣氛還是比較淡的,所以,孩子們都相對來說不怎麼愛學習,所以也沒有什麼耐心學那些復雜的東西。其二,就是老師們最怕的就是學生們在學校里出什麼事。只要把他們哄好,不打架,不鬧事,好好的來學校,好好的回家就OK了,所以也有應付了事之嫌。
因為小學,初中基本上都只有半天課。下午2-3點就放學了。因為學校教的東西太少,太淺。所以日本很多學生到了初中後,在學校放學後,都會去其他的補習的地方補習。從前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台後,就主張重振教育制度。所以,近年來,日本的學習風氣較以前相比有所改善。但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維持。

Ⅶ 日本的孩子怎麼教育的

鏈接A:夏令營
2004年8月12日至17日,由中國、韓國、日本三國90名青少年組成的國際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在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右翼中旗進行。其間中國孩子的表現令人失望。
30名來自我國北京、呼和浩特市和當地的蒙古族少年、30名韓國青少年、30名日本青少年共同參加了草原探險,隊員中最大的19歲,最小的只有12歲。在為期5天的夏令營中,主辦方精心設計了由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步行到內蒙古五角楓自然保護區和翰嘎利湖的活動,平均每天步行30公里,全部是野外宿營。正值當地遭受罕見的高溫天氣,整個行程十分艱苦。日本少年個個身背巨大的行囊,顯然此前已經做足了准備,把野外生存條件的艱難想到了極盡,當地隨行的人員看到日本小孩瘦小的身體卻背著與其不相稱的包裹,想要幫忙,立即遭到嚴辭拒絕,日本小孩覺得受到了侮辱。同行的中國孩子卻叫苦不迭,隊伍中手機鈴聲不斷,全部都是中國的孩子在向家長訴苦。活動結束時,日本、韓國的孩子對當地獨特的蒙古族文化、豐富的旅遊資源大加贊賞,他們說:「頭一次感覺到大地有這么大,原來只知道書本上說地球很大。」中國的孩子卻不以為然,只盼望著早點回家。

鏈接B:歷史試題
甲午戰爭是公元哪一年爆發?簽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這是中國的歷史考題。
日本人出的歷史試題卻不是這樣考的,他們的題目是: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一場,日清戰爭(他們叫日清,我們叫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我們叫做八年抗戰)。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裡?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地方?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請分析。
我們一天到晚研究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賠償二萬萬銀兩,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那又怎麼樣?反正都賠了,銀兩都給了。最主要的是將來可能會打!所以人家就分析了,日本跟中國很可能在台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戰。日本部分人認為:台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台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日本的油輪就統統走台灣基隆和高雄的右邊。這樣就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日本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上中國南海,跨台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這條在日本叫做石油生命線,中國政府如果把台灣海峽鎖起來,日本的貨輪一定要從那裡經過,日本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海軍馬上就會上場,那就打!因此這部分人預測,公元2015年—2020年,這場戰爭可能爆發。日本教育界的情況是現在開始,把未來戰爭、假想戰爭當作時事,再小心謹慎地在那裡准備。
歷史考試題目在日本那裡是思考與應對解決的,在我們這里是背李鴻章伊藤博文。

對 比
關於夏令營的新聞已經不是新聞,早在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與30名中國孩子,曾經在內蒙古共同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中充分暴露出中國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和中國青少年教育中的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曾一度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有識之士痛感於中國學生身上的諸多弱點以及中國青少年教育在培養目標與培養方式上的種種問題,曾發出過「救救教育」「救救孩子」的大聲疾呼。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12年過去了,我們的教育現狀並未發生脫胎換骨、今非昔比的根本改觀。
究其深層原因,是中日兩國所奉行的教育方向大相徑庭。日本施行危機教育,中國則努力營造盛世環境。
日本的危機教育體現在對兒童的教育上,強調以下方面的品質與技能:
培養堅韌頑強的毅力。只有讓兒童經受一定的以忍耐為內容的身心訓練,而不是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才能培養兒童克服困難的能力,形成堅韌和頑強的品質。他們放心地把孩子放到荒野里磨練,要求小學生在沒有老師帶領的情況下,面對既無水源又無食物的艱苦的自然環境,安營紮寨,尋覓野果,撿拾柴草,尋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難,進行自救活動。野蠻其身體,文明其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他們強烈的危機感。 日本的危機教育與憂患意識不僅僅體現在學校,更走出學校,深入社會和民眾心理。
他們拍攝《日本沉沒》:未來某日,因地殼運動,日本列島即將沉沒太平洋。從首相、科學家到平民百姓都為挽救日本覆亡的命運做最後的努力。我們則宏揚主旋律表現光明,展示成就和風采。
他們對民眾的危機教育深入人心。在日常的危機訓練中,不僅要學會面對各種自然災害的自我求生和保護,也要學會面對突遇的恐怖襲擊的種種自救措施。在他們每年生產的恐怖電影中,我們也能看到這種危機意識對國民潛移默化的警示教育。而我們的國民危機教育還很不夠,僅局限於在「某某紀念日」搞些演習活動,印發一些宣傳單。
他們連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地震來了要找空地和堅固物體趴下、火災中必須匍匐出逃等等,很多家庭都有急救箱和一箱礦泉水,以備不時之需。而我們很多人都分不清楚110,120,119的區別。
他們接受崇尚強者的教育,我們則喜歡憐惜保護弱者。對於二戰的記憶,他們的記憶是珍珠港和美國,因為珍珠港他們打敗了強大的美國。而我們的記憶則是1937和南京……
他們把中國優質的無煙煤大批購買然後沉到海底以備不時之需,他們的國土森林覆蓋率超過60%卻連筷子都使用我們中國進口的木材製造……我們則在無休止地開采礦產,砍伐已經少得可憐的森林,反正中國地大物博。
……
未 來
中日兩國的歷史和現狀使得兩國必然成為對手,而且不僅僅是夏令營里的較量。
從過去到未來,從經濟到政治,從夏令營到歷史試題都體現著這種較量,然而我們尚不曾占上風。這就需要我們反省與思考。
魯迅先生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對孩子的教育定了「理解」,「指導」,「解放」三條原則。他說:「時勢既有改變,生活也必須進化;所以後起的人物,一定優異於前,決不能用同一模型,無理嵌定。……須用全副精神,專為他們自己,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盡教育的義務,交給他們自主的能力;因為非我,所以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這樣,便是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一生憂患的魯迅先生曾在中日兩國矛盾激發,漸成對手的時代在日本留學、工作,對兩國人的理解不可謂不深,而為人父的責任不可謂不重,所以他所表達的東西應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因為,目前的情形並不比那時候好多少。
面對對手,我們該怎麼辦?

Ⅷ 日本教育的方式

日本社會中,教育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一般有三種類型的教育可供選擇:第一是進入公立學校接受義務教育、進入私立學校接受義務教育,或是到不合文部科學省標準的私立學校。

雖然義務教育只到中學校畢業為止,仍有超過90%的學生會進入高等學校就讀。超過250萬的學生會進入大學或學院深造。在過去,進入高等教育被描述成「地獄般的」和「戰爭般的」。不過由於近年來日本出生率的下降,適齡學童越來越少,這個現象開始改變。現在學校開始競爭努力招收新生。不過許多學生仍然在正常課程之外,被送進補習班學習。

日本是亞洲東部的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幾千個小島所組成。從7世紀中葉以後,日本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日本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經驗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體系。1868年的明治維新, 是日本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重要轉折點。明治政府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口號下,全面學習西方,實行了包括教育在內的一系列的改革,為發展資本主義開辟了道路。20世紀初, 日本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為了推行侵略政策,在大力加強軍國主義的同時,積極興辦職業教育,重點改革與發展高等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對戰前教育體制進行了全面地改革,使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對日本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評價

歐洲人在江戶時代來到日本時相當驚訝,因為當時日本人有相當高的教育和大眾文化,而歐洲人認為沒有工業革命這一切不可能存在。當時估計男子識字率達到50%,而女子也達到20%,在大城市例如江戶和大阪更高,遠高於許多國家。寺廟和神社為每個人提供閱讀、寫字和算術課程。武士階級則有他們自己的學校來學習。老師們大多不領薪水,並受到很好的尊重。當時估計日本有14,000間學校和750,000名學生。在一個類似的公立學校系統被建立的情況下,一個現代化並加入歐洲教育理念的公立學校系統很快就被建立起來,這個制度甚至到今天都沒有太大的改變。

Ⅸ 日本教育有什麼特點為什麼他們的國民素質這么高

截至2015年,日本日本人贏得了諾貝爾獎,包括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獎,和平獎和文學獎。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在新聞中,我們所有人都可能看到日本的垃圾分類和超高的國民素質。也許你感嘆了這些國民的優秀品質,但這些都不可以將其從小開始的教育中脫離,日本教育確實存在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父母應該與孩子溝通,幫助他們的孩子成長,而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應及時教授孩子們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並在成長時引導你的孩子。

當然,在日本教育中,還有校園欺凌,低度等等。教育問題是所有國家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在時間的變化中,將解決教育中的各種問題。

Ⅹ 日本的 教育 方式和 中國 式 教育 有什麼區別

日本教育的內容與中國的不同

隨著全球國際化的發展,中國在教育上應該與國際接軌才對。今年也是青島走出來的我中學同學郝平擔任了教育部副部長,負責國際交流,我相信這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博士,會很好的勝任這項工作。
教育是決定一個現代國家和民族發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這一點相信已經得到了歷史的證明。作為國民教育的對比,大概可以分為體制、內容、目的以及對象等幾個方面,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對其理解和實踐都各不相同,因此呈現出的結果也有分別。比如同樣被認為是儒家文化圈的中國與日本,在這方面的差別就相當明顯。
中國與日本的教育政策、中國人和日本人的教育理念的不同,正是導致兩國近現代發展歷程迥然不同的重要因素。直接地說,日本之所以總是能比中國先一步實現國力的騰飛,不論是明治時代還是二戰之後,其教育優勢的作用最不容忽視的。
 那麼,中日教育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呢?很簡單。中國的教育更具功利主義性質,而日本的教育則更強調人的素質提高。
 俄國人梅契尼科夫在經過長年客居歐美的生活後,於1874年來日本教授外語,後來寫有《回憶明治維新》。他在書中寫到,日本的苦力、女傭、馬夫等社會底層人民也常常拿著書看,盡管那些小冊子多是通俗小說,但這樣高的識字率還是令他吃驚。和西方國家的經驗相比,他不吝稱之為「異常」。類似的觀感,其他明治時代來日的外國人也曾有過。事實上,在此前的1872年,日本就開始實施了義務教育制。
 同時期的中國是何種狀況呢?康有為估計,清末的童生大約為300萬人,加上比此要少的秀才以上士人,則中國受過正規教育的文化階層在四億以上的總人口中,仍只能占據極少數。中國民眾的絕大多數是文盲、半文盲,而日本即使販夫走卒,也能夠識字讀書。以此來看,以國民當時的普遍文化水準比較,中國整體上不如日本。
 一種觀點認為,日本的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是由於「後發優勢」,這個「後發」相對中國而言,即日本文化發展水平不如中國,所以能更加輕易擺脫過去的負擔。但日本國民總體教育水準的高於中國,無疑是針對上述說法的一個極好質疑。日本的文化水準優勢,還體現在「蘭學」的盛行。以西方科技文化為內容的蘭學,在江戶時代也一直蓬勃發展。蘭學學者受到社會各界的尊敬,收入也較高。
 另一方面,日本學者依田熹家在《日本的近代化:與中國的比較》中提到中國馮桂芬寫於1860年《采西學議》。馮桂芬稱「習於夷者曰通事」,「皆市井佻達游間,不齒鄉里……其質魯,其識淺,其心術又鄙……」依田專家指出,中國的懂得西洋事物者與日本的同類人地位差別非常之大。這也正是魏源的《海國圖制》在日本比在中國產生更大的轟動和影響的原因。(反駁所謂日本「後發」的又一個論據,《海國圖制》在具有蘭學基礎的日本找到了它的大批讀者,而在中國,魏源只能慨嘆自己過於超前。)為何會有如此差距?依田熹家認為,根源是中國有科舉制,而日本沒有。
 科舉制的內涵是什麼?在於「學而優則仕」,教育和改變自己身份、地位的切身利益追求緊密相連。特別是到了明清兩代,八股取士,更是將「學問」與仕途的關聯標准化、制度化。這種功利目的的極強的心態,是中國教育理念至今依舊存在的重大問題。
著名的廣告片《知識改變命運》,實際上繼續宣傳著同樣的理念。知識的增長,固然可能帶來命運的改變,但帶著為了追求命運改變的迫切心情,與靜下心來豐富提高自己素養的教育理念對比,前者無疑更容易出現偏差和失敗。
 北京大學的祝總斌教授在《論八股文取士制不容忽視的一個歷史作用》一文中,稱道八股取士因降低了學問門檻(只要掌握《四書》為主的八股文寫作),對於士人的數目從宋元的數十萬人提高到明清的幾百萬人功不可沒,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人數增加了,「文明程度得到相當大的提高,推動著歷史的進展」。這是個似是而非的荒謬觀點。
前面已經提到了日本明治時代普及義務教育和中國八股取士的不同,八股取士人數縱然增長,仍然是一種精英意味十足的少數人教育,遠遠不如普及性地提升民眾整體文化水準。而士人人數的增長,和今天的大學擴招屬於同等性質,僅有人數的增長,質量卻出現下降。八股降低了門檻,但也培養出了眾多范進式的「知識分子」。與日本相比,八股取士並沒有帶來一大批如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西鄉隆盛、伊藤博文、福澤喻吉這樣的人物。
 祝文中寫到清代侍郎彭玉麟的故事。彭家務農,但全家辛苦勞動,甚至僱人來代替他耕地,勉強供他讀書,只為了要他考中秀才,「為宗族光寵」。祝文以為此例子說明了八股文「推動平民子弟讀書應試,提高其文化素質」,但忽略了彭讀書的前提是整個宗族、包括「伯叔父及諸昆弟」不得不放棄讀書的權利。這種期望一個人應試及第來光宗耀祖,改變命運的做法,是功利主義教育理念的最好體現。
 科舉的最大特點,是通過教育,能夠實現平民到仕宦階層的飛躍,不管出身如何貧寒,只要考試過關,就可以博得「功名」。因此,科舉在客觀上緩和了社會內部的階層矛盾,有助於大一統國家的政權穩定。這一點,已有很多學者專門論述。但仍有必要指出,祝文所說的八股取士帶來「文明程度提高」和「歷史進步」論點荒唐。明清是中國傳統文明發展的下坡路階段,八股取士是政府為了緩解社會內部越來越大的壓力的重要手段,擴大人數的原因也在於此。
正如今日之大學擴招,其目的並非在於興辦教育,只是為了拉動GDP增長。但是,科舉的最大弊端,就在於將教育徹底功利化,使之更像是一種以回報率高低評價得失的投資。在舊話本小說中,表達類似觀念的「格言」很多,最典型的,莫過於「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 日本的情形則完全不同。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的社會,一直採用著世襲和血統制,社會階層分隔明顯,也沒有科舉這樣的制度能夠將其打破。然而,在江戶時代,幕府為緩解社會矛盾,鼓勵並支持社會各界鑽研學問的風尚,對文化的普及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農民也好,商人也好,下級武士也好,每個人都可以追求自己喜愛的知識,但即使掌握了知識,其身份也不可能改變。知識的唯一好處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這可以說是日本人教育理念的核心。
 從表面上看來,超越階層隔閡的科舉制似乎比日本的血統世襲制更加文明、科學,但判斷一項歷史制度的利弊,必須要把它和當時的現實環境結合起來分析。科舉制度在唐宋和在明清的意義截然不同。
八股取士確實具有合理性,卻是維持一個文明苟延殘喘的合理性,從文明需要新生的角度講就成了不合理。日本的血統和世襲制不合理,激起下層社會的反彈變為變革的動力,就成了合理。
 日本的教育理念缺少中國過於強烈的功利色彩,卻在某種程度上更加接近儒家的原本思想。比如說孔子的「有教無類」,其真正內涵應該只是強調教育的普及性,不因受教育者的身份地位差異而有別,並沒有從中選拔的意思。
中國過去的教育制度雖然看起來是「無類」,貧民也有中舉當官的機會,可這個「出人頭地」的結果正好是對「無類」的破壞。至於今天的中國教育,則連表面上的有教無類也難以做到了。
 前面提及的日本的階層分隔,使得社會各階層學習知識也都以本階層實用、常用的優先。農民自然關注農學,商人則琢磨促進商品的銷量,工匠揣摩技術改良……中國的《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作品都曾在日本備受重視。這個優良傳統至今在日本仍然得到了保持,特別是那些人數龐大的畢業於專業學校、甚至依靠自學的熟練技工,成為日本國力兩次騰飛的最核心動力。
而中國方面,科舉的功利性質使得民眾產生狹隘的心態,只把應試的知識當做學問,別的則不受重視,甚至把「沒用」的學術就不當作學術。特別是八股取士,更是將士人的精力限制於有限的典籍之中,雖皓首窮經卻脫離實際。今天,中國應試教育尤其發展到了畸形的地步,其「重點學校」制度赤裸裸體現出「為了中舉的選拔」(依田熹家語)的明確目的,由此產生了「對不優秀者沒必要進行充分教育」的錯誤後果。
在學習的目的上,依田熹家聽到很多日本農民說,教育「對於提高常識是必要的」,這點和中國人「從單純的日常需要出發」大不相同。在沒有功利目的的前提下,教育更多的是為了提高個人修養和綜合素質。外語教育在中日兩國的狀況最能夠說明問題。中國的外語教育是和應試、升級、評定職稱等一系列功利目的相連的,有些時候竟然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日本則更注重外語教育對於個人素質的裨益,雖然也有一些資格考試,但僅限於有必要的相關人士。最值得深思的例子,是日本的業餘外語學校NOVA和中國的「同行」新東方。後者把應試型外語教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而前者的學員是社會各界對某種外語感興趣的男女老少;前者的終極夢想是能夠輕松應對外國的偏狹的語言測試,拿到出國通行證和全額獎學金,後者的宣傳材料上卻寫著,最高目標僅僅是「不用字幕看懂外國電影」。
然而,一個上市公司外語教育產業年營業額達到615億日元,整個日本的業餘外語教育產業營業額竟達1500億日元。這個數字清楚表明了日本人對素質教育的持久熱情。目前,日本正在進行的是推進「終身教育」。在老齡化的趨勢下,以退休老人為教育對象的各種產業前景看好。退休老人的學習熱情,當然沒有什麼選拔和目的,但這種素質教育的完善,足以令中國人汗顏。
 一種功利當先的教育理念,一種素養至上的教育理念,其分歧表現林林總總,每一種都恰好是中國的弱點和日本的長處。中國人有必要向日本學習,首先應學習的就是教育。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99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2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4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2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97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2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4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2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0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390